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桃夭》修辞方法辨
- 格式:pdf
- 大小:149.57 KB
- 文档页数:2
诗经桃夭赏析
《桃夭》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用艳如桃花的事物描绘新娘的美丽,祝愿她带给婆家欢乐和美。
(一)诗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形容新娘的美丽,用桃花的怒放和明亮的色彩来比喻新娘的容颜,这样的比喻既富有想象力,又形象生动。
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将新娘比喻为桃花,不仅体现了她的美貌,也寓意着她的婚姻生活将如桃花般美好。
(二)诗中反复咏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表达了对新娘婚后生活的美好祝愿。
这并不是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强调家庭和睦、和美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观念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满家庭的追求。
(三)这首诗的写作技巧也很讲究。
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
每一句都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也使得主题更加突出、深刻。
《桃夭》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讲究技巧的优秀诗篇,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满家庭的追求和对新娘的美好祝愿。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赏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作品赏析:《桃夭》三章,章四句。
是一首贺婚诗。
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关于它的大义,《诗序》曰:“后妃之所致也。
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孔颖达解释道:“后妃内修其化,赞助君子,致使天下有礼,婚娶不失其时,故曰‘致也’。
由后妃不妒忌,则令天下男女以正,年不过限,婚姻以时。
行不逾月,故令周南之国皆无鳏独之民焉,皆后妃之所致也。
此虽文王化使之然,亦由后妃内贤之致。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亦咏新婚诗。
与《关雎》同为房中乐。
如后世催妆坐宴等词。
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
”我觉得诗序中的教化味道太浓了,只一个“婚姻以时”解得合情合理。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
孔疏曰:“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华之盛。
桃或少而不华,或华而不少,此诗夭夭灼灼并言之,则是少而有华者。
故辨之言桃有华之盛者,由桃少故华盛,比喻此女少而*盛也。
”这里用桃花来比兴,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外形上的相似,春天桃花盛开,又是男女青年结婚的极好季节。
《易林》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
”宋朱熹《诗集传》曰:“周礼,仲春令会男女。
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
”因为古者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过此就算不及时了。
《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相奔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毛诗正义》曰:“礼虽不备,相奔不禁。
即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者不禁是也。
”又曰:“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繁育民人也。
”结合到本诗中所表现的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而传说婚嫁年龄于此不著,认为不大可能是男三十,女二十。
论《诗经》中修辞手法作者:武新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武新虹(新疆教育学院人文分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63)摘要:《诗经》的创作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优美的语言,精湛的修辞手法几千年来都是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诗经》最具魅力的地方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修辞手法;诗歌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5-0101-02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拥有着后人无法超越的辉煌成就,并在人类文明史上镌写了辉煌的篇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人不断研究与模仿着《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常用的比兴修辞手法就是源自于《诗经》。
根据研究表明,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相较于现代汉语语言修辞手法而言显得相对冷清。
然而在修辞领域的研究上,并没有学者专门针对《诗经》的修辞手法展开探讨,因此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研读经验,就《诗经》中一些典型的修辞手法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叠音词的运用叠音指的是具有相同音节的词语重叠,通常情况下我们又称为叠字。
《诗经》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在于拥有生动形象的语言,而叠音词的大量使用是优美语言的最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
根据研究发现,《诗经》中叠音词的总数为654个,其中重复的为279个。
正是这654个叠音词的使用将《诗经》中的音乐美和形象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对《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的叠音词做了精彩的评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艳,‘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嘤嘤’学草虫之韵。
……两字穷形。
《诗经·桃夭》赏析《诗经·桃夭》赏析 桃花⾊最艳,故以喻⼥⼦,开千古词赋咏美⼈之祖。
以下是⼩编分享的《诗经·桃夭》赏析,欢迎⼤家阅读! 《诗经·桃夭》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于归,宜其家⼈。
译⽂ 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结得肥⼜⼤。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幸福。
注释 夭夭:桃花怒放的样⼦。
华:古花字。
之⼦:这位姑娘。
于归: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做⼥⼦的归宿,故称“归”。
之,指⽰代词。
蕡,肥⼤,果实将熟的样⼦。
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分繁盛。
蓁蓁:繁茂的样⼦。
灼灼:花朵⾊彩鲜艳如⽕。
宜:和顺、亲善。
赏析 这⾸诗⾮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篇《诗经》的⼈,⼀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有这样⼏个原因:第⼀,诗中塑造的形象⼗分⽣动。
