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考点1 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特别提醒:1.离子与基团: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知识规律]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考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1)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2)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3)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4)典型实例:物理变化:⑴升华⑵萃取⑶分液⑷蒸馏(分馏)⑸吸附⑹渗析⑺盐析⑻胶体聚沉⑼电泳⑽金属导电 (11)焰色反应(12)电离等化学变化:⑴风化⑵裂化⑶硫化⑷老化⑸炭化⑹干馏⑺脱水⑻蛋白质变性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11)电解 (12)熔融盐导电(13)电解质溶液导电 (14)水泥硬化等。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的概念比较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离子: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有阳离子和阴离子之分。
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物质的组成是指纯净物中所含有的元素。
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2.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3.同素异形体4.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1)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2)树状分类法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 无机化合物⎩⎪⎪⎪⎪⎪⎨⎪⎪⎪⎪⎪⎧ 氢化物:HCl 、H 2S 、H 2O 、NH 3等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CO 、NO 等成盐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等酸性氧化物:CO 2、P 2O 5等两性氧化物:Al 2O 3等过氧化物:Na 2O 2、H 2O 2等酸⎩⎪⎪⎨⎪⎪⎧按电离出的H +数⎩⎪⎨⎪⎧一元酸:HCl 、HNO 3等二元酸:H 2SO 4、H 2S 等三元酸:H 3PO 4等按酸根是否含氧⎩⎪⎨⎪⎧ 无氧酸:HCl 、H 2S 等含氧酸:HClO 4、H 2SO 4等按酸性强弱⎩⎪⎨⎪⎧ 强酸:HCl 、H 2SO 4、HNO 3等弱酸:CH 3COOH 、HF 等按有无挥发性⎩⎪⎨⎪⎧ 挥发性酸:HNO 3、HCl 等难挥发性酸:H 2SO 4、H 3PO 4等无机化合物⎩⎪⎪⎨⎪⎪⎧碱⎩⎨⎧按水溶性⎩⎪⎨⎪⎧ 可溶性碱:NaOH 、KOH 、Ba (OH )2等难溶性碱:Mg (OH )2、Cu (OH )2等按碱性强弱⎩⎪⎨⎪⎧ 强碱:NaOH 、Ba (OH )2、KOH 等弱碱:NH 3·H 2O 等盐⎩⎪⎨⎪⎧正盐:BaSO 4、KNO 3、NaCl 等酸式盐:NaHCO 3、KHSO 4等碱式盐:Cu 2(OH )2CO 3等复盐:KAl (SO 4)2·12H 2O 等深度思考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2)Na 、NaCl 、SiO 2、H 2SO 4都称为分子式( ) (3)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 ) (4)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5)胆矾(CuSO 4·5H 2O)、明矾[KAl(SO 4)2·12H 2O]属于混合物( ) (6)由NaH 2PO 2是正盐知H 3PO 2是一元酸( )2.(1)能电离出H +的都是酸吗?能电离出OH -的都是碱吗? (2)盐必须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共同组成吗?答案 (1)能电离出H +的不一定都是酸,如NaHSO 4,只有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才是酸;能电离出OH -的不一定都是碱,如Cu 2(OH)2CO 3,只有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才是碱。
课时4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考必备·清单】1.物质的组成(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2)理解几组概念名称含义原子、分子和离子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③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在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单质和化合物①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②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名师点拨]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和O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
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简单分类法(1)树状分类法①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名师点拨]酸、碱、盐、氧化物的含义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分为强酸与弱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碱,分为强碱与弱碱、可溶性碱与难溶性碱等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盐,分为可溶性盐与难溶性盐,酸式盐、碱式盐与正盐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等②树状分类法在无机物分类中的应用(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名师点拨]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②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化学科粤九年级上册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物质的分类化学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二、原子和元素周期表1.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绕核运动。
2.元素和符号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用符号表示。
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列。
三、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用符号和公式表示化学反应。
四、离子和离子化合物1.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离子化合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常见离子及其化学式如氢离子(H+)、氧化铁(Fe2O3)等。
五、氧化还原与化学能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反应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和化学能的转化。
2.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如铁和氧化铁之间的反应。
六、酸、碱和盐1.酸的定义和特性酸是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具有酸味、酸性反应和腐蚀性。
2.碱的定义和特性碱是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具有苦味、碱性反应和刺激性。
3.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七、金属元素与金属材料1.金属元素的性质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可塑性和金属光泽等特性。
2.常见的金属及其应用如铁、铜、铝等在建筑、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应用。
八、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材料1.非金属元素的性质非金属元素大多不具备金属的性质,如导电性差、脆性等。
2.常见的非金属及其应用如氮、氧、硅等在化肥、空气净化、电子器件等方面的应用。
九、溶液与溶剂1.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2.溶解度和浓度溶解度是单位体积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数量,浓度是单位溶剂中溶质占有的比例。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具有(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没有数量意义,只论,不论个数。
2、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原子是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但原子的要发生变化。
少数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直接由原子构成。
金属单质也可以认为由原子构成,但实际是由和构成的。
离子:带的原子或原子团。
绝大多数盐、强碱和某些低价态金属氧化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注:元素有两种存在的形式,在单质中的元素称为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称为元素。
二、物质的分类1、基本概念(1)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2)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3)单质:同种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游离态)(4)化合物: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化合态)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盐:由和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由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注:1、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2、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常见的分类方法常用的两种是______ ______法和_____ _______法。
