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古族特色食品

蒙古族特色食品

蒙古族特色食品

蒙古族特色食品----炒米

炒米,蒙语叫做“蒙古勒巴达”,就是蒙古米的意思。它是用糜子经过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再对上酸奶和白糖等搅拌,解饿又解渴,清香爽口,是别具风味的传统食品。炒米是大多数牧民的早饭,再配上加入酥油和少许青盐的奶茶。牧民外出放牧,都随身携带一小袋炒米。到了中午,煮好奶茶,泡上炒米,边吃边喝,十分方便。

蒙古族服饰及其风俗习惯

蒙古族服饰及其风俗习惯 ﹝摘要﹞ 本文通过蒙古族服饰的特色及历代服饰的变化,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审美心理,反映了蒙古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 蒙古族服饰色彩文化 服饰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产物,是人们装扮自我的“形象工程”或民族文化的“代言人”。通过服饰,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同样,通过服饰的变化,人们也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变迁和转型。蒙古族传统社会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发展过程之后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了与现代西方文明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对话,蒙古族传统服饰也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革新和变化的征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清朝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失去了主权,中国社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蒙古族开始了近代社会与西方文化的接触。这一时期蒙古族接触西方文化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首先,随着沙俄的殖民扩张,蒙古族大片土地被占领,随之而来的殖民统治也带来了文化和服饰的巨大变革。这种影响是较为直接和彻底的,同时也波及周边和其他地区的蒙古族。因此,当时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图瓦等部落的传统服饰纷纷开始西化,尤其是男子服饰尤为明显。其次,西方传教士和探险家的涌入,使当时包括上层社会在内的蒙古族开始接触西方人和西方文化。无疑西方人的语言、生活习俗、科学技术以及服饰都开阔了蒙古族人士的眼界,但这种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非常有限。再次,一些蒙古族人士走出蒙古草原,到日本、俄罗斯以及内地城市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教育,但这种途径只局限于社会上层、官员、留学生和为数不多的商人,其影响范围和力度也比较有限。不过欧洲人的望远镜、茶色水晶遮阳眼镜、礼帽、西式马靴等较为实用并适合游牧生活的物件引起了蒙古族的浓厚兴趣,而且后来在蒙古草原成为一种时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但由于蒙古草原地广人稀,受气候、交通、经济以及诸多因素的制约,总体上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在这一时期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尤其是女性服饰。清末开始在很多地区大片开垦草地,蒙古族赖以游牧的草原被开垦成万亩农田,如大青山南麓的土默特、鄂尔多斯的准格尔等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经济模式的改变直接导致蒙古族价值观、生活习俗和服饰习俗的改变。而这种变迁的程度和影响范围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从事农业生产的蒙古族农民,既受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又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服饰上改长袍为短衣;传统牧业生产所穿的长款袍服已不适应农耕生产的需要,服饰的改变不可避免。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加之流动人口的迅速膨胀、治安管理的薄弱,导致了蒙古族居住地区土匪猖獗,社会秩序十分混乱,蒙古族珍贵的珠宝头饰和其他饰品经常遇到抢劫和掠夺,这也给蒙古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雪上加霜。 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摆脱了封建专制,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一时期蒙古族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以及传统服饰都发生了巨大而彻底的变革。尤其是繁缛的服饰、带有浓厚游牧特征的穿着礼仪渐渐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服饰的功能化特征和大众化趋势上。在蒙古族服饰的功能化演变过程中,生存模式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种生存模式的制约导致了服饰

蒙古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标题:蒙古民间舞中的基本舞步——马步 学校:海安县隆政初中 案例设计:彭国辉 活动目的: 1.初步掌握蒙古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学习基本的马步。 2.培养学生具有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塑造健美的身体姿态。 活动过程: 一.背景介绍 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高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牲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长期的生活方式,生产形势,生活地区的不同,形成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骠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热烈的摔跤舞和欢快的挤奶等舞蹈语汇反映他们热爱美丽辽阔的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的新生活。 二.马步简介: 1.马走:原地马步走。靠双腿膝关节的交替微颤,身体重心上下移动,可一拍或两拍一次,以示马在慢步行走。 2.小跑马步:正步准备,运用基本舞步中的小跑步,半拍一部,以示小马轻快的跑动。 3.高抬腿马步:正步准备动作时,主力腿蹬地跳起,同时动力腿正吸腿,两腿交替进行,以示大马奔跑嘶鸣,吸跳马步一般一拍一步。

