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港湾站设计规范(汇总)
- 格式:pdf
- 大小:674.00 KB
- 文档页数:42
公交停车港湾设计标准
1. 间距设定
停车港湾之间的间距应按照公交线路的运营需求进行设置。
一般情况下,两个停车港湾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00米,以避免公交车在站点之间过于拥挤。
2. 长度与宽度
停车港湾的长度应满足公交车停靠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停车港湾的长度不应小于15米,宽度不应小于3米。
3. 出入口设置
停车港湾应设置出入口,方便公交车进出。
一般情况下,停车港湾的出入口应设置在道路的一侧,与道路垂直。
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2米,长度不应小于4米。
4. 人行道宽度
人行道是公交乘客上下车的通道,因此应保证其宽度足够。
一般情况下,人行道的宽度不应小于2米。
5. 交叉口设置
在道路交叉口附近,应设置停车港湾,方便公交车在交叉口进行停靠。
一般情况下,交叉口附近的停车港湾应设置在道路的一侧,距离交叉口不应小于50米。
6. 无障碍设计
停车港湾应考虑无障碍设计,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使用。
例如,应设置坡道或者升降设施等。
7. 减速和加速区
停车港湾应设置减速和加速区,以保证公交车在停靠和离开时能够安全平稳地操作。
减速区的长度不应小于5米,加速区的长度不应小于10米。
8. 通视区域
停车港湾应设置通视区域,以保证公交车在停靠和离开时能够观察到周围的情况。
通视区域的宽度不应小于10米。
公交场站设计规范标准公交场站设计规范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能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其站、场、厂等主要设施能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的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计划用地,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渡和出租汽车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站、场、厂。
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的站、场、厂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4条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一节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第2.1.1条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
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第2.1.2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的需要和规划,优先考虑首末站的设置,使其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第2.1.3条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
在缺乏空地的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此要求利用建筑物优先安排设站。
第2.1.4条首末站宜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
这些集散点一般都在几种公交线路的交叉点上。
如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分区中心、公园、体育馆、剧院等。
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一条线路单独设首末站,而宜设置几条线路共用的交通枢纽站。
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第2.1.5条在设置无轨电车的首末站时,应同时考虑车辆转弯时的偏线距和架设触线网的可能性;车辆特别集中的首末站要尽量靠近整流站,充分考虑电力供应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标准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 15—87主编部门:武汉市公用事业研究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实行日期:1988年6月1日关于发布部标准《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的通知(87)城标字第636号根据(83)城科字第224号文的要求,由武汉市公用事业研究所负责编制的《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经我部审查,现批准为部标准,编号CJJ 15—87,自一九八八年六月一日起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函告本标准管理单位武汉市公用事业研究所。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三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能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其站、场、厂等主要设施能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的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计划用地,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渡和出租汽车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站、场、厂。
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的站、场、厂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4条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车站和渡轮站第一节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第2.1.1条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
