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21
班级姓名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队伍不断壮大。
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生产,专门从事。
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2.大众教育: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二、城市化: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越来越大。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加剧。
四.选择题1. 全球变暖是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另一“礼物”,其实早在100年前,环境污染就开始严重困扰着人类社会。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B )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c、欧洲殖民扩张D、资产阶级革命2. 某同学在学习工业革命时,发现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一组文件名称,通过下图系列文件可知当时工业革命的开展( D )《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有害物质去除法》《污染控制法》《河流污染防治法》A、加速了城市化进程B、促进了铁路运输的发展c、提高了社会生产力D、带来了环境污染3.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最早建立国家教育体系的国家有( A )①法国②德国③印度④美国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②④4. 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工业革命后果的是( B )A、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B、人口不断流向农村、农民大量失业c、社会日益分成两大对立阶段D、工厂遍及城乡、环境污染严重活,但成本却让人类暴露在二氧化碳的污染下。
下次工业革命将会使人类在享受便利能源之余,对于环境的污染也会相应减少。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 这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在这次工业革命中,“让人类暴露在二氧化碳的污染下”的能源是什么?答:国家:英国能源:煤炭2. “下次工业革命”中的“便利能源”是指什么?这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什么时代?答:"便利能源”:电力时代:电气时代3.“科技改善生活”。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工业化的浪潮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深刻地改变了许多国家的面貌。
当工业革命的火种在西方国家点燃,机器的轰鸣声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的嘈杂,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化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作。
曾经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在机器的高效运转下迅速完成。
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使得商品的产量急剧增加,物质财富迅速积累。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城市成为了人口聚集的中心,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繁华的都市。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城市的基础设施无法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住房紧张、卫生条件恶劣、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凸显。
人们居住在狭窄、阴暗的房屋中,疾病传播的风险增加。
在就业方面,工业化创造了众多新的职业,但同时也导致了传统手工业者的失业。
工厂中的工人面临着长时间的劳动、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工资。
为了生存,工人们不得不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然而,这也促使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他们开始组织起来,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教育在工业化国家中也经历了重大变革。
由于工业生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家开始重视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
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
同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培养出了一批批专业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工业化还对家庭结构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大家庭模式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女性的地位开始有所提高,她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而是逐渐走向社会,参与到工作中。
在文化和娱乐方面,工业化带来了新的发展。
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和电影等逐渐兴起,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人们在工作之余,可以通过阅读、收听广播和观看电影等方式来放松和获取信息。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福利制度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在战后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福利制度以及工业化国家面临的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福利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对工业化国家发展产生的挑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战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福利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同时也要关注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战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福利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2.难点:对于福利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对工业化国家发展产生的挑战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阅读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史料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化国家发展变化的思考。
2.导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工业化国家在战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福利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互相交流和学习。
4.展示与讲解:学生代表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初中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知识点+练习1、人口的增长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0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城市化: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的公共卫生、供排水、照明、交通逐渐完善。
5、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加大。
(2)化境污染1. 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增加到1 800万。
造成这一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B.文艺复兴的推动C.新航路开辟的推动D.工业革命的推动2.下列有关20世纪初英国劳动力结构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C )A.农业劳动力人数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B.农业劳动力人数与工业劳动力人数相当C.农业劳动力人数大大少于工业劳动力人数D.不再划分农业劳动力与工业劳动力3.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
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原因是( A ) A.工业革命 B.“光荣革命”C.文艺复兴D.新航路开辟4.大众教育开始兴起是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它最早开始于( C )A.亚洲B.非洲C.欧洲D.美洲5.下列有关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化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B )A.城市卫生条件得到改善[B.城市缺乏统一规划C.城市供排水设施开始建设 D.大部分英国人已生活在城市6.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 C )①出现垄断组织②社会矛盾激化③殖民掠夺④环境污染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7.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和人类生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师应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导致人口迅速增长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
从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角度理解大众教育的推广。
对城市化,教师应从工业革命导致大量工厂出现,对自由劳动力需求增加的角度,讲解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
从人口增加和城市缺乏统一规划两个角度来理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社会问题,教师应运用图片、影像资料、数据、表格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贫富分化加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新课导入】世界史的轮廓是“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了一片荒漠”。
两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什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讲授新课】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什么时期?什么时期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有何影响?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观察图片,说出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在1801年时,法、德两国的人口增长较快,分别达到2735万和2400万。
英、美两国增长较慢,分别是889万和530万。
到1851年时,法、德两国人口依旧增长较快,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超过英国,达到2319万人。
到1881年,美国人口增长超过德、法、英三国,达到5016万,德、法、英三国分别达到4523万、3740万、2597万。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有:科技的飞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崛起,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挑战与对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发展,第三产业,福利国家,教育改革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图片,让学生对工业化国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主要内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6.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编写小论文,深入研究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一个方面。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课堂笔记在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课堂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内容:一、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国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变化。
首先,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业生产,大大增加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它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们离开家乡来到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工人阶级得到了迅速增长,新的城市贵族和富商阶层也出现了;再次,随着生产工具的更新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2. 社会分工与阶级分化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分工也变得越来越细化,劳动力分配不同,社会阶层划分也越加明显。
在工业革命初期,由于机器的运用还比较简单,工人的职业不是很明显。
但随着机器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工人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职业分类也越来越多。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入,社会阶层分化也愈加明显。
3. 产业化的影响工业化的兴起,导致了生产和商品的社会化,这使得市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于是,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在市场上的竞争和表现。
市场经济的产生,使得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成为了常态,这也带来了许多财富与机会,但同时也导致了许多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差异。
二、工人运动的兴起1. 工人利益的代表者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
于是,一些工人领袖以及各种工会组织等便迅速崛起,成为了工人利益的代表者。
2. 欧美工人运动的兴起欧美国家中的各种工人组织相继出现。
比如,在英国,工人们为了争取改善工作条件,进行了各种示威和罢工等,取得了一些胜利。
而在美国,工人组织最早出现在工业革命后期,早期的美国工人组织是由一些打击垄断企业和对抗警察等非法活动所组成。
3. 工人运动的表现工人运动的表现多种多样,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
它们可以采取罢工、示威、游行、企业占据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出现的社会变化,包括三部分内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这些知识点比较零散,但彼此之间有一定联系。
例如,教师在讲述人口增长的影响时,可以指出:人口增长加快了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广大工人创造的社会财富被资本家攫取。
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工人却日益贫困,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三、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国家带来的人口增长、劳动力结构变化、大众教育发展等影响;(史料实证)2.知道城市化的概念,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的加剧等问题;(历史解释)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材料导入:出示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文段教师引导:同学们,查尔斯·狄更斯为什么会这样描述当时的时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双重性的影响呢?(二)新课讲授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人口增长:材料: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
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
——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变化:【问题探究】阅读图表及材料,说出工业革命前后劳动力结构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变化①:农业劳动力减少,工商业劳动者人数增加;➢变化②: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影响:①工人阶级队伍壮大;②为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③加速了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