注: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2、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4、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
如题型一、物质的分类1.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SO2、Si2O、CO均为酸性氧化物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B.二氧化硅不与强酸反应,可用石英器皿盛放氢氟酸C.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用来干燥氯气D.氯化铝是一种电解质,可用于电解法制铝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煤的干馏B 石碱的风化C 丁烷的裂化D 石油的分馏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 )A.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铝发生钝化,可在常温下用铝制贮罐贮运浓硫酸B.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C.二氧化氯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D.铜的金属活泼性比铁的弱,可在海轮外壳上装若干铜块以减缓其腐蚀5.通过复习总结,下列归纳正确的是()A.Na2O、NaOH、Na2CO3、NaCl、Na2SO4、Na2O2都属于钠的含氧化合物B.简单非金属阴离子只有还原性,而金属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C.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氧化物,但同种化合价只对应一种氧化物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有化学键断裂与生成,并伴有能量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就一定没有化学键断裂与生成,也没有能量变化6.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 )A.H2SO4、NaOH——腐蚀品B.CH4、C2H4——易燃液体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D.KMnO4、K2Cr2O7——氧化剂7.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可由一步反应完成的是()A SiO2转变成H2SiO3B Cu(OH)2转变成Fe(OH)2C CaCO3转变成Na2CO3D Cu转变成Cu(NO3)28.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有机物不导电B.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C.SO2可用作食品防腐剂D.NO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9.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A.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B.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C.HF、CH3COOH、CH3CH2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D.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10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三、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_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物质的组成、分类知识梳理【学习目标】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
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了解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3、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4、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及转化方法 【知识网络】 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基”、 “根”、“碳正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2)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3)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烃、烃的衍生物等氧化物 氢化物酸、碱盐 类: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纯净物物 质 单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包括稀有气体)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过氧化物(4)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
目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
注意:区别原子(核素)与元素★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离子的种类:②离子的生成途径:③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NaCl、CaC2、C17H35COONa;电解质溶液中: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中:钠、铁、铜等。
★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
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把分子分成★“基”、“根”、“碳正离子”“基”是指分子中除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以后剩下的原子团(也可能是单个原子),它是电中性的,通常不能稳定存在。
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初步分类—见前面网络图2、纯净物和混和物常见的混合物包括:⑴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聚合物等);⑵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浊液)⑶同分异构间的混合体(如二甲苯总是混合物,含邻、间、对三种)⑷同素异形体间的混合体⑸其他:①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水玻璃、福尔马林、盐酸、浓硫酸;②水煤气、天然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③钢、生铁、漂白粉、碱石灰、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④煤焦油、石油及其各种馏分、植物油和动物油。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掌握基本概念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Na+、H+、NH4+…阴离子:Cl–、O2–、OH–、SO42–…(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
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一、物质的组成:宏观组成: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微观构成:微观上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一般来说,原子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分类中的氧化物: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等3、酸酐一般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对应的酸,但SiO2、Mn2O7不能与水直接反应。
4、一种酸酐可以对应多种酸,如HPO3和H3PO4的酸酐均为P2O5。
三、分散系1.分散系(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体系。
(2)组成: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
(3)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
(2)特征:均一、稳定,(填“能”或“不能”)透过滤纸,(填“能”或“不能”)透过半透膜。
(3)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光柱”形成——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物理方法。
②布朗运动:胶体颗粒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中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带电规律:A、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带正电(吸附阴离子);B、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吸附阳离子,故一般不宜在水田施用硝态氮肥)。
④胶体的凝聚: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使胶粒聚集形成较大颗粒的沉淀而从分散剂中析出的现象。
(此外加热、将两种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混合也可使其凝聚)实例:①MgCl2用于止血;②豆浆里加盐卤(MgCl2·6H2O)或石膏(CaSO4·2H2O)溶液使之凝聚成豆腐;③水泥里加石膏能调节水泥浆的硬化速率;④在江河与海的交汇处形成的沙洲;⑤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⑥不同种类的墨水混合使用时有沉淀产生,使墨水失效。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没有数量意义,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原子:是化学变化最小的微粒。
少数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直接由原子构成。
金属单质也可以认为由原子构成,但实际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某些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S8、Br2、I2和Ar等),氢化物(如氨气、水等),酸酐(如SO2、SO3、P2O5等),酸(如硫酸等),和有机物等由分子构成的。
离子: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绝大多数盐、强碱和某些低价态金属氧化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2.元素有两种存在的形式,在单质中的元素称为游离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称为化合态元素。