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第2.1.2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的需要和规划,优先考虑首末站的设置,使其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第2.1.3条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350m 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标准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 15—87主编部门:武汉市公用事业研究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实行日期:1988年6月1日关于发布部标准《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的通知根据(83)城科字第224号文的要求,由武汉市公用事业研究所负责编制的《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经我部审查,现批准为部标准,编号CJJ 15—87,自1988年6月1日起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函告本标准管理单位武汉市公用事业研究所。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7年12月3日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
在缺乏空地的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此要求利用建筑物优先安排设站。
第2.1.4条首末站宜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
这些集散点一般都在几种公交线路的交叉点上。
如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分区中心、公园、体育馆、剧院等。
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一条线路单独设首末站,而宜设置几条线路共用的交通枢纽站。
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第2.1.5条在设置无轨电车的首末站时,应同时考虑车辆转弯时的偏线距和架设触线网的可能性;车辆特别集中的首末站要尽量靠近整流站,充分考虑电力供应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第2.1.6条首末站在建站时必须保证在站内按最大铰接车辆的回转轨迹划定足够的回车道,道宽应不小于7m,在用地较困难的地方,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安排利用就近街道回车。
第2.1.7条首末站必须建停车坪。
停车坪在不用作夜间停车的情况下,首站用地面积应不小于该线路营运车辆全部车位面积的60%。
停车坪内要有明显的车位标志、行驶方向标志及其它营运标志。
第1篇一、总则1.1 为确保港湾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障工程顺利进行,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港湾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全过程。
二、工程规划与设计2.1 工程规划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地方政策要求,充分考虑港湾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
2.2 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友好。
(2)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法规。
(3)充分考虑施工、使用和维护的便利性。
2.3 工程设计文件应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等。
三、施工准备3.1 施工单位应按照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方案,明确施工顺序、施工工艺、施工进度、质量保证措施等。
3.2 施工单位应组织施工人员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素质。
3.3 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现场的排水、照明、通风、消防等安全措施。
3.4 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材料的采购、检验、储存和使用工作,确保施工材料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
四、施工过程4.1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4.2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执行质量检验制度。
4.3 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4.4 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施工监理5.1 监理单位应按照监理合同和监理大纲,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理。
5.2 监理单位应定期对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3 监理单位应做好监理记录,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六、工程验收6.1 工程验收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合同约定和设计文件要求进行。
6.2 工程验收分为初验和终验两个阶段。
6.3 初验由施工单位组织,监理单位参加;终验由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单位参加。
公交港湾设计一、设计原则依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中规定的,公共交通车站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规定:1.快速公交车站的设计:1)车站应结合快速公交规划设置,同时应与常规公交及城市轨道交通等其他交通系统合理衔接。
2)车站可分为单侧停靠车站和双侧停靠车站,双侧停靠的站台宽度不应小于5m,单侧停靠的站台宽度不应小于3m。
3)车站宜设置为港湾式停车道,停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m。
4)站台长度应满足车辆停靠、人流集散及相关设施布设的要求。
5)车辆停靠长度应根据车辆停靠数量和车型确定,最小长度应满足两辆车同时停靠的要求,车辆长度应根据选择的车型确定。
6) 乘客过街可采用平面或立体过街方式。
7) 车站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设计规范》CJJ136的有关规定。
2.常规公交车站的设计:1)车站应结合常规公交规划、沿线交通需求及城市轨道交通等其他交通站点设置。
城区停靠站间距宜为400m~800m,郊区停靠站间距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车站可为直接式和港湾式,城市主、次干路和交通量较大的支路上的车站,宜采用港湾式。
3)道路交叉口附近的车站宜安排在交叉口出口道一侧,距交叉口出口缘石转弯半径终点宜为80m~150m。
4)站台长度最短应按同时停靠两辆车布置,最长不应超过同时停靠4 辆车的长度,否则应分开设置。
