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重点

  • 格式:pdf
  • 大小:8.77 M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解:

1.六微p17:指六腑。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六微。

2.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本书《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有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等七伤之论。

3.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杨雄《方言》:“极,疲也。”

4.㯏饪:指饮食。㯏,同“榖”

5.刚痉p29:在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等筋脉拘急不利的痉病症状基础上,伴有发热、恶寒、无汗等太阳伤寒证的为刚痉。

6.柔痉p29:在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等筋脉拘急不利的痉病症状基础上,伴有发热、汗出、恶风等太阳中风证的为柔痉。

7.百合病p46:心肺阴虚内热引起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等症状。如意欲饮食复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等。

8.狐惑病p52:湿热化生虫毒所致,其症状类似伤寒。临床症状有咽喉、前后二阴溃疡以及湿热内壅、胃气不和所致的不欲饮食、恶闻食臭等变幻不定的症状。

9.黄汗:历节病的关节疼痛处汗出色黄,与黄汗病的汗出色黄、遍及全身者不同。

10.奔豚p105:其气上冲状如豚之奔窜的病证,即奔豚气病。豚,小猪。

11.阳微阴弦p109: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12.白汗p128:剧痛时出的冷汗

13.恶阻p282:已婚育龄妇女停经以后,诊得平和无病之脉,唯尺部略显弱象,并见口渴、不能食等症,而无外感寒热的表现,是早期妊娠反应

14.胞阻p287:妊娠下血伴腹痛

15.热入血室p307:血室,狭义的指子宫,广义则包括子宫、肝、冲任脉。热入血室是指妇女在月经期间感受外邪,邪热与血互相搏结于血室而出现的病证

16.梅核气p308:妇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饮食吞咽一般无碍,还可伴有胸闷叹息等症

17.脏躁p309:脏阴不足,虚热躁扰所致。一般表现为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疲乏力,还常伴有心烦失眠、情绪易于波动等。

二、填空

1.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①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②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3.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4.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5.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6.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为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p142

7.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三、选择

1.①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①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②百合病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③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④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病渴不差者,栝楼牡蛎散主之。

⑤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2.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p66

病机:中风夹寒

治法:清肝化痰,养血祛风

药物组成:菊花、牡蛎、黄芩清肝潜阳;桔梗化痰通络,矾石排除痰垢,以治眩晕昏迷;人参、茯苓、当归、川芎、白术、干姜温补脾肾,补气养血,活血通络;防风、桂枝、细辛散风寒之邪,温通阳气,治四肢烦重,半身不遂等

3.风引汤:除热癫痫p67

病机:阳热内盛,风邪内动

治法:清热降火,镇惊息风

药物组成:大黄、桂枝;滑石、石膏、寒水石、紫石英、赤石脂、白石脂;龙骨、牡蛎;干姜、甘草

4.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p67

病机:血虚火盛

治法:滋阴降火,养血息风,通表透络

药物组成:防己,桂枝,防风,甘草,生地黄

5.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治脚气头痛,不可屈伸p72

病机:寒湿历节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宣痹

组成:乌头;麻黄;芍药、甘草;黄芪;白蜜

6.黄芪桂枝五物汤p77无甘草(血痹重症)

7.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虚热肺痿)p92

8.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p103

①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②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

③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④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9.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p105

病机:肝郁化热奔豚

治法:养血平肝,和胃降逆

组成:甘李根白皮;半夏、生姜;当归、川芎;黄芩、生葛;芍药、甘草

10.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汗后阳虚寒逆奔豚)。p106

10.5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汗后阳虚饮动欲作奔豚)

11.胸痹之痛,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p110

12.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上方减薤白量加半夏;胸痹痰饮壅盛重证)p111

13.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p112

14.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即理中)亦主之。p113

15.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p128(乌头、蜜;破积散寒止痛)

16.p168~p172小青龙……

①咳逆依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外寒饮动内饮的支饮,温饮散寒)

②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虚阳上越)③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苓甘五味姜辛汤。(冲气已平,支饮复现)

④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冲气复出或支饮尚盛)

⑤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⑥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16.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p182

17.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p183

病机:水热互结伤阴的小便不利证治

治法:滋阴润燥,利水除热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18.湿热发黄四方证p219

茵陈五苓散证茵陈蒿汤证栀子大黄汤证大黄硝石汤证

证型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热盛里实黄色鲜明,小便不黄色鲜明,寒热不黄色鲜明,心中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