3.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4.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游离态)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化合态)5.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6.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组合)保持不变。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组成中的原子(或离子)重新组合,生成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场伴随着物理变化,有放热、吸热、改变颜色、生成气体和沉淀等现象。
7.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聚集状态、气味、熔沸点、密度和硬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和热稳定性等。
8.物质的分类:金属:钠、铁混合物酸性氧化物CO2、SO2单质非金属:氯气、硫物质成盐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uO稀有气体:氖、氩纯净物氧化物两性氧化物Al2O3、ZnO不成盐氧化物:NO、CO、NO2无氧酸:HCl、H2S化合物酸含氧酸:H2SO4、H3PO4可溶性碱:NaOH、KOH、Ba(OH)2、Ca(OH)2碱不溶性碱:Mg(OH)2、Cu(OH)2正盐:Na2CO3、K2S酸式盐:NaHCO3、NaHSO4、CaHPO4盐碱式盐:Cu2(OH)2CO3、Mg(OH)Cl复盐:KAl(SO4)2·12H2O络盐:Na3AlF6注意: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掌握根本概念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响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根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Na+、H+、NH4+…阴离子:Cl–、O2–、OH–、SO42–…〔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4.元素元素是具有一样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构造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一样,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一样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
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假设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一样。
核外电子排布一样,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一样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响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响。
化学物质的分类及性质化学物质是指由不同类型的化学元素组成的物质。
根据元素的种类和元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化学物质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分类。
本文将探讨化学物质的分类以及它们的性质。
一、无机物质无机物质是指由无机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无机元素主要包括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无机物质的特点是它们的结构相对简单,可以形成晶体结构,并且具有高熔点和高硬度。
1. 金属元素:金属元素是指具有良好导电性和导热性的元素,如铁、铜、铝等。
金属元素常常形成金属键,并且能够形成金属晶格结构。
金属物质的性质包括良好的延展性和塑性,高熔点和高密度。
2. 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指不具备金属性质的元素,如氧、氮、碳等。
非金属元素之间常常形成共价键,并且能够形成分子结构或离子结构。
非金属物质的性质包括不良导电性、脆性、低熔点和低密度。
二、有机物质有机物质是指由碳元素及其它元素(如氢、氧、氮等)组成的化合物。
有机物质的特点是它们常常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并且含有碳-碳键或碳-氢键。
有机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1. 烃类:烃类是指由碳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烷烃、烯烃和炔烃。
烃类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
2. 醇类:醇类是由羟基(-OH)官能团连接到碳原子上的有机化合物,如甲醇、乙醇等。
醇类物质具有高沸点和可溶于水的特点。
3. 醚类:醚类是由氧原子连接两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如甲醚、乙醚等。
醚类物质具有较低的沸点和挥发性。
4. 羧酸类:羧酸类是由羧基(-COOH)官能团连接到碳原子上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酸、苹果酸等。
羧酸类物质具有较强的酸性。
5. 酯类:酯类是由羧酸和醇反应生成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酸乙酯、苹果酸甲酯等。
酯类物质具有香味,常用于食品和香水中。
三、聚合物聚合物是由大量重复单元构成的分子链或网络结构化合物。
聚合物可以根据它们在形成过程中的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分类。
1. 线性聚合物:线性聚合物是由形成直线链或支链的重复单元构成的聚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等。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进行总结,希望对化学的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氢(H)、氧(O)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
物质的组成还可以根据物质的形态进行分类。
常见的物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液态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可流动,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气态物质具有可压缩性和可流动性,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判断,而不改变物质的组成。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硬度、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会导致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物质的性质还可以根据其可溶性进行分类。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混合过程。
可溶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溶解于某种溶剂中。
常见的可溶性规律包括“相似相溶原则”和“亲水性和疏水性原则”。
三、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式和结构进行分类,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可溶性,可以将物质分为溶液、悬浮液和胶体。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于溶剂中而形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如盐水、糖水等。
化学知识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考点1 物质的组成
1. 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 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2)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
3.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特别提醒:
1. 离子与基团:
2. 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
[知识规律]
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刚石(C) 、晶体Si 都属原子晶体, 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 、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 、P4属分子晶体, 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
(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
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 、C60、稀有气体等
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 、H2O 、NH3、H2S 等
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等
④酸类:如HClO4、HClO 、H2SO4、H3PO4、H2SiO3等
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其它:如NO 、N2O4、Al2Cl6等
(2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
(3 )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 )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
考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1 )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
(2 )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3 )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
(4 )典型实例:
物理变化:⑴升华⑵萃取⑶分液⑷蒸馏(分馏)⑸吸附⑹渗析⑺盐析
⑻胶体聚沉⑼电泳⑽金属导电(11) 焰色反应(12 )电离等
化学变化:⑴风化⑵裂化⑶硫化⑷老化⑸炭化⑹干馏⑺脱水⑻蛋白质变性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11 )电解(12) 熔融盐导电
(13) 电解质溶液导电(14) 水泥硬化等。
2. 化学之“化”
风化-- 结晶水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过程。
催化-- 能改变反应速率,本身参与化学反应,但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
歧化-- 同一物质中同一元素且为同一价态原子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酸化-- 向某物质中加入稀酸使之呈酸性的过程。
( 酸性高锰酸钾应用什么酸酸化?)
