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宰相制度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53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设立与演变阅读:2156 次我要评论(0) 收藏2011-7-3 9:32:46 分享到:0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
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一、萌芽期:黄帝至西周时期在史书中,这一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百揆”、“宰”的记载。
这些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称,所以也还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
二、创立期:春秋至秦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
为适应这种政治体制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
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创立,成为后世沿袭相承的定制。
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
三、鼎盛期:汉初至武帝时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
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
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
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随之,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宰相也就很快迎来厄运。
仅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百余年间,相权虽然很大,但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
而且在汉武帝之后,由于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相权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可见,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
四、调整期:魏晋至宋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如下是有关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一、起源与初步形成1.起源时期宰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诸侯国所设立的相国、相邦等官职,是宰相制度的雏形。
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
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但各国相职的官称不一,如楚国称“令尹”,宋国称“大尹”,吴国称“太宰”,齐国称“相”。
2.秦朝的确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其中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丞相位尊势隆,但并非世袭,而由皇帝任免,不享有封邑。
二、发展与演变1.西汉至东汉西汉初承秦制,以丞相或左、右丞相为宰相之职。
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逐步将实际政务的决策中心从丞相府移到内廷,尚书台长官尚书令逐渐掌握宰相职权。
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担任宰职,但朝政大权实际上由尚书台掌握,尚书令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2.魏晋南北朝三省制的萌芽与形成。
曹魏时期设中书监与中书令,以起草诏令的形式参与决策,削弱尚书台权力。
南北朝时期,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制度逐步确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3.隋唐时期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内史令、纳言、尚书令)均为宰相。
唐朝初期继续实行三省制,但三省长官称呼有所变化。
高宗以后,逐渐趋于简化,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宰相名号。
政事堂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宰相一般由数人担任。
4.宋元时期宋朝宰相制度复杂多变,先后经历了五次改革。
元丰改制后,左右仆射成为宰相;政和改制时曾短暂更改官职名称;建炎复制后恢复左右丞相制度。
元朝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总理政务,中书令为虚衔,由皇太子兼领;左右丞相为实际宰相,下有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和参知政事等副相。
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制度变迁初探摘要: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逐渐专门化、由外朝移至禁中,宰相治事由兼职演变为专职。
唐肃宗鉴于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的教训,确立了宰相旬日更替秉笔治事制,唐德宗朝曾一度改为宰相轮日更替秉笔治事制。
宋太祖为防范宰相专权,确立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押班治事制。
南宋不仅逐渐取消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秉笔治事制度,而且宰相多兼领枢密院治事之权,这些制度变迁对南宋宰相权力膨胀起到了催化作用。
关键词: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宰相权力;宰相制度;中央政治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制度复杂多变,是研究唐宋中央政治体制变迁的重要问题之一。
