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初中美术教案: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23
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单元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第一课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学习目的:1、欣赏和理解古代艺术品2、学会从艺术品的实用性、美感特征、科技含量方面评述古代艺术品。
3、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原理。
教学重点:学会从三个方面评述艺术品。
教学过程:1、先用几幅图片来介绍几件古代艺术品。
通过从几件简单的陶器,直到复杂的秦始皇兵马俑和铜马车。
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制造工艺越来越难,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初步认识了古代艺术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都含有一定的科学技术。
〔5分钟〕2、从教材的第一个例子入手,让学生们先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文字,初步理解了艺术品“长信宫灯”的根本概念。
〔1分钟〕老师引导学生从灯头、烟火通道、灯座三个地方认真观察艺术品的特点。
再分别从此艺术品的实用性、艺术美感、科技含量三个方面理解,从中发现古代人类的智慧与高超的技艺。
初步理解后,导入一段考古视频,听考古人员专业的讲解和介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件艺术品的历史背景、整体造型、人物形态和考古价值。
〔10分钟〕3、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5、6页,初步理解教材中剩下几件艺术品。
〔2分钟〕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分别分析^p 欣赏四羊方尊、浑天仪、唐三彩、赵州桥曾候乙编钟五件艺术品。
简单评述和观察这几件艺术品,介绍一下它们的建造年代和历史背景。
〔10分钟〕课堂作业;通过本节课所欣赏理解的几件艺术品,请同学们选中其中三件,来从艺术品的实用性、美感特征、科技含量方面评述完成下面表格。
〔12分钟〕。
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一课《外国肖像画赏析》的延伸。
从对人物肖像画历史的了解到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通过观察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的比例、不同的表现方法,直至抒发个人情意。
教材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表现身边的人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动态,把握人物的内在心理,达到关注人、关爱人的目的。
教材启示为什么要画身边的人,因为画熟悉的人更容易惟妙惟肖,更容易画出熟悉人的性格和表情,同时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作品之中。
画家们更是将邻居、家人、朋友像为描绘的对象,以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某种爱意。
教材启示多彩人生是我们作画的源泉,可以用线造型、电脑绘画、色彩等工具材料去表现身边的人物。
同时启示如何关注人物的动态、人物的特征、人物的比例,各种使用工具的处理,还有表现时如何对比协调等,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材还启示用什么方法去进行教学,让画笔传达情意。
以全班同学肖像画册为切入口,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去反映每个同学的喜、怒、哀、乐。
在表现他们外部特征的同时,特别重视内在的性格。
其次再将自己个人的情感和对同学的了解,倾注于画笔之中。
教材中选用的一些图片,体现了表现的不同手法和不同形式,充分体现了美术教学的过程。
.教学目标①让学生了解人体成长过程中的比例关系。
②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较写实的去表现自己熟悉的人物。
③让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更关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更多的去发规他人的长处(优点)。
2.教学重点欣赏和了解人物表现的多种方法、材料工具,了解人体在不同成长过程中的比例关系。
3,教学难点对人物神情、动态、比例、色彩的恰当把握。
4.课时建议:2课时一、组织教学微笑问候学生当天感受,简要讲评上节课小组作业。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介绍肖像画的由来以及早期肖像画的作用,还欣赏了摄影术发明以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风格迥异的肖像画。
苏教版初中美术教案精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形态文字的造型美感,初步掌握文字联想的设计方法。
3. 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绘画制作的表现形式进行文字的联想设计。
教学重点:用新奇的联想装饰一个或几个字。
教学难点:如何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让文字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趣。
教学准备:一些范作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1. 游戏引入:猜字谜。
目、面、耳、象。
(出示图片)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文字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二、作品赏析(10分钟)1. 欣赏装饰的文字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美感。
2. 分析作品中的联想手法,如:形态联想、意义联想等。
3. 学生交流讨论:你们对文字的联想有哪些想法?三、引导学生创作(10分钟)1. 作业要求:选择一个或几个字,运用联想手法进行装饰设计。
2. 创作方法指导:a. 根据字形字意进行联想。
b. 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段进行设计。
c. 尝试不同的绘画制作表现形式。
四、学生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要求和指导进行文字的联想设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品展评(5分钟)1. 学生自我评价: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创作思路。
2. 学生互评: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总结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字联想的创意和表现手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文字联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游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作品赏析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了文字联想的多种手法。
在创作环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运用联想手法进行文字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文字联想的理解和应用仍有困难。
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各种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
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的精湛工艺,皇家的喜好与民间的品味,朝代的更迭,儒、释、道的兴衰,哲学思潮的传播,社会风尚和社会阶层的转变,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的碰撞……这些都直接反映在雕塑上。
中国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一、教学路径中国的雕塑艺术如同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也是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而不是偏重于再现对象的形状,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
在突出对象的神态和气质方面,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韵,而不像西方雕塑追求形象的逼真。
这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审美特征,也是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二、课时建议:2~3课时。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工艺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漆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生能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学生能感受我国工艺美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陶器、青铜器、漆器、瓷器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有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说唱俑》1. 基本信息:东汉,四川成都出土,高5 5 厘米。
主备人:审核人:课型:欣赏评述时间:9 月3日
课题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总第 1 课时
课标解读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雕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
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目标要求1.使学生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主要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初步学会欣赏中国雕塑艺术的方法。
2.让学生从感受形象人手,在了解作品社会背景的前提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埋解,从而提高欣赏能力。
3.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中国雕塑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特点。
着重介绍秦始皇兵马桶、霍去病墓前
雕塑、六朝陵墓雕塑、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奉先寺等典型地域的代表性作品。
2.中国古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
教法学法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评价法
评价任务说说在这些作品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类作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情景创设】
1、提问式导入:(提问贯穿整节课,问题解决,即是课的结束。
)
☆什么是雕塑?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作是雕塑?
