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08.26 KB
- 文档页数:8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3. 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分子间的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掌握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2. 让学生了解扩散现象,并理解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3. 让学生掌握分子间的作用力,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扩散现象的理解;2.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间的作用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热胀冷缩、酒的挥发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例题,如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扩散现象的解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题、选择题等。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3. 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分子间的作用力。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练习题;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等方面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难点之一。
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阶段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我非常重视每一次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本次活动中,我以《分子热运动》为主题,意在引导孩子们了解和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和热运动的现象。
一、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直观的演示,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分子的热运动,从而达到理解分子基本性质的目的。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知道分子的热运动现象。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热运动现象。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速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分子模型、热源、实验器材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分子模型,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引导他们思考分子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演示:让孩子们观察显微镜下的分子热运动实验,让他们亲眼看到分子的运动现象,引导他们观察和记录分子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3.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子热运动的现象,引导他们思考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4. 实践操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分子热运动的现象,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热运动现象。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速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分子的热运动有了直观的认识,他们在实验中积极观察、记录,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孩子对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2.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规律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颜料等,引发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分子运动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4. 例题讲解:运用实例分析分子热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剂的作用原理等。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分子热运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子热运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简述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研究分子热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的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间有空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间有空隙。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分子运动模型、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演示器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分子运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分子运动的无处不在。
2. 知识讲解: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解释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间有空隙。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分子运动实验,观察分子运动的状况,分析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通过分子运动模型,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报告单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团队协作: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热运动1.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4. 分子间有空隙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2. 解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出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分子热运动”,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有三: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热运动中的行为;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这节课中,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分子在热运动中的行为是重点,也是难点。
因为分子是微观粒子,孩子们难以直接观察到,所以需要我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四、活动过程活动一:观察分子模型。
我会向孩子们展示分子模型,让他们通过观察,了解分子的形状和结构。
活动二:实验观察分子热运动。
我会利用热源,让分子模型发生热运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了解分子在热运动中的行为。
活动三:显微镜观察分子热运动。
我会利用显微镜,让孩子们直接观察到分子在热运动中的行为。
五、活动重难点活动一和活动二是重点,也是难点。
因为分子是微观粒子,孩子们难以直接观察到,所以需要我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次教学活动的效果,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同时,我也会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激发他们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这是孩子们首次接触微观粒子的运动,他们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我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
分子的热运动的教学设计分子的热运动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原理和特点。
2. 掌握测量分子热运动的方法。
3. 掌握分子热运动与温度、分子量、分子间距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解释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3. 解释分子热运动与分子量的关系。
4. 解释分子热运动与分子间距的关系。
5. 进行实验观察,测量分子热运动的速度。
教学步骤:引入部分:1.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开始教学:为什么固体、液体和气体会有不同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教师简要介绍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即分子在物体内不停地运动,并解释这种运动与物体的性质有关。
主要教学内容:1. 教师解释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是物体内分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速度越慢。
2. 教师解释分子热运动与分子量的关系。
在相同的温度下,分子量越小,分子热运动速度越快;分子量越大,分子热运动速度越慢。
3. 教师解释分子热运动与分子间距的关系。
分子热运动速度与分子间距无关,但当分子间距变小时,分子热运动的频率增加,即分子撞击的次数增加。
实验部分:1. 教师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分子热运动的速度。
2.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物玻璃片、橡皮膏、照相纸、荧光颗粒。
3. 实验步骤:a. 将荧光颗粒撒在载物玻璃片上。
b. 用橡皮膏将玻璃片固定在显微镜上,并调节焦距。
c. 打开照相纸,使其与显微镜的目镜相贴。
d. 用显微镜观察荧光颗粒的运动轨迹,并拍摄照片。
e. 通过观察照片,测量荧光颗粒的位移和时间,计算出荧光颗粒的速度。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分子热运动速度与温度、分子量、分子间距的关系。
让学生参与:1.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例如:为什么温度越高,物体的性质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分子间距与分子热运动速度无关?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分子热运动与温度、分子量、分子间距的关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说明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2. 让学生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解释相关的现象;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2.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雾、蒸气等,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实例分析:分析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让学生举例说明;4.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随堂测验:进行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7.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空调等。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2. 特点:无规则、永不停息;3. 分子间作用力:引力和斥力;4.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2. 题目二:举例说明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3. 题目三:思考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空调等。
答案:1. 分子热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2.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了解了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分析了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课堂练习和随堂测验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设计贴近生活,让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基础班)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出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小实验和互动游戏,让幼儿们能够体验到分子热运动的存在,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们能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技能目标:通过实验和游戏,培养幼儿们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合作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们能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难点: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分子热运动的现象。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两个杯子、一些小玩具、计时器。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热水杯和一个冷水杯,然后问幼儿们:“你们觉得哪个杯子里的水热一些?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实验一:我会将一些小玩具放入热水杯和冷水杯中,让幼儿们观察小玩具在两个杯子中的行为是否有所不同。
通过观察,让幼儿们发现小玩具在热水杯中 move more 的事实,从而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3. 实验二:我会将热水和冷水混合,然后让幼儿们用手感受混合后的水温。
通过感受,让幼儿们发现混合后的水温比单独的冷热水都要热,从而进一步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现象。
