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十二章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5.07 MB
- 文档页数:101
第十二章青春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关于自我概念,青少年能够看到自己的不同方面,而且不仅局限于具体的实体,还包括抽象的概念。
相比于儿童,青少年更看重自己的意识形态,而不是生理方面的特性。
但自我概念的广泛会使得青少年陷入困惑或茫然。
虽然青少年有越来越好的自我概念,但并不能保证他们有越来越高的自尊。
在自尊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如性别差异:女孩的自尊往往比男孩低;社会及经济地位的差异:SES越高,自尊越高;种族的差异等。
埃里克森的理论: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阶段:青少年寻找和确定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方面的过程对于他理论的总结见书上463页。
在青春期的个体越来越依赖朋友和同伴作为信息的来源,而对成人的依赖程度下降。
由于对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阶段的压力,很多青少年会追求“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即青少年推迟承担即将面临的成人责任,探索各种角色和可能性的一个时期。
如很多大学生利用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时间旅游、工作或寻找其他方式考察他们的优先选择。
但埃里克森主要以男性的发展模式为标准,Carol Gilligan认为,女性在关系的建立中发展出同一性的,女性同一性的核心成分是自己和他人之间关怀网络的建立。
玛西亚的同一性理论:包括同一性获得等,具体见书上465页。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同一性形成于20岁左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抑郁,超过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报告说自己连续两个星期或者更长时间感到悲伤和绝望,以至停止了正常的活动。
但只有3%的罹患重度抑郁。
女孩受抑郁影响更深。
抑郁会导致自杀,目前自杀已经是美国15-24岁年龄段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前两者是事故是他杀。
青少年与家庭的关系在青春期有所改变,主要是因为青少年自主性的增加,以及与成人之间的代沟神话等造成的,当然不绝对,并且具文化差异。
自主:独立性和拥有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代沟:父母和青少年在态度、价值观、抱负和世界观方面的分歧。
同伴关系对青春期而言是最重要的,同伴可以提供社会比较:同伴可以提供机会来比较和评价意见、能力甚至是生理变化,因为青春期的生理和认知变化是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没有办法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另外同伴作为参照群体也提供有关最容易被接受的角色和行为信息。
10.1爱护身体——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上册课时优化训练1.《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脂质异常血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检出率高达20.3%至28.5%。
这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肥胖率偏高有密切关系。
这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 )①管住嘴,高脂食品要控制②迈开腿,体育活动要参与③常洗澡,卫生习惯要养成④多喝水,含糖饮料要少喝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下图告诉我们( )A.生命在于运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坚持运动B.要合理饮食,一日三餐荤素搭配,保证适量运动C.为了保持苗条的体型,应该远离一切肉类D.年轻就应放开胆子去尝试天下美食,胖瘦不重要3.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下列行为属于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是( )A.每年体检一次,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B.每天熬夜打游戏C.每天早上不吃饭,中午和晚上吃饱就行了D.每天只吃肉类,不吃蔬菜和水果4.2024年2月4日16时,安徽省黄山市黟(yī)县胡门村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吴伟在巡查时,发现辖区柯赤路路边边坡不断有岩石泥土掉落。
由于该处曾发生过小规模滑坡,结合天气情况,吴伟判断该处存在再次滑坡的可能,遂立即安排人员对该路段开展交通引导、布设警戒线及安全标示等。
2月5日9时,该路段出现多处塌方,但由于提前警戒,崩塌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失。
这( )①说明吴伟天生就有危险预判能力②说明吴伟结合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见微知著作出科学判断③启示我们要主动学习安全知识,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④启示我们主动学习急救知识,积极自救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暑假将至,学校不仅向家长和学生发放假期安全告知书,还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暑假安全教育。
学校此举( )A.是为了增强学生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B.限制学生假期自由,让学生失去了放松机会C.流于形式,对保护学生安全用处不大D.有助于学生增强安全意识,规避一切风险6.为防范踩踏事件发生,学校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
名词解释生长:指身体各部分以及全身在大小长短和重量上的增长以及身体化学成分的变化,既生长包含形态生长和化学生长。
发育:指身体组织,器官各系统在功能上不断分化与完善的过程。
生长轨迹现象:指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程按遗传潜能所决定的方向速度和目标发育。
追赶现象:当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个体受到疾病,营养,心理应激等因素作用时会出现暂时性的生长发育迟缓,一旦这些因素排除,机体表现为向着正常轨迹靠拢并具有生长发育强烈的倾向。
近视:指眼睛辨认远方目标视觉能力低于正常,既在不使用调节功能状态下,远处来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感光层前方聚焦。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照成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行为。
伤害:是由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性事件和心理行为因素等导致个体发生暂时或永久性损伤残疾或死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意外伤害,故意伤害)儿童虐待:指因成年人未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蓄意或非蓄意的对儿童施加各种身心虐待忽视和剥削的行为,是对后者健康尊严生存和发展造成的一类伤害总称。
校园暴力:暴力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力剥夺的一类行为,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或上下学途中以及其他与学校活动相关的暴力行为。
青春期性早熟一般指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前来月经初潮者,性早熟一般又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第二性征是指进入青春期后,男女之间出现的除生殖器官以外,在性别上的外在差异。
缺铁性贫血:由不同程度缺铁引起的以小细胞,血红蛋白底下为特征的一类贫血症状。
垂体性侏儒症:因脑腺垂体合成分泌生长素不足,或靶细胞受体缺陷,使生长素无法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造成体格生长障碍。
甲状腺功能低下:呆小症起因于甲状腺素合成不足或甲状腺对促甲状腺素无反应,或靶组织缺乏甲状腺受体,引起智力体格发育障碍。
真性性早熟:指发育年龄明显早于正常阈值,而导致性器官,第二性征等一系列性发育提前的现象。
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2024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7.31•【字号】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9号•【施行日期】2024.09.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未成年人保障,未成年人保护正文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9号《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24年7月31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7月31日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2017年3月30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24年7月31日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教育第三章干预与矫治第四章预防重新犯罪第五章支持与保障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依法矫治,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
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应当遵循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合法权益。
