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对联文化常识
1、对联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2、对联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3、对联的贴法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春节写对联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写对联已成为一种流传已久的民俗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传承传统文化智慧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积淀的结晶,它融合了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和祈福祝贺的民间寄托。
写对联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语言功底,更体现了人们对祖先智慧的敬重和传承。
2. 展现语言文字魅力
优美的对联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将吉祥美好的寓意娓娓道来。
精妙的词藻、巧妙的遣词造句,使人在欣赏字里行间的意境之余,也能体味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3. 传递人生智慧哲理
优秀的对联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大展宏图富万邦,小有余钱乐陶陶"讲求适可而止,知足常乐;"书香人家春色媚,草木知心月色明"阐述了求知向善的处世之道。
4. 凝聚家国情怀
对联中常常融入家国情怀,如"国泰民安岁月长,风调雨顺年年旺"祈求国家昌盛,人民安康;"接祥纳福门外春,耀眼吐祥屋里香"寄托了人们对于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
总之,写春节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思想理念和哲理智慧,更展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对联
上联:文化传承千秋业
下联:遗产保护万代功
横批:珍视历史
这副对联突出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语言优美、意义深刻,适合在文化活动或节日庆典等场合使用。
当然可以,以下是几个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对联:
1.
上联:古迹留芳传后世
下联:文化传承耀千秋
横批:历史瑰宝
2.
上联:珍视遗产守根脉
下联:弘扬文化展辉煌
横批:文明永续
3.
上联:文物保护千秋业
下联:文化繁荣万代功
横批:文明基石
4.
上联:承前启后守遗产
下联:继往开来扬文化
横批:文脉永续
这些对联都强调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传承和发扬文化的重要使命。
希望它们能满足您的需求。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过年时挂在门上的两块桃木板,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用来驱鬼避邪。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对偶语句,称为“桃符联”。
宋代以后,桃符逐渐被春联取代,对联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二、发展对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1.对仗工整:对联中的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
2.言简意赅:对联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3.音韵和谐:对联的音韵要和谐优美,朗朗上口。
三、种类对联的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春联: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2.寿联:祝寿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3.婚联:结婚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4.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5.厅堂联:贴在厅堂内的对联。
6.条幅联:写成条幅悬挂的对联。
四、文化内涵对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平衡:对联中的上下联是对偶的,体现了阴阳平衡的思想。
2.天人合一:对联的内容往往与自然、社会、人生等息息相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3.追求吉祥:对联的内容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追求吉祥的思想。
五、传承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让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光大。
对联的创意与文化内涵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广受喜爱。
对联的创作不仅要注意韵律和书法技巧,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意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对联的创意来源以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创意的来源对联的创作离不开灵感和创造力,而创意则是绘制这幅艺术画卷的灵魂。
创意来源可以是生活、历史、文化、自然等各个领域。
1. 生活创意生活是创意的源泉,对联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往往从生活细节中获得创意。
比如,描绘人物、事物的特点和相应的寓意,抒发情感和思考等。
2. 历史创意历史是对联创作的重要素材,可以借鉴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对联创作中。
历史创意能够让读者通过对联深入了解历史,增加了对联的艺术价值。
3. 文化创意对联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文化是对联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对联能够展示独特的文化内涵。
比如,对联中的典故、成语、谚语等,都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特点。
4. 自然创意自然景物是对联创意的灵感之一。
通过对大自然中山水、花草、动物等的描绘,对联作品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文化内涵的表达对联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是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联创作中的文化内涵非常重要。
1. 历史文化内涵对联可以通过历史典故和名人事迹来传达历史的回顾和反思。
通过对联的对仗与对比,展示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
2. 哲学思想内涵对联也可以借用哲学思想,表达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联的幽默、含蓄的表达,传达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与积淀。
