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张爱玲《爱》的主题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张爱玲散⽂《爱》原⽂及赏析张爱玲散⽂《爱》原⽂及赏析 《爱》是张爱玲创作的散⽂。
该散⽂讲述了⼀个⼥⼦想等待⾃⼰的爱情,却⼜⼏次三番地被转卖悲惨故事。
以下是⼩编整理的张爱玲散⽂《爱》原⽂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爱》原⽂: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康之家的⼥孩⼦,⽣得美,有许多⼈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在后门⼝,⼿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件⽉⽩的衫⼦。
对门的年轻⼈同她见过⾯,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了过来。
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声:“哦,你也在这⾥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会,各⾃⾛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被亲眷拐⼦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妾,⼜⼏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数的惊险的风波,⽼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的桃树下,那年轻⼈。
于千万⼈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涯的荒野⾥,没有早⼀步,也没有晚⼀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声:“哦,你也在这⾥吗?” 《爱》赏析: “爱”这⼀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
语⾔洗尽铅华单纯⼲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
然⽽,⼀种不动声⾊的⼈⽣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份爱的⽆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想想就忍不住要⼼酸落泪。
⽂章以四个字起⾸作⼀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说,更不是传奇。
“这是真的”,读完全⽂,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感。
接下来叙述⼀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是那么虚的、淡的、凄凉的关于“爱”的故事。
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衫⼦的⼗五六岁的少⼥,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蔻年华,对爱可以说有⽆数的美好憧憬。
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了过来,对她说了⼀声:“噢,你也在这⾥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会,各⾃⾛开了”。
张爱玲《爱》读后感(精选4篇)张爱玲《爱》读后感(精选4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为大家搜集的《爱》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
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
这种寓平静中的“轰轰烈烈”,也许,这就是张爱玲《爱》的魔力。
“这是真的”,我的情感随作者的坦言而触动。
她该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吧!我喜欢有月的夜,月光可以柔柔地泻在月白的衫子,她爱在春天的晚上,轻轻地靠在桃树下,攀着发青的嫩枝,让情感从这里延伸,初春是美的,无奈冬意还未褪尽,她的目光一直停伫在桃树对面的那扇门,仿佛门的开启与闭合紧紧联络着所有的惊喜与感动,今夜无月,黑夜中,她已忘记了自己的美,她的执着已忘记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儿,她忘记这是一种叛逆,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动。
“噢,你也在这里吗?”轻轻的,话语简洁得连一个字也容不下去。
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涩?是惊奇发生的冲动?彼此的无言,生怕更多的言语,都会惊动周围的小生命,破坏了无声的美。
彼此固守着那一段间隔,那一份清泉般的美丽。
他会发现她今夜的美吗?他为何要保持着那段短短的间隔,相识而无语,那份最真挚的情感、最纯真的爱恋为何深藏心底不敢轻易地表露!也许是家庭的缘由,也许是无形的网,也许这是对传统无声的背离。
春天的晚上,桃树之下的邂逅,无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静的黑色掩饰不了内心的狂热,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
想象也因此而美丽,张爱玲正是用真实的粗线条描绘出她的理想主义。
“就这样就完了”无声的美让人感到缺憾,以致于历尽种种苦难之后,这种美变成生命唯以回味的爱恋,现实的无奈同时让这份爱恋倍受时间无情的煎熬。
张爱玲《爱》及其赏析
《爱》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部文学作品。
从全景式的地理背景
和精致的文学风格,《爱》展示了张爱玲用温柔诚实之气细腻描绘出人类恋爱和悲剧的结果。
书中故事表达出,爱情是一种相对论的概念,它同时有它的美妙、幸福以及矛盾的一面,既可以给人带来幸福,也可以让他们受到痛苦,但是只有在失去与珍惜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在小说的结局中,张爱玲以小人物的故事,细腻的描绘了爱情中的种种不同的形式和。
