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2.露3.雾4.雹5.冰6.雪7.霜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物态变化》知识清单一、物态变化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而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就叫做物态变化。
比如,冰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这都是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理解物态变化对于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以及很多自然现象都非常重要。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例子:春天,冰雪消融;蜡烛受热熔化。
(3)特点:熔化过程中要吸热。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不同的晶体,熔点一般不同。
(5)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2、凝固(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例子:水结成冰;钢水浇铸成钢锭。
(3)特点: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5)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方式: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蒸发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速。
特点: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沸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叫做沸腾。
特点: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2、液化(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例子: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外壁上会“出汗”;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
(3)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4)特点:液化过程中要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例子: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樟脑丸变小。
(3)特点:升华过程中要吸热。
2、凝华(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物态变化概述在物理学中,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受到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影响时,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中,我们主要接触到的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
二、具体知识点详解1. 熔化与凝固熔化是指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则是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的关键都在于温度。
例如,金属加热至熔点后,会由固态转变为液态;而当液态的金属冷却至凝固点时,则会转变为固态。
2. 汽化与液化汽化是液体转化为气体的过程,其中又可以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而沸腾则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液化则是气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通常需要通过降低温度和/或增加压力来实现。
3. 升华与凝华升华是指固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不经过液体阶段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通常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下发生,且多见于一些特殊的物质。
三、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交换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热量的交换。
例如,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而凝固、液化和凝华则释放热量。
这种热量的交换对于理解和描述物态变化过程至关重要。
四、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金属冶炼过程中就涉及到了熔化和凝固的物态变化;天气变化中的雨、雪、霜、露等则涉及到汽化、液化和凝华等物态变化。
了解这些物态变化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实验与观察在物态变化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实验与观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物态变化的过程,理解其原理。
同时,实验还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和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六、总结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点,对于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物态变化知识点简要总结物态变化的种类与特征:固体-液体-气体:这是物质在常见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最常见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
当温度升高或压力减小时,固体物质会熔化成液体,进一步加热或减小压力则会使液体变成气体。
反之,当温度降低或压力增加时,气体物质会凝华成液体,再进一步降温或增加压力则会使液体凝固成固体。
固体-气体: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物质还可以直接由固体转化为气体,这个过程被称为升华。
相反地,气体也可以直接由气体转化为固体,这个过程被称为凝华。
液体-气体:除了蒸发和凝结外,物质的状态还可以通过汽化和液化来互相转化。
当液体被加热至其沸点时,会发生汽化,将液体转化为气体;反之,当气体被冷却至其凝点时,会发生液化,将气体转化为液体。
物态变化的过程:在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中,物质会吸收或释放能量。
当物质由固体转化为液体或气体时,其内部的分子会摆脱原先的位置,并具有更大的自由度,这需要吸收一定量的能量,同时也会导致物质的温度升高。
反之,当物质由气体、液体转化为固体时,释放出的能量会使物质的温度降低。
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升华、凝华、熔化、凝固、蒸发、液化等过程。
每种物态变化都有其独特的变化过程和表征性的现象,这也为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和行为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信息。
影响物态变化的因素:物态变化的发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和压力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物质的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也会减小,这会使得物质更容易发生状态转化。
