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晏殊文言文训练题目
- 格式:docx
- 大小:8.60 KB
- 文档页数:2
文言文《晏殊》阅读答案好嘞,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文言文《晏殊》的阅读答案相关内容:《晏殊》这篇文言文,读来颇有趣味。
先给您讲讲这文章的大致内容。
晏殊小时候就聪明得很呐!有一回,皇帝把他和一群小孩叫到宫殿里考试。
题目发下来,别的小孩都抓耳挠腮,急得不行,晏殊却不慌不忙,拿起笔就开始写。
这皇帝就好奇了,问他:“你咋不着急呢?”晏殊老老实实回答说:“这题目我之前做过,要是我假装没做过,那不是欺骗您嘛!”皇帝一听,嘿,这小孩诚实,打心眼里喜欢。
咱们来看第一道题,“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是()”。
A 选项“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的“并”是“一起”的意思,您想想,皇帝把晏殊和一千多个进士一起叫到廷中考试,这“并”可不就是“一起”嘛,所以 A 选项没问题。
B 选项“殊神气不慑”的“慑”是“害怕”,晏殊面对皇帝考试一点都不害怕,“慑”解释为“害怕”是对的。
C 选项“复召殊”的“复”是“又、再”的意思,皇帝之前召过晏殊,后来又召,这“复”就是“又、再”,C 选项也正确。
D 选项“帝嘉其诚实”的“嘉”是“嘉奖”,皇帝称赞晏殊诚实,所以要嘉奖他,“嘉”解释为“嘉奖”没错。
这道题答案就是 ABCD 全对。
再看第二道题,“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A 选项“帝曰:‘殊蚤有盛名,今复召至,殊未识朕,朕试观其志。
’”翻译为“皇帝说:‘晏殊很早就有很大的名声,现在又召他来,晏殊还不认识我,我试试观察他的志向。
’”,这翻译没问题。
B 选项“及试,殊下笔立成。
”翻译为“等到考试,晏殊拿起笔立刻就写成了。
”,很通顺,也是对的。
C 选项“帝曰:‘此子殊不慌。
’”翻译为“皇帝说:‘这个孩子晏殊一点不慌张。
’”,没毛病。
D 选项“帝嘉其诚实,擢同进士出身。
”翻译为“皇帝嘉奖他诚实,提拔他为同进士出身。
”,准确无误。
所以这道题也是ABCD 都正确。
接着第三道题,“对晏殊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选项说晏殊聪明机智,从他考试时不慌不忙,迅速答题就能看出来,这是对的。
晏殊传的文言文阅读答案1. 宋史晏殊传文言文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
”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
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
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议遂定。
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
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
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
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
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
”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
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
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
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
”已而薨。
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
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坐从幸.玉清昭应宫幸:驾临B.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长物:多余的东西C.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方:刚刚D.臣老疾,行.愈矣行:行走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晏殊才能出众的一组是()①七岁能属文②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③殊怒,以笏撞之折齿④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⑤及为相,益务进贤材⑥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殊参加殿试提笔成文,复试时主动要求更换已做过的试题,这充分表现了晏殊出众的文学才华和诚实的优良品质。
浣溪沙(晏殊)...........阅读练习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1)...........................................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词的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下片则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叹。
.......................................(2)..................................“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3).........................................、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落“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1.、词人精心选择了.............,.、.以及..,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的情怀,这是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晏殊诚实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题晏殊诚实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
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
曰:臣十日前巳作此赋④,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后为馆职⑤,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燕⑥饮。
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⑦各为燕巢⑧,以至市楼酒肆⑨皆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官,忽宫中除⑩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⑾,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⑿,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殊既受命。
上面谕除授之意。
公语言质野⒀,则曰: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⒁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
(选自宋o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
②阙(qu)下:此指朝廷。
阙,宫门处的望楼。
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
④赋:此指诗词。
⑤为馆职:在文史馆任职。
⑥燕:同宴。
⑦士大夫:泛指大小官员。
⑧燕巢:指固定的游乐地点。
⑨肆:店铺。
⑩除:授官。
⑾复进:再次请示(皇上)。
⑿弥日继夕:日以继夜。
⒀质野:朴实。
⒁须:会。
?[文化常识]东宫及其他。
东宫是天子及诸侯的太子所居住的地方。
也叫青宫、春宫。
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太子除日常生活由侍从官及太监负责外,还需要有老师教育辅导,这老师叫太子傅。
晏殊因为学问好、品德高尚,所以被皇帝选中。
西宫是妃嫔所居住的地方。
清朝慈禧太后就住在西宫,故世称西太后。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隐_______②胜_______③昆_______④谕_______⑤杜_______⑥既_______⑦但_______2.选择①上文便令公就试中的就,解释为_______(A)前往(B)马上(C)就要(D)一定。
②乞别命题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A)不要再命别的题目;(B)讨一个好题目;(c)请另外命一个题目;(D)请另外命令(他人)出颢。
