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端午粽 学习单
- 格式:doc
- 大小:50.02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1】篇〗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
(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
)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教师反思: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
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教师小结: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
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米”和“真”字。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端午粽》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
(板书课题:端午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端午粽》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叶、米、真”4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读好“一”字短语,读好长句。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叠词,了解从外到里的顺序。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读好“一”字短语,读好长句。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叠词,了解从外到里的顺序。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聊聊喜欢吃的粽子。
师:同学们,你吃过粽子吗?你最喜欢吃什么粽子?预设1:肉粽。
预设2:蛋黄粽。
预设3:红豆粽。
预设4:红枣粽。
师:是呀,我们都喜欢吃粽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端午节吃粽子的这篇课文吧!2.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板书:端午粽)设计意图:通过聊学生们喜欢吃的粽子活跃气氛,拉进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1.自读任务(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后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3)师相机巡视纠正学生坐姿和读音。
2.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诵读课文。
3.集中识字小朋友们读得真有感情!为了更好地了解端午棕,让我们一起把课文的生字学会吧。
(1)出示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
① zòng mǐ dòu ròu粽子糯米红豆鲜肉② jiān zǒng fēn duān jié中间总会十分端午节③ dài zhī jù niàn带回知道据说纪念(2)请同学们借着拼音读一读这些字,想一想你们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方法吗?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预设:形声字识字、加一加识字、部首识字、看图识字。
语文端午粽教案(10篇)语文端午粽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风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风俗。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商量法总结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
〔板书课题:端午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沟通,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状况〔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正确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老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学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午”最终一竖不要写出头。
〔3〕同学描红、临写,老师巡察、指导。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学问?语文端午粽教案篇2教材分析《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条理清楚,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10 端午粽教案设计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习让学生会写“午节叶米真分豆”这些生字。
2学习这篇课文让同学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培养孩子们的爱国精神。
3.利用“学乐云”教学软件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们对知识学习的渴望。
教学重难点:1.会写“午节”等7个生字。
2.能了解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
3.培养孩子们的文明习惯和文化素养。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教师)预设:不认识(学生)下面老师先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吧!我就是马老师,很高兴和同学们做朋友,今天老师个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大家请看——出示(粽子)(教师)2.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教师)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表扬)孩子们吃的种类可真多啊!都是一个个的小小美食家了! 3.同学们谁知道在我们中国的什么节日里要吃粽子呢?(教师)预设:中国的端午节(表扬)你的历史知识可真丰富啊!你真棒!4.谁来说一说在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里,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教师)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
那么我们家乡的端午节的粽子就叫做端午粽。
5.现在我们就随着这浓浓的粽香走进景甜的课堂第十课《端午粽》,作者:屠再华让我们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教师)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端午粽》教案教案:《端午粽》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2)了解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情节及故事的含义;(3)能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并准确地朗读课文中的生词。
2. 过程与方法:(1)唤醒学生对端午节的记忆;(2)通过图片、图文结合等形式呈现粽子的制作过程;(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思考故事的含义;(4)通过分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端午节文化习俗的兴趣,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2)通过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家人间的关爱、互助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故事的含义;2. 朗读课文,正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的含义;2. 运用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进行自由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图片,用于呈现粽子的制作过程;2. 粽子的实物或图片,用于激发学生对粽子的联想;3. 粽子包装纸或手工纸、颜料、彩纸等材料,用于分组合作活动。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与学生谈论端午节,唤醒学生的记忆。
激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端午节,你们还记得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以前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2. 引入课文主题,介绍故事情节。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端午粽》,它讲的是端午节的一个故事。
你们猜猜故事讲的是什么?3. 引导学生合作,猜测故事的情节。
教师:请你们分组合作,猜猜这个故事和端午节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请每个组派一个代表来说一说你们猜到的答案。
(学生发言)教师:很棒!你们的猜测都很有道理。
现在,我们一起来听故事,看看是不是和你们猜到的一样。
Step 2:讲授(20分钟)1.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大家刚才听了课文录音,有没有听懂呢?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解一下课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