学术界对此虽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涉及①,但由于文献记载零散失详,至今罕有专论。
本文拟就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变迁、宰相治事性质由兼职向专职之演变、宰相轮流秉笔主政制度变迁等问题,作初步探讨,希冀对唐宋中央政治体制变革的研究有所补益。
一、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及治事性质之演变1.宰相治事机构的演变唐朝初年,“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②。
无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裴炎自门下省长官侍中转为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执朝政”③,“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④。
自此,政事堂自门下省迁至中书省,此时仍无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宰相张说奏“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⑤。
自此,中书门下成为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并具有独立的印信。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开元之后,政事堂虽已改名为中书门下,并成为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与唐朝初年的政事堂有了明显的差别,但人们仍习惯称中书门下为政事堂,并将中书门下主书称为“堂头”。
五代时,宰相治事机构虽仍为中书门下,但称谓多有变化。
后梁、后唐时,中书门下也称“政事堂”、“中书都堂”、“中书政事堂”等。
后晋时,为了避高祖石敬瑭名字之讳,天福七年(942)七月下诏:改“中书政事堂为政事厅,堂后官房(堂)头为录事,余为主事”⑥,将宰相机构中书政事堂改名为政事厅,堂头改名为录事。
在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这个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都设有宰相职位,用于协助君主处理国家政务。
随着秦朝的统一,宰相制度被废除,而由秦始皇直接掌握大权。
直到汉朝建立后,宰相制度才重新恢复,成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汉朝时期,宰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管理朝政,并出任国家的军事总指挥。
同时,他们担任皇上的贴膳官,负责具体的法律审判和政策制定。
在朝政方面,宰相主要负责决策和制定政策,对皇帝的施政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汉武帝时期,宰相的权力达到顶峰,同时也出现了宦官干政的现象,宰相的地位开始受到一定的削弱。
随着汉朝的衰落,宰相的职位又一度被废除,直到三国时期才重新恢复。
三国时期的宰相职位,与汉朝时期相比,更加强调军事指挥的地位。
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频繁战争,军事才能成为宰相的重要条件。
蜀汉的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古代宰相的典范,他在政务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使得蜀汉在三国时期短暂地维持了统一局面。
随着三国时期的结束,中国进入了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宰相的职责演变得更为复杂。
他们不仅需要协助皇帝决策和处理朝政,还要应对各种军事挑战和防范外敌。
然而,由于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南北朝时期的宰相职位不断更迭,权力也受到了限制。
随着隋朝的统一,宰相制度又一次得到了恢复,但与之前的朝代相比,隋朝的宰相职位更加强调行政管理能力。
他们负责管理各个部门的工作,协助皇帝制定各项政策,承担起国家管理的重任。
唐朝时期,宰相成为了中央政府的核心人物,负责国家的军事、法律、财政等方面的管理和决策。
然而,唐朝后期的政治混乱,导致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削弱。
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国家都设有宰相职位,但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宰相的地位很难稳定下来。
到了宋朝,宰相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时期,宰相成为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代表,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
同时,宰相还担任了武将的职责,负责军事指挥和保卫国家的重任。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是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宰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阶段: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相国与丞相是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但没有正式的官名。
西汉初期,丞相的权力较大,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削弱丞相的权力,建立了中朝制度,用尚书台来分割丞相的权力。
隋唐时期: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尚书令为尚书仆射,三省长官分掌宰相职权,相权一分为三。
宋元时期: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相。
元丰改制后,宰相的权力被分割,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相权被削弱。
元朝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明清时期:明朝初期设中书省,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直接处理国家政务。