晏殊初仕阅读答案晏殊初仕阅读答案[古诗文阅读]沈括《晏殊初仕》阅读练习及答案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①,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②。
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③,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④晏殊。
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
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
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
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加其诚实。
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释】(1)晏元献公:指晏殊,元献是谥号。
(2)阙下:指朝廷。
(3)为馆职:指在史馆任职。
(4)昆弟:兄弟。
(5)东宫官:辅佐、教习太子的官。
(6)自中批除: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的御批。
除,授官。
(7)执政:宰相和吏部官员。
(8)进复:进见回禀。
(9)质野:质朴、老实。
(10)须:该当。
(11)童子:少年(12)适:恰好,正好(13)值:遇到(14)讲习:互相讨论学习(15)谕:告诉,使知道(16)直:仅,只是(17)嘉:夸奖,赞许(18)既:既然练习: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适值:②执政莫谕所因:③上益加其诚实:④卒至大用:12、下列句中的“于”与“荐之于朝廷”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行者休于树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苛政猛于虎也D、余将告于莅事者13、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2分)译:②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
(2分)译:14、选文中的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分析。
(2分)答:答案:11、①正值、恰好②明白③更加④最终(4分,1分1个)12、B(2分)13、(4分)①只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像这样谨慎忠厚的人,正可以做东宫官(教习太子读书)。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七岁,能属文。
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召,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
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
赐同进士出身,时相寇准曰:“殊江外人。
”帝曰:“张九龄非江外人耶!”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
”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累官翰林学士,迁左庶子。
帝每访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无得见,议遂定,后拜枢密副使。
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能知宣州,必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后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兴学自殊始。
召拜御史中丞,兼三司使。
拜参知政事,陕西方用兵,请罢内臣监兵,兼以阵图接诸将,使得应改为攻守。
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
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
悉为施行。
康定中,拜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
而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
欲困群材以更治。
徙陈州许州,稍后礼部刑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徙河南府,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
逾年,病寝剧,乘舆将往视之,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
”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
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
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急,善知人,富弼、杨察皆其婿也。
文章赡丽,应用不穷。
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
〖美文赏读〗浣溪沙【宋代】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诗词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作者介绍〗晏殊,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诗词主题〗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诗词赏析〗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导语:练习可以有效提升同学们学习质量,巩固语文有关知识。
下面是晏殊《浣溪沙》练习题,欢迎同学们的练习和关注。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图。
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情怀,这是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3、“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这首词是怀人之作,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至少写两句)5、“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的情感;词中“ ”一句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社会人生中无法言喻的无奈,都可以用此语感叹一番。
6、“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什么内容,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7、词人通过什么时节哪些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8、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9、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本词中也有表达这类似感慨的词句,这两句是。
【参考答案】1、夕阳落花归燕感时伤春以景传情2、两句话(1)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2)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感情浓郁,(3)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人生易逝,轮回无穷的人生哲理,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千古奇偶)。
3、抒发了词人民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4、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孤寂伤感无可奈何花落去6、写出了作者在遍地落花和溢满花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的孤独和失落。
落寞,孤独无可奈何花落去7、通过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之情。
8、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作品专练破阵子·春景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B.词的上片写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
C.下片写人。
从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D.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纯洁无瑕的心灵。
