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成本的概念及内容

质量成本的概念及内容

质量成本的概念及内容
质量成本的概念及内容

再论质量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仍处于低质量、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的阶段,产品质量低下,技术含量低,大量的废品、次品和假冒伪劣商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振兴民族经济的关键是走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的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一、产品质且与产品成本的关系

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该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产品成本是一定时期内产生一定产品所花费的各项费用的总和。产品质量与产品成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依存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是研究质量成本问题的起点。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要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就要多支付研究试验费用,培训和提高工人的技能;就要加强检验环节工作,严格把关,消除废次品,还要多增加破坏性试验,要消耗材料、能源,因而在一定时期内产品质量水平越高,产品成本越高。产品质量取得稳定提高以后,大大减少了废品和返修品,直接减少合格品所负担的废品损失,

可以大大降低产品成本。同时,由于消灭废次品,提高合格产品的质量,可以间接减少单位产品所负担直接人工的制造费用,也降低了产品成本,达到产品质量与成本的统一。

从产品质量的性质考察,产品质量就是适用性,产品质量好坏,也就是产品在设计。制造、销售、使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全部效益如何。盲目地追求产品"高质量",而并不适应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要,是不具有社会效益的。某些企业由于不顾消费者的需要,盲目追求产品的高级化,其结果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昂贵,形成了过剩质量,反而削弱企业产品竞争力。因此,产品质量与产品成本是辩证统一的,探求与实现产品适宜质量与成本的最优结合方案,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质量成本的概念及内容

随着企业内部责任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必然要求在提供产品成本信息的同时,提供产品质量成本信息,以便加强内部控制,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在本世纪50年代初,美国菲根堡姆博士主张把质量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与产品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厂内

损失和厂外损失一起加以考虑,首先提出质量成本概念。J·M·朱兰认为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

未达到既定质量水平所造成一切损失之和。因此,质量成本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

(一)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各种损失,它可分为: 1·内部质量损失

它是指产品出厂前,由于质量不好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废品、次品损失,返修费用,以及因质量事故而造成的停工损失等。2·外部质量损失

它是指产品出售后,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索赔损失、违约损失以及对废品、次品进行包修、包退、包换而发生的损失等。

(二)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它又可以分为:

1.检验费用

它是指按照质量标准对产品进行测试、评定和检验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例如,进料检验费、外购配套件检验费等。

2·预防费用

它是指为减少质量损失和降低检验费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例如,质量控制的技术和管理费,新产品的鉴定评审费,质量管理教育培训费

三、传统的质量成本模式及其缺点

传统观念认为:检验费用与预防费用在开始一般较低,并随着对质量要求的提高而逐渐地增大。但当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若再要求提高,质量保证费就会急剧上升。而内、外部质量损失的情况正好相反。开始时,合格品率较低,质量损失较大,但随着对质量要求的提高,质量损失则逐渐下降,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尽管大幅度地增加质量保证费用,但质量损失下降的速度却逐渐减慢。上述规律说明:在产品质量上,必然存在一个理想点,当产品确定在这一点时,产品质量总成本最低,用图可以表示为一(见图一)若用数学模型表示,则y1

二F·虫(其中:F代表每件废品造成的损失,q代表合格品率),q

Y2=K·一二(其中:K代表y2随合格品率和不合格品率的比值而变化的系数)

(图一)

最佳质量成本模型本

100次品

制造质量最佳质量水平I00合格品

经过对朱兰的最佳质量成本模型分析及研究,可以发现其存在一些不

1·该模型采用静态分析,而没有考虑动态因素

朱兰模型中的最佳质量水平是一个瞬时、短期的理想点,是建立在其它影响因素不变的假设基础之上,即K和F值保持不变。如果,这些影响因素不变,那么这个理想点确为最佳质量水平。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中各种因素都是可以变化的。例如,新技术、新设备的利用可以使各项质量成本得以降低,因此,企业的F和K值是可以变化的,并导致曲线y1和曲线y2的移动,形成新的质量总成本曲线和理想点。(见图二)

当今,随着消费者质量及环保意识的增强,大多数企业面临的质量损失成本增加,即F值增加,曲线由yi-@y'i。检验与预防费用属于可控成本,企业利用新技术,对产品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进行改进,从而降低每件产品负担的检验费用与预防费用,即K值减少,曲线y-i~* y'2。此时,曲线y1与力相交于一个新的理想点E'。在图中可以看出,产品质量由A点提高到B点,而产品总成本却由C点降至D点。因此,产品的成本与质量并不是一定矛盾的、对立的,而是存在着统一性。也就是说,当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企业仍有潜力使产品质量提高,成本下降。另外,从企业外部来看,消费者