3. 社会风貌内涵对联作为对社会现象的抒发,也能够传递对社会风貌的理解和态度。
通过对联的言简意赅,对社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点评和嘲讽。
4. 地域文化内涵中国各个地域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对联也能够融入地域文化特色。
这种地域文化的内涵在对联中得以体现,丰富了对联的风格和意境。
结论对联作为一门艺术,凝聚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
对联的传统文化及感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种以对偶手法写成的短诗,常常出现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
对联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春节的对联常常包含有祝贺吉祥和团圆的内容,而中秋节的对联则常常与月亮、家人等主题有关。
此外,对联还常常运用一些传统文化词汇和典故,如“玉兔”、“嫦娥”、“桂花”等,这些词汇和典故让对联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对联的撰写也需要很深的文化底蕴和技巧,对联的对仗、押韵、平仄等方面都需要十分考究。
撰写好的对联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积累和独特的创意,这也是对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对联仍然有着广泛的流传和应用。
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人们常常会撰写对联来庆祝节日,表达对家庭、国家和人民的祝愿。
此外,在一些文化展览、音乐会等活动中,对联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其在文学、艺术、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对联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世界文化遗产的对联 1. 上联,千年古刹,寄托信仰之美;
下联,百世文明,传承智慧之光。
2. 上联,世界瑰宝,凝聚人类智慧;
下联,文化瑰宝,流传万代心灵。
3. 上联,千年历史,见证人类文明;
下联,万里风光,展示自然奇观。
4. 上联,古老遗迹,承载岁月沧桑;
下联,文化瑰宝,传递人类智慧。
5. 上联,世界瑰宝,文化瑰宝;
下联,人类之光,智慧之源。
6. 上联,时间见证,历史长河;
下联,人类智慧,永恒瑰宝。
7. 上联,传世之宝,千秋万代;
下联,文化瑰宝,人类共享。
8. 上联,世界之巅,自然壮丽;
下联,人类杰作,文化辉煌。
以上是一些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对联,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历史价值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每个对联都试图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将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和人类智慧的传承展现出来。
对联知识大全对联,又称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由两句意思相对应、声韵相呼应的诗句组成的文学创作。
对联语言简洁明了,押韵翔实,形式多样,寓意深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是对联知识的大全。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个相对应意思的诗句组成的对子,常用于年画、楹联、黄梅戏等文艺形式,具有祝福、警策、抒情等多种作用。
二、对联的分类1. 国画对联:与国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写意画和花鸟画上。
2. 山水对联:与山水画搭配使用的对联,通常描绘山水之美。
3. 人物对联:与人物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4. 楹联:一种常用于庙宇、宫殿、牌坊等建筑物上的对联。
5. 年画对联:拜年时用的对联,多为祝福之意。
6. 诗联:由两首诗的上半句和下半句组成的对联。
三、对联的要求与技巧1. 对仗:对联两句之间要有对仗关系,包括平仄、声调、声母韵母等。
2. 合乎意境:对联的意境相对应,要体现出主题的内容和情感。
3. 字数对称:对联的字数要保持对称,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4. 内容鲜明:对联的内容要表达明确,不可模糊不清。
5. 押韵规范:对联的韵脚要规范,要求字音谐和。
四、对联的价值与作用1. 艺术价值: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才华和审美水平。
2. 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 教育指导:对联常常用于警策和教育引导,能够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4. 智力训练:对联的创作需要结合语言的音韵和意义,对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著名对联家1.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对联创作造诣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邵雍:南宋理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对联家,对联造诣深厚,作品流传至今。
3. 梅辉祥:晚清著名对联家,对联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追求艺术和品质的高度统一。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文化高雅对联
文化高雅的对联通常以深刻的内涵、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艺术表达闻名。
以下是一些具有文化高雅氛围的对联:
文化高雅,历史深远:
书剑风云秋水澄,翰墨流芳岁月腾。
乐章徽宗宴瑶池,诗韵横空云雁横。
诗情画意,雅韵悠长:
诗意盎然山水画,雅韵悠长古风香。
徽宗笔下风华绝,丝竹琴弦月夜凉。
古韵流芳,文化千年:
古韵流芳悠悠尽,文华千年永不忘。
翰墨千秋笔墨妙,琴音雅致梦幻长。
经典传世,艺术绝伦:
经典传世艺术情,墨香翰墨韵中醇。
美哉古韵悠长在,琴音书画影千秋。
艺术传承,雅韵悠长:
艺术传承雅韵悠长,翰墨书香千古芳。
文化盛世流芳远,琴韵画意吟长翔。
这些对联通过引用历史文化、艺术、文学等元素,展现了高雅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1.上联:文化乃灵魂,更尚儒风,韵传千亩联花灿
下联:信诚为本务,方臻大美,客醉满园懋业兴
2.上联:五载笔生花,雅韵两行香国粹
下联:三门文似锦,楹联一报誉中华
3.上联:源自道而酿鲁中,合文化千秋,杯溢奇香生敬意下联:蕴于心以存天下,融湖山万里,韵流珍品醉遐思
4.上联:文化传神,画卷染霞,更映田园诗与画
下联:长廊纪胜,钟祥流韵,重闻历史鼓和钟
5.上联:开卷沐春风,晤古圣今贤,文化薪传千载道
下联:临窗邀夜月,读书香墨韵,人生境拓一重天
6.上联:源溯唐宋聚芳华,丹青山水南国韵
下联:文兴孔孟传正道,翰墨俊彦儒家风
7.上联:文化演风流,万卷书香薰肺腑
下联:龙城添虎气,大千春色驻心头
8.上联:文化促和谐,润色恰如播雨
下联:生活添志趣,读书好似修身。
《奇妙的对联》校本课程研究报告李玉霞1、课题背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课程的优势日益凸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支持。
结合学校传统和社区优势,开发符合实际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探索比较适合的校本课程模式,是每个学校的当务之急,也是应然之举。
