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重点
- 格式:pdf
- 大小:8.77 MB
- 文档页数:10
名词解释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疢难:此指疾病。
五邪:风、寒、湿、雾露、饮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府举:咀嚼,指古代在无铁器时代,人们以口将药物咬碎,便于煎服的一种原始药物加工方法,引申为将药物切碎。
将息:养息、调养的意思,指服药后护理之法。
日晡所:日晡:申时(下午三时到五时)。
日晡所指下午三时到五时左右,也有认为是指傍晚左右的。
目四眦:二眼的内角、外角。
浆水:身体魁羸,脚肿如脱:身体极度消瘦,独脚肿大,与全身不相称。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皆不足。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白汗:白通魄,白汗又称魄汗,是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原文填空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5)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2)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3)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11)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认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7)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9)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开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3)虚劳裹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14)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15)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6)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17)胸痹不得卧,心痛撤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4)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人参汤亦主之。
(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典籍之一。
它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医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著作家。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内科医学著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讲述金匮要略的重点复习资料。
一、金匮要略的历史意义金匮要略是中国一部内科、妇科医学著作,它奠定了中医学内科学的基本框架,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部医学著作流传至今,除了学术价值,更是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金匮要略所涉及的疾病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慢性疾病,如头痛、咳嗽、腹痛等疾病。
而且本书的诊疗思路和方法简明扼要,容易辨证、易于实施。
二、金匮要略的重点复习资料1. 瘟疫部分:金匮要略的瘟疫篇是一部重要的典籍,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
其中有“胃病伤寒论”、“温病条辨”、“淋证多虚论”、“疟疾论”、“腰椎肾病论”等关于瘟疫的专门论述。
瘟疫是一种烈性传染性疾病,对于保护人民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学习金匮要略中关于瘟疫的知识,是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基本常识的重要途径。
2. “伤寒论”部分:金匮要略中的“伤寒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
它是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内容涉及伤寒的病因、病症、治疗等方面,是中医学中病机、治法论述较为系统的篇章之一。
学习“伤寒论”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提高诊疗技能。
3. “温病条辨”部分:金匮要略的“温病”是指暑热、湿热、流感等疾病,也是一种急性病。
学习此部分有助于了解各类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诊疗方法等,进而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4. “腰椎肾病论”部分:金匮要略的“腰椎肾病”篇章主要讲述了腰背部的诊断和治疗。
学习此部分有助于了解中医学中针对腰痛、关节疼痛等疾病的诊疗方法,有助于缓解各类慢性疼痛有关的症状。
5. “妇人病论”部分:金匮要略的“妇人病”篇章主要讲述了女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在妇科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学有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如温热针灸、敷药等。
金匮要略重点总结一、绪论金匮要略共25篇,后三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
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
学术成就:①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②创制了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可靠的经方。
二、各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上)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下熟读)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16)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金匮要略一、治未病的含义及理论指导意义从广义上阐发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故列“上工治未病”于首条,是有深刻意义的。
要预防疾病,就要内养真气,外避邪气;一旦发病,就要早期治疗,并根据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五脏间生克乘侮的关系,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举肝为例,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说明。
二、内伤杂病的病因与治则从邪正两方面阐述了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正常的气候,常为影响人体发病的外在条件,但是否发病,关键还在于正气的强弱,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而邪入经络,深入脏腑的疾病,内因是发病的关键。
本章还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病因学说,为后世病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关于疾病的治疗,强调虚实必须异治,表里当分缓急,新久宜有先后,攻邪当随其所得等,通过举例提出了原则性的指示,对病人的饮食居处等护理方面也提出了要求。
三、痉病的证治痉病是指以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本章认为痉病的原因除了外感风寒湿邪之外,机体津血的不足,筋脉失于濡养亦可致痉。
痉病主脉为弦脉。
外感痉病有刚柔之分,风寒表虚兼有内热伤津的柔痉,用栝蒌桂枝汤滋养津液,解肌祛邪。