2.在这首词中,晏殊写春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杜甫的《蜀相》中也有类似的写春草黄鹂的句子,请写出并简要地分析二者有何异同。
(6分)1.C 【解析】没有正面描写斗草,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2.(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1分)(2)同:都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蜀相》中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武侯祠的寂寥冷落;《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周围的幽静。
(3分)异:情感上,《蜀相》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沧桑之感:《破阵子》则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2分)采桑子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3.“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
(3分)4.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诗句,选择其中两种进行分析。
(4分)3.①因时光流逝而惊梦。
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
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
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
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
⑥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
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答对任意4点得3分,3点得2分,2点得1分)4.①运用拟人的手法。
【题目】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①,寓居城下。
晏殊请掌府学。
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
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
往往潜至斋舍诇②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③云:“适疲倦,暂就枕耳。
”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
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④。
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⑤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节选自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母忧:母亲的丧事。
范公是指范仲淹。
②诇(xiòng):看。
③绐(dài):欺骗、撒谎。
④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⑤场屋:科举考试的场所,这里指科举考试。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丞相殊∕留守南京B.训督学者∕皆有法度C.往往∕潜至斋舍诇之D.出题使诸生∕作赋【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掌(_________)(2)妄(_________)(3)法(_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适疲倦,暂就枕耳。
(2)由是四方从者辐凑。
【4】从短文看来,哪些因素使得范仲淹的教学卓有成效?【答案】【 1 】 D【 2 】(1)掌管,执掌(2)胡乱地(3)学习、效仿的对象【 3 】(1)刚好有些疲倦,刚躺下休息一会。
(2)因为这个从四面八方赶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
【 4 】范仲淹教学,对学生要求严格且以身作则,方法得当。
【解析】【 1 】 D出题/使诸生作赋。
【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注意“法”多义词,“法”的意思这里是“学习、效仿的对象”。
【 3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晏殊《浣溪沙》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三)5篇第一篇:晏殊《浣溪沙》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三)(一)诗歌赏析(8~9题,3分)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8.全诗的思绪都围绕“_____”字来抒写。
(1分)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答案:(一)诗歌赏析(8~9题,3分)8.(1分)独9.(2分)B(诗人写的并不是对燕子归来的情景似曾相识,是对人事变迁,时光易逝的感叹!)第二篇:浣溪沙晏殊练习答案1.去年天气、夕阳西下、花落去、燕归来2.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3.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4、夕阳落花归燕感时伤春以景传情5、两句话(1)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2)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感情浓郁,(3)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人生易逝,轮回无穷的人生哲理,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千古奇偶)。
6、抒发了词人民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7、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8、孤寂伤感无可奈何花落去9、写出了作者在遍地落花和溢满花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的孤独和失落。
落寞,孤独无可奈何花落去10、通过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之情1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1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练习浣溪沙①晏殊②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③独徘徊。
【注释】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晏殊: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欧阳修、范仲淹等都是他的学生。
③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练习】一1.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2.所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4.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练习】二1、全诗思绪都围绕“”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暗含着:。
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答4、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练习】一1.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去年天气、夕阳西下、花落去、燕归来。
2.所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暮春,从花落去可以看出。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4.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练习】二1、全诗思绪都围绕“独”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暗含着: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悲叹。
浣溪沙晏殊中考试题及答案浣溪沙晏殊中考试题及答案晏殊写的浣溪沙在中考中经常会考到。
