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硝酸化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2.00 KB
- 文档页数:6
《硝酸》 教学设计第11小组主题10:板块化PCK 教学设计的撰写——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一、设计思想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
在学生完成氮元素及其部分化合物性质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硝酸的性质,完善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框架,同时对已有的知识加以巩固应用,促进知识的结构化。
以学生已学习的知识与能力为基础,“工业制硝酸”情境素材贯穿本课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的知识。
本节课侧重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实验观、元素观等化学基本观念,同时发展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证据推理思维及三重表征的化学学科专属思维。
本节课基于以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观,采用“工业制硝酸”贯穿式情境素材,形成本课时的明线;以元素化合物性质研究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运用为暗线,明线暗线交织,使得课堂内容更为连贯。
由情境中引发思考,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法观察硝酸的物理性质;随后进行硝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先让学生观看工业制硝酸的冷却装置及久置的硝酸并预测其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随着工业制硝酸的流程,对其中的运输装置提出疑问,类比浓硫酸与铜反应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硝酸的强氧化性,并认识浓硝酸的钝化作用,发展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及“量变-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最后分析工业制硝酸的流程图,基于元素价态变化的视角分析并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路径,发展学生的元素观。
采用“工业制硝酸”贯穿式情境素材为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此情境素材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源于生活,反馈与生活”;同时也使得课堂开展更为连贯顺利。
情境中引发出来的思考与验证,也与“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相呼应。
在整个课堂中,也融入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贯彻“素养为本”。
高中化学必修一硝酸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一氧化氮的制备方法;
2. 掌握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能够在实验中制备一氧化氮。
教学重点:
1. 一氧化氮的制备方法;
2. 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 一氧化氮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容器、分液漏斗、试管、试管夹等;
2. 实验药品:铜、硝酸、稀盐酸等;
3. 教学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一氧化氮的应用领域,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理论讲解(10分钟)
1. 介绍一氧化氮的制备方法;
2. 探讨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实验目的:通过铜和硝酸的反应制备一氧化氮;
2. 实验步骤:将铜放入容器中,加入硝酸,通入气体收集一氧化氮;
3. 实验结果:观察气体的性状以及其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
1.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一氧化氮的性质;
2. 思考为什么要使用铜和硝酸来制备一氧化氮。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一氧化氮制备与性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解决相关习题,复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一氧化氮的制备过程,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性质和应用。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分析能力。
高中化学知识硝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硝酸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2. 掌握硝酸的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
3. 了解硝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 硝酸的结构和性质;
2. 硝酸的制备方法;
3. 硝酸的化学性质;
4. 硝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
1. 硝酸的结构和性质的讲解;
2. 硝酸的制备方法的介绍;
3. 硝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演示。
四、教学步骤:
1. 硝酸的结构和性质的讲解(10分钟):
a. 介绍硝酸的分子结构和化学式;
b. 说明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c. 强调硝酸是强酸,具有腐蚀性。
2. 硝酸的制备方法的介绍(10分钟):
a. 铁和硝酸铜的制备方法;
b. 硝酸的工业制备方法;
c. 要求学生掌握硝酸的制备步骤和注意事项。
3. 硝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演示(20分钟):
a. 实验1:硝酸和铁的反应,观察产生的气体和颜色变化;
b. 实验2:硝酸和碳酸钠的反应,观察产生的气体和沉淀;
c. 实验3:硝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观察产生的气体和颜色变化。
4. 硝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10分钟):
a. 硝酸在化肥生产中的应用;
b. 硝酸在火药生产中的应用;