5)站台高度宜采用0.15m~0.20m,站台宽度不宜小于2m;当条件受限时,站台宽度不得小于1.5m。
二、港湾式车站设计1.几何外形:港湾式车站从几何外形上可分为三大类型:梯型、抛物线型、流线型。
梯型适用范围广,设计简单,与车辆行驶轨迹不符,造成面积浪费;抛物线型适用于分隔带较窄,或用地紧张时;流线型采用复曲线形式,线条流畅符合车辆的行轨迹,但设计较复杂。
2.车站的长度:首先要考虑车站的容量,即有多少条公交线路,每条线路的发车频率。
从车站的利用率来看,设置1个车位时,线路数小于3条;2个车位,容纳线路不超过5条;3个车位,线路不超过8条。
公交港湾式停靠站设计条件研究作业:假设公交车平均到达率为Q b,服从泊松分布;公交车平均上下课服务时间为μ;路段车辆平均到到达率Q c,服从M3分布,是选择合理的排队概率,计算Q b和Q c在什么条件下需要设置港湾式公交车站。
问题背景:城市道路中,常见的公交站点设置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直线式公交站点,还有一种是港湾式公交站点,但无论那种都会对外侧车道通行能力产生影响。
直线式公交停靠站的站点形式简单、易于设置,它将公交停靠区域直接设置在机动车道上,影响后续车辆通行,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对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当公交车在停靠站上下客时,认为对外侧车道无影响,但是进出停靠站会对外侧车道产生影响,此种模式的公交站点影响的是与停车泊位相邻的最外侧车道,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
港湾式公交站与直线式公交站最大的区别在于:直线式公交站有公交车停靠时,会对同车道其他车辆产生影响,而港湾式公交站由于站台停靠点不在车道上,不会对其他车辆产生影响;但是港湾式停靠站有公交车辆出站时,可能会因为寻求插入间隙而导致公交车产生延误。
我们参考目前国内一些文献的研究成果,采用公交车对路段的影响时间以及港湾式车站中公交车出站排队时间为指标对港湾式车站的设置条件进行了分析。
对路段交通状况进行分析:当路段流量较小时,设置直线式的公交站台就可以满足路段的交通流量需要;随着路段交通流量的增大,公交车对社会车辆的影响也会增大,达到一定的阈值后需要将直线式的公交站改为港湾式,以减小社会车辆的延误;当流量继续增大时,港湾式站台公交车出站的延误也不断增大,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公交车辆不能接受这样大的延误,则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改善公交车停靠站的设计。
从以上分析可知,公交车停靠站的港湾式设计会有上限和下限。
港湾式停靠站设置条件(1)设置下限条件以直线式公交停靠站为例进行研究,当公交车靠边停靠期间,外侧车道被占用,导致外侧车道的车辆需在可插入间隙内汇入内侧车道;当内侧车道的车头时距有足够的可插入间隙可供外侧车道车辆汇入时,认为公交车的停靠对社会车流运行没有影响。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 15-87发布时间:1987-12-03 信息来源:市规划局作者:不详字体: 大中小(双击滚屏)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能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其站、场、厂等主要设施能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的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计划用地,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渡和出租汽车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站、场、厂。
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的站、场、厂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4条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车站和渡轮站第一节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第2.1.1条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
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第2.1.2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的需要和规划,优先考虑首末站的设置,使其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第2.1.3条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入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该站为中心的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
在缺乏空地的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此要求利用建筑物优先安排设站。
第2.1.4条首末站宜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
这些集散点一般都在几种公交线路的交叉点上。
如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分区中心、公园、体育馆、剧院等。
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一条线路单独设首末站,而宜设置几条线路共用的交通枢纽站。
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第2.1.5条在设置无轨电车的首末站时,应同时考虑车辆转弯时的偏线距和架设触线网的可能性;车辆特别集中的首末站要尽量靠近整流站,充分考虑电力供应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公交港湾式停靠站设计条件研究作业:假设公交车平均到达率为Q b,服从泊松分布;公交车平均上下课服务时间为μ;路段车辆平均到到达率Q c,服从M3分布,是选择合理的排队概率,计算Q b和Q c在什么条件下需要设置港湾式公交车站。
问题背景:城市道路中,常见的公交站点设置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直线式公交站点,还有一种是港湾式公交站点,但无论那种都会对外侧车道通行能力产生影响。
直线式公交停靠站的站点形式简单、易于设置,它将公交停靠区域直接设置在机动车道上,影响后续车辆通行,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对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当公交车在停靠站上下客时,认为对外侧车道无影响,但是进出停靠站会对外侧车道产生影响,此种模式的公交站点影响的是与停车泊位相邻的最外侧车道,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
港湾式公交站与直线式公交站最大的区别在于:直线式公交站有公交车停靠时,会对同车道其他车辆产生影响,而港湾式公交站由于站台停靠点不在车道上,不会对其他车辆产生影响;但是港湾式停靠站有公交车辆出站时,可能会因为寻求插入间隙而导致公交车产生延误。