4.长跑马步:基本位准备,动作时,前半拍右脚向正前方串跳一大步,后半拍左脚经右脚内侧继续向前迈一步,紧接着右脚再上一小步。步法节奏是X XX X XX |。以示马的急速奔跑。 5.踏点马步:右脚为例,右踏步准备,前半拍左腿弯膝全脚落地,右腿屈膝,脚掌离地,后半拍右脚落地,左脚离地,以示马的行走。 6.摇篮马步:双腿交叉,双脚外侧着地,双踝紧靠。以右脚为例,身体重心在右脚,右脚全脚落地。动作时,经过双膝屈伸,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全脚落地,右脚外缘着地,同时双腿屈膝。连续做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摇篮马步以示行走的欢快幽默感。 7.滑步马步:自然位准备,右脚为例。第一拍双腿并拢,自然屈膝,前脚掌原地交替两部。第二拍右脚落地屈膝,重心移至右脚,中腰右侧移,但身体正,眼看前方。同时左腿滑出向旁伸腿踢起,后半拍迅速收回成自然位,连续做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三.马步组合 1=F 2 4 欢快、活泼地 前奏:(2 2 3 5 1 | 6 6 | 6 6 1 6 6 | 2 2 1 6 6 | 2 2 3 5 1 | 2 1 6 | 6 6 5 3 2 | 5 3 5 6 1 | 2 5 3 2 1 2 | 6 6 | 2 2 3 2 3|5 5 | 3 3 5 3 5 | 6 6 | 7 5 3 2 | 1 3 2 1 6 | 2 2 3 5 1| 6 6:|| 组合基本动作: 1.基本马步:马步、跺滑马步,小马跑步、进退马步,滴嗒马步。 2.单双手勒马、加鞭、扬鞭、挥鞭。

蒙古族银饰品

蒙古族银饰品:游牧文化的华美部件 时间:2010-08-10 15:01来源:未知作者:信息部点击:223次:【大中小】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

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蒙古族的银饰品以多、以大、以重为美,从头到腰处处点缀,华丽而庄重。妇女除了戴的头饰外,还有银头簪、银钗、银梳、银耳环、银戒指、银手镯、银手链、银项圈、银链、银髻扣、银发卡、银顶针、银扣、银香盒;男子佩戴的蒙古刀、火镰、银碗、银烟盒、银带扣、银挂件(牙签、耳勺、胡须梳、镊子)、图海、银帽顶;儿童佩戴的各种银锁;生活中用的银质酒壶、奶桶、茶桶、银制泯酒壶、银勺、银药具、马具鞍花等等。蒙古族又根据地域的不同,部落的归属,银饰品的纹样和造型也会有所差异。有的古朴雅致,有的纤细复杂,有的玲珑剔透,有的粗犷大气,充分展示了蒙古族银饰品的蕴容华贵。银饰品在蒙古族妇女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他们头戴银子镶嵌的头饰,颈挂银链,耳垂银质大耳环,腕配银手镯,手戴银戒指,腰挂银饰件,以多为美,以银为彩,以重为富。 蒙古族银饰品最耀眼的地方,是它那精美的造型,采用铸炼、捶打、编结、雕镂、錾刻等各种工艺。在各种饰品上刻出古老的纹样,有云纹、犄纹、火纹、卷草、八宝、盘肠以及花草、龙凤、花鸟鱼虫、动物、植物等,图案无所不包,完美绝伦。 银饰品种类最多的要属鄂尔多斯、乌拉特、察哈尔、科尔沁、乌珠穆沁、巴尔虎部落了。一个盛装的蒙古族妇女,其银饰品重达二三斤,成为蒙古族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装饰。鄂尔多斯妇女头饰,包括额箍、额穗子、垂链、大耳环、连垂上下镶嵌的银牌均是银质的。察哈尔妇女佩戴的“勃勒”,有圆形和鸡形状两种,做一个需几两银子。上端有银质挂钩,圆形的中央镶嵌珊瑚珠子,共3圈,外围两圈下端有3个耳子,分别坠挂3个鸡心荷包,两边为红色,中间为蓝色,均挂各种颜色线穗子,佩戴在长坎肩两侧。另一种鸡心状,两面均精雕一双蝙蝠夹符,上端有银质挂钩,下端有3个耳子,坠挂丝线穗子。乌珠穆沁妇女佩戴的“好日劳”,形如法轮,周边雕刻花草,中央镶嵌珊瑚,下端挂银质吉祥结,