c. 硝酸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硝酸的基本结构和性质,了解硝酸的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并了解硝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对硝酸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硝酸与金属的有关计算【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反应进程中硝酸还原产物的变化,2、学会从与金属反应时硝酸所起作用的角度解有关计算,3、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4、理解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反应过程以及多角度分析解决计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计算的技巧】一、利用N守恒计算:溶液中的NO3-和生成的还原产物中N的物质的量之和等于原HNO3的物质的量例1.3.84g(0.06 mol)铜投入到盛有一定量浓硝酸的试管中,当金属铜全部溶解,在标准状态下收集到1.68L(0.075 mol)混合气体时,求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_______。
练习1.38.4gCu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Cu全部反应后共收集到气体22.4L(标准状况),反应中作氧化剂的硝酸与总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比 ( )A、5/11B、6/11C、5/6D、6/5二、利用电子守恒计算:金属转移的电子=氮元素转移的电子例2.铜和镁的合金4.6g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后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0 mL的NO2气体和336 mL的N2O4气体(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A. 9.02gB. 8.51gC. 8.26gD. 7.04g练习2.1.92g铜投入到一定量浓硝酸中,铜完全溶解,生成气体颜色越来越淡,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672mL气体,将盛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槽中,通入标准状况下一定体积的氧气,恰好使气体完全溶于水,则通入氧气的体积为( )A、504mLB、336mLC、224mLD、168mL三、利用电荷守恒计算:一般应用于硝酸有剩余的反应,反应后存在:n(NO3-) =n(H+)+2n(Cu2+)例3、6.4g铜与过量的硝酸(8 mol/L 60mL)充分反应后,硝酸的还原产物有NO、NO2,反应后溶液中所含H+离子为nmol,此时溶液中所含NO3-的物质的量为( )A、0.28 molB、0.31 molC、(n+0.2)molD、(n+0.4)mol【计算的常见题型】1. HNO3+Cu型:n(被还原的硝酸)=n(NO)+n(NO2)n(参加反应的硝酸)= n(NO)+n(NO2)+2n(Cu2+)2.HNO3+H2SO4+Cu或硝酸盐+H2SO4+Cu型:计算原理:3Cu+8H++2NO3-=3Cu2++2NO↑+4H2O例4、在1molKNO3和4molH2SO4的混合稀溶液中,加入1.5molCu粉,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约为_________L.3.HNO3与Fe型:计算原理:Fe+4HNO3=Fe(NO3)3+NO↑ +2H2O3Fe+8HNO3=3Fe(NO3)2+2NO↑+4H2O所得溶质为硝酸铁或硝酸亚铁或混合物例5、含ag硝酸的稀溶液,恰好使5.6gFe粉完全溶解,若有0.25n g HNO3被还原,则n值不可能是A.12.6B.16.8C.18.9D.25.24. Fe、Cu混合与HNO3反应的计算:现有Fe、Cu组成的合金,总物质的量为a mol,其中Cu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研成粉末后,全部投入含bmolHNO3的稀溶液中,微热使其充分反应,且HNO3的还原产物只有NO,试回答下列问题:(1)、随HNO3用量的增加,溶液中的离子和残留固体的成分依次有六种情况,请用粒子符号填写下列空白:(2)、当残留金属离子只有Fe 2+和Cu 2+时,求b 的取值范围(3)、当x=0.5时,若溶液中Fe 2+和Fe 3+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在标况共产生672 mL 气体,求a 、b 的值。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硝酸(含答案)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硝酸2023江苏,T8;2023海南,T9;2023年6月浙江,T9;2023山东,T2;2023湖北,T18;2023新课标卷,T11;2023年6月浙江,T9;2023年1月浙江,T5;2023北京,T4;2022年6月浙江,T9;2021全国甲,T26;2021山东,T5;2021河北,T10;2021福建,T4;2020 北京,T17;2019全国Ⅲ,T9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根据实验现象辨识硝酸及其盐的反应;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描述常见简单含氮物质的变化。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理解、描述和表示化学中常见的物质模型,指出模型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运用理论模型解释或推测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角度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主动关心与硝酸型酸雨有关的环境保护、水体保护、资源开发等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亚硝酸亚硝酸钠2022年6月浙江,T25;2021年6月浙江,T13;2021年1月浙江,T25命题分析预测1.非选择题常结合工艺流程、实验、化学反应原理考查硝酸、亚硝酸等物质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2.2025年高考对氮及其化合物的考查保持稳定,可能会结合新材料延伸考查磷、砷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迁移应用能力考点1硝酸1.硝酸(1)不稳定性反应:[1]4HNO34NO2↑+O2↑+2H2O (保存在[2]棕色试剂瓶中,放置在阴凉处)。
(2)强氧化性:硝酸无论浓、稀都有强氧化性,而且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常温下,铝、铁遇浓硝酸发生[3]钝化,铝、铁制品可以盛放浓硝酸。
①与金属反应稀硝酸与铜反应: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2.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掌握浓硝酸和稀硝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硝酸的性质——不稳定性和氧化性;难点:硝酸的特性——强氧化性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硝酸的性质一;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液体,易溶于水,低沸点(83℃),易挥发。
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69%,98%以上的浓硝酸叫“发烟硝酸”。