《爱》文学体裁
《爱》是张爱玲创作的散文,写于1944年,全文不足三百字。
该作品所描绘的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时,胡兰成讲给她听的故事。
《爱》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一个女子想等待自己的爱情,却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
当她过了青春年华甚至白发苍苍时,回首少女时代,唯一值得骄傲和幸福的就是她年轻时候的爱情。
《爱》透露着关于“爱”的思考的痕迹。
在这篇小散文中,张爱玲描画出来一种苍凉的、凄清的爱情情感体验,她诉说“爱”的可贵之处和不可实现的诸多原因。
《爱》在叙述女性在男性社会的痛苦和悲凉的同时,流露出对女性弱势群体的关爱。
其展现出的冷静地眼泪和辛酸的背后却隐藏着的是作者淡淡的对人性关怀的温情。
张爱玲《爱》及赏析爱这是真的。
张爱玲有一个女孩来自一个村子里的一个小家庭,她生来就很漂亮。
很多人都是媒人,但他们没有说出来。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在成千上万的人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几千年来,在无边无际的时间荒野中,你碰巧赶上了他们,既不早也不晚。
没什么好说的,只是轻轻地问:“哦,你也在这儿吗?”凄美而无奈的爱张爱玲散文爱情赏析“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
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
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这篇文章以四个字开头,然后写了一段:“这是真的”。
潜台词是:这不是小说,更不用说传说了。
“这是真的”。
在阅读全文并回味之后,它强调了故事的悲剧。
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的关于“爱”的故事。
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蔻年华,对爱可以有无数的美好憧憬。
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好像有什么事要发生,但什么都没发生。
结果,什么也没发生——“就这样结束了”。
张爱玲在这里又开始了一段。
她在六个字中用了两个“是”,无情地掩埋了春天桃花盛开、爱情萌芽的夜晚。
张爱玲的《爱》读后感7篇一篇成功的读后感需要通过实际的故事情节来引导读者感受书中的深层主题,读后感是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的一种方式,能够促进交流与理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张爱玲的《爱》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张爱玲的《爱》读后感篇1读了许多年的张爱玲,也自卑了许多年。
在她强大的文字之下,在她蛊惑的气氛之围,我甘愿自己是个卑微的崇拜者。
我绞尽脑汁想搞明白一件事,便是她笔下那些精妙句子是如何锻炼组成的。
在我看来,那些睿智而尖刻的文字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的最佳证明,在遣词这件事上,她似乎并未窘迫或者苦恼过,她是天生的作者、天才的讲述者。
我爱她的才情,崇敬她的倔强,同时也为她抒发的关于咬啮性的小烦恼而困惑不已。
她说自己一直在写那些男女间的小事情,她写得不隐晦、写得戏谑、写得乐此不疲,或许她的志愿便是能够看清世间情爱的真正风貌吧。
她用文字和小小的情爱世界谈着恋爱,同时也身体力行地体验着情的伤、爱的深沉。
她是那种很执拗的女人,仿佛她看上的,都是上帝事前就为她准备了好久的。
她与胡兰成的情事,轰轰烈烈、不卑不亢;她同赖雅的相遇,历经风雨、甘苦自知。
她似乎从来没有抱怨过,对于。
她酷爱描写月亮,似乎只有那清冷的月光才能温暖她日渐冷静的心;她朋友不多,但知己却有两三个;她一生传奇,如今更是声名显赫,可在世时她仿佛更爱深居简出,对繁华不甚感冒;她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可我们永远不懂她心中的神又是谁。
她是张爱玲,她是一抹勾魂至魅的月华,亦是一段拂尘而去的传奇。
张爱玲的《爱》读后感篇2也许每一个男人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粒朱砂痣。
张爱玲是一个不会再现的神话。
她曾亲口对胡兰成说过没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难描绘,想一想之后也就可以描述出来,这一句并非原文,是我记忆印象,然保有原意。
作者: 刘莉
作者机构: 江南大学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40-42页
主题词: 张爱玲;爱;和谐与默契;苦难与苍凉;乡情与乡愁
摘要:张爱玲将人生中的许多秘结引入了散文《爱》的写作,在精短的篇幅里用故事和诗意抒写并注解了理解人生的几个关键词汇:和谐默契的背景和心境、作为人生飞扬表现形式的苦难与苍凉、永不磨灭的思乡之痛和精神之爱的永恒光芒.全文在表现人性、人的感情和心理深度上具备了丰富的思想寓意,可以说,《爱》并非只是一个关于青春岁月稍纵即逝的爱情故事的展现,也是一个多元的包容人生情感万象的丰富的精神文本.。
爱·张爱玲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凄美而无奈的爱——张爱玲散文《爱》赏析“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
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
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做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
“这是真的”,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的关于“爱”的故事。
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蔻年华,对爱可以有无数的美好憧憬。
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仿佛要发生点什么,却什么也没发生。