蒙古族介绍

甲:我们伟大的祖国有56个少数民族,我今天就给小朋友们分享一下我眼中的蒙古族,她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蒙古族人口有580万,蒙古族人民主要生活在我国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 乙: 生活在当地的动物有奶牛、马、羊;我们每天喝的伊利牛奶、夏天吃的伊利牧场冰激凌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内蒙古的牧场生产出来的。蒙古族是一个牧民族主要以养牛、养马、养羊为生。所以蒙古族人民主要吃牛肉、羊肉和马肉,喝奶茶。 甲: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和汉族人不同,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穿长袍,穿靴子。 乙 蒙古族特有的舞蹈是顶碗舞。蒙古族特有的乐器是马头琴。那是因为他们通常在琴杆的顶部按小马模样雕有一个马头而得名马头琴。 甲 蒙古族人民常住在蒙古包里,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就像是我们外出旅游时搭的帐蓬。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乙:下边请大家欣赏一个关于蒙古族与西瓜的故事 成吉思汗的将士们西征到了欧洲,发现当地的一种西瓜非常好吃,于是就特别想把这个西瓜带回东方草原给自己的父母亲尝一尝。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做了一个没有盖的大木箱,把当地的土壤装上,然后把西瓜种子种上。把大木箱装在车上,同时又装了好几车当地的水。就这样,车队春天从欧洲出发,一路上西瓜发芽,生长,开花,等车队回到东方草原的时候,西瓜正好成熟了。将

乙;蒙古族人民生活在一个有着美丽风景的地方,这美丽的净土也让那里的人民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下面请欣赏那首悠扬的:天堂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蒙古族饮食文化及图案

蒙古族饮食文化 一、蒙古奶茶器具 民以食为天。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o”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肉食,蒙古语称为“乌兰伊德”,其意为鲜红的肉食品,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作“查干伊德”o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以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蒙古民族喜欢喝茶,特别喜喝奶茶,奶茶是砖茶与牛奶交融的产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因此在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中,制作奶茶的器具是重要的文化之一(图1-图3)。 图1 图2