风寒表实气逆于上的欲作刚痉,用葛根汤解肌发汗,滋养津液。
邪入阳阴、热伤津液的里实热痉病,用大承气汤泄热存阴。
总之,痉病的治疗在发表里的同时,必须兼顾津液,这是治疗痉病的一项重要原则。
四、湿病的治则与证治湿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本章所论,重在外湿。
治疗外湿的基本法则是发汗,但发汗的原则是“微微发汗”,使风湿俱去。
若兼有内湿而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应当利小便。
湿性濡滞,非阳不化,故发汗、利小便的同时应顾护阳气,同时可妄用大汗、火攻和下法。
湿病的具体治疗应根据其风湿的孰轻孰重以及体内阳气虚弱的程度而治疗方法。
寒湿在表无汗而身烦痛,属表实的,用麻黄加术汤解表散寒化风湿有化热倾向,症见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解表祛湿清化;风湿表虚,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化湿。
实脾:即调补脾脏。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实实。
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疢难:此指疾病。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一定部位的一种外治方法。
语声寂然:形容病人安静无声。
喑喑然:形容病人语声低微而不清澈。
啾啾然:形容病人语声细小而长。
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卒厥:突然发生晕厥的病证。
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
多由邪气阻遏正气,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浸淫疮:是皮肤病的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六微:言六腑也。
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为六微。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妇人三十六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清便自调: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痼疾: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突然发生的新病。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
此指病邪相结合,即疾病的癥结所在。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背反张: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
其脉如蛇:痉病误汗后出现沉伏不利的一种脉象。
卧不着席: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之意。
齘齿:上下牙相摩切磋有声。
湿痹:痹,闭也。
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的外治法。
日哺所:下午3到5时左右,也有认为指傍晚左右。
中喝:伤暑。
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
宗,本也。
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所致,临床表现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
咽喉部腐蚀为惑;前后二阴溃烂为狐。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内容一、绪言(掌握学科特点)本科特点: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即脏腑经络辨证)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病因“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2、切脉(熟悉)如何理解:“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答:寸脉属阳主表,浮则说明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之征,脉多浮而有力,尺脉属阴主里,浮则说明病在里,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
此条论述了脉象主病随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治则(重点掌握)①“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表里同病,里急当先救里,表急当先救表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新旧病急当先治其新病③“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证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杂病应审因论治4、预防(熟悉):①未病先防;②邪轻病浅,及早治疗;③注意房室,饮食,起居等三、痉湿偈病脉证治第二1、湿病的主证: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2、湿病的治法:风湿在表,当发其汗;风湿在里,但利其小便。
原文:“若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3、湿病的证治:(1)表实证①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为宜”(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②风湿汗出当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者,名风湿,此病当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2)风湿表虚证——防己黄芪汤(此方在金匮中还见于风水表虚证)“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方药组成:防己,炒甘草,白术,黄芪】四、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①病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与心肺有关。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治则与预防(1)治未病未病先防:【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有病早治:【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既病防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虚实异治、表里分缓急【问曰,病有急当救表救里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3)新久有先后【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4)攻邪当随其所得【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第三个原则(5)根据饮食居处和五脏喜恶护理。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湿病的治疗原则:发汗。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具去也。
】2、寒湿表实:寒湿伤表,营卫不和,麻黄加术汤。
3、风湿兼气虚:风湿在表,卫虚不固,防己黄芪汤。
益气除湿,调和营卫。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多因伤寒热病后,余热未尽,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导致心肺阴虚内热,临床表现为神志恍惚不定,口苦,便赤,脉微数。
2、百合病病因病机特征: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病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不合3、百合病主方:百合地黄汤。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治法:润肺宁心,滋阴清热。
