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故意犯罪形态
- 格式:ppt
- 大小:266.00 KB
- 文档页数:35
犯罪形态一、犯罪形态概念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
尽管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表面上不符合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但因其行为本质上具有社会危害性,与此相反,表面上符合犯罪构成,但因其本质上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故不认为是犯罪。
(一)分类按照其停止下来时是否已经完成犯罪为标准,可分为:1、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既遂2、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二)对形态的理解1、形态是一个点,而不是一段时间。
2、这个点与停顿紧密相连,有停顿才有点,有停顿才有形态。
一个行为只有一个点,一个行为只有一个形态,不能把主体的完整行为人为进行分割。
3、形态是故意犯罪过程中不再发展而固定下来的相对静止的不同结局。
它们是一种彼此独立存在的关系,不可能相互转化。
犯罪预备不可能转为犯罪未遂状态,未完成形态不可能转化为完成形态。
(三)犯罪形态与故意犯罪过程、阶段的区别1、故意犯罪的过程是对犯罪在时间、空间上的发展持续所作的描述。
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完成的程序、阶段的总和与整体。
它是故意犯罪运动、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在时间和空间的表现。
2、故意犯罪的阶段也称为故意犯罪的发展阶段,是指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因主客观具体内容的不同而人为划分的段落。
可分为犯意形成阶段、预备阶段、实行阶段和行为后阶段等。
3、故意犯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包含若干具体的故意犯罪阶段,这些具有不同特征的阶段处在故意犯罪发展的总过程中,呈现出先后相互衔接、此起彼伏的递进和发展变化关系。
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故意犯罪过程和阶段的属性与特征。
4、关系(1)区别:a) 前者是故意犯罪已经停止下来的各种不同的结局和状态,属于相对静止概念和范畴;后者是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进程与进程中划分的段落,属于相继运动发展的概念。
b) 任何一个犯罪行为只能构成一种犯罪形态,而同一个犯罪完全可能同时具备两个犯罪阶段以及完整的犯罪过程。
司考刑法考点精讲:故意犯罪的形态司考刑法考点精讲:故意犯罪的形态。
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故意犯罪的形态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司考刑法考点精讲:被害人承诺司考刑法考点精讲:紧急避险司考刑法考点精讲:事实认识错误司考刑法考点精讲:特殊主体故意犯罪的形态包括既遂、未遂、预备、中止四种形态。
由于后三种情况是相对于第一种情况既遂而言的,因而我们首先看看既遂。
一、既遂:(一)概念与标准:是否符合某一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1.不是以目的是否达到为标准:目的没有达到也可能构成既遂,如危险犯、行为犯。
2.也不是以行为是否实施完毕为标准:行为实施完毕也可能只是未遂,如结果犯。
例如,盗窃银行偷的只是练功券,构成未遂;杀人只要人没死就是未遂。
2009年5月28日,四川内江威远某镇19岁小护士晓媛在一家服装店里试衣服,却被商店老板罗伟绑架强奸,并将她“勒死”后掩埋又复活。
绑架罪既遂,强奸罪、故意杀人罪未遂。
(二)既遂的形态:结果犯: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
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侵犯财产罪一般都是结果犯。
危险犯:只要足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就认为既遂的犯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的故意犯罪通常都是危险犯。
行为犯:只要犯罪行为实施完毕就认为既遂的犯罪。
例如,就强奸罪而言,成年人要求插入,不要求发泄了性欲,未成年接触即可;伪证罪陈述完毕就构成既遂;诬告陷害罪捏造并告发完毕就构成既遂;偷越国(边)境罪越过国(边)境即可(即使对方将其送回来了)。
(06年)D.甲意图陷害乙,遂捏造了乙受贿10万元并与他人通奸的所谓犯罪事实,写了一封匿名信给检察院反贪局。
检察机关经初查发现根本不存在受贿事实,对乙未追究刑事责任。
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图未能得逞。
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未遂)罪(错)注意多环节犯罪:包括多个环节,只要一个环节构成完成就认为构成既遂的犯罪。
关于故意犯罪的形态提问:你好,请问关于故意犯罪的形态是怎样的呢?六盘⽔律师解答:概述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的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停⽌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和犯罪既遂。
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出现结局所呈现的状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与犯罪既遂。
故意犯罪形态是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下来所呈现的状态,这种停⽌不是暂时性的停顿,⽽是结局性的停⽌,即该犯罪⾏为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
因此,故意犯罪形态,是静⽌的犯罪⾏为状态,⽽不是运动的犯罪⾏为状态。
就同⼀犯罪⾏为⽽⾔,出现了⼀种犯罪形态后,不可能再出现另⼀种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形态不是就犯罪⾏为的某⼀部分⽽⾔,⽽是就已经实施的犯罪⾏为整体⽽⾔。
不能认为⼀个⼈实施的⼀个犯罪中⼀部分是此犯罪形态,⽽另⼀部分是彼犯罪形态。
犯罪⾏为是⼀个过程,但并⾮任何犯罪⾏为都能顺利得以实现,并⾮任何犯罪⼈都能实现预期的⽬的。
有的⼈为了实⾏犯罪⽽准备⼯具、制造条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实⾏;有的⼈着⼿实⾏犯罪后,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有的⼈在犯罪过程中,⾃动地放弃犯罪或者⾃动有效地防⽌犯罪结果发⽣;有的⼈则按预定计划实施了⾏为并发⽣了犯罪结果。
于是,故意犯罪就会出现不同的形态。
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过程中,在犯罪过程以外出现的某种状态,不是故意犯罪形态。
例如,某甲因与某⼄有仇,⽽产⽣了杀害某⼄的犯意,但经过反复考虑后打消了杀害某⼄的念头。
由于仅具有犯意本⾝并不构成犯罪,故犯意的产⽣不处于犯罪过程中,因此,某甲打消犯意的情形,不是故意犯罪形态。
再如,某丙盗窃了某丁的财物,数⽇后⾃动将所盗财物返还给某丁。
这是犯罪既遂后所实施的⾏为,也不是⼀种故意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没有犯罪⽬的,不可能为犯罪实施预备⾏为;没有出现危害结果时,不可能成⽴过失犯。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故意犯罪的形态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等,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故意犯罪的形态故意犯罪的形态是事业单位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法律试题,令不少考生苦不堪言,不知道如何去选择,去作答。
