山岳的形成(公开课 )
- 格式:ppt
- 大小:9.24 MB
- 文档页数:35
一中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山岳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褶皱的概念,认识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形态特征以及在地质找矿和工程建设当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能够以褶皱山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以及背斜向斜形成倒置地形的判断。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形成倒置地形的判断【教学方法】: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竹片、塑料软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图片]名山掠影。
让学生看中国和世界的名山,从而认识到: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师: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呢?生:山岳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师:山岳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今天我们就以褶皱山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板书]:山岳的形成二、运用媒体,加深理解。
[电脑播放]褶皱的形成思考:为什么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生:因为受到了巨大的挤压力。
师:这个挤压力是怎么产生的?生:是地壳运动产生的。
师:很好!其实我们同学已经自己把褶皱的概念归纳出来了。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指投影 ) 在这个褶皱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个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是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叫褶曲。
请观察投影看一看这些褶曲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板书]:褶曲生:有的褶曲向上弯曲,有的褶曲向下弯曲。
师:很好,我们根据岩层形态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类: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向斜和背斜的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有什么不同。
[电脑展示画面]:向斜和背斜[板书]:向斜和背斜学生观察图片,分组用书本模拟讨论后得出结论:在垂直方向上,二者都是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
在水平方向上,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教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的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 .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 .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 .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 .火山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一一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