图3 二、饮食器具 饮食器具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牧人的饮食器具具有自己的特征。游牧民族的饮食器具很有特色。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食品结构,而蒙古民族制作的奶制品又分为两个基本类型,易腐型与久贮型,奶制品需加工才能贮存,因此所需要的饮食器具的容积较大。蒙古人的饮食器具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游牧民族经常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器具需经久耐用,蒙古民族喜欢铜制品和皮制品。他们往往就地取材,如用木碗及动物之胃。当精致的银碗、银杯与粗糙、简单的皮囊并存于同一民族的文化系列时,我们可以窥探其在饮食器具上既追求艺术性又讲究实用性的民族特色。饮食器具可从材料上分类,也可从作用上分,现按后一种分法。餐具蒙古民族餐具多以木制。 (图4-图7) 图4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摘要: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蒙古族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是草原的娇子,舞蹈是他们民族的特色。形形色色的蒙古族民间舞蹈都具有特色,其舞姿如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或者热烈的摔跤舞及欢乐的挤奶等等都体现了蒙古舞的特色,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这是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殊表达方式。因而本文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渊源、历史影响及特色差异化的舞蹈风格及深刻把握这种风格特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此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 关键字:蒙古族蒙古族民间舞蹈“盅碗舞”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起源 任何一种舞蹈的产生都不是历史偶然的选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载体,而舞蹈作为一种灵动、活泼的表现载体,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非常强大的民族,随着元代的建立蒙古族发展至鼎盛时期。蒙古文化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时还具有西方文化的元素,还融合了汉文化元素,这是其能够最终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蒙古族民间舞蹈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它反映的是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样的文化基础将蒙古人能够善舞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就使许多和宗教有关的舞蹈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最终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舞蹈。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表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节奏欢快、热情洋溢、风格独特等特点,动作基本以抖肩或翻腕来表现。在蒙古舞中男子主要以挺拔豪迈、洒脱的舞姿为主,主要展现男性的英武及刚劲。蒙古舞如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都久负盛名,以欢快的节奏、轻盈的舞步将蒙古人民热情、淳朴的气质展现出来。一般说来,凡属在草原上流传的娱乐性舞蹈,队形以圆圈型、横排等为主,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有的舞蹈仅仅由一两个动作构成,即使那些从来没有参与过的客人也能够随学随跳,很快融入到舞蹈中去。这种舞蹈在喜庆的节日中运用较多,并且其简单的舞蹈是蕴含丰富的情感的。这种舞蹈还会在婚礼上进行表演,以此来增加喜庆气氛。各种宴聚乐舞活动,是草原牧人们的欢娱性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处处彰显着自然、豪爽的蒙古风格,蒙古族民间舞是传承了“顶瓶而舞”的风格,并融合了传统的舞蹈风情,将民族特色汇入其中,再在智慧的蒙古人们的探索中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广泛的流传于草原之上。 所谓蒙古族民间舞蹈不是特指某一类舞蹈,而是由很多不同种类舞蹈构成的,每一种舞蹈都能够体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他们都是草原儿女真情的流露,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但是每一种舞蹈都有其风格特色,这种特色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但是都生动的体现出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美丽祖国的深深热爱,主要表现为欢快明朗、典雅含蓄、纯朴豪放、机智果敢、粗犷豪放等五大风格特点。

蒙古族传统首饰

蒙古民族饰品有着丰富的历史和许多世纪以来民族的传统艺术。蒙古民族饰品文化与蒙古人民生活的方式、经济的具体特点、与该国的自然条件及其蒙古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伴随着蒙古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伴随着蒙古文化的传播而流传。 蒙古民族服饰,特别是蒙古民族内部的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特别是欧美文 明的冲击,使得其中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饰品渐渐的消逝了,还有的一些濒临消失。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蒙古的小数民族和他们的饰品配件。 在1930年的时候蒙古政府禁止佩戴蒙古传统饰品。这个政策给民族饰品的传承和发展以毁灭性的打击。到现在,我们只在舞台和博物馆里可以看到蒙古民族服饰,而且是片面的,不全面的,博物馆里也是少数的、个别的服饰在展出。 蒙古传统饰品是想象力的延伸,而且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习俗,从事畜牧业,环境,自然,气候条件 和社会的变化。蒙古饰品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的无尚宝贵的遗产。 在无数个世纪发展过程中这些民族服饰工艺变得更完美。 蒙古族未婚女子和已婚妇女的饰品完全不一样。姑娘的配饰比已婚妇女简单,素雅。如,姑娘的佩 饰一般只有耳环和手镯,除此以外没有其他东西。已婚妇女一定戴头饰,尤其是额箍。蒙古族饰品可以传达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年龄大小,婚否等信息。蒙古族饰品发展了其使用价值及功能。与此同时,它还反映蒙古族的生活环境,自然崇拜,图腾观念。所以通过蒙古族饰品可以了解蒙古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19世纪末的饰品的装饰更出色。珠宝的设计和颜色以及装饰品的组合表示蒙古族人民的古老文化。 蒙古族工匠用珠宝和金,银,珊瑚,珍珠,宝石饰品创造了精彩的饰品。 蒙古人民认为创造饰品是一种艺术。蒙古手艺人创造的饰品是艺术品,不仅为了蒙古妇女而且为了 蒙古男士也制作精心的配饰。他们必须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蒙古工匠知道怎样使用色彩搭配和它们的组合。 十三世纪的蒙古诸部落已经有自己的传统饰品。蒙古族重要部落是在达延汗时期形成的。但是现代 意义上的部族饰品特点是从清朝初期开始形成的。蒙古诸部落饰品不仅以多种款式,标志着不同的形象特征,也蕴含着各部落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中按部落大致可分为:鄂尔多斯,乌珠穆沁,乌拉特,科尔沁,和硕特,布里亚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哈尔哈,察哈尔,阿巴嘎管是哪个部落的饰品,都是民族文化的沉淀,闪烁着民族智慧和原始思维的光彩。格部族在民间也有一些不同的款式。随后,在元朝,明朝,清朝,直到现在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蒙古族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同的生活和互相的影响,使蒙古族饰品即保特了民族特点又突出了地方特色。 本论文从美学角度,历史角度,民族风俗角度研究了清代时期的29个蒙古族(13个外蒙古的蒙古族,16个内蒙古的蒙古族)的20种配饰品和55种蒙古帽子。最基本研究是各个蒙古部族的配饰互相区别,它们的材料,款式,象征,图案方面的不同的地方。

