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曲音乐教案(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三一文库()〔彝族舞曲〕*篇一:七年级音乐上册彝族舞曲教案《彝族舞曲》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民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拓宽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能够感受彝族舞曲的风格,体验民族舞曲之美,认识并记住琵琶的音色和器乐独奏这种音乐表演形式,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2、分析曲式结构,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曲式结构,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教学方法:奥尔夫教学法教具: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导入拍掌捻指1、声势练习:一声部:0XX|XX||跺脚拍掌二声部:X—|X—||2、看彝族民族的图片请同学们回答是哪个民族?然后介绍彝族的相关文化和音乐文化。
二、介绍作品1、介绍作曲家王惠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改造於一身,成就显赫的著名民族音乐家。
曾创作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乐曲,多次在解放军军文艺会演和中国调演中荣获创作奖。
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技法,大大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并参与发明三弦柳琴、四弦高音柳琴。
2、创作背景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
那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饺洁,夜色迷人,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
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写的意境。
”“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
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彝族舞曲教案教案标题:彝族舞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彝族文化,认识彝族舞曲的特点和意义。
2. 学习基本的彝族舞曲舞步和舞姿。
3. 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4.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舞姿。
2. 掌握彝族舞曲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3. 培养对彝族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彝族舞曲音乐资源和乐器(如木鱼等)。
2. 彝族传统服饰(如彝族服装、饰品等)。
3. 音乐播放设备和音乐伴奏。
4. 课件或图片资料介绍彝族文化和舞曲。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给学生展示彝族舞曲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介绍彝族舞曲的起源、特点和在彝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内容讲解(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资料或图片等,让学生了解彝族舞曲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介绍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舞姿和特点。
重点强调舞曲中的手势、身体动作和脚步。
示范演示(15分钟):1. 教师展示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舞姿,同时解释每个动作的意义和要领。
2. 引导学生跟随教师动作一起进行练习。
分组练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位学生担任舞曲导师,其余学生为学习者。
2. 舞曲导师带领小组学生练习舞曲动作和姿势,同时进行音乐伴奏。
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舞曲表演。
2. 其他学生观看和欣赏其他小组的表演,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
反馈与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供改进建议。
2.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彝族舞曲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观看彝族舞曲表演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了解彝族文化。
2. 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彝族舞曲的舞蹈编排和音乐伴奏,展示在学校的文化艺术活动中。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学习时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姿势准确性、动作流畅性和表现力等。
2.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的表演评估,包括舞蹈动作的精确性、整体协调性和音乐配合程度等。
彝族舞曲-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课程内容本次上课内容是介绍彝族舞曲,这是来自中国云南地区的传统舞曲。
我们将使用人音版的素材,通过演示视频和互动式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彝族文化的差异与特点,并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学生将学会以下内容:•了解彝族音乐舞蹈的特征•理解人音版彝族舞曲的演绎特点和形式•掌握音乐鉴赏的基本技巧教学流程本次教学分为3个部分,共计80分钟。
第一部分:彝族舞曲介绍(20分钟)首先,让学生了解彝族文化。
在白板上展示一些云南地区的图片,比如云南的山川湖泊、少数民族特色、生活习惯等,让学生理解这里的民族和地域差异。