本文就故意犯罪的形态加以讲解,希望对考生的今后答题有所帮助。
所谓故意犯罪的形态就是指犯罪所处哪个阶段,哪个状态。
答案中经常出现的选项就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
要掌握故意犯罪的这四种形态,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每个形态的含义。
犯罪预备就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未遂就是指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犯罪没有成功;犯罪中止就是指主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既遂就是指最初的犯罪目的实现了。
仅仅了解每个形态的概念是不足以把题目选对的,下面就交给大家做题的技巧。
判断一个犯罪究竟处于何种犯罪形态,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去判断。
第一步,先看这个犯罪是否既遂,如果判断出犯罪已经既遂,就可以直接选既遂了。
因为一个犯罪只能有一个犯罪形态,如果犯罪已经既遂,就不可能出现别的形态。
第二步,如果犯罪没有既遂,我们需要判断犯罪的人是主动放弃犯罪的还是被动放弃犯罪的,如果是自己主动放弃犯罪的就直接选择犯罪中止。
第三步,如果犯罪的人是被动放弃犯罪的,那我们需要思考到底是犯罪的预备阶段还是未遂阶段。
如何判断呢?主要看这个犯罪是否已经着手,所以判断一个犯罪的着手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每个案件的着手点都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何为着手点呢,就是对当事人产生实质危险的时间点就是着手点。
比如用枪杀人,扣动扳机的时间点就是着手点。
用刀砍人,拿刀挥向对方的时间点即为着手点。
想用炸药炸死别人,引燃炸药的时间点就是着手点。
入室盗窃,开门的时间点就是着手点。
下面看一个案例,分析一下在此案例中的犯罪形态。
一、故意犯罪形态的概念和种类故意犯罪形态,又称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按其停止下来时犯罪是否已经完成为标准,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犯罪的完成形态,即犯罪既遂形态;二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及犯罪中止形态二、故意犯罪形态的特征(一)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犯罪过程中。
(二)故意犯罪形态具有局限性。
故意犯罪形态只能存在于故意犯罪中,具有局限性。
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以及部分直接故意犯罪,不可能存在故意犯罪形态。
(三)故意犯罪形态具有结局性和排他性。
故意犯罪形态都是犯罪的停止形态,具有结局性和排他性。
三、故意犯罪阶一、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据此,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尚未着手实行犯罪即告终结的犯罪形态。
犯罪预备有以下四个特征:(一)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
这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
(二)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这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所谓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犯罪的实行和完成制造便利条件的行为。
1、犯罪预备行为的类型。
准备犯罪工具;创造犯罪条件。
2、犯罪预备不同与犯意表示。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对犯意表示不能认定为犯罪。
(三)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即停止下来,停止在犯罪预备阶段。
这一特征是区别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显著标志。
(四)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这是区分犯罪预备形态与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形态的标志。
二、预备犯的处罚原则一、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根据刑法第23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形态。
犯罪未遂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这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相区别的主要标准。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发生、发展直至完成的全部过程。
停止形态: 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完整的犯罪故意包括:起意、准备、实行、完成犯罪犯罪形态:犯罪预备→着手实施→完成犯罪→(犯罪既遂、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犯罪既遂表现为某种犯罪全部构成要件的完成,所以刑法分则规定的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都是以既遂为标准。
犯罪阶段是犯罪整个过程中依据某种标准划出的若干分过程。
是否发生了实际的犯罪结果×是否达到了行为人预期的犯罪目的×是否具备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只要犯罪实行行为完全具备犯罪构成要件,即便没有发生具体的犯罪结果或者没有实现行为人预期的犯罪目的,也构成犯罪既遂。
例如,破坏交通工具罪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犯罪既遂是故意犯罪活动的最后阶段,也是犯罪的完成状态犯罪既遂的特征:具备鲜明的主客观特征:主观上行为人特定的犯罪意图已经借助犯罪行为的实施全部展开或得到实现;客观上,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已经在主观犯罪意图和意志的支配下达到法定的终点即完成犯罪的状态。
结果犯:不仅要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
它以法定的犯罪结果的发生与否作为犯罪既遂与未遂区别标志的犯罪。
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等。
故意杀人罪的犯罪结果就是他人的死亡。
既遂——死亡结果。
行为犯: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它不要求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而是以行为完成为标志。
如强奸罪、脱逃罪、诬告陷害罪。
举动犯(即时犯):行为人一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即告犯罪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既遂的犯罪。
犯罪预备:行为人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
犯罪未遂的法律特征:1、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准备犯罪工具和制造犯罪条件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在犯罪的预备阶段就停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