10个少数民族配饰

10个少数民族配饰 1、苗族配饰 (1)银项圈。银项圈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动变化;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少数亦有链圈合一的。此外,在贵州都柳江流域还流行一种银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儿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2)银压领。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压饰,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湘西苗族的银压领为腰子形,表面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并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银链叶片吊。长16厘米的银吊如瀑布倾泻,掩及肚腹。雷公山脚的银压领更是兼用圆雕、浮雕及透雕技术,造型繁缚,工艺精美。压领主纹为两只圆雕银腆磷,可活动的搂空银球居中,其上银龙腾跃,其下银花簇簇。 (3)银胸牌。银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 (4)银胸吊饰常见的银胸吊饰有蝶形吊、鸟形吊、鱼形吊、钱纹吊、骑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递次而下,多者可达四至五级。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蝶形吊体形大,分五级,总长在85厘米以上。 2、壮族配饰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

质银器。”西林“惟女子喜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缠绕;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显示壮人的银饰艺术。 3、白族配饰 白族首饰流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大理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周围白、汉、彝、苗等民族妇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女子手上多戴扭丝银镯或玉镯,指戴戒指,耳挂金银制或玉制耳坠。 4、蒙古族配饰 蒙古族的银饰品以多、以大、以重为美,从头到腰处处点缀,华丽而庄重。妇女除了戴的头饰外,还有银头簪、银钗、银梳、银耳环、银戒指、银手镯、银手链、银项圈、银链、银髻扣、银发卡、银顶针、银扣、银香盒;男子佩戴的蒙古刀、火镰、银碗、银烟盒、银带扣、银挂件(牙签、耳勺、胡须梳、镊子)、图海、银帽顶;儿童佩戴的各种银锁;生活中用的银质酒壶、奶桶、茶桶、银制泯酒壶、银勺、银药具、马具鞍花等等。蒙古族又根据地域的不同,部落的归属,银饰品的纹样和造型也会有所差异。有的古朴

蒙古族风情展示 策划

蒙古族民族风情展示 策 划 书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团委学生会 2012年10月

