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答案)-语文七年级下册
- 格式:docx
- 大小:21.97 KB
- 文档页数:2
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答案】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二、选择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A. 独坐幽篁里B. 弹琴复长啸C. 深林人不知D. 明月来相照三、赏析简答题: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一、引言春夜洛城,微风拂面,墙角的桃花轻轻摇曳,夜色中弥漫着花的香气。
此时,一曲悠扬的笛声自远处传来,引得人们遐想万千。
本篇导学案将围绕着《春夜洛城闻笛》的主题展开,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理解作者的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味与魅力。
二、诗歌结构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全诗共分为四个四行押韵的句子。
每一句都以"年年"、"似曾"、"万里"等开始,通过押韵的方式使整首诗具有音韵的美感。
此外,诗歌整体结构简洁明快,字数有限,却能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出作者对春夜洛城的感受和对岁月流转的思考。
三、情感表达与意境描绘1. 春夜洛城的浪漫氛围:诗中通过描绘春夜洛城的景象,如"微雨燕子飞低尽"、"宿魂初惊千里碧"等,展示了洛阳春夜的浪漫与宁静。
同时,作者用"青门柳"、"江上征帆去悠悠"等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洛城春夜特有的美丽和恬静。
2. 时光流转的感慨:诗歌中多次出现的"年年"、"似曾"等词语,使整篇诗流露出作者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思索。
正如"年年燕子来时节,似曾相识非今古",作者用燕子归来的时节来象征岁月的更迭,表达出对时光荏苒的感慨与思绪。
四、艺术手法分析1.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洛城春夜的宁静与笛声的悠远,巧妙地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如"青门柳"与"夜阑珊"的对比、"江上征帆去悠悠"与"笛声何处寻无处"的对比等,既表达了洛城春夜的宁静美丽,又突出了笛声的悠远和难以捕捉的特点。
2. 比喻手法:诗中使用了一系列比喻手法,将洛城春夜的景象与传统的文化符号相联系。
如"千里碧"比喻夜色,"万里花如雪"比喻桃花的盛开,通过引用文化中经典的比喻,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味和意境。
课外古诗词朗读教案一、《竹里馆》1、诗人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的称呼。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是苏轼夸赞王维的话。
2、《竹里馆》前两句写诗人单独一人坐在竹林中,一边抚琴一边吟唱或长啸;后两句说诗人独处深林中,却不感觉孤单孤独,由于有一轮洁白的明月不时照射自己或陪同自己。
全诗描述出一幅月夜竹林抚琴吟咏图,表现出悠闲安逸的心境和怡然自得的情味,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
二、《春夜洛城闻笛》1、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有“诗仙”的美名。
2、诗中写到一首用笛子演奏的《折杨柳》曲,“折柳”二字一语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也暗指诗人的客愁乡思(感情)。
3、《春夜洛城闻笛》开头从笛声写起,第二句衬着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三、四两句写诗人情怀:听到抒发分别之苦的笛声,不由想念家乡和亲人。
三、《逢入京使》1、诗人岑参,唐代边塞(种类)诗人,学过他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诗人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偶遇返京的使者,寒暄中想请他捎封家书回长安去,也创作了《逢入京使》。
2、第一句写东望故园长路漫漫的实景。
第二句用了夸张的修辞表达想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稍口信回家报安全做了铺垫。
三、四句则是模拟了行者急忙的口气。
全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想念亲人又不肯让亲人惦念的复杂感情。
四、《晚春》1、诗人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这是一首写暮春或晚春(季节)的诗歌,第一、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草树木争芳斗般飞舞。
在描述风景中,诗人抒发了自己对春季大好光阴的珍惜或迷恋感情,也寄寓了人们应当抓紧机遇去创建人生价值的人生道理。
3、“杨花榆荚”固然“无才情”,但不所以丧气藏拙,还在努力为晚春增加一景。
对此,诗人的态度是欣赏。
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2、难点(1)理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感受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批注法: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对重点词句进行批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讨论法:针对诗歌中的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当时李白游历至此,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听到了悠扬的笛声,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五、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折柳()故园()2、解释下列词语。
玉笛:折柳:(二)初读诗歌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听录音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三)诗歌解读1、诗歌的前两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句诗描绘了在寂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传来了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暗飞声”三个字,给人一种笛声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感觉,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氛围。
“满洛城”则突出了笛声的悠扬和传播范围之广。
2、诗人为什么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是一首曲子,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折柳”往往象征着离别和思乡。
在这样一个春夜,听到这首充满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让客居他乡的诗人思念起自己的故乡呢?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七年级竹里馆导学案七年级《竹里馆》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王维及其作品风格。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诗歌中“独坐”“幽篁”“长啸”等词语的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
2、难点(1)感悟诗人在孤独中与自然相融的心境。
(2)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动衬静等。
三、知识链接王维(701 年-761 年,一说 699 年—761 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存诗 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五、课堂探究1、诗歌首句“独坐幽篁里”,诗人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独”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也反映了他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的心境。
2、“弹琴复长啸”一句中,诗人弹琴长啸,这样的行为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诗人在竹林中弹琴长啸,通过这种方式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弹琴长啸展现了诗人的高雅情趣和悠然自得,同时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希望借由琴声和啸声来排解。
3、诗中“深林人不知”,诗人为何说“人不知”?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深林人不知”意思是在这片幽深的竹林中,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
诗人说“人不知”,一方面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确实偏僻幽静,无人涉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内心渴望被理解,但又深知这种理解在现实中难以寻觅,表现出一种既无奈又超脱的心态。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1、___的《竹里馆》一诗中,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气质和心情?答:___的《竹里馆》一诗中,表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心情。