4. 游戏:我会组织一个“分子热运动接力赛”的游戏,将幼儿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成员依次完成任务:用计时器测出从热水杯跑到冷水杯的时间,然后记录在纸上;再用计时器测出从冷水杯跑到热水杯的时间,然后记录在纸上。
各组成员将两次的时间相加,得出最终的时间。
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们观察到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们能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分子热运动教案分子热运动教案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子热运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子热运动教案1【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通过演示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通过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
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明确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明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具】自制铁树、酚酞试液、氨水、红墨水、烧杯、冷水和热水、胶头滴管、粉笔、自制分子作用力与分子间距演示器,扩散现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铁树开花吗?学生回答没见过。
然后接着说“今天老师就让你们开开眼界”,然后演示铁树开花并让学生观察。
接着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铁树为什么会开花?”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下请学生打开课本第十六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二、新课教学:(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让学生回顾“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学到的关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并提问学生能否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然后讲解第一自然段,从而让学生感知分子很小,且在一个物体中分子数目巨大。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_共10篇范文一:《分子热运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子的热运动.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器材: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铅圆柱、烧杯两个、红墨水、酒精、冷热水。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打开一瓶香水,回想一下,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生答: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为什么?二、进行新课(1)分子和分子运动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
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1厘米3空气的分子,如果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2)演示实验:扩散现象①打开酒精,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什么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了?②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
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
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
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
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教材从分子的组成入手,先说明分之在做无规则运动,然后讲到扩散现象,并对分子热运动进行讲解,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子的热运动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器材: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香水,冷热水,烧杯,墨水,铅圆柱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
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通过我们化学的学习我们已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进行新课:(1)分子和分子运动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
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简单地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 学生了解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 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2. 学生能够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提出问题和进行推理分析。
3. 学生能够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教学难点:1. 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分析,理解分子热运动的观点。
2. 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并且对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分子、原子构成物质以及分子热运动的观点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学生在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但在推理分析和问题解决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用一个小故事或实例引起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比如:在一个晴朗的夏日,我们经常会看到人们手里拿着冰淇淋。
请问,如果把一块冰淇淋不断地融化,最后会得到什么?这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和好奇心。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他们可能会提到冰淇淋由水构成,融化后会变成液体状态的水。
3. 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并引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概念。
教师解释说,冰淇淋是由水分子组成的,融化后水分子的热运动增加,使得它们之间的结合力减弱,从而形成液体状态的水。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分子的热运动这一课题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为您展示我设计的这节分子热运动的教学方案。
一、设计意图分子热运动是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1节的内容,这一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因此,我采用了以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掌握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分子热运动的规律,学会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比如茶水的温度变化,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分子热运动的规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分子热运动的规律,同时配合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3. 分子热运动的应用:我让学生通过实验,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比如为什么热水上面的泡沫会比冷水上面的泡沫多。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比如学生是否掌握了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规律,实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他们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分子热运动的教学方案时,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热运动的规律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是教学的重点。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molecular thermal motion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三、德育目标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铅柱、多媒体课件等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
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
请看投影: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水分子组成。
分子体积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
[师问]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
[生]我们用显微镜。
这个方法可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有什么感觉?
[生]能闻到香水味。
问题:为什么能闻到香水的香味?
讨论得出:能闻到香水味,说明香水分子跑到了我们鼻子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种宏观现象来推知分子运动情况,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物理研究方法——转换法。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
二、新课教学
1.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1: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
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多媒体展示: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
请你们举出几个例子。
(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在花园里闻到花香……)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2: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注入2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发生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
(1)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开始时及静放10天、20天、30天的对比图片。
(2)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
观察并思考: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扩散现象,在以上几个扩散实验中,扩散快慢为何不同?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演示实验3: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
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2滴红墨水。
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
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小组讨论:讨论“想想议议”中的三个问题:
1.以上几个实验是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2.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
3.对分子的运动你能作出哪些推测?
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即学即练]
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b. 放一些粗盐到一杯水里,过了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咸了
c. 一滴墨汁落入水中,顿时变成了一长串竖直的墨迹
d. 老远就闻到饭菜的香味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无论是()、()、
()之间的分子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答案:
1.b d
2.不停地固体液体气体
2.分子间的作用力
拿一个铅块,用力拉,为什么拉不断?用力捏,为什么捏不扁?
演示实验4: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这个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师问]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生]不容易,因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师]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
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学生阅读课本,老师加以解释: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即学即练]
通常情况下,将两块干燥、平整的玻璃片紧贴在一起也不能令它们结合成一块玻璃,这是因为------------
()
a. 玻璃分子之间没有引力作用
b. 两块玻璃片分子之间的距离过大
c. 温度一样高
d. 玻璃分子之间的斥力过大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3.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3题
五、教学板书内容
一、分子热运动
快慢影响因素
扩散现象————————→温度
分子间的作用力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将微观的分子运动转化为宏观的、学生易感知的现象加以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知识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去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教学中灵活地对实验进行了处理,节约了时间,增大了知识容量。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