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企业既要向顾客提供满意产品,又要有利润可赚,就只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总之,不管从何种角度来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并且要求企业自身客观存在着潜力。2·传统模型所反映经营理念落后在传统质量成本模式中,企业对产品的瑕疵率往往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认为瑕疵是必然存在的,并根据数理统计的方法提出一种所谓"可接受的质量水平(AQL)"。如果对质量要求超过"可接受的质量水平",就必然会增大成本,这种观点客观上鼓励了瑕疵的存在。在高科技及国际化竞争环境下,高品质可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更加注重减少瑕疵率及质量成本。不同于传统观念,"零瑕疵"观念认为:质量成本的最佳水平应该是完全消除废品,而非允许部分质量损失成本的存在。"企业管理之神"松下幸之助先生曾提出1=100的著名公式。就是说,从企业角度来看,生产I的次品不算多,但从消费者来看,买到任何一件次品,就会感到沮丧,因为它是100的次品。实践证明:日本的"零瑕疵、高质量"几乎淘汰了美国的钢铁工业,挫败了美国汽车业,取代了美国的电子工业。四、"客瑕疵"的质量成本模式及优点基于"零瑕疵"观念的质量成本模式如图三所示:

根据这一观念,质量成本不同构成部分之间存在交替权衡关系,即增加预防和检验成本又可以减少质量损失,反过来,又可导致预防

与检验费用的减少,这一机制循环的结果会促使全部质量成本的降低。由图三可知,当瑕疵率为A时,这种交替权衡机制正好开始发挥作用。此时,预防与检验费用增加到最大值,使质量损失减少,反过来,又导致预防与检验费用的减少。所以,A就是交替权衡点,OABC就是交替权衡区域(见图阴影部分)。

这种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有三个主要特征:○在接近于零瑕疵时,预防与检验费用并不会无限制地增加。○在追求零瑕疵过程中,预防与检验费用会先增加再减少。○质量成本损失可以趋向于零。

假设,某企业利用对供货商评估来提高购入原材料的质量,为此需要相对增加预防费用(用于与供货商沟通、评估和合约谈判等)。当该制度能够保证消除或大幅度降低质量损失(减少复修,减少顾客抱怨等)时,企业可以减少对原材料预防、检验费用,最终使产品质量得以提高,并且促使各类质量成本的降低。例如,美国坦纳公司于1980年的质量总成本占销售收入的17,其中一半属于内、外质量损失。到1990年,质量总成本占销售收入下降为2·5,其中质量损失成本占15,预防与检验费用占85%

该模式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它是一种动态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1)睡眠阶段;(2)觉醒阶段;(3)知觉阶段;(4)充实阶

段;(5)确立阶段。不同阶段,质量管理推进也存在不同,各阶段质量成本变动情况情形如表一所示:

从表一可以看出:当企业处于睡眠和觉醒阶段时,预防与检验费用很少,质量损失很多,经过知觉、充实阶段,随着预防费用大量地投入,产品质量迅速提高,质量损失大幅度减少,质量总成本也不断下降。这时由于交替权衡机制的作用,使各项质量成本减少并且稳定,从而使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化、确定化。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决定处于上述哪个阶段,便于更好地推进质量管理。

另外,传统质量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竞争的要求,"高质量、零瑕疵、低成本"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树立正确的质量成本观念对企业生存、发展显得尤为重

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分析与控制 一、质量成本的概念 所谓质量成本,其内在含义就是以倾向为表现形式的质量理想状况与现实状况的差别。它具有三个基本属性:一是质量成本是质量问题的经济表现,它以货币作为“语言”;二是质量成本把质量投入与质量损失联系起来;三是质量成本不是财务会计中的成本概念,具有一定的隐含性。 质量成本概念是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这一过程与质量管理有密切关系,从发展的眼光看质量成本的定义为: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没有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之和。质量和成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质量成本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重要方面,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控制质量成本的目的: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识别其它方面的问题或需求,建立质量和成本目标。 一、质量成本概念的不完整性 将质量成本狭隘地认为只是质量不足所导致的成本,而将质量过剩问题所导致的成本排除在质量成本管理之外。 由质量不合格(不足)而引致的各种支出包括:对质量不足的预防与检验成本和由于质量不足而引发的失败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之上,质量成本管理的其他内容,如质量成本属性、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也都是以质量不足为前提。 将质量过剩引致的成本作为质量成本的组成部分其原因有二:首先,质量成本管理的客观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产品生产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不足问题,所以质量管理、质量成本管理都是以质量不足为管理的中心,人们千方百计的提高产品质量,以使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几十年来在质量管理上的不懈努力,现代产品的质量已有了明显的提高,人类社会实现了产品质量的整体性飞跃,质量过剩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种情况的变化决定了不能再忽视质量过剩问题,对质量成本概念应当加以重新定位,使之完整地包含质量不足成本和质量过剩成本两个部分。其次,人们对质量成本管理的主观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人们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偏颇,表现为在管理中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管理轻经营、重质量轻成本、重不足轻过剩:所谓重管理轻经营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过程,只关注产品质量成本的预防、控制等管理环节,而对于质量管理的结果是否能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效益却很少关心。重质量轻成本则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对象存在偏差,并未真正将控制质量成本作为管理活动的目标,而错误地将目标定位在质量控制上,这使得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混为一谈,其结果是企业只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不注意质量改善会给企业效益造成的影响。重不足轻过剩则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过多的是将精力集中于对质量不足成本的管理;一味地对质量不足进行改进,而不关心质量是否已超过用户实际需要。过高的提升产品质量,将可能产生不良的结果:一方面质量的过度提高耗费了企业大量资源,另一方面过高的质量不为顾客所察觉或接受,从而无法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质量管理的初衷相违背。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形成,不考虑企业效益的缺点必须克服,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自然更加注重对于成本的控制和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三重三轻”的错误观念在市场经济的浪潮申逐渐被涤荡清除,人们逐渐认识到应当加强对质量过剩问题的管理,这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成本效益观念。 二、质量成本概念的完善