第四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下,实行综合治理。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居(村)民委员会、学校、家庭等应当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消除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消极因素,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二)组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三)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四)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财政保障,将相关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五)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进行督查考核;(六)其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职责。
中国热带医学2011年第11卷第12期CHINA TROPICAL M EDICINE Vol.11No.12December2011研究进展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行为和生活方式”[1],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注他们健康危险行为具有现实意义,美国自1991年建立了全球第一个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至今已进行了10次调查,我国于2005年首次对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进行调查[2,3]。
有资料显示:校园打架、自杀、食物中毒、吸烟饮酒,迷恋网络游戏和浏览黄色网站、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在全球都呈现上升趋势[4]。
这给青少年身心成长带来了严重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健康危险行为的概念及其国内分类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终生的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通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2]。
我国学者根据国情把青少年健康危险行调整为7类:1)非故意伤害:坐车不注意安全、骑车违规和去非游泳场所等,2)故意伤害:携带武器、校内外斗殴,有自杀意念、计划自杀等;3)物质成瘾;吸烟、酗酒和药物滥用;4)精神成瘾:如网络成瘾等;5)不健康性行为;6)不良饮食行为与盲目减肥;7)缺乏体育锻炼[2,4,6]。
2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研究现状2.1非故意伤害、故意伤害危险行为伤害严重威胁青少年的健康与生命,交通事故、自杀成为我国青少年第一、二位死因,扭伤和跌坠伤是最常见的受伤原因,骨关节伤和割刺伤是最常见的身体损害,受欺侮的行为男生高于女生,孤独、自杀倾向发生率女生高于男生,但男孩自杀成功率是女孩的4倍[2~6]。
上海市松江区对中小学生的调查人群的伤害发生率为8.78%,1.96%的伤害学生最终变成残疾[7]。
云南乘车不系安全带和到非游泳区游泳报告率分别为70.3%和18.8%,沈阳打架的报告率为23.3%[8]。
有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学生6.4%,13.9%,13.1%,7.4%,30.3%,4.7%的学生在上下学路上感到不安全,有孤独感,产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产生离家意念或计划[9]。
目录第1章青少年心理卫生概述1第2章青少年身心发展1第3章青少年性心理卫生2第4章青少年的个性与心理卫生3第5章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卫生5第6章青少年情绪与心理卫生7第1章青少年心理卫生概述1)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维护心理健康。
2)心理卫生学:在积累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称心理卫生学。
3)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4)心理卫生的任务是:1、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2、帮助人们及早发现心理异常,积极治疗心理疾病。
5)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必须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上的健康。
6)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1、自我意识良好。
2、人格健全。
3、智力正常。
4、情绪乐观。
5、意志坚定。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特征相符合。
7)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几个成次:1、轻度的心理异常、也称轻微心理失调、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
2、中度心理异常、也称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
3、重度心理异常、也称严重心理疾病、包括各类精神病。
8)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翌年抗日爆发后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年4月重新成立。
9)心理卫生的意义:1、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
2、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要。
3、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10 )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原则:1、而向全体与个别对待的原则。
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主体性原则。
主观能动性、积极性。
4、社会共同参与原则。
11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
第2章青少年身心发展12)青春期主要有哪些生理变化:主要为身体外行,生理器官,生理机能以及心理行为的突出阶段。
13)青春期:是一个生理学的概念,是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身体外形、生理器官、生理机能以及心理行为的突出阶段。
青少年行为规范手册(2024年新版本)前言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和品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为了帮助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编写了这本《青少年行为规范手册》。
本手册旨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日常行为,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一章:基本原则1.1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侵犯他人的隐私和利益。
- 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不打闹,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和学习。
1.2 诚实守信- 遵守诺言,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
- 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勇于承担责任。
1.3 勤奋学习- 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和娱乐。
- 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1.4 热爱生活-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 关注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章:日常行为规范2.1 家庭生活- 尊敬父母和长辈,关心家人,主动承担家务。
-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沉迷网络和游戏。
2.2 学校生活-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相帮助。
- 遵守学校纪律,积极参加各类活动。
2.3 社交礼仪- 礼貌待人,文明用语,遵守社交礼仪。
- 尊重不同文化和习俗,包容他人的差异。
2.4 网络行为- 安全上网,不浏览不良信息。
- 保护个人隐私,不泄露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
---第三章:自我保护3.1 安全意识- 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在车流中穿行。
- 注意防火、防盗、防骗、防溺水等。
3.2 健康生活- 合理饮食,不暴饮暴食,不吃垃圾食品。
- 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3.3 心理调适- 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寻求帮助。
- 保持积极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第四章: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4.1 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投身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
- 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