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对联艺术,激活语文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2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举隅对联是中国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有“诗中之诗”的美称。
对课又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语文教学应该好好继承这一优秀传统,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发挥好对联的作用。
下面结合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1.利用对联介绍作家作品。
利用对联来介绍作家作品,可以跳出老的框框,换出新路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还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同时,对联还能以其精炼的文学形式,唤起学生最浓郁的美感,给学生思维以最丰富的激发。
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适时引用蔡元培挽鲁迅联:“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另一版本为:“非徒中国小说史”句,“非”为“岂”);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以此介绍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杰出贡献。
还可引用陈毅挽鲁迅联:“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说明鲁迅先生一生的战斗风格和坚韧的战斗精神,使学生鲜明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的贡献。
通过介绍对联,还使学生欣赏到了对联艺术的精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2.利用对联分析人物。
学习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时,可结合文章内容、项羽的事迹拟为一联:“东城血战,犹信武功、信天意,刚愎自用,固是霸王口气;乌江拒载,尚赐宝马、赐头颅,成人之美,真显君子之风。
”此联较好地概括了悲剧人物项羽性格上的双重性。
再如,学习《淮阴侯列传》时,让学生就韩信一生的经历拟副对联,经过加工成为一联:“忍胯下奇辱,怀大志,择明主,登坛拜将,降齐灭楚,名列大汉王侯;抛蒯通上计,感君恩,尽愚忠,得意忘形,恃才傲物,命殒长乐钟室。
”通过师生努力,拟成此联,学生既熟知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对联的拟法,可谓一举两得。
3.利用对联分析课文。
教师们必备的奇妙对联语文教案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对联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语文教学方法。
教师们如何采用对联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奇妙对联语文教案。
一、对联概述对联源于唐代的“对子”,常用于各种文化活动中。
对联的对仗方式通常是对称式、反义式、顺序式、比喻式等多种方式。
对联的用语有广泛的范畴,比如祝福、寓意、劝慰、嘲笑等等。
二、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对联初中语文课程中,对联被运用得非常广泛。
比如在古诗文鉴赏方面,以对联形式呈现出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气息。
还有,在学习古文时,对联形式的语句可以使学生对这些文言文语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在初中语文论述中,对联也可以作为辅助点睛的手段,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加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2、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对联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对联也有很多应用,比如在学习汉字方面,尤其是易混淆的汉字,对联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在学习古诗文时,通过对联的形式,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诗文的主题、内涵和格律。
对联还可以在小学生活中的表演、演讲、朗读等方面被广泛应用,这也为他们之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对联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联教学可以采用课前布置作业,提前让学生读一些人物形象深刻的对联,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表达他们对于对联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对联教学可以适当增加游戏的形式,比如让学生们在背诵对联的同时尝试编写自己的绝妙对联,并在班级中比赛、展示。
四、对联教学的优势使用对联教学的优势很多,可以整合语言技巧、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强化文化传承教育、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对联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
汲取对联艺术精华展现课堂教学魅力[摘要]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肩负着教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巧妙地将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引入教学中,借对联艺术之叶,衬思品教学之花,创设了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
本文就对联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使用策略以及一些注意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对联思想品德使用策略对联,俗称“对子”,也称“对仗”,通常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一组对偶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结构上讲究平仄相对、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从内容上看,又集文化、思想于一身,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肩负着教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巧妙地将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引入教学中,借对联艺术之叶,衬思品教学之花,是创设了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
本文就对联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使用策略以及一些注意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联导入,导之以学习热情课堂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在教学实践中,精彩恰当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探索热情。
思想品德教学中巧妙地引用对联导入,使整个课堂教学增添光彩。
如学习八上“心有他人天地宽”时,我一开始就引用了一副佛教上联:“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已何所不容”,让学生回答出下联,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踊跃发言。