我校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学生勤奋乐学,活泼向上;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且有一定研究能力。
经学校调研分析,评估需求,充分酝酿论证,认为对联在当前农村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大多数学生对进一步了解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文化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并且,在学生中普及对联知识,还可以辐射作用于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决定在我校开发实施《对联文化》校本课程。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及意义1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被誉为“诗中之诗”。
对联是承诗经、楚辞之绪,沿律诗一脉而来的,它与明清小说同为时代的典型文学样式;而且对联与中国书法、民俗等诸多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005年,国务院把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被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文化,包括对联的产生的渊源、发展;有关对联的民俗习惯、社会功效;对联的基础知识,优秀对联,对联趣闻巧对等。
现行基础教育语文教材中,虽然选编了一些名联、趣联,但是没有系统地讲解对联知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对联和人们的生活关系日益密切。
《对联文化》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发的课程,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课题研究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被誉为“诗中之诗”。
对联是承诗经、楚辞之绪,沿律诗一脉而来的,它与明清小说同为时代的典型文学样式,它与与中国书法、民俗等诸多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中应时而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实施下的新产物,它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也是凸显学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对联知识教学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有利契机。
借助对联知识教学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作文等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厚实文化底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从教师层面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可以逐渐唤醒、催生教师开发、使用校本资源的能力。
教师从教材的执行者转变成了开发者、执行者,从另一个角度去反思课程、研究学生、发现自己,从而提升专业形象、促进专业发展;还可以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自觉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夯实自己的人文底蕴。
3、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依据对联文化可观的教育价值、课程资源开发前景,我校正式研究决定将《对联文化》作为我们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和内容,并预期从课程方案、课程纲要、实践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做深入探索和研究。
我校自接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通知以来,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先后完成了对教师的培训动员工作,组织教师完成了校本课程申报工作并组织实施。
课题组主持人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制定了《对联文化》校本课程纲要、《对联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对联文化》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等,让学生掌握对联知识,具有初步的创作能力。
2研究方法与步骤本课题拟采用分析法、实验法、文献法、资料整理法、实践验证法等。
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深入学校调研,查找相关文献,确定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人员开展培训,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知识、理论以及相关工作要求;组织力量编写教材。
实验阶段实验校本教材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修改、完善教材;探索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索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探索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总结阶段继续开展实验和探索,进行教学实践验证;反馈实施意见,修改完善;总结提炼成果,检测结题。
4、结果分析形成我校校本课程研究的基本模式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是:骨干牵头,积累经验——骨干培训;提高理论——骨干带动;推广研究。
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时候必须有人牵头,这个人是谁?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在教师群体当中有一定的权威,骨干教师牵头,起到一点带面的作用。
这个模式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走向成功的开始。
课程资源开发成果制定了《对联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课题组成员通过多次的研究讨论,通过反复修改,制定了《对联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这是课题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晶,这个纲要对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有指导性的意义。
《对联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确定通过诵读对联文化,培养学生对诵读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浓厚兴趣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责任心。