相反,当温度越低时,物质的分子运动越缓慢,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也会增强,这会使得物质更难发生状态转化。
压力也会对物态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增加压力会使得气体更容易变为液体或固体,减小压力则会使得液体或固体更容易变为气体。
这也是为什么玻璃瓶中的气体可以在打开瓶盖后迅速从液体状态转化为气体状态的原因。
此外,物质的种类和结构也会对物态变化产生影响。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自然现象的物态
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是指自然界中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现象。
自然现象中六种物态变化是指: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
以下是自然现象中六种物态变化具体举例说明:
一、熔化:(1)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2)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
二、凝固:(1)水结成冰块;(2)铁水浇铸成车轮;
三、汽化:(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2)擦在
手上的酒精马上干了;
四、液化:(1)早晨的浓雾、露水;(2)夏天,棒冰周围冒“白气”;
五、升华:(1)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2)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六、凝华:(1)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2)北方冬天的树挂。
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自然界中,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各种各样的物态变化现象。
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变,这就是物态变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探讨其原因和意义。
一、溶解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完全分散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混合物。
常见的例子是将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等。
溶解是一种快速而普遍的物态变化现象,这是因为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进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物质。
溶解的原理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发生吸引力或排斥力。
当这种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解就会发生。
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对于化学反应、生物过程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沸腾沸腾是指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凝固体和气体之间发生反复转化的过程。
当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液体内部的分子能量增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
当液体内部的蒸气压等于外部气压时,液体就会发生沸腾。
沸腾时,液体内部会产生气泡,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
沸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水烧开时发生的沸腾现象。
沸腾的过程中,液体内部的分子与气体相互转化,这种相变过程对于烹饪、发酵等过程至关重要。
三、冻结冻结是指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变为固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当液体的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时,液体内部的分子的热能减小,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
这导致液体分子逐渐排列成规则的晶格结构,形成固体。
冻结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水在零度以下凝固成冰。
冻结不仅对于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在工业生产、自然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四、蒸发蒸发是指液体在一定温度下,从表面向空气中转化为气体的过程。
液体的分子在不断运动中,有的分子能量较高,逃离液面,形成气体的分子,这个过程就是蒸发。
蒸发是一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比如水洗完衣服晾晒时,水分逐渐蒸发。
蒸发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会降低,所以蒸发是一种具有降温作用的物理过程。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过程放热常见实例:◆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九.常见的自然现象◆云:白天气温较高,地表水大量蒸发,因此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这时候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以后,一部分液化成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天空中的云就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
(液化以及凝华)◆露:天气较热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
(液化)◆雹:在夏季,上升气流很强,也很不稳定。
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大冰块,当这样的大冰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就降落到地面形成冰雹。
(凝固)◆霜:夜晚,气温降到0℃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上冷的物体,凝华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凝华)◆雪:当云中的小水滴不断蒸发成水蒸气再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温度低于或接近0℃就形成六角形的冰花,冰花聚集在一起,形成雪片或者雪团降落下来,这就是雪。
(凝华)◆雾:空气中如果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漂浮在空气中,这就是雾(液化)。
◆雨:当云越聚越多,越聚越厚的时候,就要开始下落,在下落过程当中随着温度升高,云中的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与云中原有的小水滴一起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熔化)十.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1、冬天嘴呼出的“白气”的形成—液化2、雾的形成—液化3、露的形成—液化4、霜的形成—凝华5、用久日光灯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6、冰镇啤酒瓶“冒汗”—液化7、用久的电灯的灯丝变细—升华 8、天空中云的形成—液化和凝华9、舞台上干冰形成的白雾—先升华后液化 10、冰棒冒“白气”—液化11、烧开水时,水面冒出的“白气”—先汽化后液化12、冰棒纸上结的“霜”—凝华 13、碘变成紫色的气体—升华14、卫生球变小了—升华 15、夏天衣服被晒干—汽化。