最后在大家一致肯定下得出了下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这副对联有何含义,并进一步激发他们能不能说出几副类似的对联?问题一出,学生发言的欲望明显增强,接着我就选了其中几副较不错的,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晴空万里白云飘,宰相肚中有船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
本课通过一个对联导入的环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使学生明白了做人要宽容谦让的道理,正可谓一举两得!二、以联作结,留之以意味无穷课堂总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
好的课堂总结,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而且还能拓宽延伸,起到锦上添花和提炼升华的作用。
品味对联艺术,激活语文教学第一篇:品味对联艺术,激活语文教学品味对联艺术激活语文教学红彦中学:张亚东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泱泱华夏艺术精粹,悠悠神州文明花魁。
祖国文化灿若星汉,民族语言多如明珠。
漫步语文世界,涉足学习艺园,在这繁花绿草当中,便可发现朵朵绚丽夺目的奇葩——华夏对联。
它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它色彩斑斓,包罗万象,反映时代风貌,讴歌进步潮流,抑恶扬善,催人奋进,启迪智慧,娱悦身心。
对联,俗称“对子”、“楹联”。
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如果追根溯源,该是古代诗词歌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句是最早的对联形式。
宋代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句,都是对联的较早形式。
对联源于新桃旧符;发展于晋代文学家陆云(陆士龙)和荀隐(荀鸣鹤)初次会面的脱口秀:“日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以及西蜀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盛行于宋而鼎盛于明清。
时值今朝,对联正成为最具民族风格和汉语特点的一种文学式样,以最简练的语言和最有效的表现手法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们心声。
虽然文学史书上没有她,中小学语文教材不提她,但她应用最为广泛。
无论庙堂宫院还是茅屋小店,无论名山大川还是舞榭歌台,无论婚丧嫁娶还是祝寿过年,时时处处都有她的身影,贴挂对联已是华夏一种永恒习俗。
④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C南阳卧龙岗)A、巩义杜甫故居B、汤阴岳飞庙C、南阳卧龙岗D、嵩山少林寺面对各种对联考试形式,不少考生水平较低,因此开设有关对联活动课意义非凡。
1、华夏对联集锦。
对联人见人爱,我也不例外,因此我多形式、多渠道地搜寻对联,或上网购书,或走街串巷,或游览名胜古迹,或录抄祠堂墓联等等。
回来后认真整理,分门别类地进行辑录、整理对联。
就搜集的古今对联归类如下:⑴节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新年)默默无闻育出桃李满天下,济济有志造就栋梁兴中华豪情不减一腔热血浇桃李,白发日增满腹文章颂春秋⑵婚联:恋爱自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桃花从面红相映,杨柳春风绿更多⑶寿联:寿比肖伯纳,功追高尔基(叶挺贺郭沫若五十寿辰)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章太炎于西太后七十寿辰讽联)⑾故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朱元璋志在吞并苏州)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刘伯温意为辅朱统天下)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杨溥求石县令免父役)2、华夏名联赏析。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对联教学摘要:对联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联充满趣味,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对联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对联教学;文化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对联,是具有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意义的对偶句,是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自晋代产生以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文体特点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强弱相当,文字有别等而区别于诗、词、曲,同时其对称性、民族性、启蒙性、开放性等艺术特性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
如果将对联融入于语文教学活动中,会起到以石击水、情趣并蓄之美感。
一、实用激趣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认知和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
诗歌教学和对联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唐诗,尤其是杜甫的诗,对对联教学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对联和诗歌、词曲相比,应用范围更广,使用价值更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人生一世,喜怒哀乐,尽可纳入其中,颂德扬过,悉能凝聚笔端。
开张店铺、乔迁新居要作联,节日大婚、寿诞谢世也要作联,或表达祝愿,或寄托哀情,或作一评论。
作联者,既可为仕官大夫,又可为庶民百姓。
特别是新春伊始,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了春联,不论是传统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还是现代春联“四代同堂歌盛世,五福临门颂太平”,它们表达的不只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的美好意愿,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心声。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文学艺术的结晶、是汉语特有的辉煌。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作用。
我认为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以凝炼、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恰当、合理地引用对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对健康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巧妙引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了有限的对联艺术熏陶,无形中会唤醒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
他们在生活里就会有意无意地关注找寻相关联语,并品评玩味。
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不再是指令性的任务与苦差事了。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了一个较好的契合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学生还会把好的联语拿来与师生共享。