接着,介绍彝族音乐舞蹈的特征,比如:1.彝族音乐喜欢用七个音阶2.彝族舞蹈的服装艳丽、图案复杂3.彝族音乐和舞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播放一小段彝族音乐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彝族音乐的博大精深。
第二部分:人音版彝族舞曲的演绎(30分钟)接下来,开始介绍人音版的彝族舞曲。
让学生认真观看人音版彝族舞曲的演示视频,重点关注节奏、音色、舞蹈等方面。
然后,将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一个彝族舞曲,并自行演绎,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更深入地理解彝族舞曲。
最后,让每组站出来表演他们的演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欣赏、鉴赏。
老师可以提醒孩子们更注重节奏、舞蹈的协调性等。
第三部分:音乐鉴赏的小技巧(30分钟)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音乐鉴赏的基本技巧。
比如,仔细聆听曲调、别的方式引导感性经验和分析、感到音乐的情感表现等等。
老师可以再次播放人音版彝族舞曲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感性美。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和舞蹈:1.彝族舞曲中哪些乐器或音色让你印象深刻?2.彝族舞蹈有哪些独特的跳法或特点?3.如何理解彝族舞曲中所传递的情感?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彝族文化,掌握音乐鉴赏的基本技巧。
这些知识和技巧将对孩子们的音乐和舞蹈爱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此课还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彝族舞曲》教案《彝族舞曲》是一首充满彝族特色的舞曲,它表现了彝族人民的感情及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何全面、有序地教授这首舞曲,让学生深刻理解彝族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因此,我们编写了一份《彝族舞曲》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这首曲目。
一、教案的概述名称:《彝族舞曲》教案内容:针对教授《彝族舞曲》的过程,系统地列出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步骤、评价方式等详细信息。
适用对象:中小学音乐教师、相关专业教学者等。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彝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学习彝族音乐的基本特征及演奏技巧。
2.掌握《彝族舞曲》的基本节奏、节拍和曲式结构,能够准确演奏出曲目的基本要素。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体表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发展音乐素养,提高音乐综合素质。
三、教学安排1.教学时间:5节课,每节课1-2小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节奏适当调整教学安排。
2.教学内容:第一节课:介绍彝族文化和《彝族舞曲》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彝民族文化的特点,掌握《彝族舞曲》的基本节奏和节拍,并带领学生唱一遍曲子。
第二节课:深入学习《彝族舞曲》的曲式结构,了解曲目的整体构成和演奏技巧,让学生感受到曲子丰富的内涵。
第三节课:开始正式练习曲目,逐渐加深对曲子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掌握曲目的基本演奏技巧。
第四节课:加强团队合作,让学生配合重点练习,形成团队配合感。
第五节课:整体合奏,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评测其学习效果。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彝族舞曲》的背景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彝族舞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介绍彝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彝族舞曲》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让学生对彝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第二步:初步学习曲目介绍曲目的基本节奏和节拍,让学生尝试唱出曲子,熟悉曲目的整体感觉。
此过程可重复多次,直到学生能够准确唱出整个曲子。
第三步:逐步深入理解曲目深入分析曲目的节奏、节拍和曲式结构,让学生了解这首舞曲内含的文化信息和音乐形式。
彝族舞曲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彝族舞曲
教学目标:
1. 了解彝族舞曲的起源和特点。
2. 学习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
3. 能够表演简单的彝族舞曲。
教学重点:
1. 彝族舞曲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2. 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彝族舞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能够准确表演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
教学准备:
1. 彝族舞曲的音乐和视频资料。
2. 彝族舞曲的服饰道具。
3. 教学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彝族舞曲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彝族舞曲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彝族舞曲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彝族舞曲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彝族舞曲的文化背景。
3. 示范:老师示范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让学生跟随学习。
4. 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5. 创作: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基本舞步和动作,自行创作简单的彝族舞曲表演内容。
6. 表演:学生进行彝族舞曲表演,老师进行点评和评价。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到彝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彝族舞曲的文化内涵。