通过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丰厚博大,借助经典诵读,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积累对联创作的音律、词汇、修辞等基础知识,了解对联产生、发展、兴盛的历史过程,掌握其分类、用途与特点,能区分上下联,进行初步的欣赏,并进行简单的对联创作。
了解对联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及格式,激发学生喜爱对联的情趣和创作对联的热情。
在赏析、诵读、品味、应对出句的训练过程中,通过自主锤炼文字、体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5、理论研究成果(论文)6、《对联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1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沿动态,并成立了以课题组成员牵头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其次充分挖掘学校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学生特点、兴趣,通过图书、网络、远程教育资源、民间征集对联,家长、学生建议,整理选编对联文化相关的课程。
2呈现动态的教材形式教材呈现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
每位语文教师都是教材的编排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实施者。
教材呈现可以是以课时计划形式出现的文本,也可以是某一个主题的活动方案,还可以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或者故事。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解读,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并随着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断改变教材形式。
3设计丰富的教学流程在《对联文化》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学生和教师都有增减内容的建议,而且内容的结构和呈现方式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
4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我校每学期都定期开展“对对子”、“《对韵歌》诵读比赛”、“对联人物故事会”、“对联文化博览会”、“书海拾贝”、“札记评比”等活动。
以此激励学生快乐阅读,快乐积累,共享传统文化的乐趣,激励学生展示个性,发展个性,丰厚学生语文素养。
5抓好校本培训,厚实教师文化底蕴为保障《对联文化》校本课程真正走进课堂,我们在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中,倡导教师读书风气,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
注重专家引路,多次组织教师观看国学大师精彩讲座。
并制定了《学校课程开发规划》,利用多种学习渠道,学习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策略;召开专题培训,包括课程目标的陈述,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实施具体程序;培训组织课程内容的技术和开发的程序等。
6学科教学与对联文化的有效结合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素质教育的环境里,传统文化经典的接触必须与学校的学科教学融为一体。
语文教学是与之结合的主要学科,现代文学的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正是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最佳途径。
如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进行“习作三看活动”:看看谁的习作运用的古句多;看看谁的习作运用的对联好;看看谁的习作运用的经典诗文活。
7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首先,对教师进行评价。
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
通过教师的案例、教学反思等,主要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听课等形式进行,做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引领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高。
另外,我们还把校本课程的评级与教师评优晋级、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积极性。
其次,对学生进行评价。
通过学生兴趣、诵读、语言积累的质量和数量、运用语言能力及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表现程度等进行评价。
评价采取自我评价、组内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四者结合。
引导学生做好“我的摘录笔记:对联与文化”。
将学习中得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心得体会、书评,参加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作为班级每学期“文化之星”评比的依据之一。
7、成效分析如表:组学生参与收集对联文化资料评价表组长年月日8、反思《对联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虽然不算很长,还在尝试阶段,还很不成熟,却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校自主特色发展。
但也存在问题: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定位不准,课程开发意识不强,跟不上实践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评价还比较单一,不够灵活。
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随着校本课程的实施,部分教师的热情有所缓解。
需要形成长效机制。
课程更新不够。
课题成员需要提高理论水平。
9、我们的愿景继续加大《对联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培训,使教师增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开发与实施工作当中。
加大校本课程的教研交流,在校内,要定期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工作进行汇报交流,及时总结;在校外,与一些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工作突出的学校加强交流,学习这些学校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不断加强我校校本课程工作。
加强课题研究,努力在今后形成有一定质量的教学成果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
继续挖掘以对联文化为主的课程资源,尽快开发以《对联文化》、《对韵歌》为主的系列教材,实施集体备课,不断修订和完善教材,规范教学行为,加大课程管理力度,形成科学人性的评价机制,切实把以对联文化为主的实践活动做出特色和实效。
总之,我们正在积极的准备和努力。
虽然和预设的目标和方案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会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推进《对联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