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及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内容 质量成本为保证产品符合一定质量要求所发生的一切损失和费用,其基本组成内容包括:(1)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各种损失,主要有:①内部质量损失,指由于质量不好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废品、次品损失,翻修费用,复检费用,以及因质量事故而造成的停工损失等。②外部质量损失,指产品售出后,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索赔损失,违约损失,降价处理损失,以及对废品、次品进行包修、包退、包换而发生的损失等。(2)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主要有:①检验费用,亦称鉴定成本,指按照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测试、评定和检验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例如,进料检验费,外购配套件检验费,产品与工序的检验费,产品试验费,测试和检验手段的维护、校准费等。 ②预防费用,亦称预防成本,指为减少质量损失和降低检验费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例如,质量控制的技术和管理费,新产品的鉴定评审费,工序控制费,质量管理教育培训费,质量改进措施费,质量情报费,工序能力研究费等。 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 质量成本总额分析。通过核算计划的质量成本总额与上期总额或计划目标值进行比较。以掌握企业产品质量整体上的情况。 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分析企业运行质量成本的项目构成是否合理,寻求比较合理的质量成本水平。 质量成本与企业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计算各项质量成本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指标,如相对于企业销售收入、产值、利润等指标的比率,分析和评价质量管理水平。 故障成本分析。故障成本分析是查找产品质量缺陷和管理工作中薄弱环节的主要途径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 质量成本的组成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它主要由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组成: 1.预防成本: 为预防不符合要求而开展的调查工作;它是指为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所支付的费用,包括为达到质量要求和改进质量为目的,对职工进行培训的费用,为控制产品质量而增加的费用,以及为改进产品质量而进行的技术改进和新技术的研制与推行的各项费用等。当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预防成本通常是增加的。因为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努力和资金等的投人,这包括流程设计费用、产品设计费用、人员培训费用等。 2.鉴定成本: 鉴定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要求,它是指为使产品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对产品生产中所需原材料、配套件、半成品、产成品及其加工过程、装配过程和交验过程进行质量检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检验人员工资、检验用房屋及设备的维修费和折旧费、检验工具的购置费及维修费等。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鉴定成本通常会降低。 3.不良成本:产品(或服务)因不符合要求而引发的成本,分为: A.内部缺陷成本。它是指产品出售前,因产品或零部件质量缺陷所造成的损失和为弥补缺陷而发生的费用,以及因质量故障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废品损失、返修损失、质量故障停工造成的损失、质量故障处理费、产品降级降价损失等。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内部缺陷成本会降低。 B.外部缺陷成本。它是指产品出售后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因质量间题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和损失。包括索赔费用、退货费用、保修费用、折价损失等。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外部缺陷成本会降低。综合上述,其实所谓的质量成本就是浪费的人、才、物以及时间的成本。这些项目反映出可以避免和可以防止的成本。

质量成本管理简介

质量成本 一、质量经济性 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质量管理是兴国之道,治国之策。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生产活动,特别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活动,便产生了质量的活动。围绕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所有管理活动,都可称为质量管理活动。人类通过劳动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量上。质量是构成社会财富的关键内容。从人们衣、食、住、行,到休闲、工作、医疗、环境等无不与质量息息相关。优良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能给人们带来便利和愉快,给企业带来效益和发展,给国家带来繁荣和强大。而劣质的产品和服务会给人们带来烦恼甚至灾难。 二、质量的概念 质量的概念最初仅用于产品,以后逐渐扩展到服务、过程、体系和组织,以及以上几项的组合。 1.质量的概念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从质量的概念中,可以理解到: 质量的内涵是由一组固有特性组成,并且这些固有特性是以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所要求的能力加以表征。质量具有经济性、广义性、时效性和相对性。 ①质量的经济性:由于要求汇集了价值的表现,价廉物美实际上是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物有所值,就是表明质量有经济性的表征。虽然顾客和组织关注质量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对经济性的考虑是一样的。高质量意味着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产品。 ②质量的广义性:在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范畴内,组织的相关方对组织的产品、过程或体系都可能提出要求。而产品、过程和体系又都具有固有特性,因此,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