2. 鼓励学生进行彝族舞曲的创作和表演比赛,提高学生对彝族舞曲的热爱和理解。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彝族舞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培养了对彝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彝族舞曲教案教案名称:彝族舞曲教学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彝族舞曲的起源、特点和表演形式;2. 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一首简单的彝族舞曲;3. 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舞蹈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1. 彝族舞曲音乐录音或视频;2. 舞蹈教学空间;3. 彝族服饰(可选);4. 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彝族舞曲的起源和特点,播放一段彝族舞曲视频作为导入。
Step 2:讲解基本动作(10分钟)给学生介绍彝族舞曲的基本舞蹈动作,如:手舞、体姿等,并清楚地演示这些动作。
要求学生做好观察准备。
Step 3:音乐学习和练习(20分钟)播放一首彝族舞曲,让学生分段学习和练习舞蹈动作。
逐渐提高速度和难度,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舞曲整体的节奏和动作。
Step 4:整体练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整体练习。
要求他们互相协作,注意舞姿的统一和流畅性。
Step 5:舞蹈表演(10分钟)让每个小组进行舞蹈表演,同时可以考虑在校内或校外的活动中展示他们的彝族舞曲。
Step 6:总结(5分钟)对学生进行全面总结,询问他们对这次课的感受,了解他们在舞蹈中的收获和困难。
同时,向他们提供进一步学习舞蹈的途径。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文化背景和其他彝族舞曲;2. 组织学生参观或观看专业彝族舞曲表演;3. 组织学生与彝族舞曲的专业从业者进行交流和学习。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2. 观察学生在整体练习和表演中的舞姿和表现能力;3. 学生课后撰写课后感想和学习笔记。
彝族舞曲音乐教案(公开课)第一篇:彝族舞曲音乐教案(公开课)《彝族舞曲》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民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通过活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分析曲式结构,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曲式结构,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教学方法:奥尔夫教学法教具: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导入拍掌捻指声势练习:一声部:0 XX | X X ||跺脚拍掌二声部:X — | X — ||串铃双响筒加上打击乐:一声部:0 XX | X X ||三角铁三角铁或碰铃二声部:X — | X — ||二、乐曲赏析1、A部分赏析a、播放A(a)句,用声势、打击乐进行伴奏师:请同学们用声势为下面一小段音乐做伴奏……(打击乐伴奏)b、播放A部分,当出现a句时演奏打击乐师:现在老师播放音乐,当听到前面段音乐时同学们开始演奏乐器 c、分析A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等,什么乐器演奏?师:请同学们哼唱下这段音乐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乐句(老师钢琴跟),这样完整的乐句一共出现几次?(2次),那么,这段音乐一共有几句?(三句,ppt显示:aba)师:请同学们来概括下这段音乐的旋律、速度特点(优美抒情的慢板旋律,琵琶演奏,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2、B部分赏析a、播放音乐,跟老师做律动(四种动作)师:下面老师播放另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跟着老师随音乐动起来(四个乐句,每乐句一个动作)b、分析B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有几句组成?师:老师刚才做了几个不同的动作?(生答:4个),所以,这部分音乐一共有几句组成?(生答:4句,ppt显示:abcd)师:同学们讨论下,这部分音乐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特点?(这段音乐一、三句节奏欢快,刚劲有力,二、四句优美、抒情)c、学生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师:现在,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相互讨论研究动作)d、根据自己组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放音乐,同学们进行音乐律动3、播放ABA部分,点出音乐题目《彝族舞曲》。
欣赏《彝族舞曲》教案教案标题:欣赏《彝族舞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彝族舞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多样文化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彝族舞曲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学习欣赏《彝族舞曲》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彝族舞曲音乐录音或视频资源。
2. PPT或投影仪。
3. 学生音乐笔记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PPT或投影仪播放彝族舞曲的音乐片段,向学生介绍彝族舞曲的背景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彝族舞曲与其他舞蹈形式的区别和共同之处。
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彝族舞曲的音乐元素、舞蹈动作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
2.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比较。
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彝族舞曲进行模仿和创作,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意和表达方式。