目录: 一、相关事宜 二、前期准备及所需用具 三、活动场地布置及说明 四、活动过程 五、人事安排 六、注意事项 七、活动经费

策划目录 一、策划相关事宜 主办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团委学生会 承办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团委学生会宣传部 主题:“蒙古族民族风情展示” 活动地点:三食门口 活动宗旨:本活动旨在使在校师生了解蒙古族文化和民俗特色,以加深广大师生对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认识。 活动背景: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百花齐放、健康文明的校园气氛的要求下,以及广大师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接触加深的背景下。通过开展本活动,旨在加深全校师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增进全校师生与少数民族同学的感情。 活动目的:通过开展蒙古族民俗风情展示这项活动,使广大师生对蒙古族的文化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使广大师生感受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魅力。 活动意义:通过这次活动可以使师生们领略到不同异域风情的精彩和魅力,在活动中了解不同民族历史,感受不同民族的精神。加强师生们对我国多种多样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及其博大精深的认同。加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二.前期准备及所需用具 1.本次活动以展示蒙古族民俗风情为主题,所以此次活动将围绕蒙古族人民“衣食住”三个方面展开。前期准备中根据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三个方面的习俗特点制作相应的道具,安排相应的人员和其他相关准备。 衣:①服饰:从租赁公司租蒙古族的民族服饰,两套男士服装,两套女士服装,共四套。租借时间为一天。由于租赁公司在国贸,所以与租赁公司商量好租赁事宜后,于活动前一天去取即可。 ②饰品:蒙古族特色工艺品,数量为5—6个,从淘宝和阿里巴巴上购买。另外还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钥匙链8个,例如蒙古包形状的,马靴形状的。工艺品在活动当天主要以介绍为主,钥匙链可以作为参与活动的奖品发给同学。 食:①奶茶:于网上购买,活动当天现场冲泡奶茶分发给老师同学。冲泡奶茶的纸杯和当天需要的暖水壶已准备好。 ②奶酪,奶豆等蒙古特色食品:从网上购买。并与活动当日提前将各种食品分类放到不同的盘中。盛放食物的纸盘已准备好。 ③牛肉干:从网上购买。盛放食物的纸盘已准备好。 住:①活动当天,将模拟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 a.从网上订购草皮。 b.由书画组用硬纸板按照真实比例画出草原上的牛,羊, 马。

论蒙古族特色及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当今世界融合的加快,导致了全球设计产业链的趋近化与平庸化。在全球信息化的潮流下,我国设计的民族特色已经越来越薄弱,对于当今普通平庸的蒙古族民俗文化来说,其形势迫在眉睫需要改革了。就当今社会局势,共同进步迈向国际化步伐的时,不断加强国家间和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联系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内蒙古的地方民族性平面设计需要从不被认知走向大众认可、从大众认可走向独特的民族特色,独特性的核心就是民族的文化性。因而,在此文基于内蒙古草原的地域性和文化纹样的独具一格,以弘扬传达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以辽阔的草原文化为历史文化背景、并且以蒙古族传统图案为基本表现形式,对蒙古族传统纹样符号的整合与传播进行研究表现。 关键词:内蒙古;设计;民族特色;色彩;图形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现如今,设计越来越趋向于民族化、国际化。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国各民族民间艺术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基石。蒙古族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艺术价值蕴藏丰富,是民间艺术的巨大宝库,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点。同时,在设计的领域里对蒙古族民间文化视觉元素的纹样应用研究已成为主导,蒙古族的设计艺术在发展的趋向和内在要求是其极具价值的表现。 1.2 研究意义 如今,在艺术领域赢得胜利的关键是有民族特色。我们处于当今的信息时代,设计倾向于同类化,缺乏新意。因此,根据内蒙古草原的区域性和文化特色,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采用传统的蒙古草原文化符号为载体,对民族符号传播进行研究。 2 蒙古族民间美术色彩纹样概述 2.1蒙古族传统色彩观 色彩是构成蒙古族民间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从民间美术发生、发展和存在方式出发,它不只是一个纯粹的造型艺术,而是与民族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民俗学更加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是民间艺术存在的根基。 内蒙古呼和浩特在正月十五一年一度举行的查玛舞表演活动,它承载和继承着多种多样的民间纹样的艺术形式。“传统民间特色艺术存在的地方,必将有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创作,每每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习俗节目,成为千百年间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现象。内蒙古民俗穿插在个历史长河中成为民间美术品用来寄托民间文化精神等观念形态的表现媒介,也是内蒙古民间艺术的载体体现。没有内蒙古民俗活动何来民间美术?” 2.2 蒙古族民间美术色彩纹样的特征 1.装饰性 蒙古族民间美术的色彩及纹样是来自于长久以来的民族风格客观历史中的主管体现,其色彩淳朴、明快、鲜亮、对比大胆强烈有着极其强的装饰性表现性。内蒙古民间艺术和色彩在这个过程中有着强烈的特色风味,一向是追求华美而多彩多样的视觉效果,使装饰的工程完整厚重,力求完美。 2.民族性 民间美术不仅仅是艺术源泉,还是艺术之流。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生产、生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地域性、人文因素的影响,蒙古族人在蒙古族民间美术中自然流露出蒙古人的民族特性和民族认同感,与此同时,蒙古族民间艺术的色彩也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3.色彩性 象征是用视觉可感知的具体的现实的的事物表达某些抽象观念的一种方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行为行动,为了使这些抽象的观念外化得以使人容