从而使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落实到了实处,真正的素质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如用“真情奏表呈圣君,真挚孝心存心间”作为《陈情表》的导语。
此联两句高度概括了李密先尽孝后尽忠的思想。
可让学生找此联与作者有什么联系?当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后,再适时的点拨此联与课文内容有何联系,以此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浓厚兴趣。
学生在这种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对优秀的对联大都能过目不忘当场背诵。
这不仅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精髓,理解作家个性特点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还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内涵,也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受益非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
(I1)对联对出精彩语文课堂内容提要: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对教师而言,这是非常想做而又很难做好的工作,笔者认为,利用对联进行教学引导,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品味,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对联,可以使语文课堂更精彩关键词:阅读能力审美情趣对联语文课程资源是丰富的,然而,有如高营养食物学生不一定爱吃一样,我们的“食物”配给,最好既能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能让学生甘之若饴。
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的课程资源最好既能满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又能满足可持续地提供学生自主探究动力的需要。
通过学习、尝试,我们认为,对联就是难得的、具备上述特性的课程资源之一,值得发掘。
一、理论认识:对联既能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可持续动力(一)对联能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对其表述很明确: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促进和谐发展。
1、对联能有效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哪里来?来自阅读实践。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此之谓也,我们教师的首要务就是引导学生摆脱阅读欲望低迷的桎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欧阳修),凡此种种无非都是强调一点,要多读。
语言文字的熟练运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读、多看、多写。
然而,学生们囿于时间、兴趣、功利等原因,常常不愿意“读”,因此上述目标就无法达成。
对联多半字数不多,时间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联看似简单,入门也不难,但拓展空间大,极吻合学生好胜、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心理。
学生从对联入手开始读了,开始玩对对联了,微会发现“学然后知不足”,反过来会刺激他们迸发出更旺盛的阅读兴趣。
利用对联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联又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然而。
在建国后对联却鲜于语文教材中,更没有专门讲授对联知识的文章,其实,把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乌申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首要内驱力.因此,要让学生学语文,提高语文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语文的兴趣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对偶知识时,按常规教学,学生肯定会学得索然无味,恹恹欲睡。
因此,我在讲授时给学生讲几则对联故事,然后就当中的对联让学生分析。
其中有几副对联是:1、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
这是明朝学士徐唏巧对众生的谐音联。
2、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这是乾隆大开千叟宴时,与纪晓岚为一个一百四十一岁的老叟即兴而作的对联。
3、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这是北宋丞相吕蒙正少年时写的一副联,此联的寓意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
以上的例子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对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与教学内容融合,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
二、加强思想教育高尔基说过:“伟大的力量来源于伟大的目的。
”处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许多同学不能把读书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学习就成了被动的、没有目的的、没有动力的苦差事。
针对学生当中存在的这一股浊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对联,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有一对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这是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略者在炫耀时出的上联和清朝一书记员的铿锵答对。
下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象害人的小鬼,侵犯中国主权的罪行。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在传统文化日益回归、国学逐渐复兴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每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在众多的国学文化中,对联以其历史悠久、形式短小、内涵丰富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挖掘对联潜在的语文功能,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对联;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120-02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博大精深的学问、光辉璀璨的思想。
如何继承和发扬其中有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并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学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是语文教学工作者一直思索和探求的问题。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对联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重点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应该予以继承和发扬。