2. 每个小组表演自己的创作,并向全班展示。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彝族舞曲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学生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他们对彝族舞曲的感受和体会,以及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
拓展: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和音乐形式,并进行比较和欣赏。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艺术展览或演出,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在个人反思中对彝族舞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利用音乐笔记本记录自己对不同音乐形式的欣赏和创作想法。
2.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作品分享和交流,促进他们的艺术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关注学生对彝族舞曲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理解,引导他们在音乐欣赏和创作中发展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
彝族舞曲-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彝族舞曲的基本特点和起源;2.学习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3.学习演奏“彝族舞曲-人音版”;4.能够分析彝族舞曲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5.培养学生欣赏和表演彝族舞曲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彝族舞曲的特点和表现手法;2.彝族舞曲-人音版的演奏技巧和表现要求。
三、教学过程3.1 彝族舞曲的起源和特点1.彝族舞曲的起源和地域分布;2.彝族舞曲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3.彝族舞曲的分类和演变。
3.2 彝族舞曲的舞步和动作1.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2.彝族舞曲的舞蹈形态和变化;3.彝族舞曲的表演技巧和要求。
3.3 彝族舞曲-人音版的演奏1.彝族舞曲-人音版的乐器和调式;2.彝族舞曲-人音版的演奏技巧和基本节奏;3.彝族舞曲-人音版的表现要求和演奏要点。
3.4 彝族舞曲的分析和欣赏1.彝族舞曲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2.彝族舞曲的意义和文化内涵;3.彝族舞曲的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4.1 教学方式采用讲授、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落实,让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
4.2 教学工具音乐教学器材、教学用具、电子课件等。
4.3 教学成果1.学生能够正确演奏“彝族舞曲-人音版”;2.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3.学生能够分析彝族舞曲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4.学生能够欣赏和表演彝族舞曲,培养了对彝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和个性化的指导,尤其是在舞蹈表演和音乐演奏方面,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练习和表演的精度和技巧的要求,同时要激发学生对彝族文化的热爱和认知。
彝族舞曲-西南师大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材解读本教案是针对西南师范大学版六年级音乐上册内容的彝族舞曲的教学设计,该教材主要以民族音乐为主,强调了音乐的多样性,彝族舞曲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让学生了解彝族舞曲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彝族舞曲的表现形式和特点;2.能够跟随节奏并正确演奏舞曲指定的乐器;3.能够有节奏地进行舞蹈动作,感受彝族舞曲的魅力;4.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和审美意识。
三、课程安排时间单元内容第一课时引入彝族舞曲的基本概念乐器彝族舞曲的乐器演奏第二课时舞蹈彝族舞曲的舞蹈动作听力听彝族舞曲并感受其韵律第三课时合奏整合乐器和舞蹈,共同演奏彝族舞曲总结课程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彝族舞曲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并能正确演奏指定乐器、有节奏地进行舞蹈动作。
2.难点:舞蹈需要把握节奏并完成各种舞蹈动作,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感知能力和动作协调性。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引入彝族舞曲是一种非常有文化魅力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基本概念。
乐器彝族舞曲的乐器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芦笙、苦竹筒、木琴等,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芦笙和苦竹筒的演奏。
1.芦笙芦笙长约60厘米,由箫筒、马头、一字板、龙骨、侧管和吹嘴几部分组成。
演奏芦笙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低吹和高吹。
2.苦竹筒苦竹筒是一种中空的竹管,长约30厘米,外观和名称都很朴素。
演奏苦竹筒需要使用口腔和手指协作,产生悦耳动听的音乐效果。
第二课时舞蹈彝族舞曲的舞蹈动作非常具有特色,常见的有手舞、旋转舞、团圆舞等。
在这个环节,我们要学习一些彝族舞曲的舞蹈动作,并加以练习。
听力音乐通过听觉可以让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情绪。
在这个环节,我们要一起听一段彝族舞曲,感受和体验它的韵律和特点。
第三课时合奏在前两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彝族舞曲的乐器演奏和舞蹈动作。
在这个环节,我们要整合这些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演奏一段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人音版五线谱七年级第13册教案注:本教案是针对七年级音乐课的教案,主要介绍彝族舞曲的乐曲演奏方法和人声合唱部分。