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标签:蒙古族民歌蒙古族长调哈扎布文化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和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彪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蒙古族舞蹈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著名舞蹈家贾作光为其艺术的挖掘,整理与弘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与斯琴塔日哈等专业舞蹈工作者深入到大草原,潜心学习蒙古族传统艺术,把蒙古族民间艺术素材带入舞蹈的教学课堂,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规范,去粗取精,加以提炼,创作出富有蒙古族民间舞到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贾作光创作的《鄂尔多斯》舞蹈就是他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民间提炼素材,精心磨练取得的丰硕成果,成为少数民族舞蹈中最先为祖国获得国际荣誉的舞蹈作品之一。这个作品演出成功之后,马上在草原迅速传播,激起了蒙古族人民对本民族民间舞蹈的巨大热情。贾作光的创作,表演和艺术实践,把蒙古族舞蹈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欣赏蒙古族舞蹈可把握以下风格特点: (1)蒙古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表演着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下巴稍抬,“视线”开阔,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这一基本特点在动作中始终贯穿。蒙古族舞蹈的手型以平手为特点,这种手型同样给人以开阔大方之感。 (2)蒙古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蒙古族舞蹈的律动为蹚拖特点的步法和上身“划圆”,它们体现了蒙古民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征。蒙古族舞蹈的“划圆律动”在舞蹈中可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舞蹈队形调度的”划圆“,在今日,舞蹈表现形式已除了整圆外,还出现圆弧,S线等变化。其次是舞蹈律动的划圆,在舞蹈动作中常见的是平步和碎步划圆。(3)蒙古族舞蹈典型的技巧动作:为表现蒙古人民粗矿,彪悍,质朴,庄重的性格,五十年代以后,舞蹈工作者创造了大量的技巧,如“马步腾跃”舞姿,“正板腰”技巧等,还有一些使用道具的“筷子舞”“盅碗舞”也给予发展创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观赏性。(4)蒙古族舞蹈典型的舞蹈形象:蒙古族有“马背民族”之称,游牧民族喜欢飞翔于蓝天的雄鹰,喜欢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蒙古族人民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于鹰和马的舞蹈形象上。因此,展现英勇骑士驰骋草原的雄姿,自然成了蒙古男子舞蹈的典型特征之一。 (5)蒙古族舞蹈主要的表演形式: 筷子舞: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原属男性舞蹈,现在这种形式已有了发展,舞台上也常见女性的表演,动作更加轻松敏捷。 盅碗舞: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属于女子礼仪舞蹈。多出现在庄典酒宴上,舞者头顶一只碗,双手各持酒盅一对,随着音乐节奏和身体律动相击,发出清脆的“叮当”响声,表演时多用各种拉臂,柔臂,碎抖肩,甩肩,硬腕等舞蹈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或燃烛起舞,既有高难技巧性,又富有表演艺术性。该舞蹈柔美端庄,舒展流畅。 狩猎舞:这是古代猎人跳的自娱性男子舞蹈,至今流传在蒙古族和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形式多由两人一对组成集体舞形式,表现狩猎活动和猎后的喜悦情绪,风格活泼,欢快,洒脱。 安代舞:属群众性即兴舞蹈,原为萨满跳神治病消灾,后来逐渐发展为广大群众喜爱的集体歌舞。这种歌舞人数不限,一人领唱,众人相合,舞者手持绸巾,随歌起舞,动作简单奔放,气氛热烈欢腾。 此外还有“摔跤舞”“牧马舞”等,在新疆地区的蒙古族还有一种叫“贝比依勒”的舞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

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1.请同学介绍蒙古人崇尚白色的由来 2.同学解释那达慕的由来 3.教师解释“敖包相会”