组成:百合、生地黄汁【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4、百合病误吐:百合鸡子汤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1、中风辨证【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口吐涎。
】2、历节病病机:肝肾不足,水湿内侵(肝肾);阴血不足,风血相搏;气虚饮酒,汗出当风;胃有蕴热,外感风湿;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3、历节病证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两条证及方方剂组成(1)风湿偏胜:桂枝芍药知母汤【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金匮要略重点1、北宋王洙《金匮玉函要略方》后由林亿进行校订2、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辩证的核心,原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3、以脏腑经络分内外: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4、病因三条: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所因也”(深、内、重)②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浅、外、轻)③其他:房室、金刃、虫兽5、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下同。
6、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居“大雪”与“小寒”之间。
7、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
天干10个(甲乙丙丁午井庚辛壬癸),地支12个(子丑寅某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自甲子始,至癸亥止,共60个。
此处甲子指冬至之后60日,此时正当雨水节。
8、少阳:古人将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个阶段,各60天,自少阳始,至厥阴止。
少阳起,指冬至后60日开始为少阳当令之时。
9、五邪:风、寒、湿、雾、饮食。
其特点:①风:阳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病人脉多浮缓。
②寒: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病人脉多紧急。
③湿: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伤于身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④雾:湿中轻清之邪,易伤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⑤谷饪:膏粱厚味,易损伤脾胃,或形成宿食。
10、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肝病虚证治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不适用于肝实证。
虚实异治:虚证当补,实证当泻,实证以泻本脏为主,并安他脏,以防疾病蔓延;虚证以补本脏为主,并通过它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11、(看)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
XXX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
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
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
谈谈XXX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XXX对疾病预防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
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
要做到未病先防,XXX指出要“养慎”。
其具体措施有:“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
说明既要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节制,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而健康无病。
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所谓“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
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阻止病情发展蔓延。
请分析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新旧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
《金匮》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
《金匮要略》重点归纳1、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
P22、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P163、治未病:P23(1)定义:①治未病的脏腑。
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上工”怎样“治未病”,并举例: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②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助用入心之焦苦,益用入脾之甘味;④治未病应以整体观为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除治已病之脏外,并调未病之脏,防止疾病发展与蔓延。
⑤治病当辨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并通过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4、湿病的治法:(1)利小便;(2)发汗(“微微似欲汗出”)。
P34水气病的治法:(1)利小便(“腰以下肿,当利小便”);(2)发汗(“腰以上肿,当发汗”);(3)攻下逐水。
P194痰饮(1)治则:“当以温药和之”;(2)治法:①温化;②发汗;③利小便;④逐水。
P1755、日晡所:即申时,指下午3~5时,也有认为是指傍晚左右。
P366、百合病(1)定义: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
(2)病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心肺阴虚内热)。
P457、缓中补虚:因大黄?虫丸润以滋干,攻中寓补,峻剂丸服,意在缓攻,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作用。
“缓中补虚”是张仲景治疗虚劳干血的重要治法,虚劳伴瘀,理应祛瘀,因祛瘀方能生新,然虚劳干血已属久病,故只能缓攻瘀血,并扶助正气,这样才能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P888、虚劳的治疗特点:P90①五脏气血阴阳虚损成劳,在治疗上重视补益脾肾二脏;②对阴阳两虚的错综复杂病证,治疗的重点是补脾肾,建中气,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③虚劳病虚实夹杂,虚多邪少者,宜扶正以祛邪,邪重而致虚者,宜以祛邪为主;④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
第46讲: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同学们好,今天是让我们铭记的日子,党的十六大终于胜利召开。
让我们共同祝贺大会圆满成功。
上午的三个学时,我是这么安排的,用一个学时把第十篇寒疝宿食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晕,………………………………与45讲相同文件。
看视频温下法的代表方剂:大黄附子汤。
作为临床应用,我在向你们推荐两首方剂:温脾汤《五版讲义上介绍了《本事方》的温脾汤111页有大黄和炮附子,没有细辛,而用了桂心就是肉桂(其干皮去表皮者)配合干姜,甘草,关键他使用了厚朴、帮助行气。
所以,这个在药物组成上来说比较周到,用起来比较稳妥,在暗语后面给大家提供的一首,这是在大黄附子汤基础上化裁而来的。