③质量的时效性: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例如,原先被顾客认为质量好的产品会因为顾客要求的提高而不再受到顾客的欢迎。因此,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 ④质量的相对性: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就不同,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会被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 质量的优劣是满足要求程度的一种体现。它须在同一等级基础上做比较,不能与等级混淆。等级是指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做的分类或分级。 2.与质量相关的概念--组织 组织是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例如:公司、集团、商行、社团、研究机构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可以这样理解,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安排通常是有序的。 组织可以通过质量经济性管理,确保过程朝满足顾客需要的方向而努力。 首先识别和评审一个组织(如企业)的所有运作过程,然后从识别和监测全部过程成本与识别和监测顾客满意的情况,并各自形成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进行管理评审。通过评审,评价过程成本、顾客满意的程度和组织的整个经济效益,从中寻找任何改进的机会——包括不合格的纠正和预防、持续改进和全部的新产品与过程。在寻找和确定了需改进或持续改进的项目之后,应对此及相关的活动进行详细的成本和收益的分析。通过分析、比较,确定并提出具体的质量改进活动方法和计划并付诸实施。通过实施后又重复上述的过程,同时识别和监测改进活动过程的实际成本和改进后顾客满意的程度。以此循环。 这里,应注意的有如下几方面: (1)过程成本报告 ①应从销售收入、费用投入或直接劳务等方面进行测算; ②应与质量改进活动的经济性有关的方面进行比较。 (2)顾客满意报告 ①应将顾客满意的监测结果转化为对于决策可以评估的形式(如顾客满意度指数);

质量成本管理意义

2011质量资格综合知识辅导:质量成本管理意义 2011-1-25 14:41:29 来源:环球网校(edu24oL)频道:质量专业技术 资格分享: 在企业实践中,质量成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要把它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考虑。企业有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就有相应的产品质量策略,不同的质量策略, 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成本。 环球网校2012年质量专业技术资格辅导方案 辅导科目 精讲班 考题预测 班 更多课 程>>课时试听课时试听报名 综合知识(中级) 40 10 报名 理论与实务(中级) 80 10 报名 相关知识(初级) 40 10 报名 基础理论与实务 (初级) 40 10 报名 质量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精讲班300元、其它科目 精讲班200元/科、考题预测班150元/科不过免费重 学详情>> 点击查看>> 2012年质量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招生 简章 重要的是,在对质量成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经理人对失误与浪费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企业在努力增加收益的同时,常常忽略对战略规划与质量规划进行整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企业对战略、质量、生产率、收益率、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了解。 整合企业战略与产品质量为什么重要呢?这是因为战略与产品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企业奉行的是低成本战略,那么就要制定相应的低成本质量策略。如果企业目标是想凭借优质产品树立企业形象,那么就需要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划,把研制、生产和销售优质产品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产品质量规划必须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若企业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规划就应该侧重于那些影响当前与未来客户购买决策的因素。然而,如果企业只是想提高某一产品的利润,那么在产品质量方面就应该注重减少失误、消除非增值活动与浪费现象,以降低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质量成本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管理专家A.V.菲根鲍姆首先明确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菲根鲍姆进一步发展了质量成本的内涵。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博士“矿中黄金”理论的提出,使质量成本理论更趋完善。此时,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由统计质量管理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进而把产品质量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这对深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改变企业经营观念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并在企业中推行质量成本管理。例如,先后在哈尔滨、株洲、桂林和上海等地的一些工厂进行了试点,然后逐步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现在全国推行质量成本管理的企业数以万计,大部分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些企业或整个行业,开始建立了质量成本管理的制度

和标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质量成本的含义 质量成本又称质量费用。根据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质量成本的定 义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有关费用。根据国际标准(ISO)的规定,质量成本是由两部分构成,即运行质 量成本(或工作质量成本,或内部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 本。 1.运行质量成本 运行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 以及因质量故障所造成的损失费用之和。它又分为四类,即企业内 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预防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等。 ①企业内部损失成本,又称内部故障成本 企业内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而支付 的费用。主要包括:废品损失费用、返修损失费用和复试复验费用、停工损失费用、处理质量缺陷费用、减产损失及产品降级损失费用等。

质量成本管理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应用

质量成本管理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应用 【摘要】: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和控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质量既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又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组成要素,有效的质量活动必须以经济性为基础,这样有助于企业提高收益和保持持续竞争力。质量成本研究的最终目标不是得出相关质量成本信息而是为进一步推动质量改进工作,可以用于判定和支持每个产品或服务的重要活动领域中质量性能的改进、成本的减少,从而提高利润。 【关键词】:质量成本管理发展趋势;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 1 质量成本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成本管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1标准化质量成本管理 标准化质量成本管理主要是指1924 年以前泰罗的科学管理,其特点是依靠质量检验的专业化队伍,按照既定的质量技术标准进行事后检验和质量把关,以减少废次品。 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应实行计件工资制:工人和雇主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有利,应该加强协作;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应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改变原来的那种经验工作法,代之以科学的方法;为了提高工效,应实行职能管理。泰罗的这些观点成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1.2统计质量成本管理 1924年美国贝尔研究所休哈特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了控制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即后来发展完善的“质量控制图”和“预防缺陷”的理论。1931年,休哈特将自己陆续发表一些论文和所设计的质量管理方案以及质量控制图等汇集起来,出版了《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专著,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了质量管理。到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当时军需品生产面临严重的问题;由于事先无法控制不合格品而不能满足交货期的要求;由于军需品大多数属于破坏性检验,事后全检不可能也不许可,美国国防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特邀请休哈特道奇等有关人员研究并于1941-1942年先后制订和公布《美国战时质量标准》、《质量管理指南》、《数据分析与控制图法》和《生产质量管理由控制图法》,强制要求生产军需品的各公司,企业实行统计质量管理。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起预防作用,缺点是要求数理水平较高。 统计质量成本管理发展过程:

质量成本的概念及内容

再论质量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仍处于低质量、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的阶段,产品质量低下,技术含量低,大量的废品、次品和假冒伪劣商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振兴民族经济的关键是走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的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一、产品质且与产品成本的关系 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该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产品成本是一定时期内产生一定产品所花费的各项费用的总和。产品质量与产品成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依存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是研究质量成本问题的起点。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要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就要多支付研究试验费用,培训和提高工人的技能;就要加强检验环节工作,严格把关,消除废次品,还要多增加破坏性试验,要消耗材料、能源,因而在一定时期内产品质量水平越高,产品成本越高。产品质量取得稳定提高以后,大大减少了废品和返修品,直接减少合格品所负担的废品损失,

可以大大降低产品成本。同时,由于消灭废次品,提高合格产品的质量,可以间接减少单位产品所负担直接人工的制造费用,也降低了产品成本,达到产品质量与成本的统一。 从产品质量的性质考察,产品质量就是适用性,产品质量好坏,也就是产品在设计。制造、销售、使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全部效益如何。盲目地追求产品"高质量",而并不适应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要,是不具有社会效益的。某些企业由于不顾消费者的需要,盲目追求产品的高级化,其结果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昂贵,形成了过剩质量,反而削弱企业产品竞争力。因此,产品质量与产品成本是辩证统一的,探求与实现产品适宜质量与成本的最优结合方案,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质量成本的概念及内容 随着企业内部责任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必然要求在提供产品成本信息的同时,提供产品质量成本信息,以便加强内部控制,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在本世纪50年代初,美国菲根堡姆博士主张把质量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与产品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厂内 损失和厂外损失一起加以考虑,首先提出质量成本概念。J·M·朱兰认为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

质量成本的定义和评估

一、质量成本的定义和评估 (一)质量成本的定义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等人首先提出了质量成本的概念,并且 把产品质量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60年代以后,质量成本管理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 欧美国家的公司中迅速地开展起来。我国80年代初期,就引进并在企业中推行质量成本管理,在 全国推行质量成本管理的企业,大部分都取得了 良好的效益[1].关于质量成本的定义主要有以下 几种: 1.IS09000国际标准[2] 根据ISO8402—1994的定义,质量成本是为了

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 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质量成本分为运行 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两类。 2.哈林顿的不良质量成本观 美国质量管理协会主席哈林顿于1987年在著作《不良质量成本》中提出,质量成本应改为“不良质量成本”,以避免将质量成本误解为提高 产品质量所需的高成本。 他对不良质量成本的定义是:使全体员工每次都把工作做好的成本、鉴定产品是否可接受的成本和产品不符合公司与顾客期望所引起的成本 之和。 3.克劳斯比的质量成本观 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在1979年发表的第一

本著作《质量是免费的》中提出质量是免费的、 一个组织的目标是实现零缺陷。他认为质量成本 不仅包括那些明显的因素,比如返工和废品的损失,还应包括诸如花时间处理投诉和担保等问题 在内的管理成本。 4.费根堡姆的质量成本观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倡导者、质量管理大师费根堡姆主张把质量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与产 品不合要求所造成的厂内损失和厂外损失一起加 以考虑,提出质量成本概念。他提出质量与成本 是统一的,而不是相对立矛盾的,过去认为好的 质量比差的质量所花的成本要多的观念是错误的