蒙古族服装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装服饰特点 2009-12-01 鄂尔多斯蒙古族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主要由服装、头饰、挂饰三部分组成,特点是色泽鲜艳、款式考究、不显臃肿。地域特征非常明显,最主要的是保留了蒙元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是蒙古服装中高尚典雅、热情豪放的民族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科尔沁蒙古族科尔沁蒙古族服饰的突出特点是头饰、坎肩、绣花。科尔沁蒙古族妇女头饰由两条缀珊瑚额箍、银质簪钗(一横,二竖、二托钗)和垂链组成。 科尔沁蒙古袍满袍的绣花都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历史上科尔沁妇女大都善于绣花,而且清宫里也有过很多科尔沁绣花女,绣出很多美丽的服饰。 乌珠穆沁蒙古族乌珠穆沁蒙古族是蒙古民族的一个古老部落,这个部落一直以服饰华丽而闻名。乌珠穆沁蒙古族的服饰多采用绣有纹饰的红、绿、蓝等多种颜色的布料制成,领口和袖口宽大并装饰有他们喜爱的吉祥图案。 在乌珠穆沁地区,蒙古族妇女不戴帽子,常用红、绿绸缎缠头。乌珠穆沁人的蒙古袍比别的地区的要显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腰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苗条矫健。 巴尔虎蒙古族巴尔虎蒙古人的服饰从整个款式风格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蒙古民族的服饰特点和部落服饰的传统风格。巴尔虎蒙古人无论男女均穿宽下摆的长袍,男子靠下腰系腰带,以上提袍为美;妇女则以靠上腰系腰带,以贴身为美。陈巴尔虎人穿有开衩长袍,新巴尔虎人则穿无开衩长袍。(内蒙古日报)(E09) 蒙古族服饰特点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蒙古袍的特点: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蒙古包可以拆卸搬运,极适于游牧生活的需要。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袍,右衽,镶边,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多红...?? 蒙古族服饰特点四季都穿长袍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 蒙古族的服饰,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蓝为多。无布面的.一般在衣袖和衣边用黑布或蓝布加缝约三指宽的布边,有的用...??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蒙古族女子服饰形制与特点

蒙古族女子服饰形制与特点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众多民族中的一个,拥有着古老而十分具有特色的蒙古民族风俗习惯,众人皆知的蒙古长调就是别具特色的蒙古民族文化特点的代表之一。更加值得一提的就是蒙古民族的服装配饰,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是独具匠心的。由于蒙古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长期生长在草原上养成的生活习惯,造就了蒙古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主要体现在特殊的服装形制上、独特的色彩运用上以及精致的配饰上。 一,蒙古族服饰文化背景概述 1.1蒙古族的生活地域性与地域特点 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从生活方式、地理位置、文化特征、物产贡献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蒙古族由于长期居住于我国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正北方,以及西北,都有蒙古民族的身影。因为东西地域阔度较大,低于比较辽阔,使得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他们的生产生活极具特色,自古以来以畜牧业为主,游牧生活使他们需要经常迁徙,所以在衣、食、住、行别具一格,形成独特的内蒙古民族文化。 1.2蒙古族服饰产生的环境特点 服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最有别于其他国家、民族、团体的象征与表现物。不同的民族在各自长期生活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熏陶环境中都会形成属于他们本民族自己的独具匠心的服装配饰文化。 蒙古族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且已经形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服饰文化,蒙古族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少数游牧民族,经常放牧在草原上,所以就需要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睡在草地上放牧。宽大的蒙古袍既可以当被子也可以当褥子,这是蒙古袍的实用性。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为:窄袖宽身长袍、束腰带、穿合祷、登皮靴。这种装束比较适合北方的自然环境。 比如男袍比较宽大,缠在腰间的腰带传统的有一尺多宽,四米长,这是因为有几个作用:第一是为了美观,宽大的蒙古袍系上腰带卓显蒙古族男子彪悍魁梧的身材,第二蒙古族是马背民族,马是蒙古人的伙伴,狗是蒙古人的伴当,长期颠簸在马背上容易造成内脏损伤,所以腰带的第二个作用就是保护五脏六腑。第三,蒙古族的服饰主要是以蒙古袍和长裤为主,装载日常用品就需要有空间存放,腰带系在腰上面就可以把东西直接从蒙古袍右侧开襟的开口处放进去,在胸膛和肚子形成一个“兜子”。 二,蒙古族女子服饰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