在一首是孙思邈《千金方》中的温脾汤,药物组成保留了大黄附子汤中大黄和炮附子,他加了干姜。
这两首温脾汤都加了干姜。
而《千金方》中的温脾汤中加了人参和甘草,《千金方》中的温脾汤临床上比较好用的医生方剂,这是关于温下法。
两个温脾汤各有千秋,但是都保留了大黄附子汤中的大黄和炮附子,有使用的温中的干姜,孙思邈中千金方中的温脾汤多了人参和甘草。
《本事方》的温脾汤多了厚朴、桂心和甘草。
接下来我们主要讲寒疝发作时的典型症候,请大家看14条原文“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尾,那个字是古今字”,出xian,而不是jian,出见有头尾,上下痛而不敢触近。
大建中汤主之,“(二类)。
这个条文的分析,是治疗脾胃的虚寒证的不管是腹满病,还是腹痛的寒疝病,这个方子都使用。
本条开头说本条论述脾胃虚寒的腹满痛证治,含义就在于既适合脾胃虚寒性的腹满病,也适合与虚寒性的寒疝病。
原文分析第14条论虚寒性腹满、寒疝病证治。
原文首先讲了:心胸中大寒痛,后面有讲了腹中寒,性质上病证属于寒邪,疼痛为主症,在病位上体现了从心胸到腹中,从表里内外到脏腑经络,范围涉及等广泛,为什么造成这样呢/?是寒气充斥的结果。
这是病位。
病性,大寒,主症:由胸到腹剧痛。
★★★★★★★★★★★★★★★★绪论★★★★★★★★★★★★★★★★1.《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内伤)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2.问世到重编简历了成书(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散佚(王叔和收集)、整理(王洙发现,林亿校订)。
共25篇,原文398条,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
3.学术成就:首创以病为纲、病症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创制了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可靠的经方。
★★★★★★★★★★★★★★★★脏腑经络篇★★★★★★★★★★★★★★★★1. (以病防传,虚实异治原则)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2. (未病先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3.(表里同病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4. (新旧同病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5.(审因论治)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问答题1.疾病的预防观点有哪些? P13、21、22、23的【辨治要领】,自己组织语言2.新旧同病的治疗原则 P21-22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P21-22[注释]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突然发生的新病。
[要点]新旧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3.湿病(寒湿在表、风湿在表)证治异同 P31-32(1)寒湿在表: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白术)P31 [主症]无汗,身烦疼[治法]解表散寒化湿(2)风湿在表: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P32 [主症]一身尽疼,发热而日晡所百脉泛指全身血脉。
心主血脉,肺主节而朝百脉,心肺正常,则气血调和而百脉皆得所养。
如心肺一病,则百脉皆病,故“宗”指“心肺”。
百合病的病机是心肺阴虚内热。
5.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机理 P56、P63(1)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渦斜为特点。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不同症状:①在络──营卫不能畅行于肌表────肌肤不仁──感觉障碍──较轻、浅②在经──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重不胜──肢体运动障碍──较重、较深③入腑──浊气蒙闭清窍──(昏)不识人──意识障碍,伴肢体活动障碍──深、重④入脏──心窍闭阻(心开窍于舌,诸脏经脉皆与舌相连)──舌即难言,口吐涎──语言功能丧失,神志症状伴肢体障碍──深重、急另外,邪入脏,神昏之证亦是必备,故入经络浅,入脏腑深。
(2)病机:内虚邪中,经脉痹阻(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责之于内外两端:内因为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外因为风邪入中,以致经络瘀阻,脏腑功能失常)。
6.治虚劳为何重在脾肾?如何认识虚劳侧重甘温扶阳? P71-73(1)为何重在脾肾:①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如脾胃病久,则营养之源不继,气血并亏;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中虚失运则阴阳升降失序。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0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10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8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8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3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5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17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18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螷虫丸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0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5 肺萎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名词解释1、血痹:是由于气血虚弱、外感风邪,血凝于肌肤而引起的肌肤麻木不仁的病证。
2、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
篇名所指是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是指水饮在体内运行失常,停居于某些病位的一些病证。
而狭义痰饮为其分类的四饮之一,仅指饮邪停留于心下、胃肠的病变,以“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其临床主症。
“痰”字只是形容词,与“淡”、“澹”相通,用以说明较清稀的饮邪具有流动貌。
3、靖言了了:指神情安静,语言不乱。
4、日哺所:下午3到5时左右,也有认为指傍晚左右。
5、奔豚:病证名。
豚,猪也。
此证以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呈发作性,像小猪奔跑为特征,故名奔豚。
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苓桂甘枣汤)6、水逆:指因蓄水而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症候,为蓄水重症的一种表现。
7、缓中补虚:指骏药缓投,寓补虚于消淤之中,使之达到缓消瘀血,祛瘀生新的作用。
8、狐惑病:由于湿热虫毒所致,临床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甚或酿脓为特征,伴神情恍惚、狐疑惑乱等症的一类疾病。
9、快药:作用骏猛的攻下药。
10、营卫相干:指营卫相互触犯,营卫不相和谐之意。
干,触犯。
11、阳微阴玄: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微,指寸脉微;为上焦阳气不足,胸中阳气不振之象,阴弦,指尺脉弦,为下焦阴寒太盛,水饮内停之证。
12、风水:指因风邪袭表,肺失通调而致,以脉浮,恶风,骨节疼痛,头面肿及一身悉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病。
13、石水:指因肾阳衰微,水寒凝结于下焦而致,以脉自沉,腹满坚硬,不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病。