诗中描写了诗人独自坐在竹林中,弹琴长啸,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同时,诗中也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超脱,但并不感到寂寞和孤单。
2、《竹里馆》一诗中,哪些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答:《竹里馆》一诗中,有多处运用了修辞手法。
例如,“独坐幽篁里”中的“幽篁”运用了形容词修饰的手法,增强了竹林的幽静感;“弹琴复长啸”中的“复”运用了反复加强的手法,突出了诗人的心境;“深林人不知”中的“人不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自然景色更加生动形象。
此外,诗中还有“明月来相照”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新幽静的月夜竹林,诗人独自坐在那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表现出他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他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2、“独”字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代表了一种精神境界,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者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在这首诗中,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表现出他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无论是“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
二)《春夜洛城闻笛》【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___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用“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这两句诗形容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的情景。
2、在《春夜洛城闻笛》中,___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用“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诗表达了他的感受。
二、选择题:1、在《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中,关于“折柳”的表述,正确的是(A)。
A。
“折柳”是指代表风俗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竹里馆》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阅读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把握诗情,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激发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阅读能力。
难点一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把握诗情,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准备导学案、课前预习材料学习原则“自主•合作•探究”促效方法体悟-生成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交互检测。
1、作者简介,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L时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合称“王孟”,有“”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2、创作背景《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辆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二)夯实基础,畅意诵读1、正音幽篁()长啸()2、正形tan qin () shen lin ()3、释义幽:。
篁:幽篁:O复:深林:O相照:4、指导诵读诵读“十要” :★①; ★②—★③; ★ ®_★⑤;★⑥★⑦ :★⑧★⑨; ★⑩—(三)精读品味,探究释疑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引言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反映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后,古代诗歌文化已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宝库。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诗歌,以笛声和春夜的意境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对《春夜洛城闻笛》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了解,掌握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解读方法。
诗歌赏析1. 诗歌内容《春夜洛城闻笛》的内容主要是以洛阳城的春夜为背景,描写作者听到闻笛寄思的情景。
第一首诗句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描绘了作者离乡背井,思乡心切的情感,蕴含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
听到笛声后,作者更是左右忧伤,心烦意乱,不由得举起手中的书来,表示对国家天下的关心,初步表现了诗中的爱国情怀。
2. 诗歌意境《春夜洛城闻笛》一首诗,如同一幅春夜的画卷,诗人深入感受春夜所创造的独特的意境。
春夜明净洗尽了家园的一切,萧瑟的秋风凋敝了理性,笛子的悠扬曲调又润泽了感性。
作者把诗歌的叙述风格设置在出门欲归的时刻,表达了挂怀家乡的刻骨思念之感。
整个诗歌构思严谨,寓情于景,概括抒情,感人肺腑。
3. 诗歌艺术手法《春夜洛城闻笛》运用了复句,并且把后一句紧密依附在前一句上,表现出一种厚重的含义。
古人常采用“雕虫小技”来表达自己的抒情之意,张九龄在这首诗歌中,取用朴素的笛声,让听者相信他强烈的怀乡之情,抒发情感的深沉绵长。
通过分类辨析诗句,全面了解文本的内涵,可以堵塞阅读过程中的筛子缝,不会漏掉钱物,获取文本的精髓,渐次收取阅读的喜悦。
教学实践1. 诗歌认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1)查阅资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唐代洛阳城的地理环境和社会风貌,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2)注重情感教育:结合作者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认识到家乡的重要性,加强他们的家国情怀;(3)学习技巧:通过分析《春夜洛城闻笛》的叙述风格、句式特点等,概括认识唐代诗歌的写作技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了解古代诗人对春夜、洛城和笛声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导入1.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印象,春天有哪些特点?2.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古代诗人李白的了解,李白的诗歌有哪些特点?二、欣赏与理解1. 请学生朗读《春夜洛城闻笛》,感受诗中的意境和节奏。
2. 请学生分析诗歌中描写的春夜、洛城和笛声的意象,探讨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3. 请学生诠释诗中“洛阳女儿对门时”、“一声是离愁”等诗句的含义,理解诗人的感怀和依恋之情。
三、诗歌赏析1. 请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请学生就诗歌的音韵、格律进行分析,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3. 请学生就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节奏进行评判,探讨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情感共鸣。
四、写作与表达1. 请学生尝试仿写《春夜洛城闻笛》,表达自己对春夜、城市和音乐的感悟。
2. 请学生就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互相评判,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拓展与延伸1. 请学生就《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和历史进行探究,了解古代洛阳城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2. 请学生就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拓展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六、总结与评判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收获和体会,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体验。