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浣溪沙晏殊中考试题吧,希望队大家有帮助!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试题】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夕阳、落花、归雁。
2.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晏殊介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仁宗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重视识别和吸引人才,如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都出他门下。
卒谥元献。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工于造语,有《珠玉词》。
文集为《晏元献遗文》。
【译文】一曲新歌一杯美酒勾起思绪万千。
去年今日还是这般天气这般亭台。
夕阳匆匆落下了何时才重新回来春天要随落花去了真是毫无办法,好在燕子回来了回到熟悉的地方。
似寻芳踪独自徘徊在小园花径上。
【鉴赏】浣溪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
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
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晏殊初仕沈括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日:“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
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日:“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
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
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
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
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释:晏元献公:指晏殊,元献是谥号。
昆弟:兄弟自中批除: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的御批谕:告诉,使知道;明白,理解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许臣僚择胜燕饮( ) (2)除晏殊 ( )(3)弥日继夕 ( ) (4)公语言质野( )18.(2分)在下列加点的词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 B.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19.(6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
(2)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
20.(3分)从文中看,晏殊的“诚实”,主要表现为(用自己的话概括)21.(2分)因为“诚实”与“□□”的品性,晏殊最终得以“大用”。
翻译:晏殊是童生时,张知白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
晏殊一见到试题,就说:“我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草稿还在,希望能另选试题。
”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瞒。
在史馆任职时,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通假字:寮通僚),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地方。
《宋史·晏殊传》“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阅读附答案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帝嘉赏,赐同进士出生。
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
”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
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应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
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议遂定。
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
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
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
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
悉为实施。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帝亦奋然成心,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
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
”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
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
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
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
”已而薨。
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省)【小题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权:权且B.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延;约请C.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规:规范D.以不视疾为恨恨:遗憾【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帝爱其不欺其可怪也欤B.延范仲淹以教后生焉用亡郑以陪邻C.当世知名之士蚓无帮凶之利D.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窃为大王不可取也【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晏殊推动贤才的一组是()(3分)①延范仲淹以教生徒②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③及为相,益务进贤材④欲因群材以更治⑤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小题4】以下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晏殊小时被誉为神童,并被张知白推荐给朝廷。
2023届北京市高考语文古诗词晏殊阅读训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月晏殊十轮①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②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注释】①十轮:月光透过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
因为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间成像,显得不止一轮。
①素娥:即嫦娥。
后面的“玉蟾”即嫦娥居住的玉蟾宫。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十轮霜影转庭梧”写的是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的中秋佳节的夜景。
B.诗的第二句写诗人孤独地站在角落,独自惆怅,渲染了一种孤独、凄冷的氛围。
C.诗的第三、四句借嫦娥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透露出深厚的悲戚之感。
D.全诗题为“中秋月”,整篇却无一个“月”字,所表现出来的乡愁却是奇特挺拔。
2.有人说,“十轮霜影转庭梧”中的“转”字用得巧,你赞同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江行窦巩(唐)回望湓城远,西风吹荻花。
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
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
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