14、正水:指因肾阳不足,水湿停聚而致,以脉沉迟,腹满而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病。
15、皮水:指因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溢肌肤而致,以脉浮,不恶风,四肢、身体浮肿,按之没指,其腹如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病。
必背条文1、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2、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词解】前:指关前寸脉。
后:指关后尺脉。
【词解】卒厥:卒同猝,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词解】里:病位在里的疾病。
表:病位在表的疾病。
清谷:饮食水谷之品。
清便自调:小便正常。
【词解】痼疾:经久难治的疾病。
卒病:新病。
【词解】在脏:这里泛指在里的疾病。
攻:作治疗解。
所得:指病邪相结合的意思。
【词解】刚痉:项背强急,口噤不开伴恶寒,无汗等表实证。
柔痉:项背强急,口噤不开伴不恶寒,汗出等表虚证。
【词解】其证备:具备这些证候。
几(音“殊”):形体颈项强急,俯仰不能自如的样子。
《说文》:“几字无钩无挑,有钩有挑乃几案之几字。
乃鸟之短羽貌,小鸟羽毛未丰,当飞之时,伸引其颈有强直之象,项背强直,状亦如之”。
【词解】内:同纳。
【词解】候:证候。
烦:谓疼痛而烦扰不宁。
【词解】日晡所:晡,即申时,约傍晚的时候。
取冷:贪凉的意思。
【词解】身重:身体困重。
【词解】太阳中热:是感受暑热而引起的太阳证。
【词解】发汗后:误用解表发汗法后。
【词解】:1.蚀:就是腐蚀。
2.阴:指前后二阴。
3.上部:指喉部。
4.声喝:此处据《辞海》“喝”读(yè),指说话声音噎塞。
【词解】魁羸:形容关节肿大。
沈氏、尤氏、《金鉴》俱作:“羸(wāng léi)”,是指身体瘦弱。
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
【词解】气:寒气。
【词解】身体不仁:局部肌肉麻木。
【词解】失精家:指经常梦遗、滑精之人。
梦交:夜梦性交。
【词解】里急:指腹部有挛急感,按之不硬。
【词解】不足:指虚证。
【词解】小便不利:小便失调。
【词解】风气:是泛指病邪,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入人体,能引起多种疾病。
【词解】虚烦:虚热扰神所致心烦,称虚烦。
【词解】羸瘦:羸弱消瘦。
干血:瘀血。
【词解】快药:指作用峻猛的攻下药。
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指稀痰。
【词解】不利:干燥不利,咯痰不爽。
【词解】喘不得卧:喘促不能平卧。
【词解】出:吐出。
【词解】水鸡:即青蛙。
第一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仲景三条与无择三因仲景三条无择三因主要内容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伤七情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外感六淫不内外因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房室金刃虫兽饮食跌仆立论依据脏腑经络分内外客气邪风为主因内伤外感分内外三因无主次之分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2、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3、仲景预防学观点: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养慎防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目的:“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注意:治未病4、辨证要领:①预防疾病发生,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是保持“五脏元真通畅”、“不遗形体有衰”。
强调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②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一、名解:1.六微p17:指六腑。
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六微。
2.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本书《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有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等七伤之论。
3.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杨雄《方言》:“极,疲也。
”4.㯏饪:指饮食。
㯏,同“榖”5.刚痉p29:在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等筋脉拘急不利的痉病症状基础上,伴有发热、恶寒、无汗等太阳伤寒证的为刚痉。
6.柔痉p29:在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等筋脉拘急不利的痉病症状基础上,伴有发热、汗出、恶风等太阳中风证的为柔痉。
7.百合病p46:心肺阴虚内热引起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等症状。
如意欲饮食复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等。
8.狐惑病p52:湿热化生虫毒所致,其症状类似伤寒。
临床症状有咽喉、前后二阴溃疡以及湿热内壅、胃气不和所致的不欲饮食、恶闻食臭等变幻不定的症状。
9.黄汗:历节病的关节疼痛处汗出色黄,与黄汗病的汗出色黄、遍及全身者不同。
10.奔豚p105:其气上冲状如豚之奔窜的病证,即奔豚气病。
豚,小猪。
11.阳微阴弦p109: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12.白汗p128:剧痛时出的冷汗13.恶阻p282:已婚育龄妇女停经以后,诊得平和无病之脉,唯尺部略显弱象,并见口渴、不能食等症,而无外感寒热的表现,是早期妊娠反应14.胞阻p287:妊娠下血伴腹痛15.热入血室p307:血室,狭义的指子宫,广义则包括子宫、肝、冲任脉。
热入血室是指妇女在月经期间感受外邪,邪热与血互相搏结于血室而出现的病证16.梅核气p308:妇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饮食吞咽一般无碍,还可伴有胸闷叹息等症17.脏躁p309:脏阴不足,虚热躁扰所致。
一般表现为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疲乏力,还常伴有心烦失眠、情绪易于波动等。
二、填空1.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2.①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②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3.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4.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5.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6.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为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
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p1427.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三、选择1.①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①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②百合病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③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④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病渴不差者,栝楼牡蛎散主之。
⑤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2.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外台》治风癫。