钝化-- 浓硫酸、浓硝酸在Fe Al 等金属表面氧化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从而起到保护Fe Al等金属的现象。
水化-- 物质与水作用的过程。
氢化(硬化)-- 液态油在一定条件下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固态脂肪的过程。
皂化--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的过程。
老化-- 橡胶、塑料等制品露置于空气中,因受空气氧化、日光照射等作用而变硬发脆的过程。
硫化-- 向橡胶中加硫,以改变其结构来改善橡胶的性能,减缓其老化速度的过程。
裂化-- 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
酯化-- 醇与酸反应,生成酯和水的过程。
硝化( 磺化)-- 苯环上的H 被-NO2或-SO3H取代的过程。
考点三物质的分类
1. 物质的树状分类:
特别提醒:
1.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有一定的熔沸点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性质
(1)常见混合物:
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
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
(2 )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粉精、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钢铁、黄铜(含Zn )、青铜(含Sn )、铝热剂、黑火药等。
2. 化合物的分类标准有很多,还可以根据化学键的类型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依据能否电离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等。
2. 物质的交叉分类(以氧化物为例):
特别提醒:
1. 酸酐:通常所讲酸酐是针对含氧酸而言的,对于一般的无机含氧酸来说,酸酐是酸中心元素的等价氧化物,如H2SO3→SO2;HNO3→N2O5。
对于某些有机酸,其酸酐中还含有其他元素,如醋酸酐→(CH3CO)2CO ;某些金属元素也有相应的含氧酸,如HMnO4→Mn2O7,H2CrO4→CrO3;难溶性酸的酸酐一般不能直接与水化合,如SiO2。
2.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酐,酸酐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3. 过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除了生成碱外还生成其它物质如O2)3. 酸和盐的分类
(1) 酸:根据分子中最多能够电离出的H + 数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多元酸。
如H3PO3其分子结构如图,其中只有2 个-OH 直接与中心原子成键,最多可电离2 个H+,故为二元酸。
CH3COOH 分子中虽有4 个H ,但根据-COOH 数确定它为一元酸。
(2) 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
如:H3PO4是三元酸,其钠盐有正盐(Na3PO4)、酸式盐(NaH2PO4)、(Na2HPO4);H3PO3是二元酸,其钠盐有正盐(Na2HPO3)、酸式盐(NaH2PO3)
增强背诵记忆的方法
• 勤动手指
锻炼手指功能可健脑益智,促进思维。
学做针线活,或手拿两个核桃,不停地在手中转动或练习绘画,长期坚持都会有健脑作用。
• 适当慢跑
下肢活动可刺激对侧大脑皮层的活动,起到健脑作用。
慢跑可以持续刺激大脑创造新的神经细胞生成以及脑内血管的健東运转。
• 多听音乐
听音乐能改善脑力,缓和心境,平稳情绪。
音乐可以影响听觉,进而刺激大脑皮层兴奋,保持大脑活力。
• 放开嗓子大声朗读
朗读的过程是把视觉的刺激反馈给听觉,并加以确认,还会用到唇、舌、喉等身体的各个部位。
这样一来,朗读就能充分调动身体,带给大脑的刺激比默读多得多,记忆也更加深刻。
• 多回想细节
读书或听人说话的时候,要不时停下来回想刚才读到或者听到的内容,想得越详细越好。
大脑储存这些信息时,细节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 锻炼观察力
这是防止健忘最好的方式之一。
每次去一个新地方时,在心中记下房间内10件东西摆放的位置,等你离开的时候,再仔细回想那10件东西的位置。
• 对自己说“肯定能行”
脑不会马上发生变化,不要一下子设定过高的目标。
通过把目标说出来、写下来等方法,能够强化意识,这是你激活脑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