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拓展: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 格式:docx
- 大小:10.28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与习题解析一.教学内容: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二.知识框架与知识串线(一)知识框架(1)六个物态变化过程。
固态=液态液态=气态固态=气态(2)六个物态变化现象。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3)箭头向上的线表示:①物体放出热量;②物体温度降低;③物质密度逐渐增大。
箭头向下的线表示:①物体吸收热量;②物体温度升高;③物质密度逐渐减小。
(强调: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4)六个三: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三个放热过程: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三个互逆过程:①溶解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溶解时温度;②晶体凝固时温度;③液体沸腾时温度。
(5)两个条件①晶体熔化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②液体沸腾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一)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 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物态变化概述在物理学中,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受到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影响时,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中,我们主要接触到的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
二、具体知识点详解1.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则是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的关键都在于温度。
例如,金属加热至熔点后,会由固态转变为液态;而当液态的金属冷却至凝固点时,则会转变为固态。
2. 汽化与液化汽化是液体转化为气体的过程,其中又可以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而沸腾则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液化则是气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通常需要通过降低温度和/或增加压力来实现。
3. 升华与凝华升华是指固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通常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下发生,且多见于一些特殊的物质。
三、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交换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热量的交换。
例如,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而凝固、液化和凝华则释放热量。
这种热量的交换对于理解和描述物态变化过程至关重要。
四、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金属冶炼过程中就涉及到了熔化和凝固的物态变化;天气变化中的雨、雪、霜、露等则涉及到汽化、液化和凝华等物态变化。
了解这些物态变化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实验与观察在物态变化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实验与观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物态变化的过程,理解其原理。
同时,实验还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和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六、总结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点,对于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拓展: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1)雾:低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便形成雾2)露: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露3)霜: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冰晶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霜4)云: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和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5)雨: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在云上液化成大水珠后下落便形成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温度升高融化成小水珠便形成雨)6)雪: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在云上凝华成大冰晶后下落变成了雪7)冰雹:雨下落遇到零度以下的气温凝固成大冰块便形成冰雹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蒸发后形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
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下降而上下运动,他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云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周围的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当其所受的重力足够大的时候,就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
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时,高空中会有冷空气团存在,空中悬浮的小冰晶在冷空气团的作用下,凝聚成小冰块。
有些小冰块的体积较大,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成水,这就是冰雹。
在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较多,气温足够低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液化,在空中形成很多小水滴,这就是雾。
初秋季节,空气比较湿润,在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放热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到深秋和初冬季节,晚上气温可降低到0℃以下,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茎叶上放热凝华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一部分雨、雪、冰雹、霜、露和雾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则吸热熔化为水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发散到空气中。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初中物理中,物态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掌握物态变化知识对学生理解物质的特性和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就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固体、液体和气体1. 固体: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较小、排列有序,并且几乎不具有自由流动的性质。