拿鲜艳的桃花,⽐喻少⼥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个象桃花⼀样鲜艳,象⼩桃树⼀样充满青春⽓息的少⼥形象呢?尤其是“灼灼”⼆字,真给⼈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之祖”,并⾮过当的称誉。
第⼆,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种喜⽓洋洋的⽓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种喜⽓洋洋、让⼈快乐的⽓氛,充溢字⾥⾏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民群众对⽣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诗反映了这样⼀种思想,⼀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及答案董小玉桃夭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
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é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
(1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4分)
答案:()(5分)
(1)重章叠句(1分)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4分)。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赏析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桃夭》,《诗经·周南》第六篇。
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此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全诗语言优美精炼。
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原文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注释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华:古花字。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之,指示代词。
蕡,肥大,果实将熟的样子。
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
蓁蓁:繁茂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
宜:和顺、亲善。
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桃夭这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桃夭》这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比兴”和“起兴”。
1.“比兴”的表现方法让诗中“桃之夭夭”作为起兴句,由物到人,引出下文的“之子于归”的人生活动,使人由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丽,以生机勃勃的桃树比喻青春少女,赞美她娇艳的容颜。
2.“起兴”在诗中则是指一章以“桃之夭夭”作为开头,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
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考古诗词鉴赏《诗经·桃夭》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注]①归:出嫁。
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试题】(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补充注释】1.夭夭:花朵怒放的样子。
2.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
华:同花。
3.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4.宜:和顺、亲善。
5.蕡(fén 坟):肥大。
有蕡即蕡蕡。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
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参考答案】(1)重章叠句(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201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湖南卷)【鉴赏】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
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
”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
”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4分)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归:出嫁。
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1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
(1分)
12.这是一首贺婚诗。
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新娘的年轻娇美、多子多福、兴旺发达,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答案:
(一)11. 重章叠句(1分)
12. 繁盛硕大的桃子茂盛的桃叶对新娘的美好祝福(3分,每空1分)。
解读《诗经·周南桃夭》解读《诗经·周南桃夭》《国风·周南·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解读《诗经·周南桃夭》,欢迎大家阅读!一、《诗经》及《桃夭》介绍《诗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古典诗歌的收录文本,在时间起始上,它主要包括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经典作品;在数量上,由于现今保留下来的大致有305篇,因此《诗经》又叫做《诗三百》;在内容形式上,由于我国自西周到春秋中期之间经历了大约五百多年的历史,朝代更迭也时有发生,不同地区不同朝代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形式,因而在收录过程中,《诗经》里诗歌及其他作品的形式也多有不同。
《桃夭》是收录在《诗经》中极为有名的一篇,或许有人不知它的诗名或全篇内容,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桃夭》通篇借助“桃”这一意象,歌唱了当时年轻女子出嫁时的良辰美景以及出嫁女子的美好品质。
二、《桃夭》内容赏析《桃夭》全篇分为三层,也一般说分为三章,虽然每章只有两句话,但在言语表达以及意象比喻上都十分到位,也十分恰当。
第一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句话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鲜艳美丽的桃花比喻成待嫁女子的青春靓丽。
试想一个适龄待嫁的娇小女子,原本就长得漂亮,再经过精心的打扮,两颊粉红,笑颜如花,犹如一朵鲜艳欲滴的桃花,诗人在这里以桃花为喻并非毫无道理。
就算是在现今社会,人们也常常以“桃花”来代表美好的姻缘,表达了人们心中对美好姻缘的赞美。
如果美丽待嫁女子跟随其夫嫁过去,那必然也是家中的一道风景。
在这一层中,诗人主要是以桃花为喻,赞美女子美丽的容颜以及娇媚的姿态。
第二层“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在这一层中,诗人依然以“桃”为喻,只是这里比喻的不是美丽娇艳的桃花,而是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桃树。
既然是果实累累,那必然是比喻有孕女子。
诗经两首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诗经两首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两首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2、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