更重要的是,对联中蕴含着传统的人文观念、历史价值、思想意识和写作手段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对联的鉴赏与写作中可以显现出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下。
一、中国传统的对联教学对联,古代称之为属对,古人对属对相当重视。
文史学家周韵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
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人各种体裁的领域中。
”①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学士将属对视为体现个人才华素质的有效手段。
属对的历史即对联发展、盛行之历史,其悠久从正史上可以追溯到晋代文学家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对话:“旧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
”鸣鹤、士龙分别为二人的字,这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被普遍视为最早的关于对对子的记载。
②然而,将属对纳入语文教学当中,并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则要滞后得多。
留存至今的北宋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制定的《京兆府小学规》对小学课程的安排有具体规定,在三个学业等第中,其中第二等的日课程安排为:念书约一百字,学书十行,吟诗一绝,对属一联,念赋二韵,记故事一件。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语文教学中,对联是一种常用的文学形式,其在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仅充满了文化底蕴,而且还寓意着吉祥,喜庆,良好的滋养。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对联学习,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对联,学习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文思,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方言感。
例如,可以让学生把“启明星照大江流”这两句对联改写成现代语言,看看学生们可以有多么恰当的表达,也可以让学生把不同的对联拼凑起来,让学生根据上下句的搭配,去理解不同的文学表现。
此外,老师还可以从古文角度,使用对联来激发学生们学习古代文字的欲望,增加学生的古代文字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古文观念的关注,增进古语文的学习能力,促进文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对联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妙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方言感,更好的传承文学文化,促进语文教学优质发展。
品味对联艺术激活语文教学红彦中学:张亚东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泱泱华夏艺术精粹,悠悠神州文明花魁。
祖国文化灿若星汉,民族语言多如明珠。
漫步语文世界,涉足学习艺园,在这繁花绿草当中,便可发现朵朵绚丽夺目的奇葩——华夏对联。
它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它色彩斑斓,包罗万象,反映时代风貌,讴歌进步潮流,抑恶扬善,催人奋进,启迪智慧,娱悦身心。
对联,俗称“对子”、“楹联”。
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如果追根溯源,该是古代诗词歌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句是最早的对联形式。
宋代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句,都是对联的较早形式。
对联源于新桃旧符;发展于晋代文学家陆云(陆士龙)和荀隐(荀鸣鹤)初次会面的脱口秀:“日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以及西蜀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盛行于宋而鼎盛于明清。
时值今朝,对联正成为最具民族风格和汉语特点的一种文学式样,以最简练的语言和最有效的表现手法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们心声。
虽然文学史书上没有她,中小学语文教材不提她,但她应用最为广泛。
无论庙堂宫院还是茅屋小店,无论名山大川还是舞榭歌台,无论婚丧嫁娶还是祝寿过年,时时处处都有她的身影,贴挂对联已是华夏一种永恒习俗。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表明生活有多大,语文的舞台就有多大。
时下,虽大张“课改”旗号,但普及多媒体教学、全体师生网上查资料,谈何容易!勿庸置疑,我们当前较多学校语文学习封闭于狭小课堂,局限于有限教材,因此学生用力多收功少。
针对此等状态,即使在教学设备最落后的农村学校,也有许多社会性和自然性课程资源可以挖掘和拓展。
其中之一便是华夏对联。
我们可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撷之精华,拾其珠玉,教会睹其芳、品其泽,领略其博大精深,从而让这朵朵奇葩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这样必定会换回语文“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繁胜景象。
我们知道,自古而来,我国有专门的属对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在21世纪的今天,语文教师不仅可以执教几堂生动有趣的有关对联活动课,更可以将对联进行“老瓶装新酒”的艺术处理,引入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使教学顿放异彩,横生妙趣。
一、采撷奇葩,欣赏对联,学写对联。
自古至今,对联以其特立独行的姿势,穿梭于各种考试之中,展示着它迷人的魅力。
1931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有一道对联题:孙行者,_______(答案有:祖冲之和胡适之等),不少大学生交了白卷。
如近几年来,全国中考卷也频出对联试题。
如2005年河南省某地有一对联中考题:选择出下列对联是写河南哪处名胜?①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磬悠(D嵩山少林寺)②朱仙镇血战丧敌胆,风波亭长恨遗千秋(B汤阴岳飞庙)③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A巩义杜甫故居)④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C南阳卧龙岗)A、巩义杜甫故居B、汤阴岳飞庙C、南阳卧龙岗D、嵩山少林寺面对各种对联考试形式,不少考生水平较低,因此开设有关对联活动课意义非凡。
1、华夏对联集锦。
对联人见人爱,我也不例外,因此我多形式、多渠道地搜寻对联,或上网购书,或走街串巷,或游览名胜古迹,或录抄祠堂墓联等等。
回来后认真整理,分门别类地进行辑录、整理对联。