教学目标1.了解彝族舞曲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2.熟练掌握人音版五线谱中的乐曲演奏方法;3.掌握人声合唱部分的演唱技巧。
教学内容一. 彝族舞曲概述彝族舞曲是云南地区传统的歌舞之一,是彝族人民祭祀、婚庆、节日等活动必不可少的艺术表现形式。
彝族舞曲通常由歌唱、舞蹈和器乐组成,音乐节奏热烈欢快,舞蹈动作独具特色,被誉为“云南民族音乐的明珠”。
二. 人音版五线谱乐曲演奏方法彝族舞曲的乐曲采用人音版五线谱,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节奏感要强。
乐曲速度通常较快,需要掌握良好的节奏感,尤其是第一节和第二节。
2.吉他伴奏的弹奏方式。
吉他伴奏需要熟练掌握手指按弦的技巧,保证伴奏节奏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民族乐器器乐部分的演奏。
民族乐器质朴自然,演奏时需要注意吹奏和敲打的力度和节奏。
三. 人声合唱部分的演唱技巧1.共声部分快速、简短。
共声部分是多人同时演唱,要求整齐、齐唱、有力、有韵律。
2.独唱部分清晰、柔美。
独唱部分是突出个人唱功的部分,需要做到音准、韵律、吐字等方面的流畅。
3.合唱要求整齐、准确。
合唱是多人协调演唱,需要做好音高、节奏、吐字、呼吸等方面的统一。
教学步骤一. 彝族舞曲概述1.介绍彝族舞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播放相关的音乐节目,让学生感受其音乐特色;3.分析乐曲结构和表现手法。
二. 人音版五线谱乐曲演奏方法1.按节奏弹奏吉他伴奏;2.练习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3.针对学生唱功要求不同,设置不同的练唱内容。
三. 人声合唱部分的演唱技巧1.分配不同的合唱部分,让学生熟悉各自的部分;2.合唱老师逐句讲解演唱技巧,做好整体联合练唱;3.加强整体合唱效果的练习。
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与反思:1.观察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态度,及时给予鼓励和改进意见;2.合唱团进行实地演出,感受彝族文化和音乐的魅力;3.整理学生演奏和合唱的视频资料,及时总结和反思课堂效果,确定下一步教学目标和方法。
教案课题:琵琶曲《彝族舞曲》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掌握,轮指,揉弦技巧,扫轮,击弦点。
音量控制。
二、体会目标:能较准确的理解并处理好曲子,尤其是第一乐段的意境,光线,色调感,逐步引出人们在节日的喜庆气氛,参加篝火晚会及晚会结束时人们不同的感受。
三、重点:轮指,揉弦。
音量控制。
四、难点:半轮挑弦,长轮等技巧(示范)教学内容:1.欣赏作品(播放音像资料)2.学生试奏3.分段讲解难点(学生练习)教学过程:1.欣赏琵琶曲2.曲目分析:作者王惠然,此曲为复三段体结构,旋律很感性,生动描绘了彝族人民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参加篝火晚会时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以及年轻人朝气,奔放直率及晚会结束时人们各自不同的感受。
3.分段教授:引子部分做了示范,演奏由弱到强的力度轮指。
学生试奏因为引子部分是很有意境的。
那么就要启发学生要带有气息色彩地用轮指技巧演奏这段旋律,强调左手换把位的速度。
4.进入主旋律:这段旋律很优美,揉弦要到位,描绘出一位美丽的姑娘在跳独舞,感染着其他人,逐渐形成了群舞,旋律变的很激情,之后旋律出现粗犷,热烈地,如同是男青年进入了跳舞的行列,这段旋律主要在四弦上,铿锵,坚实有活力,直到整个旋律感觉刚柔并进,热烈欢快,出现了一个热烈篝火晚会的场面,其间伴有男女青年情感的流露,对话,旋律渗透出朦胧的,柔美的,幸福的,倾诉的旋律感觉,主题鲜明,段落清晰。
(和学生共同演奏主旋律)5.尾声部分:这个乐段在旋律上与主旋律大体相同,但意境不同,要感受到篝火晚会将要结束时人们渐渐散去,一些青年男女恋恋不舍的心情,旋律要委婉含蓄,指法上要强调左右手配合,换把位速度要熟练,右手轮指均匀,一指挑弦力度不要过大。
课时安排:全曲可分为四至五课时完成。
引子为一课时完成。
主旋律为一课时完成。
曲子中的快字儿(十六分音符)旋律部分要单独进行讲解并练习。
难点部分:项把位,左手换把位要准确,右手弹挑均匀,尽量不刮弦,触弦点要准确,不要摩擦音。
最新整理初中音乐教案《彝族舞曲》教案《彝族舞曲》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欣赏民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拓宽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能够感受彝族舞曲的风格,体验民族舞曲之美,认识并记住琵琶的音色和器乐独奏这种音乐表演形式,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2、分析曲式结构,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
学习重点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
学习难点分析曲式结构,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学习过程备注第一部分:导课:拍掌捻指1、声势练习:一声部:0XX|XX||跺脚拍掌二声部:X—|X—||2、看彝族民族的图片请同学们回答是哪个民族?然后介绍彝族的相关文化和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第二部分:学习探究探究过程:第一步:自学探究————1、介绍作曲家王惠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改造於一身,成就显赫的著名民族音乐家。
曾创作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乐曲,多次在解放军军文艺会演和中国调演中荣获创作奖。
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技法,大大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并参与发明三弦柳琴、四弦高音柳琴。
2、创作背景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
那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饺洁,夜色迷人,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
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写的意境。
”“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