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重章叠句:《采薇》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
抒情主人公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诗经选集《关雎》(男子慕恋女子,想和她结成伴侣的恋歌。
《关雎》开头的“关雎和鸣”之景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高三语文诗经两首知识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周代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千零五十四篇诗歌。
作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高三语文学习中,诗经作为考试内容经常出现,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对提高语文成绩非常关键。
本文将围绕高三语文诗经的两首篇章,分析其重要的知识点。
篇章一:《关雎》《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古风民歌,以描述一个让人思念的女子为主题。
这首歌词简练朴实,通过精心的选词描绘了女子的美貌与千娇百媚。
同时,通过叙述女子的情感和思念之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恋爱观及女性身份的认同。
知识点一:古风民歌的特点古风民歌是古代文化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以表现生活、娱乐和传承民间文化为主要目的。
这类歌曲通常使用民间音乐和传统乐器,在旋律和节奏上都体现出古代特色。
知识点二:形象描写在《关雎》中,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来刻画女子的美貌,如“关之琴兮,时维尔挚”和“骧之胥靡,时维尔翼”。
这些描写语言各具特色,生动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女性的赞美。
知识点三:心理描写除了形象描写之外,《关雎》还通过女子的情感和思念之情,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恋爱思想和女性心理。
比如“在原之维,民所攸历”和“进退狶师,以其群矣”,这些描述语言表达了女子对于自己爱人的思念和对于爱情的渴望。
篇章二:《桃夭》《桃夭》是一首描写桃花之美的古代诗歌。
它通过细腻的词句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知识点一:花的描写《桃夭》中对于桃花的描写非常精准和生动,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些描写语言运用了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让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桃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
知识点二:春天的描写除了桃花的描写之外,《桃夭》还通过描述春天的景象,如“维其先王之述名”,表达了对于春天美好的赞美和对于自然的崇敬。
知识点三:意象与美学《桃夭》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通过桃花的形象和春天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于美的追求。
《桃夭》译文及鉴赏答案诗经《桃夭》赏析详解《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相信同学们肯定都有听过,今天小编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就是关于这首古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这首《桃夭》吧。
《桃夭》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协手家和睦。
《桃夭》注释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桃夭》雅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是那片桃林。
流光的霞披,如新娘的红盖头,被春风轻轻掀起。
果实饱满的模样太惹人怜爱了,她们真像一群孩子,密密匝匝地挤在枝叶间,笑闹着,春天仅仅有了这些果子就不会冷清。
当初桃花流水,不还叹息过吗?你担心这季节象梭子一样飞去了,藏着十八岁少女的心事,像春天藏着太多太多的花朵,你不说,不说也羞呵。
小姐妹出嫁前,你陪着流了一晚的泪,你想过,自己也将有这样大哭一场的日子,离开家,离开父母,头顶一块红布,骑上高高的骏马,在吹吹打打的热闹声中,不知为何,也不问为何,就要向陌生的新郎全身心地交付自我。
小姐妹归宁之时,像沾露的梨花,不胜娇羞,你问她们“结婚好吗”,她们回答“真好”,再问,却云山雾罩,笑言,“急什么,你迟早要知道的。
”你有一点点羡慕她们,暗自猜测:我做新娘,会不会很快乐?灼灼其华桃花是火啊,是春天的火,是内心的火,燃起你莫名的相思,那少年曾在垅间走过许多回,既俊雅,又健硕,相遇时,他微微一笑,就捉住了你的灵魂。
《诗经》之《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少壮的样子。
②之子:这个人,指新婚女子;于归:女子出嫁。
③宜:适当,相宜和顺。
④蕡:形容果实肥大。
实:果实。
这里比喻生子。
⑤蓁蓁:草木茂盛的样子,此处比喻家族兴旺而福荫后代。
译文:
这是一首周南地区用于新婚祝贺的诗歌,表达对新娘子的祝福。
《桃夭》用可以开出艳丽的花朵和能结出硕大的果实的桃树来起兴。
艳丽鲜明的桃花可以让我们想起新娘子美丽漂亮的笑靥,后人常常用桃花比喻内里女子的笑容,其源头大概可以追溯到这里。
而又大又甜的蜜桃则暗示了对新娘婚后生一群可爱宝宝的美好祝愿。
在古代,生儿育女被看成女性最重要的天职,因此祝愿其多生贵子也就成为了对新婚女子最美好的祝福。
茂盛的桃树叶则暗含着祝福新娘子带给夫家好运,使夫家的日子蒸蒸日上,像繁盛的桃叶一样充满生机。
可以看出,周南一带的诗歌在比兴手法的使用上显得非常纯熟。
以反复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层层加深抒情效果。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其中叠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叠词是由相同字形的词语重复使用形成的,通过重复强调一个含义或形象,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下面将从叠词的形式、功能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叠词的形式多样。
《诗经》中的叠词既有完全重复一个字的形式,如《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也有部分重复一个字的形式,如《郑风·风雨》中的“风雨无阻。
”,还有重复连续两个字的形式,如《郑风·野有死麕》中的“死且不僵。
”等。
叠词的形式多样,使得修辞效果更加生动丰富,给读者带来鲜明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叠词在《诗经》中的功能也各不相同。
一方面,叠词可以加强对一种意象或情感的强烈表达。
比如《邶风·击鼓》中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通过叠词“击鼓”来表现出战士们奋勇向前的英勇形象;还有《鄘风·采薇》中的“维叶萋萋,载笑载兮,神纷若以。
”,通过叠词“载笑载兮”来表现出女子幸福愉悦的心情。
叠词也可以强调对象的数量或程度。
比如《邶风·击鼓》中的“三兮其有成,朅兮不可胜。
”,通过叠词“三兮”和“朅兮”来强调敌人的众多和无法战胜。
叠词在《诗经》中的应用也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一方面,叠词可以增强作品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比如《国风·卫风·鹿鸣》中的“食野之苹,遂矢其景。
”,通过叠词“食野”和“遂矢”增强了句子的流畅感和韵律美。
叠词还可以使作品的意境更加深刻。
比如《郑风·野有死麕》中的“死且不僵,中心如箭。
”,通过叠词“死且不僵”将死者坚强不屈的精神状态生动地展现出来。
叠词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叠词是《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形式多样的叠词,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叠词在《诗经》中的应用丰富多样,既可以增强对一种意象或情感的强烈表达,也可以强调对象的数量或程度,同时还能产生节奏感和音韵美,以及使作品的意境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