就搜集的古今对联归类如下:⑴节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新年)默默无闻育出桃李满天下,济济有志造就栋梁兴中华豪情不减一腔热血浇桃李,白发日增满腹文章颂春秋⑵婚联:恋爱自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桃花从面红相映,杨柳春风绿更多⑶寿联:寿比肖伯纳,功追高尔基(叶挺贺郭沫若五十寿辰)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章太炎于西太后七十寿辰讽联)⑷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已;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鲁迅挽瞿秋白)⑸屋宇用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寸薪寸木恒念物力维艰(厨房)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来多(书房)⑹行业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未必安行皆白足,可能平步上青云(xiemao)好句不妨灯下草,高年能辩雾中花(眼镜店)⑺名胜对联: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黄州赤壁)千古痛钱塘,拜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夜雪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霜(杭州于谦祠)⑻名人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⑼谐趣联:狗咬河上(佛印和尚)皮,水漂东坡诗(尸)棕树剥皮成光棍,花椒开口风黑心⑽格言联:苟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丹心一颗千金哪能比人格贵清风两袖万贯不移品质贞⑾故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朱元璋志在吞并苏州)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刘伯温意为辅朱统天下)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杨溥求石县令免父役)2、华夏名联赏析。
我们累了大量对联后,还需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和妙用,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这里仅举一联的赏析方法,意在“抛砖”之妙用。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抱孤子,再重围,匹马单枪,长坂桥边,占数百千员上将,独我犹能保双全赏析:这是副数字巧对联。
上联写出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
他毕生饱读兵法,戎马倥偬,帮助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巧借荆州,收取东西川,建立蜀汉,继而南征北战,抱着“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鞠躬尽瘁,东和北拒,屡出奇谋,庶竭忠心,志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下联写的是赵云匹马单枪,千里只身救后主,其英勇善战,一夫敌万,可谓骁勇虎威。
上下联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堪称“绝对”。
两人一文一武,如同刘备两羽翼,使蜀国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有了“引玉”之效果。
如下是我对山西韩信墓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赏析:此联短短十字,概括了韩信主要生平。
韩信未被重用时,是萧何月下追逐并竭力推荐得以拜将封侯;后韩信有图谋兴兵反叛之疑,诱他入网被擒的也是萧何之计。
后人评议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都与这个“知己”有关。
当初韩信贫困,是洗衣妇人漂母济食,使其“存”;后来吕后于未央宫斩他,使其“亡”,故联中说是“存亡两妇人”。
一副对联,一段评析,包含了多少历史知识和文学内涵。
这种训练方法,日久天长,不仅增广历史知识和提升语文素养,而且极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对联特点探究。
对联有如下特点:⑴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最好不能重复字数。
如夸父追日,杞人忧天。
忧乐关天下,安危系一身。
⑵上联末字须是仄声,下联末字须是平声。
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⑶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同)如只有父母思娇子,从无人民忘功臣。
⑷上下联的平仄最好应相对(对初中生要求应放宽)。
⑸上下联意思应相近或相反,可只说一事,或分说两事。
如天连水尾水连天,雾锁山头册锁雾。
总而言之,可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明白了对联特点,我们写对联就有章法可依;归纳如下:实对实,虚对虚,字义莫迷离,平对仄,仄对平,声调要分明,天对地,地对天,天地对山川,……月下对云边,山头对谷口,雾里对云间。
4、对联写作训练。
我们对写对联的训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按字数由少到多逐层训练,这样可让充分明白对联的特征和规律。
如:蚕吐丝—(),春回大地—(),松竹傲冬雪—(),养心莫如寡欲—(),风翻白浪花千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如果一时答不上,可降低难度,适时指导,择善而从,以便因材施教。
⑵一副对联就像一首浓缩的诗歌,因此对联具有诗一般的语言,文辞精炼,言简意丰。
为了达此目的,可进行词语辨析比较法的训练。
如:轻风_____细柳(备选词:吹、拂、摇、扶)淡月_____梅花(备选词:照、泻、映、失)通过斟酌字词,可达到遣词用句的准确性和写作对联技术的日臻完善。
⑶根据对联上下两联具有意思相反或相近的特点,可以巧用拆合法来指导学生写对联。
这种方法,就是把现有的某一联拆成具体几个词,再运用相关、相似和相关的联想方式,筛选出与此联几个词相对的词语,再把这些词连缀成一句话。
如“扫千年旧习”可拆成“扫—千年—旧习”,与“扫”相关词的“除、革、去、改、破、树、立、乘、展”等,与“千年”相关词有“万载、百岁、三秋、四时、一代、几辈”等,与“旧习”相关词有“陋俗、歪风、恶俗、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就可成“除百岁陋俗”“树一代新风”。
经过这样严密严格的训练,我们可以对出不少上乘对联:如:佳山丽水太守醉,善友好朋众宾欢(为醉翁亭题联)陶渊明弃官回乡成独善,范仲淹先忧后乐济苍生(人物评价)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
它是华夏文化精髓之一,如果能与大家为伴,与大家为友,既可陶冶道德情操,又可丰富文学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二、链接对联,为阅读课增辉对联具有表意丰富、概括力强的特点,如果将这种奇葩移栽于语文阅读课中,那将是妙“课”生花,顿放光彩,这不仅可增强大家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现仅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例,谈谈对联对阅读课的作用。
1、用对联导入新课。
对联导入,可创设浓浓的文化氛围,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的学习,效果很好。
学习《出师表》可作如此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它寄托了这位大人物多少动人心魄的故事?这篇《出师表》,句句出自肺腑,字字饱含深情,其课文内容与这副对联有何关系?这种导入,别开生面,学生一定会激情倍增,定能好学乐学。
2、用对联深化对文本人物的认识。
要想深读《出师表》,首先要弄清蜀国形势、刘禅的为人处事和诸葛亮的身世经历。
可这些又不是文章的教学重心,故不能用长杂的程序来诠释。
几副对联就准确经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耕。
两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
教师简洁将诸葛其人其事介绍清楚,从而有力地支撑起解读文本的巨大平台。
3、用对联印证课文内容。
《出师表》中6、7两节可看出“廿年经历不寻常,一表看来皆是血”。
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日月可鉴,其豪情与侠义可惊天地泣鬼神。
如教学中能巧用“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这副对联,就能很好地阐释课文内容,概括文段内涵,升格诸葛的人生价值和精神境界。
4、用对联来结课。
对联语言精练,意蕴深沉,用此作课堂结束语,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出师表》,我用了以下总结陈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如此忠心耿耿,以德报恩,虽“五丈原高,恨当年空陈二表”,但是“三分鼎峙,载先生名著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