清朝沿袭明制,不设宰相,以内阁大学士协理政务。
宰相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其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两宋宰相制度的演变两宋宰相制度的演变两宋时期,宰相制度从名义到部分实质内容,都是承袭了隋唐的三省制度,只不过此时的三省制度正处在演化衰变的阶段,职官和机构设置乃至宰辅的称谓都不断更变,其总体趋势是三省走向合一,三省制蜕变为一省制。
1、唐五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制健全之后,又开始向后期形态演变。
这种演变,简单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三省制向二省制、一省制过渡。
其演变的动机是便于皇帝对相权的控制和提高权力运作效率。
演变的结果是形成“皇帝专权——群相分权——政事堂集权”之中央集权新体制。
这种演变,大约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了宋代宰辅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三省首长仅存虚名,或作为一种清闲高贵的荣誉虚衔,而渐渐与宰相无关。
皇帝往往用其他品位、职务较低的官员临时差遣为宰相,遂成制度。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此处的“平章事”乃商量处理国家大事之意,“平章事”之名始于此。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一直沿袭至宋。
唐长兴四年(933)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
贞观十七年(643),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
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品位高者亦如此。
简称“同三品”。
名实不相符,必然缓慢地导致内容的改变。
多以他官临时差遣,意味着三省首长和职能的淡化和虚化。
唐代中叶以后,三省制逐渐向二省制、一省制演化,首先从真正任宰相者的称呼上反映出来。
第二,三省合并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宋代的宰相制度与两府三司水浒传中介绍人没摆脱官本位套路,和现在一样,无论什么人,只要和体制沾点边,都要把职务介绍出来,而且还要渲染的似乎很大,比如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鲁达的提辖,武松的都头。
《水浒》中还提到了各种官职,如太尉、提辖、制使、教头、知寨、节级、都监、团练使等等。
另外宋江的押司,武松的都头称不上官,只能算作吏员。
宋代官员和吏员界限分明,一旦为吏,基本是终生为吏。
宋代官制比较复杂,变化主要分三个阶段,一个是北宋前期,一个是宋神宗元丰改制,一个是南宋时期。
宋朝称朝参官为朝官,也就是能参加朝会见到皇帝的官员。
但并不是专指参加朝参的官员,京官也并不专指在京任职的官员,朝官、京官都包括地方官,朝官指从七品以上的高中级文官,京官指八、九品低级文官。
宋初沿五代旧制,官、职、差遣相结合而有有所改进。
文官通常都具有官、职、差遣三种职衔。
官,也称正官,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的各种官称,如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
元丰五年官制改革以前,只作为官员定官位和俸禄高低的官称,称为寄禄官,也就是类似于现在公务员级别。
元丰改制以后,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及各种大夫、郎,以定官位、俸禄,称为\阶官\,宋人后亦常称改制前的寄禄官为阶官。
职,也称职名,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实际任职的称为馆职。
其他朝廷和地方官员所带的修撰、直阁等较低的\职\,称为贴职,除宋初外并不实任其职,只作为文官的荣誉衔。
\差遣\有时也称\职\,但大多数\职\专指职名、贴职。
差遣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也称\职事官\,\官\有时也称\职事官\,但多数\职事官'是指\差遣\。
\差遣\本身无品级,以\官\定品。
除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外,\差遣\职务名称前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举、提点、管勾\等字,如判尚书省事、知府等。
也就是说只有差遣才算是实缺。
官员既可以只升降\差遣\职务,也可只升降\官\级或\职\等,也可以升降三者中的两种,甚至三者都升降。
宰相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宰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
宰相制度的作用是为君主出谋划策、实行政策、处理政务和咨询国家大事。
宰相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有些宰相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宰相制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周代:宰相被称为“相”,主要职责是辅佐周天子处理政务。
2.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各国需要一个能够出谋划策的宰相,因此相对于周代,宰相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各国的宰相大多是统治者的家臣或宾客,其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管仲,他的改革使得齐国强盛了起来。
3. 秦汉期间:随着统一的局面出现,宰相的地位又被压制了。
秦朝宰相对专制的秦始皇言听计从,而汉朝的宰相则被皇帝视为咨询机构,但其地位已非常有限。
4. 唐朝:宰相的地位得到了再次提高。
唐朝的宰相是皇帝重要的行政助手,同时也是皇帝与文人的中间人。
唐朝宰相的职掌包括符瑞、政务、治史、重宝等,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官员。
5. 宋朝:宰相逐渐变成了君主贞良的“谏望官”,他们负责对天子进行政治建言和出谋划策,此时的宰相已处于官僚体制之中。
而爆发的“靖康之变”则标志着
宰相制度进入了衰落期。
6. 明清时期:经历了明朝的官僚体系和清朝的“三公九卿”,宰相的地位更趋式微。
清朝的官僚制度由九卿、八辅、六部和三公构成,宰相则是在三公之下。