结果的确什么也没有发生——“就这样就完了”,张爱玲在此另起一段,六个字里用了两个“就”,就冷酷的葬送了那个春天的桃花盛开的萌芽着爱的情感的晚上。
临水照花人——张爱玲散文《爱》解析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张爱玲说:“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所以闷热的天气让我想到民国的临水照花人曾经想过提笔写一写她只是无从下手今天就讲讲这篇名叫《爱》散文吧爱·张爱玲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解析:《爱》这篇文章显出了别样的风采,如此明亮的诗意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还几乎是惟一的,寄托了此时此刻对爱的理解。
因为这个故事是胡兰成讲与她听的,当时正与胡兰成热恋的她,把爱看的非常美好。
此时的她对于爱充满了向往。
因为千万人之中她遇到了胡兰成。
“你也在这里吗?”这是爱的一种特性,遇到了才是爱,错过了只能是遗憾。
“就这样完了”瞬间成为永恒—永恒的惆怅与哀伤。
人面桃花,擦肩而过,古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为散文的已经,尽显古典之美。
张爱玲以小说见长,但是散文也毫不逊色,尽管大家只是对范柳原和白流苏的倾城之恋印象深刻,但是张爱玲的《天才梦》又何尝不是一篇佳作。
我看张爱玲散文《爱》的主题思想
看张爱玲的文章,总觉得那是一种超脱世俗的高贵,仿佛是那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不敢触碰,怕扰乱了那份宁静的美。
总喜欢用“酸酸的”、“淡淡的”来形容她的文章的笔调,文字中透出的美是酸酸的惊艳之美,淡淡的苍凉之美,不得不佩服,也不得不承认她把人生看得那么通透。
张爱玲的散文《爱》,亦是如此。
寥寥数百字,读后心中没有大悲大喜,只留下一抹微凉,半丝欣喜。
遗憾的是那个女孩没能跟那个邻家男孩在一起,微微欣喜的是,辗转一生,当女孩老去,心中仍有最初的那份美好。
时间带走了一切,唯独没带走的,就是那份如初的记忆。
最美的际遇莫过于如此。
女孩如花的年纪,邻家的男孩,两人虽未相知,却似曾相识;虽未有千言万语,而此刻一语胜过千万言。
“噢,你也在这里吗?”简单的话语,没有了下句。
或许,之后是两个人的相视,女孩羞涩的低下头,莞尔一笑,然后跑开。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再后来,女孩被拐,卖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转卖,这一生的悲凉,这如烟花散落后的寂寞的感情世界。
还好,那个女孩心中却无法忘记年少时,那个春天的晚上,那个年轻人,那份美好的爱恋。
她一直刻骨铭心,哪怕岁月更迭。
张爱玲以《爱》为标题,而文章却没有没写过一个爱字。
在她眼里什么才是爱。
说到爱,当然不能不说对张爱玲来说最重要的男人——胡兰成。
张爱玲的散文《爱》是1944年4月在《杂志》月刊上发表的,而张爱玲与胡兰成在当年2月相识,因为《封锁》,胡兰成走进张爱玲的世界,走进了这个寂寞女子的心。
也就是说,散文是张爱玲在热恋的时候写下的。
张爱想表达的或许是,人生中有太多的遗憾,有太多的阴差阳错,可是最美好的东西,最美的感情却不会因为生命中的坎坷而改变,依然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搁置着,用来支撑生命中的不快与苦难,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爱吧。
热恋中的她怎么会写下这么悲凉的故事呢?或许,张爱玲是有远见的,她知道没有什么是长久的,她在乎的只是当下的感情,当下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性情的张爱玲。
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她骨子里就是不世俗。
她爱上胡兰成,爱得无怨无悔,爱得可以将自己的高贵低到尘埃里。
他是汪伪政府的汉奸,她不在乎;他有妻室,他也不在乎。
她在乎的是她爱他,他懂她。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对张爱玲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她不去想什么天长地久、海枯石烂,她也可以没有什么仪式,只有炎樱为证,只一纸婚书,便同意跟胡兰成结婚,便愿意陪胡兰成到天涯海角。
她对他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是可以。
”这就印证了那句“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吧。
或许在她的意识里,她也慢慢地感觉到局势的变动,他的身份,对他们的感情来说,必定会受到一定影响的。
也可以说,《爱》是张爱玲的一种心灵独白吧,因为它阐述了张爱玲身处乱世,对于爱情的一种无把握的感受,所以,她想要的只是“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现世终究是不安稳的。
张爱玲后半生的苍凉,此后,就算在美国她与赖雅在一起,在她内心深处,胡兰成仍然是她最大的牵挂吧。
虽然故事的原型是胡兰成庶母的故事,但这凄凉的结局,与张爱玲的一生是如此的吻合,她忘不了的仍是当初的那份情吧。
她忘不了那份情。
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逃去温州避难,张爱玲竟然寻到温州。
到了温州,她发现她用尽全部去爱的男人,却有了新欢,她只爱着他,而他却爱着好几个女人,张爱玲知道这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了尽头,她走了,这份爱情惨淡收场。
可是,在此后的八九个月的时间里,张爱玲仍用自己的稿费接济他,只是怕他在流亡中受苦。
当她得知胡兰成脱离了险境,有了较安稳的工作后,张爱玲给他写了诀别信,并附上自己的30万元稿费,可见,她对他的情义是不浅了,就算胡兰成这样负他,在她的文字中,也从未能找到只言片语,她对他的不满。
前尘往事,只如隔岸观花,如此而已。
人生也许就是如此吧。
相遇一刹的美,相离一生的无奈。
这种感情是如此珍贵、如此美,美得让人觉得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错过的,失去的,得不到的,人生中有太多的遗憾,可不管怎样,山长水远的人生中,只要心中留有当初那份不变的爱,这份爱可以在这征程中始终存在,支撑你生命中所有的苦难,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爱,永恒的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