诉衷情晏殊(宋)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3.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窦诗首句照应标题,点明此诗为早秋时节沿江而行时对所见景物有感而发。
B.晏词中,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和下片的“凭高”相照应,尾句点出主题。
C.两诗均借助“雁”这一意象,表达抒情主人公离别时的不舍和羁旅的愁苦。
D.两诗都注重炼字,通过“回望”“惊”和“目断”等动词传达主人公心境。
4.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写景艺术的差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晏殊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
路茫茫。
凭高目断。
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首句中的“斗”字将荷花、菊花拟人化,写出了二者竞相盛开的景致。
《晏殊诚实》—阅读题答案晏殊老实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
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
曰:臣十日前巳作此赋④,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后为馆职⑤,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燕⑥饮。
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⑦各为燕巢⑧,以至市楼酒肆⑨皆为游息之地。
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官,忽宫中除⑩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⑾,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⑿,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殊既受命。
上面谕除授之意。
公语言质野⒀,那么曰: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假设有钱亦须⒁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老实〕。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说明] 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
②阙(qu)下:此指朝廷。
阙,宫门处的望楼。
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
④赋:此指诗词。
⑤为馆职:在文史馆任职。
⑥燕:同宴。
⑦士大夫:泛指大小官员。
⑧燕巢:指固定的游乐地点。
⑨肆:店铺。
⑩除:授官。
⑾复进:再次请示(皇上)。
⑿弥日继夕:日以继夜。
⒀质野:朴实。
⒁须:会。
[文化常识]东宫及其他。
东宫是天子及诸侯的太子所居住的地方。
也叫青宫、春宫。
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太子除日常生活由侍从官及太监负责外,还需要有老师教育辅导,这老师叫太子傅。
晏殊由于学问好、品德高尚,所以被皇帝选中。
西宫是妃嫔所居住的地方。
清朝慈禧太后就住在西宫,故世称西太后。
[思索与练习]1.说明:①隐_______②胜_______③昆_______④谕_______⑤杜_______⑥既_______⑦但_______2.选择①上文便令公就试中的就,说明为_______(A)前往 (B)立刻(C)就要 (D)肯定。
②乞别命题有以下理解,哪一项为哪一项正确的? _______(A)不要再命别的题目;(B)讨一个好题目;(c)请另外命一个题目;(D)请另外指令(他人)出颢。
介绍晏殊文言文训练题目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七岁,能属文。
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召,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
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
赐同进士出身,时相寇准曰:“殊江外人。
”帝曰:“张九龄非江外人耶!”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
”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累官翰林学士,迁左庶子。
帝每访以事,率用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无得见,议遂定,后拜枢密副使。
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能知宣州,必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后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兴学自殊始。
召拜御史中丞,兼三司使。
拜参知政事, 陕西方用兵,请罢内臣监兵,兼以阵图接诸将,使得应改为攻守。
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
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
悉为施行。
康定中,拜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
而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
欲困群材以更治。
徙陈州许州,稍后礼部刑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徙河南府,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
逾年,病寝剧,乘舆将往视之,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
”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
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
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急,善知人,富弼、杨察皆其婿也。
文章赡丽,应用不穷。
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
1.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岁,能属文属:写作
B.援笔立成援:拿
C.忤太后旨忤:违反
D.尤工诗工:工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帝爱其不欺其孰能讥之乎
B.延范仲淹以教后生焉用亡郑以陪邻
C.当世知名之士蚓无爪牙之利
D.坐是降工部尚书觉今是而昨非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晏殊刚正率直的一组是()
①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②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
③天下学校兴学自殊始④请罢内臣监兵,兼以阵图授诸将
⑤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⑥以疾请归京师访医药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殊小时被誉为神童,并被张知白举荐给朝廷。
在廷诗中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受到皇帝的称赞。
B.晏殊行事很谨慎,仁帝即位后,他用“垂帘听政”的办法解决了大臣丁渭和曹利用之间的争端。
C.晏殊很注重向朝廷举荐贤能的人才,当时名士范仲淹、孔道辅等人都是他的门生,并都受到了他的举荐。
D .晏殊在外遭贬期间生病,后来回京治病。
这期间仁宗曾亲自探问,但不久晏殊病逝,引起仁宗深深痛惜。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累官翰林学士,迁左庶子。
(2)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
(3)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
参考答案
1.D 【解析】擅长
2.B (A项第一个是代词,代晏殊,第二个是疑问代词,谁;B项连词,来;
C项第一个助词,的,第二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第一个是指示代词,这,
第二个是,正确,对)
3.A
4.D
5.(1)宋真宗喜欢他的诚实不欺,待晏殊写完后,宋真宗看了连连称好,提拔他为秘书省正字,后来晏殊做官至翰林学士,又被任命为左庶子。
(2)及时招幕弓箭手进行训练,以作好战斗的准备;晏殊还请求拿出皇宫中多余的物品来充实边防军费。
(3)不久,晏殊就去世了。
宋仁宗虽然亲自前往致奠,但仍然把没有前来探望晏殊珠的病情而作为终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