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有效市场假说
- 格式:ppt
- 大小:286.50 KB
- 文档页数:23
金融投资的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研究比较在金融市场上,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其中,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信息是快速和准确地反映在市场上的,而行为金融学则研究了人类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对金融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这两种理论对于金融投资的影响。
一、理论假设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的信息是全面公开的,每个投资者都能够准确获取到市场信息,并且将其分析后做出理性、客观的投资决策。
而行为金融学则研究投资者实际操作和证券价格行为间的不一致性,即人们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偏见的影响,做出理性以外的决策。
这两种理论的假设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有效市场假说假设市场是理性的,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市场存在大量的非理性行为。
二、市场行为表现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假设,市场价格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公司的价值。
而在行为金融学中,价格行为则被视为是市场中情感和认知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
在实际的金融投资中,我们可以看到股票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基于公司基本面的变化,而是受到投资者情感波动的影响。
三、市场反应速度有效市场假说假设市场的反应速度非常快,并且市场价格能够在瞬间反映出所有可用的信息。
然而,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导致市场反应缓慢或不理性。
实际上,市场反应速度的变化取决于市场情绪和周围信息的变化。
因此,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研究需要有更加详细的实证分析。
四、风险和收益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的反应速度非常快,因此股票价格存在随机行为,同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智慧型投资策略”,即不存在可以从中获得超额收益的可靠方法。
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存在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股票价格出现偏差,因此存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性。
然而,行为金融学中所讨论的行为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更加困难的是如何针对这些因素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投资。
五、长期表现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假设,市场的长期表现是符合市场均衡的,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长期表现存在不确定性,并且受到市场非理性行为的影响。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碰撞有效市场假设与行为金融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它们在金融领域的碰撞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有效市场假设是指市场上的信息是充分的,投资者能够理性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在市场上形成公允的价格。
行为金融学则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投资者的决策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受到情绪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就有效市场假设和行为金融学的碰撞进行探讨。
我们来介绍一下有效市场假设。
有效市场假设是由尤金·法马提出的,它认为市场上的价格充分反映了各种公开信息,并且投资者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后,能够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
有效市场假设包括三种形式:弱式有效市场假设、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和强式有效市场假设。
弱式有效市场假设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过去的所有信息,因此技术分析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则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包括公司的财务报表等,因此基本面分析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强式有效市场假设则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的信息,包括公司的内幕消息等,因此任何形式的分析都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可能会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出现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情绪,导致他们高估了某些股票的价值;他们还可能会出现保守偏误,导致他们低估了某些股票的价值。
投资者还可能会受到情绪偏误的影响,例如因为恐惧而出现“卖出低谷”和因为贪婪而出现“买进高峰”的情况。
投资者还可能会出现羊群效应的情况,即他们会跟随其他投资者的行为而做出决策,而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
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对有效市场假设提出了挑战,因为它表明了市场上的价格并不总是充分反映了所有的信息。
事实上,行为金融学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关于市场价格形成的行为学证据,来表明投资者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
他们发现市场上的股票价格有时会出现明显的过度波动,这些波动并不能通过已知的信息来解释。
他们还发现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会出现明显的不连续性,即股票价格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些变化同样也不能通过已知的信息来解释。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一般认为,现代金融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1952年马柯维茨(H.Markowitz)发表《证券投资组合选择》一文为开端,随后关于公司财务的Modiglian-Miller理论,Sharpe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Fama的有效市场理论,Black-Scholes-Merton的期权定价理论和Ross的套利定价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构建起了现代金融学的基本框架。