我们参考目前国内一些文献的研究成果,采用公交车对路段的影响时间以及港湾式车站中公交车出站排队时间为指标对港湾式车站的设置条件进行了分析。
对路段交通状况进行分析:当路段流量较小时,设置直线式的公交站台就可以满足路段的交通流量需要;随着路段交通流量的增大,公交车对社会车辆的影响也会增大,达到一定的阈值后需要将直线式的公交站改为港湾式,以减小社会车辆的延误;当流量继续增大时,港湾式站台公交车出站的延误也不断增大,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公交车辆不能接受这样大的延误,则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改善公交车停靠站的设计。
从以上分析可知,公交车停靠站的港湾式设计会有上限和下限。
港湾式停靠站设置条件(1)设置下限条件以直线式公交停靠站为例进行研究,当公交车靠边停靠期间,外侧车道被占用,导致外侧车道的车辆需在可插入间隙内汇入内侧车道;当内侧车道的车头时距有足够的可插入间隙可供外侧车道车辆汇入时,认为公交车的停靠对社会车流运行没有影响。
| 工程设计 | Engineering Design ·192·2019年第12期城市道路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设计探讨杨 森(青岛华城国际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摘 要:结合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基本状况,对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影响公交车进出港湾式停靠站的安全影响因素。
针对不同道路使用状况对城市道路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影响城市道路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安全问题的分析,构建科学化的整合策略,以便有效提高城市道路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站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城市道路;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中图分类号:U492.1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19)12-0192-02作者简介:杨森(1986—),男,工程师,研究方向:市政道桥。
在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人口以及机动车的数量逐渐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城市道路严重拥堵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地区。
因此,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安全性、合理性的交通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城市道路设计中,通过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城市道路的状况,提高车辆的通行能力,满足人们换乘以及出行的基本需求。
但是,在现阶段一些城市的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中,存在着影响道路运行安全性的问题,无法满足城市进程的发展需求。
综上,在城市道路就建设中,应该结合城市的发展特点,进行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设计,避免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对道路运行带来的影响,提高道路通行的整体能力。
1 公交车安全进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影响因素1.1 速度在公交车进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时,如果出现速度过高的现象,会发生车辆难以控制的问题。
在公交车减速进站的过程中,如果转向不及时就很可能会出现碰撞转台的现象。
当公交车加速出站时,一些公交车会加速并入主线路之中,由于速度的增加会使其容易与主道前车发生追尾现象,无法保证公交车的安全性[1]。
精心整理南京地铁一体化设施公交、出租车停靠站规划设计标准1范围本文件用于指导南京市市区范围内轨道站点周边一体化换乘设施中的公交停靠站与出租车停靠站的规划设计工作。
文件规定了公交车停靠站与出租车停靠站的控制指标、平面几何尺寸、附属设施配置及设计要求等。
233.13.23.33.43.5深港湾式停靠站在道路车行道外侧拓展多个服务通道的港湾式停靠站。
3.6非港湾式停靠站将公交停车区设置在道路车行道上的公交、出租车停靠站。
3.7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出口道车辆驶入交叉口的车道为进口道,车辆驶出交叉口的车道为出口道。
3.8平面交叉口的上游、下游车辆驶入平面交叉口的方向为交叉口的上游,车辆驶出平面交叉口的方向为交叉口的下游。
3.9站台供乘客候车及上下车的道路铺装部分。
4一般规定4.1公交、出租车停靠站的规划设计须遵循需求适应、土地节约、人车安全、交通顺畅、换乘方便、经济合理等原则。
4.2公交、出租车停靠站原则上设于轨道站点主要行人出入口50m范围内。
4.34.4要求。
4.555.15.1.15.2公交停靠站停车位设置5.2.1对于非港湾式停靠站,停车位不得超过3个。
5.2.2对于浅港湾式停靠站,应有2~3个停车位,且不宜超过4个停车位。
停车位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表2浅港湾式停靠站停车位设置原则5.3.3对于深港湾式停靠站,每个服务通道应至少有2个停车位,且不宜超过3个停车位。
5.3公交停靠站位置设计5.3.1在交叉口布置公交停靠站时,应优先布置在交叉口的下游。
距交叉口的距离遵循以下原则:(1(25.3.2(1(25.3.35.3.45.3.55.4公交停靠站平面设计5.4.1公交停靠站的站台长度依据停车位的个数而变化,南京市公交车以10.5m及12m车长为主,多辆公交车停靠的站台长度可按以下原则确定:表3公交站台长度设置原则5.4.2港湾式公交站台拓展车道宽度宜取3.5m;受条件限制时,最窄不得小于2.75m。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尺寸设计方法探究作者:严周洪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43期摘要:港湾式停靠站的尺寸,主要取决于泊位数量,以及单个停车位的长度,对于宽度、渐变段长度等通过规范、其他文献研究均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值,最主要的研究领域还是在于泊位数量的确定和单个停车位的长度计算。
对于站台泊位数量的计算,主要通过排队论进行计算,典型的如北京交通大学李凯胜《多线路公交停靠站的设置研究》,根据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停留时间服从负指数分布或者爱尔朗分布,进而对车辆排队过程进行分析,确定泊位数量。
关键词:港湾式停靠站;排队论;泊位数;泊松分布1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尺寸设计港湾式停靠站就是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公交车辆停靠在港湾内,而不占用行车道。