随着政治制度的不断进化,宰相制度已经逐渐消失。
今天的世界上,宰相的角色被各种形式的首相、总理等国家元首的助手所取代。
两宋宰相制度的演变两宋宰相制度的演变两宋时期,宰相制度从名义到部分实质内容,都是承袭了隋唐的三省制度,只不过此时的三省制度正处在演化衰变的阶段,职官和机构设置乃至宰辅的称谓都不断更变,其总体趋势是三省走向合一,三省制蜕变为一省制。
1、唐五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制健全之后,又开始向后期形态演变。
这种演变,简单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三省制向二省制、一省制过渡。
其演变的动机是便于皇帝对相权的控制和提高权力运作效率。
演变的结果是形成“皇帝专权——群相分权——政事堂集权”之中央集权新体制。
这种演变,大约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了宋代宰辅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三省首长仅存虚名,或作为一种清闲高贵的荣誉虚衔,而渐渐与宰相无关。
皇帝往往用其他品位、职务较低的官员临时差遣为宰相,遂成制度。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此处的“平章事”乃商量处理国家大事之意,“平章事”之名始于此。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一直沿袭至宋。
唐长兴四年(933)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
贞观十七年(643),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
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品位高者亦如此。
简称“同三品”。
名实不相符,必然缓慢地导致内容的改变。
多以他官临时差遣,意味着三省首长和职能的淡化和虚化。
唐代中叶以后,三省制逐渐向二省制、一省制演化,首先从真正任宰相者的称呼上反映出来。
第二,三省合并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带来部门之间的权利之争,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病。
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使中央权力行之有效,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
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在禁中,尚书在宫外,尚书省的权力首先被削弱,这也与前代三省演变的轨迹相合。
高宗弘道元年(683),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迁政事堂于中书省,自此,中书权势凌驾门下之上,成为事实上的首相。
三省议事和首相的作用,使得三省渐渐趋同。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三省向着名存实亡的方向发展,决策机构渐趋混一。
2、宋代宰辅制度的沿革。
宋代宰辅制度,沿袭唐五代而加以完善发展,正处在三省制变化衰落的阶段。
它虽然围绕三省制设立官制,但往往有名无实,而且宰相的机构和名称也多次改变。
又增加了枢密院设置,分掌军政,号称二府。
宋代官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
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
”(《宋史》卷161《职官志》)将唐朝以来的临时差遣演变为固定制度上文强调“宰辅”,是因为宋代增加了副宰相之职参知政事和一个枢密院机构。
宋代将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二府的正副首长都是宋人所说的宰辅,宋人所编的一切宰辅年表,二府长官的姓名都要列入。
除宰相外,其余通称“执政”。
也就是说,二府长官共同组成宰辅领导班子。
在这个班子中,有时强调集体的领导作用,有时突出个人的领导作用,因人、因时而异。
①宰相制度沿革。
宋代宰相制度的沿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分别阐述。
第一,北宋前期制度。
北宋前期沿袭唐五代制度,“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
”(《宋会要•职官》1之68)揆之史实,北宋前期无以中书令为宰相者,中书令与尚书令一样,都是荣誉虚衔。
偶有以侍中为宰相者,其他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
《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2《三省》曰:“国初三省长官第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
”《山堂考索续集》卷30《官制门》曰:“宋初三省长官皆为空门,不与朝政,其命官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惟其真拜侍中则不带平章,然前后所除亦不过五人。
”《宋会要•职官》1之16详细叙述说:中书令国朝罕除,侍中虽常除亦罕预政事,同平章事是为宰相之职,掌邦国之政令,弼庶务,和万邦,佐天子,执大政。
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
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
其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亦有不带昭文馆大学士而为监修国史者;其次为集贤殿大学士。
或置三相,则昭文、集贤两学士并监修国史并除焉。
《春明退朝录》卷上载: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
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
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乃得之。
即宋代一般设二位宰相,有时设一相或三相。
设三相时,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称昭文相;次相监修国史,称史馆相;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称集贤相。
如果只有二相,往往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其它情况较少见。
宰相兼馆职,也始于唐朝。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设修文馆;武德九年(626),改称弘文馆。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为避唐中宗兄李弘之讳,改称昭文馆。