这些理论都假定行为主体是理性经济人,所用的分析框架为一般均衡理论或无套利定价理论。
其中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是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石,其对主流金融理论的主要贡献一是理性人假设,这是分析的起点;二是套利方程,为套利行为的分析提供了最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正因为EMH在现代证券理论中的特殊地位,EMH得到了金融学家广泛的检验和讨论。
随著对金融市场理论研究、以及实证检验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出现了很多不能被主流金融学所解释的异常现象,使EMH和主流金融学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
而正当主流金融学陷入理论困境的同时,一门以研究、解释这些异常现象发展起来的新兴金融学派--行为金融学派正在崛起,无论主流金融学派是否愿意承认,行为金融学派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EMH和主流金融学派正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
一、有效市场假说与Grossman-Stiglitz悖论有效市场假说是指如果一个市场的证券价格总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则该市场就是"有效的"。
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说。
其逻辑推理简单地说就是,在由完美理性的投资者构成的完全竞争下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根据最大效用原则,利用已有的私人信息和前期均衡价格所包含的公共信息,进行证券组合的选择,交易的结果是所形成的新均衡价格就会包括所有的私人信息和公共信息,即证券的均衡价格反映了所有可得的信息。
一.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若资本市场在证券价格形成中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全部信息,则认为市场是有效率的,即若证券价格不会由于向所有投资者公开信息集而受到影响,则该市场对信息集是有效率的,这意味着以证券市场信息为基础的证券交易不可能获得超额利益。
二.有效市场的层次划分:三.有效市场假说的成立主要依赖于以下基本假定:1.资本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人,他们能够对证券进行理性评价,市场是有效的;2.当部分投资者为非理性投资者时,他们的交易是互不相干的,因而彼此之间相互抵消而不会对资产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因而不会形成系统的价格偏差;3.即使这些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以相同的方式偏离于理性标准,竞争市场中理性套利者的存在也会消除其对价格的影响,使资产价格回归基本价值,从而,保持资本市场的有效性;4.即使非理性交易者在非基本价值的价格交易时,他的财富也将逐渐减少,以致不能在市场上生存。
四.有效市场理论的缺陷●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有限理性●完全信息假设缺陷a)交易客体是同质。
---满足b)交易双方均可自由进出市场。
---满足c)交易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不存在操纵市场的行为。
---不成立d)所有交易双方都具备完全知识和完全信息。
---不成立●检验缺陷市场的有效性是不可直接进行检验的。
对市场有效性的检验必须借助于有关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等,而模型假设条件就是市场是有效的。
●套利的有限性现实中的套利交易不仅是有风险和有成本的,而且在一定情况下套利交易会由于市场交易规则的约束而根本无法实施,从而使得证券价格的偏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
与套利相关的风险主要有:第一,基础风险(fundamental risk),即不能找到完美的对冲证券所带来的风险第二,噪声交易者风险(noise trade risk),即噪声交易者使得价格在短时期内进一步偏离内在价值的风险。
有效市场假设和行为金融学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有效市场假设和行为金融学主要观点对比有效市场假设的基本涵义有效市场假设EMH(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是指,证券价格迅速地、充分地反映了与该证券相关的所有信息,价格是证券内在价值的最真实体现,投资者无法通过某种既定的分析模式或操作方式始终如一地获得超额利润。
有效市场假设也如同一般的经济理论一样,需要建立在相应的假设条件之下。
这些假设条件主要是:·没有交易成本、税负和其他交易障碍;·个人的交易无法影响证券价格,个人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每个投资者均积极追求利润最大化,积极地参与市场;·每个市场参与者能同时免费地获得市场的相关信息,并能正确地解读这些信息。
理解有效市场假设须注意两点:·该假设只是认为,投资者不能获得超额利润1,其并不否定投资者可以获得正常利润,即与投资风险相对应的利润。
·该假设不否定投资者可以在某一段时间获得超额利润,只是认为,这种超额利润不可能长期存在。
关于有效市场假设的争论肯定态度:对有效市场假设持肯定态度的,最主要的是从事投资理论研究的人士,也包括少数投资界实务人士。
这些人认为,市场是有效的,或者至少在弱有效和半强有效两个层面上是有效的。
对有效市场的认同,大多是建立在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上,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前后期股票的收益率是否具有关联性。
研究显示,股票某日的收益率和前几日的收益率,其相关系数非常接近于零;某段期间的收益率与过去相同期间的收益率,其相关系数也非常小。
这就说明,股价变化的相关性很低,无法利用过去的价格走势预测未来。
·利用交易法则投资能否持续获得超额利润。
股票交易法则(stock exchange skill)是指导投资者买进股票和卖出股票的技巧。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金融市场的学科,它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通过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中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因素,来解释金融市场的特定现象和波动。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旨在揭示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对市场行为和资产价格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波动和行为,提供不同于传统金融理论的视角,对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下面我们将针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展开详细介绍。
理论一: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传统金融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金融市场是高效的,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可得信息。