二、硝酸化学性质1. 硝酸的不稳定性:4HNO3 = O2↑ +2H2O + 4NO2↑2.硝酸的强氧化性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王水:浓HNO3和浓HCl(体积比1:3)混合物3. 浓硝酸能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C + 4HNO3(浓2↑ + 4NO2↑+2H2O4..钝化: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发生“钝化”。
三硝酸的用途四、硝酸的工业制法2021届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A.B.C.D.2.下列关于有机物1-氧杂-2,4-环戊二烯()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互为同系物B.二氯代物有3种C.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内D.1mol该有机物完全燃烧消耗5molO23.下列各组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相同的一组是()A.NaOH、H2SO4、NH4Cl B.MgO、Na2SO4、NH4HCO3C.Na2O2、KOH、Na2SO4D.AlCl3、Al2O3、MgCl24.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Cl-、CO32-、OH-三种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分别将三种离子检验出来,下列添加试剂顺序正确的是()A.先加Mg(NO3)2,再加Ba(NO3)2,最后加AgNO3B.先加Ba(NO3)2,再加AgNO3,最后加Mg(NO3)2C.先加AgNO3,再加Ba(NO3)2,最后加Mg(NO3)2D.先加Ba(NO3)2,再加Mg(NO3)2最后加AgNO35.化学与生产、生活及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氧化硫有毒,严禁将其添加到任何食品和饮料中B.工业生产时加入适宜的催化剂,除了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之外,还可以降低反应所需的温度,从而减少能耗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D.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吸收水果产生的乙烯以达到保鲜目的6.如图是在明矾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OA段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Al3++3SO+3Ba2++6OH-===2Al(OH)3↓+3BaSO4↓B .AB段的离子方程式只有:Al(OH)3+OH-===AlO+2H2OC.A点的沉淀为Al(OH)3和BaSO4的混合物D.B点溶液为KAlO2溶液7.关于“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测定”的实验,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在烧杯中称量B.在研钵中研磨C.在蒸发皿中加热D.在石棉网上冷却8.人体血液存在H2CO3/HCO3-、HPO42-/H2PO4-等缓冲对。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硝酸教案
课题:硝酸
教学内容:硝酸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硝酸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 掌握硝酸的制备方法和反应特点。
3. 了解硝酸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硝酸的制备方法和反应特点。
2. 硝酸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实验用玻璃器皿和试剂。
2. PowerPoint课件。
3. 硝酸相关的实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硝酸的结构式和化学式,引导学生了解硝酸分子的构成和基本性质。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硝酸的制备方法:通过硫酸和硝酸铅的反应制备硝酸。
2. 硝酸的性质: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和强腐蚀性。
3. 硝酸的反应特点:硝酸在与金属反应时会产生气体,与碱反应会生成盐和水。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硝酸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硝酸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分享实验中的观察和体会,总结硝酸的应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硝酸的实际应用。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疑惑,及时回答并进行指导。
【教案结束】。
高中化学硝酸试讲教案学科:化学年级:高中课时:1教学内容:硝酸教学目标:1. 了解硝酸的定义、性质和用途。
2. 掌握硝酸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3. 能够进行硝酸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硝酸的定义、性质、制备方法和使用。
难点:硝酸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机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剂瓶、量瓶、试管、烧杯等。
2. 实验试剂:浓硝酸、稀硝酸等。
3. 教学媒体:投影仪、板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硝酸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化工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你知道硝酸是如何制备的吗?硝酸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二、讲解(20分钟)1. 第一部分:硝酸的定义和性质。
- 硝酸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无机酸,通常为无色液体,但也有红色或黄色的浓硝酸。
- 硝酸具有强腐蚀性和毒性,必须小心操作。
2. 第二部分:硝酸的制备方法。
- 硝酸的主要制备方法是通过硝酸氧化金属或非金属,或通过硝酸铵的加热分解等方法。
3. 第三部分:硝酸的用途。
- 硝酸广泛用于化工生产、医药制造和实验室研究等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实验操作:制备硝酸银。
2. 实验步骤:将硝酸和银离子反应,生成硝酸银。
3. 实验效果: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白色,说明硝酸银生成。
四、讲解(15分钟)1. 第四部分:硝酸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机理。
- 硝酸与金属反应产生氮氧化物和相关盐类。