质量成本的分类及计算方法

质量成本的分类及计算方法 主办单位:上海普瑞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时间:2010年10月22-23日 地点:上海 培训费用:2680元/人(包括授课费、资料费、会务费、证书、午餐等) 授课对象:生产一线质量相关的各部门经理、主管、工程师及相关管理、技术人员、工厂财务、成本会计。 培训目标: ·从系统的角度了解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真正含义,了解质量与成本的相互关系及质量成本的历史发展·掌握质量成本的分类及计算方法,了解作为成本会计如何在成本项目中合理区分质量成本及质量成本在制造费用中的具体体现方式 ·掌握质量成本的三级科目分类方法,建立质量成本基础数据收集系统的方法与技巧;学习质量成本预算管理编制及控制方法 ·了解合格品成本(COC)与不合格品成本的(CONC)的区别于联系,掌握COC及CONC的统计分析方法 ·为什么中国制造业成本降低异常困难?其中质量成本就高达30%以上——揭秘中国制造业质量成本高企的根本原因, ·全面掌握质量预防成本、质量鉴定成本及质量缺陷成本的定义及统计分析方法,学习如何通过质量成本杠杆原理,降低整体质量成本 ·学习如何通过现代质量管理技术提高质量投入效率,提高质量的“投资回报率” ·掌握如何通过全面质量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降低企业生产制造成本10%以上的方法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质量成本及财务分析(3H) (第一天:9:00-12:00) ·工厂质量成本的定义 --工厂质量管理的发展 --现代质量管理的四大要素 --质量活动中产生的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结构图 --质量成本的四大组成部分 --质量活动产生的成本划分技巧 ·质量成本的财务分析技巧 --工厂财务损益表结构介绍 --如何在制造费用中识别质量成本 --不同管理水平企业产品质量成本代价图 --如何建立三级质量成本科目 --三级质量成本科目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 --质量成本目标制定及预算管理方法

浅谈质量成本内涵_王晓妮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质量成本管理已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及实践管理方法。但是,与其他新兴学科一样,在科技、管理、知识高速发展的环境里,现代质量成本管理理论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文章通过对质量成本概念的回顾及比较,认为应该从质量过剩方面对质量成本的内涵加以完善。 关键词:质量成本质量过剩内涵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025-02 一、引言 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企业能否盈利归根到底是要看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满足其需要。《质量振兴纲要》中指出,质量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问题。任何忽视质量管理工作的企业都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质量就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即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是否达到了顾客的基本要求。而衡量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不良质量造成损失的量化方法就是质量成本,同时质量成本也是衡量管理实践中的无效和非增值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全面理解质量成本是有效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 二、质量成本的提出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此相适应,管理的内容不断丰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方面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质量管理专家A·V·菲根保姆在他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从而标志质量成本理论的产生。之后,随着质量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得不追加提高质量的费用投入,以减少质量损失,增加质量费用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手段。但是人们对增加质量费用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实际意义的认识并不深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和纽约州科皮亚哥电视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D·M·伦德瓦尔相继提出“矿中黄金”和“水面冰山”的比喻。所谓“矿中黄金”,是指“质量上可避免成本的总额”。它的内在含义,就是把企业生产废次品的巨大耗费比喻成一座“金矿”,可以对它进行有利的开采。控制废次品,减少甚至消灭这些不合格品,就好比开采了一座金矿,可以大幅度避免成本损失,增加利润。而“水面冰山”的比喻,则强调挖掘潜在废次品的深远意义。这种比喻认为生产现场中暴露出来的废次品损失(即财务账面上反映出来的损失)好比暴露出来的冰山一样仅是废次品损失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潜在的、未暴露的废次品损失则像水底冰山一样,要比水面部分大得多,有人估计可占全部废次品损失的80%到90%,而这种“水下冰山”的损失最危险、最惊人。如果采取措施把管理的重点由水面向水下深入,解决因管理、技术原因造成长期影响质量的问题,由生产现场转向产品设计、工艺和用户使用的质量控制,可以预防“水底冰山”带来的潜在损失,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矿中黄金”和“水面冰山”的提出,使人们对增加质量费用的必要投入,减少废次品损失的深远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扩大质量成本的应用范围,发展质量成本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质量成本的内涵 1.质量成本的概念。质量成本的概念是在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中,人们对其认识程度的一种表述。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的发展而发展,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质量成本概念。正是由于人们对质量成本的认识程度的不一致,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表述,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1)朱兰认为,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水平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之和。”把“提高产品质量的一切费用”列入质量成本的构成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实质是一种费用和损失。 (2)菲根堡在其《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从控制的角度对质量成本进行了表述。他认为,质量成本是“工厂和公司的质量成本,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控制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控制失效成本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3)哈林顿认为,质量成本是“使全体雇员每次都把工作做好的成本,鉴定产品是否可以接受的成本和产品不合公司或用户期望所引起的成本之和。”该表述主张将质量成本改名为“不良质量成本”,并对其构成内容做了详细的划分,尤其是“不合用户期望所引起的成本”的表述,把质量成本的内容扩大了。 (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委员会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把质量成本分为工作质量成本和外部保证质量成本两类。工作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达到和保证规定的质量水平所耗费的费用,包括预防和鉴定成本(或投资),损失成本(或故障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按用户有关提供客观证据的要求而作的论证和证明所支出的费用,包括特殊的和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论证实验、评价的费用。 (5)我国制定的GB/T13339-91《质量成本管理导则》将质量成本明确定义为“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上所需的费用”。 2.对质量成本的再认识。通过对以上几种质量成本概念的比较可以看出,质量成本在生产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由于质量的波动性,必然存在着因不合格品引起的损失以及为了减少损失而加强预防需要增加控制费用的问题。质量成本在生产活动中客观存在,因此,生产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制造合格产品,同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生产中的损失,减少不合格品。但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发展演变,旧的质量成本概念的不完整性日渐突出,从而有必要对质量成本的概念加以重新认识。 当前绝大多数理论都将质量成本定义为由质量不足而引致的各种支出,包括:对质量不足的预防与检验成本和由于质量不足而引发的失败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质量成本管理的其他内容,如质量成本属性、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也都是以质量不足为对象加以研究的,但是质量成本的这种定义只涵盖了质量成本的部分外延。换言之,由于质量低下引致的成本仅仅是质量成本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质量过剩成本也应该是一种质量成本。首先,质量成本管理的客观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产品生产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不足问题,所以质量管理、质量成本管理多以质量不足为管理的中心,生产者千方百计的提高产品质量,以使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几十年来在质量管理上的不懈努力,现代产品的质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人类社会实现了产品质量的整体性飞跃,质量过剩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种情况的变化决定了不能再忽视质量过剩问题,对质量成本概念应当加以重新定位,使其完整地包含质量不足成本和质量过剩成本两个部分。过去管理者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偏颇,表现之一便是“重不足轻过剩”,即现代质量成本管理过多的将精力集中于对质量不足成本的管理:一味地对质量不足进行改进,而不关心质量是否已经超过用户的实际需要。过高地提升产品质量也可能产生不良结果,一方面质量的过度提高消耗了企业大量资源,另一方面过高的质量并不为顾客所察觉或接受,从而无法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质量管理的初衷相违背。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不考虑企业效益的缺点必须克服,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自然更加注重对于成本的控制和对经济效益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应当加强对质量过剩问题的管理,这也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成本效益观念。 四、质量成本概念的完善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质量成为竞争的核心因素,企业也越(下转第27页) 浅谈质量成本内涵 ●王晓妮苏宁