1.1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停靠特性分析车辆在站台附近的运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进港湾和出港湾过程,进港湾阶段包括变道行驶以及减速停车两个动作,出港湾阶段不受停靠车辆的影响,直接采取转弯半径加速离站。
本文所研究的进出站规则为公交车辆按照先后顺序进站,按照由远及近进行停靠,保证停车的秩序,从而不产生混乱。
图2-1规则下的进出港湾示意图1.2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站台尺寸计算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尺寸包括三部分:减速段,站台,加速段,因此在对站台尺寸进行设计时,需要对三部分进行计算。
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6](以下简称《规范》)中,给出了港湾式停靠站的几何构造图,并对加减速段长度以及站台长度给出了参考值,但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灵活性不强。
通常情况下,加减速段的长度依据公交车辆的速度和加减速值即可以确定,一般地,渐变段长度依据《规范》值给定。
表2-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参考值该停靠规则下,车辆的停靠是由远及近进行停靠,车辆的变道均在加减速段完成,由于车辆按照先进先出,因此,站台的长度取决于泊位的数量和长度,但是一般地泊位单位长度与车辆的本身长度和前后安全间距相关,所以主要因素为泊位数量。
公交场站设计规范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能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其站、场、厂等主要设施能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的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计划用地,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渡和出租汽车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站、场、厂。
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的站、场、厂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4条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一节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第2.1.1条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
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第2.1.2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的需要和规划,优先考虑首末站的设置,使其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第2.1.3条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
在缺乏空地的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此要求利用建筑物优先安排设站。
第2.1.4条首末站宜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
这些集散点一般都在几种公交线路的交叉点上。
如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分区中心、公园、体育馆、剧院等。
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一条线路单独设首末站,而宜设置几条线路共用的交通枢纽站。
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第2.1.5条在设置无轨电车的首末站时,应同时考虑车辆转弯时的偏线距和架设触线网的可能性;车辆特别集中的首末站要尽量靠近整流站,充分考虑电力供应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公交场站设计规范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能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其站、场、厂等主要设施能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的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计划用地,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渡和出租汽车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站、场、厂。
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的站、场、厂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4条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一节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第2.1.1条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
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第2.1.2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的需要和规划,优先考虑首末站的设置,使其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第2.1.3条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
在缺乏空地的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此要求利用建筑物优先安排设站。
第2.1.4条首末站宜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
这些集散点一般都在几种公交线路的交叉点上。
如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分区中心、公园、体育馆、剧院等。
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一条线路单独设首末站,而宜设置几条线路共用的交通枢纽站。
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第2.1.5条在设置无轨电车的首末站时,应同时考虑车辆转弯时的偏线距和架设触线网的可能性;车辆特别集中的首末站要尽量靠近整流站,充分考虑电力供应的可能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