2. 请学生就自己的进修表现和进步进行自我评判,展示进修态度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意境,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愿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感受美的力量,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成为有情怀、有品位的摩登人才。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复习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1《山中杂诗》)练习资料答案1.默写:(1)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吴均《山中杂诗》)(1分)(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吴均《山中杂诗》)(1分)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2分)(2)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分)(3)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分)(4)六朝山水诗在大谢、小谢手中时,大多还是繁缛之作,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曾只用短短四句诗,已经很有唐人五绝的风味。
就境界而言,写出了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请写出这首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4分)4.“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
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5.“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6.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7.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8.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大意。
2、诵读诗歌,领悟感情。
3、吟诵诗歌,体会意境。
二、自学探究活动。
(一)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及背景。
王维,字,人称“诗佛”。
代著名诗人、。
他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wǎng)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描写了远离官场和尘世喧嚣后悠闲自得的生活,表达了闲适的心情。
2.读准字音。
幽篁.()
3.在诗中用“/”画出停顿。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大意:
(二)赏析诗歌。
1.文中描写了哪些景?描写了人的哪些活动?(用笔勾画)
2.结合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画面。
(围绕“写了什么景?什么人?在做什么?”来展开)
3.结合画面,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并说说你的理由。
(三)学习吟诵《竹里馆》。
1.学习吟诵基本方法。
2.学习吟诵《竹里馆》。
3.练习、展示。
(四)拓展延伸。
用所学方法,根据诗歌感情及意境,吟诵自己所熟悉的其他五言绝句。
1.组内吟诵。
2.小组pk。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闻: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春夜洛城闻笛》参考答案1、解释词语:玉笛:精美的笛子折柳:《折杨柳》笛曲。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故园:指故乡,家乡闻:听;听见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3、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4)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6、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7、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8、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竹里馆》参考答案(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4)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5)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作者】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
【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主题思想】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赏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幽篁”指幽深的竹林。
《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
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
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一、竹里馆/王维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四、晚春/韩愈一、《竹里馆》【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主题思想】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
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简答题: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词语是: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赏析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答: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竹里馆》学案(含答案)一、《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本诗体裁是五言绝句。
是作者晚年隐居时创作。
作者(王维)( 唐)朝,字摩诘,苏轼评价他的诗和画,有这样的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嘬(zuō)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②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或是吹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
三、赏读品味合作探究①“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答:“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②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
独坐、弹琴、长啸。
③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④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四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王维《竹里馆》表现作者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 王维《竹里馆》表现了作者清心淡泊的情怀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五、知识链接:王维(701-761)唐代诗人。
字摩mó诘jié。
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外号“诗佛”。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导学案(答案)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诵读《竹里馆》完成以下问题: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幽篁深林明月
2.诗中的人物有哪些活动?
独坐弹琴长啸
3.概括诗歌主旨。
这首诗写了隐者在月夜树林中弹琴自娱的情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宁静淡泊的心境。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诗歌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2.你是否同意“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自我检测允许差异
1.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C )
3.( C )
课后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幽篁.(huáng )长啸.( xiào )散.入(sàn )曲.中( qǔ)洛.城(lu ò)
2.文学常识与积累.
王维(701年-761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存诗400
余首,代表诗作有《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等。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等多首。
3.《春夜洛城闻笛》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你是否同意“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5.古诗词中借月抒怀的诗句有哪些?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