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二单元《彝族舞曲》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彝族舞曲》的起源和特点;- 研究彝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 掌握《彝族舞曲》的基本节奏和编排;-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 音乐播放设备;- 彝族舞曲音乐录音。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 创设情境,介绍彝族舞曲的起源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播放彝族舞曲音乐,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二:研究彝族舞蹈基本动作1. 教师示范基本动作,如手臂的摆、腿部的跳等。
2. 学生跟随示范,逐步研究基本动作。
步骤三:研究《彝族舞曲》的节奏和编排1. 教师播放《彝族舞曲》音乐,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编排。
2. 学生分组进行编排表演。
步骤四:展示和评价1. 各小组依次表演编排好的舞蹈。
2. 教师和同学们进行评价和讨论,提供肯定和建议。
四、教学效果评估- 观察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对学生的舞蹈编排进行评估,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教学拓展- 邀请彝族舞蹈专家或民间艺术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示范;- 组织学生参观彝族舞蹈演出。
六、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彝族舞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训练和表演;- 各小组的舞蹈编排有创意,表演效果较好;- 在评估中,对学生的舞蹈编排给予了鼓励和建议,提高了他们的研究动力。
以上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二单元《彝族舞曲》优质教案》的大致内容。
详细的教案可根据具体班级和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彝族舞曲》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通过活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分析曲式结构,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曲式结构,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教学方法:奥尔夫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拍掌捻指
声势练习:一声部:0 XX | X X ||
跺脚拍掌
二声部:X — | X — ||
串铃双响筒
加上打击乐:一声部:0 XX | X X ||
三角铁三角铁或碰铃
二声部:X — | X — ||
二、乐曲赏析
1、A部分赏析
a、播放A(a)句,用声势、打击乐进行伴奏
师:请同学们用声势为下面一小段音乐做伴奏……(打击乐伴奏)
b、播放A部分,当出现a句时演奏打击乐
师:现在老师播放音乐,当听到前面段音乐时同学们开始演奏乐器
c、分析A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等,什么乐器演奏?
师:请同学们哼唱下这段音乐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乐句(老师钢琴跟),这样完整的乐句一共出现几次?(2次),那么,这段音乐一共有几句?(三句,ppt 显示:aba)
师:请同学们来概括下这段音乐的旋律、速度特点(优美抒情的慢板旋律,琵琶演奏,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
2、B部分赏析
a、播放音乐,跟老师做律动(四种动作)
师:下面老师播放另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跟着老师随音乐动起来(四个乐句,每乐句一个动作)
b、分析B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有几句组成?
师:老师刚才做了几个不同的动作?(生答:4个),所以,这部分音乐一共有几句组成?(生答:4句,ppt显示:abcd)
师:同学们讨论下,这部分音乐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特点?(这段音乐一、三句节奏欢快,刚劲有力,二、四句优美、抒情)
c、学生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相互讨论研究动作)
d、根据自己组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
放音乐,同学们进行音乐律动
3、播放ABA部分,点出音乐题目《彝族舞曲》。
(目的让学生知道乐曲的整体结构:复三部结构ABA)
a、提问学生哪部分音乐先出现,出现几次?
A部分最先出现,出现2次,所以这整首曲子一共有几部分?(ppt显示:ABA),包括前面有一小段引子,形成一首完整的曲子。
b、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曲子是一首少数民族音乐《彝族舞曲》
三、介绍作品
1、介绍作曲家
王惠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改造於一身,成就显赫的著名民族音乐家。
曾创作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乐曲,多次在解放军军文艺会演和中国调演中荣获创作奖。
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技法,大大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并参与发明三弦柳琴、四弦高音柳琴。
2、创作背景
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
那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饺洁,夜色迷人,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
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写的意境。
”“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
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经过多次修改,于1960年底定稿。
乐曲问世后,很快流行全国,并被选为高等音乐院校的琵琶教材。
3、简单介绍彝族青年男女跳舞的场景
(把学生前面的体验感受与老师讲述的情景形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结束部分
1、整首曲子连起来表演:引子:听音乐
A部分:打击乐演奏
B部分:学生表演律动(可让学生在教室内边走动便律动)
A部分:打击乐演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整首音乐表演一遍……(放音乐)
2、课堂结束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