- 硝酸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类和水。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整个课程内容,强调硝酸的重要性和用途。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对硝酸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反馈:1. 反馈学生对硝酸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意见,为下节课的教学准备。
高中化学必修一精品教案硝酸酸雨及防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一,主要涉及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第三节“硝酸”,以及相关内容“酸雨及防治”。
具体内容包括硝酸的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在环境中的影响,特别是酸雨的形成机制和防治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硝酸的化学性质,掌握其制备方法,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硝酸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
2. 通过实例分析,认识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硝酸与环境中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酸雨的形成及防治技术的理解。
教学重点:硝酸的化学性质,酸雨的形成机制及有效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用硝酸、硫酸、演示酸雨形成的动态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实验手册、化学试剂、试管、滴定管、白纸、pH试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酸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图片,提问学生:“什么是酸雨?它是如何形成的?”2. 理论讲解(15分钟)硝酸的化学性质,制备方法。
酸雨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例题,具体分析硝酸的性质和酸雨的形成。
4. 实验演示(15分钟)演示硝酸与不同物质反应的实验。
演示酸雨形成过程,使用动态模型展示酸雨对土壤和水体的危害。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使用pH试纸检测溶液酸碱度,判断是否形成酸雨。
解答有关硝酸性质和酸雨形成的习题。
6. 互动讨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酸雨的防治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硝酸的性质与制备2. 酸雨的形成与危害酸雨的定义形成机制环境影响3. 酸雨的防治技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矫正酸性土壤和水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硝酸为何能形成酸雨。
绘制酸雨形成过程示意图。
2. 答案硝酸在空气中与水蒸气反应硝酸,进而降低降水的pH值,形成酸雨。
(图示略)(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硝酸的性质和酸雨的形成机制。
高中化学必修二硝酸教案
一、教学内容概述
硝酸是一种常见的无机酸,化学式为HNO3,是一种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硝酸广泛应用于冶金、医药、农业等领域。
本节课将介绍硝酸的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硝酸的制备方法;
3. 了解硝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硝酸的制备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展示实验室中的硝酸,并让学生观察其外观、气味等物理性质。
2. 讲解硝酸的化学性质,包括其腐蚀性、酸性等。
3. 介绍硝酸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和电解法等。
4. 分组讨论硝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实例进行展示。
5. 进行小实验,观察硝酸与金属、碱等物质的反应过程。
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布置相关作业。
五、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作业评定,检测学生对硝酸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主持小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硝酸的性质和应用,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硝酸的相关知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010年化学研讨课教案
解析发生的反应为Fe+4HNO
3(稀)===Fe(NO
3
)
3
+NO↑
+2H
2O;Fe+2Fe(NO
3
)
3
===3Fe(NO
3
)
2
通过计算,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
10.(12分)在浓硝酸中放入铜片:
(1)反应开始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铜有剩余,则反应快要结束时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待反应停止时,再加入少量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其原因和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12.8 g铜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铜消耗完时,共产生气体
准状况),则所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所得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
答案(1)Cu+4HNO
3(浓)===Cu(NO
3
)
2
+2NO
2
↑+2H
2
O
(2)3Cu+8HNO
3(稀)===3Cu(NO
3
)
2
+2NO↑+4H
2
O
(3)加入稀硫酸后,H
2SO
4
溶液中的H+与原溶液中的NO-
3
又形成了具有强氧化
性的稀硝酸,稀硝酸再与过量的铜反应产生气体。
离子方程式是3Cu
+8H+===3Cu2++2NO↑+4H
2
O
(4)0.65 mol 41.2
进教材中“铜与硝酸反应”实验,以探究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口,塞紧试管c和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放一小块铜片,由分液漏斗a向c中加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表是制取硝酸铜的三种方案,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最佳方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