此后,或改称修文馆、或为昭文馆,到唐玄宗开元七年(719)改称弘文馆后不变。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中书令李峤领修文馆大学士,开宰相领弘文馆大学士之端。
北宋为避太祖父亲赵弘殷之讳,改弘文馆大学士为昭文馆大学士。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设史馆,以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监修国史,开宰相监修国史之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始设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院,以中书令张说领集贤院学士,开宰相领集贤院大学士之端。
唐代后期到五代形成宰相的三个兼衔,依次为: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院大学士,首相领弘文馆大学士,次相监修国史、再次领集贤院大学士。
监修国史的含义很清楚,昭文馆和集贤殿都是皇家图书馆。
所以“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宰相监修,但提大纲。
”(《合璧后集》卷42《史馆》)三馆主要用于储备人才,且为皇帝备顾问。
第二节两宋宰相制度的演变两宋时期,宰相制度从名义到部分实质内容,都是承袭了隋唐的三省制度,只不过此时的三省制度正处在演化衰变的阶段,职官和机构设置乃至宰辅的称谓都不断更变,其总体趋势是三省走向合一,三省制蜕变为一省制。
1、唐五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制健全之后,又开始向后期形态演变。
这种演变,简单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三省制向二省制、一省制过渡。
其演变的动机是便于皇帝对相权的控制和提高权力运作效率。
演变的结果是形成“皇帝专权——群相分权——政事堂集权”之中央集权新体制。
这种演变,大约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了宋代宰辅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三省首长仅存虚名,或作为一种清闲高贵的荣誉虚衔,而渐渐与宰相无关。
皇帝往往用其他品位、职务较低的官员临时差遣为宰相,遂成制度。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此处的“平章事”乃商量处理国家大事之意,“平章事”之名始于此。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一直沿袭至宋。
唐长兴四年(933)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
贞观十七年(643),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
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品位高者亦如此。
简称“同三品”。
名实不相符,必然缓慢地导致内容的改变。
多以他官临时差遣,意味着三省首长和职能的淡化和虚化。
唐代中叶以后,三省制逐渐向二省制、一省制演化,首先从真正任宰相者的称呼上反映出来。
第二,三省合并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带来部门之间的权利之争,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病。
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使中央权力行之有效,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
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在禁中,尚书在宫外,尚书省的权力首先被削弱,这也与前代三省演变的轨迹相合。
高宗弘道元年(683),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迁政事堂于中书省,自此,中书权势凌驾门下之上,成为事实上的首相。
三省议事和首相的作用,使得三省渐渐趋同。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三省向着名存实亡的方向发展,决策机构渐趋混一。
2、宋代宰辅制度的沿革。
宋代宰辅制度,沿袭唐五代而加以完善发展,正处在三省制变化衰落的阶段。
它虽然围绕三省制设立官制,但往往有名无实,而且宰相的机构和名称也多次改变。
又增加了枢密院设置,分掌军政,号称二府。
宋代官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
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
”(《宋史》卷161《职官志》)将唐朝以来的临时差遣演变为固定制度上文强调“宰辅”,是因为宋代增加了副宰相之职参知政事和一个枢密院机构。
宋代将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二府的正副首长都是宋人所说的宰辅,宋人所编的一切宰辅年表,二府长官的姓名都要列入。
除宰相外,其余通称“执政”。
也就是说,二府长官共同组成宰辅领导班子。
在这个班子中,有时强调集体的领导作用,有时突出个人的领导作用,因人、因时而异。
①宰相制度沿革。
宋代宰相制度的沿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分别阐述。
第一,北宋前期制度。
北宋前期沿袭唐五代制度,“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
”(《宋会要•职官》1之68)揆之史实,北宋前期无以中书令为宰相者,中书令与尚书令一样,都是荣誉虚衔。
偶有以侍中为宰相者,其他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
《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2《三省》曰:“国初三省长官第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
”《山堂考索续集》卷30《官制门》曰:“宋初三省长官皆为空门,不与朝政,其命官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惟其真拜侍中则不带平章,然前后所除亦不过五人。
”《宋会要•职官》1之16详细叙述说:中书令国朝罕除,侍中虽常除亦罕预政事,同平章事是为宰相之职,掌邦国之政令,弼庶务,和万邦,佐天子,执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