质量成本分析内容

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内容 质量成本为保证产品符合一定质量要求所发生的一切损失和费用,其基本组成内容包括:(1)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各种损失,主要有:①内部质量损失,指由于质量不好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废品、次品损失,翻修费用,复检费用,以及因质量事故而造成的停工损失等。②外部质量损失,指产品售出后,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索赔损失,违约损失,降价处理损失,以及对废品、次品进行包修、包退、包换而发生的损失等。(2)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主要有:①检验费用,亦称鉴定成本,指按照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测试、评定和检验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例如,进料检验费,外购配套件检验费,产品与工序的检验费,产品试验费,测试和检验手段的维护、校准费等。②预防费用,亦称预防成本,指为减少质量损失和降低检验费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例如,质量控制的技术和管理费,新产品的鉴定评审费,工序控制费,质量管理教育培训费,质量改进措施费,质量情报费,工序能力研究费等。 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 质量成本总额分析。通过核算计划的质量成本总额与上期总额或计划目标值进行比较。以掌握企业产品质量整体上的情况。 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分析企业运行质量成本的项目构成是否合理,寻求比较合理的质量成本水平。质量成本与企业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计算各项质量成本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指标,如相对于企业销售收入、产值、利润等指标的比率,分析和评价质量管理水平。 故障成本分析。故障成本分析是查找产品质量缺陷和管理工作中薄弱环节的主要途径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 质量成本的组成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它主要由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组成: 1.预防成本: 为预防不符合要求而开展的调查工作;它是指为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所支付的费用,包括为达到质量要求和改进质量为目的,对职工进行培训的费用,为控制产品质量而增加的费用,以及为改进产品质量而进行的技术改进和新技术的研制与推行的各项费用等。当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预防成本通常是增加的。因为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努力和资金等的投人,这包括流程设计费用、产品设计费用、人员培训费用等。 2.鉴定成本: 鉴定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要求,它是指为使产品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对产品生产中所需原材料、配套件、半成品、产成品及其加工过程、装配过程和交验过程进行质量检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检验人员工资、检验用房屋及设备的维修费和折旧费、检验工具的购置费及维修费等。当产