☆你对中国古代雕塑了解多少?可以给同学们举些例子吗?。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各种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
中国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也是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二、课时:本课根据内容设定为2~3课时。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雕塑艺术的基本知识;了解秦汉时期中国雕塑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石雕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触摸、交流,使学生了解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不同风格,了解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使学生能感受我国雕塑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雕塑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秦汉时期雕塑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风格特点、汉代雕塑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4个兵马俑精仿雕塑作品。
学生准备:教材,通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四、过程与方法1、导入阶段:师:老师最近去了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多的艺术作品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我拍了一些照片和大家分享一下。
(多媒体出事图片:本地大台山风景区中的部分雕塑作品)生:异口同声的说出:大台山风景区师:那刚才老师提到的艺术作品是什么呢?生:雕塑师:雕塑作品在大台山风景区随处可见,你能说出还在那里见过雕塑作品吗?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生:思考并回答师:小节:雕塑是用各种可塑、可雕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
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泥土、木头等。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1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名山大川各具特色,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自然山水的感悟。
山水画以描绘自然界山水景色为主体,它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摹,也是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写道:“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山水画的造境主旨是围绕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写照和表现万物与内心世界的合一。
本课重在感受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精选的十五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山水画名家之作。
分别以“高山仰止、水色空濛、寄情山水、沧海桑田、江山多娇”为标题,从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山水画的笔墨、章法、意境、设色,山水画的风格流派、代表画家等方面予以介绍。
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感受和体会中国山水画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课时建议:2~3课时。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三、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本课知识点、结构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与揭题1. 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
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
——中国雕塑艺术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各种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
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的精湛工艺,皇家的喜好与民间的品味,朝代的更迭,儒、释、道的兴衰,哲学思潮的传播,社会风尚和社会阶层的转变,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的碰撞……这些都直接反映在雕塑上。
中国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一、教学路径
中国的雕塑艺术如同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也是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而不是偏重于再现对象的形状,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
在突出对象的神态和气质方面,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韵,而不像西方雕塑追求形象的逼真。
这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审美特征,也是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二、课时建议:2~3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工艺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漆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生能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学生能感受我国工艺美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
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陶器、青铜器、漆器、瓷器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有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
■《说唱俑》
1. 基本信息:东汉,四川成都出土,高5 5 厘米。
2.造型特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眉飞眼笑、手舞足蹈的民间说唱艺人的
形象。
造型生动,动作夸张,神态惟妙惟肖。
3.制作工艺:汉俑的头部多采用模印,身体部分多为桶状长裙,男俑身体多为模印,马俑、盔甲俑也多为模印,动物也有模印,在组合造型之后以生动的姿势再创作一次。
面部表情都是即兴之作。
4.历史价值:这是我国汉代人物俑的代表作品。
因随葬物品的特殊要求,工匠们(雕
塑家)的创作生动活泼,从生活出发表现生活。
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也很充分。
■《铜奔马》
1. 基本信息:又名“ 马超龙雀”“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
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
省博物馆。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2.造型特征:作品构思巧妙,工艺精湛;造型写实,重在传神。
骏马体态矫健,正
撒开四蹄飞奔,它三足腾空,而右后足却踏在一只疾飞的燕子背上。
作者以无比高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