常见的固体有冰、铁、石头等。
2. 液体: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间的间距较大,可以流动但不会散开。
常见的液体有水、酒精等。
3. 气体: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非常大,可以流动并且会扩散。
常见的气体有空气、氧气等。
二、物态变化的基本过程1. 凝固: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由无序排列转变为有序排列,并且释放出一定的热量。
2. 溶解:溶解是指固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固体分子会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溶液。
3. 沸腾: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分子会受热膨胀,并且逐渐变成气体分子释放到空气中。
4. 气化:固体或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气化。
气化包括升华和蒸发两种方式,它们都是物质从固体或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
三、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来说,温度升高会促使物质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冰变成水,水变成蒸汽等。
2. 压力:压力对物态变化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增加物质的压力会促使液体变成固体或气体变成液体。
3. 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特有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其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四、物态变化的应用1. 冰冻食品:利用凝固的特性,将食品冷冻保存,可以延长其保鲜期。
2. 天然气提取:通过气化过程,可以从天然气中提取出液态气体,便于储存和运输。
3. 溶液制备:通过溶解过程,可以将一些化学品溶解于水中,制备出各种溶液用于实验或工业生产等。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一、填空题:1、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_______________叫做温度2、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
3、摄氏温度规定: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下把____________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________________定为100摄氏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等分代表一摄氏度。
4、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a、使用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碰到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c、温度计的玻璃泡侵入被测液体后________________,待温度计的_______________再读数。
d、读数时温度计的_____________要继续留在液体中,实现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平。
5、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物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熔化,熔化___________热量物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凝固,凝固________热量。
7、固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
固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熔点,________________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2020年中考物理物态变化现象汇总(全带解释)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解释: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熔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熔化。
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
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形成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解释: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缸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着在水缸外面。
睛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水蒸气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
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用挑水浇地了。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解释:因为烧水时水中的气泡上升会发出响声,气泡上升得越快,发出的响声越大,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水壶底部的水和表面的水的温差有关,温差越大,气泡上升越快。
开始烧水时,接触壶底的水温度较高,表面的水温度较低,温差较大,气泡上升快,故“响水不开”。
当水沸腾时,壶底的水与表面的水温度基本相等,水中的气泡上升变慢,故“开水不响”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释:结冰是水的凝固现象,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反常膨胀,即热缩冷胀。
冬天,当气温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就要下沉,河底水的温度高,密度较小,就要上升,形成对流,使全部河水不断冷却。
当整个河水的温度都降到4℃时,对流就停止了。
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继续下降,河底水的温度仍保持4℃。
当上层的河水温度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河面开始结冰。
从这以后,由于水和冰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辐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需要时间很长,所以才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说法。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过程放热常见实例:◆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九.常见的自然现象◆云:白天气温较高,地表水大量蒸发,因此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这时候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以后,一部分液化成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天空中的云就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
(液化以及凝华)◆露:天气较热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
(液化)◆雹:在夏季,上升气流很强,也很不稳定。
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大冰块,当这样的大冰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就降落到地面形成冰雹。
(凝固)◆霜:夜晚,气温降到0℃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上冷的物体,凝华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凝华)◆雪:当云中的小水滴不断蒸发成水蒸气再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温度低于或接近0℃就形成六角形的冰花,冰花聚集在一起,形成雪片或者雪团降落下来,这就是雪。