质量成本的定义和概念

一、质量成本的含义及内容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确保和保证顾客满意的质量所发生的费用以及当未获得满意的质量时所遭受的损失,包括质量损失成本和质量保证成本。其中质量损失成本包括内部质量损失成本和外部质量损失成本,质量保证成本包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是指用于预防不合格等故障所发生的费用。鉴定成本是指用于评定产品是否满足合同双方确定的质量水平所发生的费用。内部损失成本是指用于产品交付前,因不满足原定质量要求而降低等级所造成的损失,外部损失成本是指用于产品交付后,因不满足合同双方确定的质量水平,导致索赔、修理、更换等所发生的费用。 二、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 提高产品质量会使产品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增加,但同时也会因为售价的提高和销售数量的增加而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因而增加成本支出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然而到了一定程度,要再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则所花费的成本愈来愈大,而产品质量提高愈来愈慢。这时,成本管理要通过研究成本的增减与收益的增减关系,确定有利于提高成本效益的最佳方案。由于质量成本主要是由作业质量成本中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四部分组成。在一般情况下,随着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的增加,产品的质量水平随之提高,产品的缺陷大大减少。因而总质量成本下降;但随着质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增加较快,虽然损失成本仍会下降。但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却会增加,这里存在一个临界点,即最佳质量成本,因此,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用于质量的成本优化,使质量保证成本和质量损失成本的总和最小,使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保持合理的最佳结构。 三、实施质量成本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开展质量成本预测 实行质量成本管理可以对新产品进行成本预测,为企业领导正确选择决策方案,确定产品是否投产,投产多少提供依据。通过质量成本预测,可使企业的成本管理处于主动地位,目标明确,而且有利于在保证产品功能的情况下,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加强成本管理的预见性,为企业赢得市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更好地组织经济活动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成本 目前,产品结构日益复杂,顾客对外观、精密度、可靠性要求甚高。因而,为使产品满足顾客需求所支出的质量成本增多,约占总销售额的5%~10%。因

质量成本含义

内涵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产品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质量成本一般包括:为确保与要求一致而作的所有工作叫做一致成本,以及由于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全部工作叫做不一致成本,这些工作引起的成本主要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其中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属于一致成本,而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又统称为故障成本,属于不一致成本。 具体而言,预防成本是为减少质量损失和检验费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在结果产生之前为了达到质量要求而进行的一些活动的成本,它包括质量管理活动费和行政费、质量改进措施费、质量教育培训费、新产品评审费、质量情报费及工序控制费;鉴定成本是按照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测试、评定和检验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在结果产生之后,为了评估结果是否满足要求进行测试活动而产生的成本,包括部门行政费、材料工序成品检验费、检测设备维修费和折旧等。故障成本是在结果产生之后,通过质量测试活动发现项目结果不满足质量要求,为了纠正其错误使其满足质量要求发生的成本,分为两部分: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内部损失是指产品出厂前的废次品损失、返修费用、停工损失和复检费等;外部损失是在产品出售后由于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如索赔损失、违约损失和“三包”损失等。上述概念也可用公式表示如下: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 质量成本(Cost of Poor Quality; COPQ)弥补百万次品率的不足。其概念是造价不同的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损失不同;同一次品,出现在供应链的不同位置,造成的损失也不一样(例如更换、维修、保修、停产、丧失信誉、失去以后生意等)。例如坏在客户处,影响最大,假设权重为100;坏在公司生产线,影响相当大,假设权重为10;坏在供应商的生产车间,影响最小,假设权重为1。该产品价格为1000元,在上述三个环节各出现次品一个,总的质量成本就是111000元(10_0x1000 + 1_0x1000 + 1x1000)。这个指标有助于促使在供应链初端解决质量问题,在一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供应链复杂的行业比较流行,例如在美国,飞机制造业、设备制造行业等设备原厂(OEM)采用得比较多。 2构成 预防成本 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所需的各项费用。 a) 实施各类策划所需的费用、包括: 体系策划: 产品实现策划: b) 产品/工艺设计评审、验证、确认费用, c) 工序能力研究费用, d) 质量审核费用, 质量成本 e) 质量情报费用,

质量成本是如何计算

质量成本是如何计算 质量成本(Cost of quality)的概念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但直到现在仍然令很多经理人迷惑不解。把质量成本细分为三部分也许对理解这个概念大有帮助,如本文中所指出的预防性支出、评估性支出和补救性支出。 在企业实践中,质量成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要把它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考虑。企业有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就有相应的产品质量策略,不同的质量策略,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成本。重要的是,在对质量成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经理人对失误与浪费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企业在努力增加收益的同时,常常忽略对战略规划与质量规划进行整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企业对战略、质量、生产率、收益率、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了解。 整合企业战略与产品质量为什么重要呢?这是因为战略与产品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企业奉行的是低成本战略,那么就要制定相应的低成本质量策略。如果企业目标是想凭借优质产品树立企业形象,那么就需要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划,把研制、生产和销售优质产品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产品质量规划必须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若企业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规划就应该侧重于那些影响当前与未来客户购买决策的因素。然而,如果企业只是想提高某一产品的利润,那么在产品质量方面就应该注重减少失误、消除非增值活动与浪费现象,以降低质量成本。 对上述那种关系缺乏了解的另一个原因是对质量这一概念还认识不足。质量的含义是,花费尽可能小的成本来满足客户的要求,并杜绝各种失误。因此说对质量的要求并不一味精益求精。调查中发现,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产品质量大大超过实际需要的情况,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或者"质量陷阱"。 产品质量的改进能够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消除了失误、非增值活动和浪费,企业资源的利用会更加充分。但这也为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节约下来的资源无法加以利用,那就不会对企业收益产生实际影响。 经历了惨痛的教训,高层管理人员发现,一旦出现企业资源的闲置,企业改善计划也就彻底失败了。产品质量的提高缩短了生产周期,产品返修现象的减少降低了机器设备的使用率,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