p66病机:中风夹寒治法:清肝化痰,养血祛风药物组成:菊花、牡蛎、黄芩清肝潜阳;桔梗化痰通络,矾石排除痰垢,以治眩晕昏迷;人参、茯苓、当归、川芎、白术、干姜温补脾肾,补气养血,活血通络;防风、桂枝、细辛散风寒之邪,温通阳气,治四肢烦重,半身不遂等3.风引汤:除热癫痫p67病机:阳热内盛,风邪内动治法:清热降火,镇惊息风药物组成:大黄、桂枝;滑石、石膏、寒水石、紫石英、赤石脂、白石脂;龙骨、牡蛎;干姜、甘草4.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p67病机:血虚火盛治法:滋阴降火,养血息风,通表透络药物组成:防己,桂枝,防风,甘草,生地黄5.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治脚气头痛,不可屈伸p72病机:寒湿历节治法:温经散寒,除湿宣痹组成:乌头;麻黄;芍药、甘草;黄芪;白蜜6.黄芪桂枝五物汤p77无甘草(血痹重症)7.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虚热肺痿)p928.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p103①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②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
③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④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9.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p105病机:肝郁化热奔豚治法:养血平肝,和胃降逆组成:甘李根白皮;半夏、生姜;当归、川芎;黄芩、生葛;芍药、甘草10.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汗后阳虚寒逆奔豚)。
p10610.5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汗后阳虚饮动欲作奔豚)11.胸痹之痛,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p11012.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上方减薤白量加半夏;胸痹痰饮壅盛重证)p11113.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p11214.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即理中)亦主之。
p11315.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p128(乌头、蜜;破积散寒止痛)16.p168~p172小青龙……①咳逆依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外寒饮动内饮的支饮,温饮散寒)②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虚阳上越)③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
(冲气已平,支饮复现)④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
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
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冲气复出或支饮尚盛)⑤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
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
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⑥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16.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p18217.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p183病机:水热互结伤阴的小便不利证治治法:滋阴润燥,利水除热组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18.湿热发黄四方证p219茵陈五苓散证茵陈蒿汤证栀子大黄汤证大黄硝石汤证证型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热盛里实黄色鲜明,小便不黄色鲜明,寒热不黄色鲜明,心中懊19.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p225病机:心阳受损,火邪致惊治法:温通心阳,镇静安神20.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p226病机:水饮致悸治法:蠲(juān )饮通阳,降逆定悸21.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p26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p26522.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芎归胶艾汤p287(调补冲任、固经安胎,异病同治)23.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p288(妇人血虚热郁小便难;养血开郁,清热除湿)24.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多选/单选)p291病机:血虚湿热胎动不安治法:养血健脾,清热除湿,祛病安胎组成:当归、黄芩、芍药、川芎、白术25.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p29826.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淤血汤主之。
亦主经水不利。
p298病机:产后气血郁滞腹痛治法:行气散结,和血止痛组成:大黄、桃仁、䗪虫,蜜为丸,酒煎27.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方主之。
p302病机:产后虚热烦呕治法:清热降逆,安中益气组成:生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白薇28.产后下利极虚,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p303病机:热利伤阴治法:清热止痢组成:白头翁、甘草、阿胶、黄连、柏皮、秦皮29.妇人咽中如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p308病机:痰凝气滞咽中(梅核气)治法:解郁化痰,顺气降逆主证利,纳呆,苔白腻,脉浮缓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小便不利 憹热痛,足下热,小便黄赤,大便干黄色鲜明,腹满便结,小便短赤治法利湿退黄清利湿热退黄泻热除烦通腑泄热退黄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30.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p309(补益心脾,宁心安神)四、多选题1.当归生姜羊肉汤:哪几个病用此方①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②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二十一》2.大承气汤:哪几个病用此方①p32《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蚧齿,可与大承气汤。
(阳明痉病)②p123《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里实积胀俱重)③p133《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宿食在下)④p133《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宿食在下)⑤p133《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宿食在下)⑥p25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实热下利)⑦p25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实热下利)⑧p25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