而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挑战,认为市场参与者的心理行为和情绪会导致市场价格出现偏差,使得市场并不完全有效。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模型认为,市场参与者存在着过度自信、从众行为和注意力偏差等认知偏差,这些心理特征会影响投资者对信息的解读和行为决策,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非理性波动。
模型一:投资者情绪与市场行为行为金融学的模型主要关注投资者情绪对市场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投资者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其投资决策和行为,进而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和波动。
典型的情绪有贪婪和恐惧,贪婪导致投资者过度乐观,对资产的价值进行高估,而恐惧则导致投资者过度悲观,低估资产价值。
这种情绪的传播和扩散会引发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形成投资者之间的“羊群效应”。
行为金融学的模型着重分析了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研究发现,投资者在信息处理和决策过程中存在多种认知偏差,如过度自信、过度反应、从众行为以及损失厌恶等。
这些认知偏差导致投资者对市场情况和信息的理解存在偏差,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进一步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
模型三:行为金融学的市场异常现象行为金融学的模型研究了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过度波动、价格异象和套利机会等。
传统金融理论往往难以解释这些异常现象,而行为金融学的模型可以通过分析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特征,解释市场中的非理性波动和价格异常。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碰撞有效市场假说(EMH)和行为金融学是金融领域两个相关但却截然不同的理论。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可用的信息,价格会反映出所有相关信息的变化。
行为金融学则关注于人类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认为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可能受到情绪、偏见和行为模式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种理论之间的碰撞,以及它们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的影响。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有效市场假说的基本原理。
有效市场假说是由尤金·法马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市场上的价格反映了所有信息和观点。
这意味着投资者无法依靠信息来获取超额利润,因为市场已经将所有信息反映在价格中。
在有效市场中,股票价格的变化是随机的,即不存在可以预测的趋势,投资者只能通过偶然性获得超额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分为弱式、半强式和强式三种形式,分别表明市场对历史价格、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的反映程度。
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挑战。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会受到心理和认知偏差的影响,使得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代表性启发和情绪影响。
代表性启发认为人们在做出判断时会依赖于简化启发和原型启发,从而造成偏差。
而情绪影响认为人们在情绪激动时很难做出理性决策,导致市场出现波动。
这些心理和认知偏差可能会导致市场价格偏离真实价值,从而产生市场无效的情况。
在实际金融市场中,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的碰撞产生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和讨论。
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时间市场价格是有效的,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市场可能不是有效的,如金融危机、市场泡沫等情况下。
这说明市场并非始终有效,市场的有效程度可能会受到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人们也开始关注行为金融学对投资决策的重要性。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会导致市场出现价格偏离,从而为投资者创造了获利机会。
一些投资者开始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运用到交易策略中,通过研究投资者行为模式、情绪波动等因素来进行投资决策。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的主要观点对比一、有效市场假说1970年,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其对有效市场的定义是: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衡量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两个标志:一是价格是否能自由地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二是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否充分地披露和均匀地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
成为有效市场的条件是:⑴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的报酬;⑵证券市场对新的市场信息的反应迅速而准确,证券价格能完全反应全部信息;⑶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旧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随机的。
该理论包含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在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金融市场上每只股票所代表的各家公司都处于这些理性人的严格监视之下,他们每天都在进行基本分析,以公司未来的获利性来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把未来价值折算成今天的现值,并谨慎地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第二,股票的价格反映了这些理性人的供求的平衡,想买的人正好等于想卖的人,即,认为股价被高估的人与认为股价被低估的人正好相等,假如有人发现这两者不等,即存在套利的可能性的话,他们立即会用买进或卖出股票的办法使股价迅速变动到能够使二者相等为止。
第三,股票的价格也能充分反映该资产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即"信息有效",当信息变动时,股票的价格就一定会随之变动。
一个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刚刚传出时,股票的价格就开始异动,当它已经路人皆知时,股票的价格也已经涨或跌到适当的价位了。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弱型有效市场,完全包含了过去价格的信息,使技术分析无用。
半强型有效市场,包含所有公开可用信息,使大多数财务分析无用。
强型有效市场,包含所有公开和内幕的信息,在该市场中没有人能一直赚取较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