(凝华)◆雾:空气中如果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漂浮在空气中,这就是雾(液化)。
◆雨:当云越聚越多,越聚越厚的时候,就要开始下落,在下落过程当中随着温度升高,云中的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与云中原有的小水滴一起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熔化)十.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1、冬天嘴呼出的“白气”的形成—液化2、雾的形成—液化3、露的形成—液化4、霜的形成—凝华5、用久日光灯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6、冰镇啤酒瓶“冒汗”—液化7、用久的电灯的灯丝变细—升华 8、天空中云的形成—液化和凝华9、舞台上干冰形成的白雾—先升华后液化 10、冰棒冒“白气”—液化11、烧开水时,水面冒出的“白气”—先汽化后液化12、冰棒纸上结的“霜”—凝华 13、碘变成紫色的气体—升华14、卫生球变小了—升华 15、夏天衣服被晒干—汽化。
4.1从全球变暖谈起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只凭感觉判断温度不可靠,要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必须使用测量仪器:温度计。
3、摄氏温标规定:①把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为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4、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里常用的液体有汞、酒精、或煤油等)①温度计基本构造:玻璃外壳、玻璃泡、玻璃毛细管、刻度、温标单位符号。
-4 ℃读作:负4摄氏度(或零下4摄氏度)38.2℃:读作38.2摄氏度②量程:如-20 ~110℃分度值:1℃③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所以使用前应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④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用前:估测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用时: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2、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仰视会导致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会导致读数比实际值偏大)用后:把温度计从液体里拿出来,收好。
3、体温计:(测量人体体温)量程:35—42 ℃;分度值:0.1 ℃(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遇冷收缩,直管内水银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故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故使用体温计前要用力向下甩几下。
)(体温计的截面是三棱形,眼睛对着其中一条棱观察液柱时,可看到液柱放大的虚像)4、实验室温度计与体温计不同之处:➢量程不同、分度值不同➢用途不同➢体温计内有缩口,实验室温度计没有缩口➢使用体温计前要向下甩几下,实验室温度计不能甩➢读数时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实验室温度计要留在液体中读数5、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为4℃,在沸水中的示数为94℃。
---------------------------------------------------------------最新资料推荐------------------------------------------------------ 初中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全) 温度及其测量 1. 温度 1) 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 通常我们用字母 t 表示; 3) 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平均分成 100 份,每一份就是1℃ 4) 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的的是热力学温标;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 K 冰水混合物的热力学温度时 273.15K T=273.15+t 注意:热力学温度的0 K 温度永远达不到; 2. 温度计(1)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 1) 估: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2) 选: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3) 看: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4) 放: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接触容器底或侧壁。
5) 读:待示数稳定后读取,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6) 记:正确记录测量的温度,不要漏掉单位。
7) 注意:是否需要估读呢? 3. 体温计① 量程:35---42℃;分度值0.1℃ ② 使用前要甩一甩,使汞回到玻璃泡内;③ 读数时候,可以离开人体;④ 注意,不能用温度计当作普通实验用温度计适应, 4. 温度与日常生活①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② 人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③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1/ 818~25 ℃. ④ 洗澡的较舒适的温度时 40 摄氏度 5. 物态变化:物理学中将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1)物态变化的三种形式,固体、液体、气体;---------------------------------------------------------------最新资料推荐------------------------------------------------------ 熔化与凝固物态变化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变,今天具体学习固态与液态之间的变化: 1. 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第五章物态变化知识点1:温度和温度计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
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沸水的温度为,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4、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部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进行工作。
③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注意:“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接触时所测温度”高于“所测液体温度”)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5、体温计:①测量原理:“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②量程:35℃~42℃;分度值:0.1℃③构造特征:在玻璃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个狭窄的凹槽(缩口)(这就是“只升不降”的原因,即可以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④与普通温度计不同,可以离开人体读数⑤使用:使用前甩一下,让水银退回玻璃泡内⑥“只升不降”解释:体温计遇到比它高的温度会上升到这个高的温度,遇到比它低的温度不会降低而是保持原来的温度。
6、分类及比较:生活中常见温度值人正常体温37℃洗澡水温40℃一般室内23℃我国历史上的最低气温是-52.3℃冰箱冷藏室0℃以上火柴的火焰温度是800℃知识点2: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一、熔化和凝固①熔化(吸热)定义:物体从变成叫熔化。
晶体物质: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奈、各种金属等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初中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固态的凝固、液态到气态的汽化、气态到液态的液化、固态到气态的升华、气态到固态的凝华等。
固态到液态的熔化:熔化是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固态下,物质分子之间有一定的排列序列,具有一定的定形,分子间的吸引力大于分子的热运动能,固体是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当物质加热升温时,分子的热运动能增加了,分子间的吸引力被克服,分子开始摆脱固态的定形结构,固体逐渐变成液体,产生了熔化现象。
熔化点是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温度。
液态到固态的凝固:凝固是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液态下,物质分子之间的排列无规则,分子间的吸引力与分子的热运动能大致相等,液体是无定形的流动体;当物质冷却降温时,分子的热运动能减小了,分子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大,液体开始逐渐变成固体,产生了凝固现象。
凝固点是物质从液态到固态的温度。
液态到气态的汽化:汽化是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在液态下,物质分子间的排列无规则,分子间的吸引力与分子的热运动能大致相等,液体是无定形的流动体;当物质加热升温时,分子的热运动能增加了,液体内部部分分子的热运动能超过了液体表面的吸引力,这些分子就以较高的速度脱离液体,从液体表面逸出,形成气体,并迅速扩散到周围空间,产生了汽化现象。
汽化点是物质从液态到气态的温度。
气态到液态的液化:液化是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气态下,物质分子间几乎无相互作用力,分子间的吸引力小于分子的热运动能,气体是无定形的扩散体;当气体冷却降温时,分子的热运动能减小了,分子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大,气体分子逐渐减速,最终被吸附于液体分子表面而形成液体,产生了液化现象。
液化点是物质从气态到液态的温度。
固态到气态的升华:升华是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无液态存在。
在固态下,物质分子之间有一定的排列序列,具有一定的定形,分子间的吸引力大于分子的热运动能,固体是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当物质加热升温时,分子的热运动能增加了,分子间的吸引力被克服,部分分子开始跳跃或振动,从而从固体表面脱离,直接由固态转变为气态,产生了升华现象。
初中物理中考中的物态变化与天气云、雨、雾、露、霜、雪、雾凇、冰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水的不同物态,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形成过程中有哪些物态变化吗?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物态变化与天气吧!一、雨、雪和冰雹自然界里雨雪的形成,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物态变化过程。
地面上的水蒸气成为水蒸气,升到高空与寒冷空气接触,水蒸气便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当温度下降,又有凝结核的时候,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而为雨。
一滴雨点要比云中的小水滴大上几千倍。
如果温度低于0℃,水蒸气在空中就可能形成雨。
雪是结晶的水。
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微小晶体叫冰晶。
当冰晶在大气中随着气流上下翻腾,凝集起来变得足够大的时,就成为雪花向地面飘落。
雪花的形状多为六角形,也有针状、柱状或不规则形状的。
雪花的大小取决于温度,温度越低,形成的雪花越小。
由于构成雪片的结晶能反射光,所以雪片呈白色。
当过冷水滴碰撞在冰晶(或雪花)上,则成霰,霰在积雨云中随着气流多次升降,不断雨雪花、小水滴等合并,形成透明层交替的冰块,落到地面,这就是雹。
二、雾和云大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可以发生在地表面或表面的物体上,形成露和霜;也可以发生在空中,形成云和雾。
大量的细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中,就形成雾。
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蒸气充沛,有凝结核存在,有使水蒸气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
大量的细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云。
云和雾的本质上的一回事,只是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而雾却是接触地面的。
可以说,云是高空的雾,雾是地面的云,形成云的基本条件与雾相同,所不同的是,形成云要有空气的上升运动以及上升运动而引起的绝热冷却。
三、露和霜大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可以发生在空中,形成云和雾;也可以发生在地表明或地表明的物体上,形成露和霜。
夜晚,地表明因向外辐射而冷却,温度迅速降低,与地表明接触的空气,温度也逐渐降低;当空气的温度降低到露点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在地表明或地表明的物体上。
专题26物态变化的理解与应用【核心考点精讲】1、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这种转变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1)熔化①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例如冰熔化成水,熔化要吸热;②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温度(熔点),例如:冰、海波、食盐、各种金属。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温度,例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熔化图像非晶体熔化图像③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晶体熔化过程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2)凝固①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例如水凝固成冰,凝固要放热;②晶体有固定凝固温度(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固定凝固温度,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凝固图像非晶体凝固图像③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晶体凝固过程特点:不断放热,温度不变。
3、汽化和液化(1)汽化AB:固态BC:固液共存态CD:液态B点:固态C点:液态EF:液态FG:固液共存态GH:固态F点:液态G点:固态①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例如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要吸热。
②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①达到沸点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沸腾过程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纸锅烧水)【蒸发】①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2°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液体上方空气流速,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2)液化①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例如水蒸气液化成水,液化要放热。
②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物体)和压缩体积。
4、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例如樟脑丸变小,白炽灯灯丝变细,升华吸热。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例如雾凇,窗花,凝华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