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物态变化是物质经历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形态可以通过温度、压力和物质本身属性等因素而改变。
在研究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固液气三态物质在不同温度或压力下会经历固液气三态的变化。
固态是指物质粒子间的距离小,不可压缩,形状不变的状态;液态是指物质粒子间的距离较大,可以流动,不可压缩,形状可变的状态;气态是指物质粒子间距离很大,可以自由运动,可压缩,形状不定的状态。
同时,固液气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气、液、固三种物态之间的升温或降温,升压或降压等因素来实现。
二、蒸发和沸腾蒸发和沸腾是物态变化的常见现象。
蒸发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液体表面分子具有足够的热运动能够克服表面张力扰动,从而从液体表面逸出过程。
而沸腾是指在固定压力下,液体全体的分子都凝聚在液体表面并获得蒸发所需的热量,液体全部变为气态状态的现象。
三、熔化和凝固熔化和凝固是物态变化中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
熔化是指物质变成液态的现象,它可以通过增加温度来实现;凝固则是指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来实现。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状态变换的反向过程,相互依存,也组成了物质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固有蒸发过程。
四、升华和凝华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中的另外两个基本概念。
升华是指固体直接由固态转移到气态的现象,而凝华则是指气态直接由气态转移到固态的现象。
在升华过程中,物质的状态跨越了固态到气态的一大段,因此温度会比蒸发时升得更高;而凝华则是固态到气态过程的反向过程,其过程相较于熔化后制冷凝华更容易被观察到。
五、气体的压力对于气体而言,它的状态可以通过压力、容积和温度这三个物理量来描述。
其中,压力是影响气体状态变化最常见的物理量。
一般来说,当气体容器的体积不变时,其温度升高将导致气体分子具有更大的动能,分子撞击容器壁的时间增加,因而容器壁上所受的压强增大。
同时,当我们增加容器内气体的数量时,容器内气体分子数量增加,碰撞容器的总次数增加,也会使容器内气体的压力增大。
云雨雪雾露霜的物态变化1. 云的产生和物态变化云是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成的水滴或冰晶体,是天空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云的产生是由于水体的蒸发、植物的蒸腾、土壤的蒸发等,形成了水蒸气,而水蒸气在遇到一定条件后,就会形成云。
云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云渐消散,有时又聚集成厚厚的云层。
当云层中的水滴或冰晶体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出现降水现象,如雨、雪、冰雹等,这种物态变化将水从气态转化为液态或固态。
2. 雨的物态变化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是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体因重力加速度而落下地面的过程。
雨是从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体形成的,这些水滴或冰晶体在下落过程中逐渐融化,形成水滴。
当水滴的直径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下落到地面上,成为雨。
雨的物态变化是气态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这一过程是由于水蒸气冷却至饱和点而形成云,云中的水滴和冰晶体不断增长直到体积增大到重力作用使其下落,最终形成雨水。
3. 雪的物态变化雪是一种在冬季经常出现的降水现象,是云中的水蒸气先变成冰晶,然后在冷空气中逐渐增长,最终降落至地面的冰晶体。
雪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低温、高湿度等。
雪的物态变化是水蒸气凝结成冰晶,在逐渐粘附、合并后,形成了雪花,雪花在下落的过程中因为温度低,使其保持在冰晶体的状态,最终落在地面上形成一层白色的雪。
4. 雾、露和霜的物态变化雾是一种气态水蒸气在接近地面时形成的云层,是云的一种形态。
露是指地面上由于水蒸气在降温时形成的液态水滴,通常出现在夜间气温降低时,叶片和草地等物体表面上会出现一层水珠。
霜也是由于水蒸气在降温的过程中形成的固态水分子,通常在地面或物体表面覆盖一层冰晶,是夜晚最常见现象之一。
雾、露和霜的物态变化都是水蒸气从气态转化为液态或固态,是气象规律的体现,它们都与大气中的水分子有关。
总之,云、雨、雪、雾、露和霜都是大气水分的不同形态,它们的物态变化体现了水在不同温度、压力等条件下的不同状态。
这种变化是自然界中很常见的现象。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2.露3.雾4.雹5.冰6.雪7.霜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1.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2.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3.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4.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5.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六、你身边的热现象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2、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3、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冷5、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变黑6、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7、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先湿后干8、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9、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10、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11、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什么12、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哪些13、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物态变化》知识清单一、物态变化的概念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比如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而物态变化就是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
二、物态变化的种类1、熔化熔化是指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的过程。
例如,冰变成水就是熔化。
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2、凝固凝固则是液态物质变成固态的过程,与熔化相反。
水变成冰就是凝固,这个过程会放出热量。
3、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比如湿衣服晾干。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比如水烧开。
汽化过程需要吸热。
4、液化液化是气态物质变成液态的过程。
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液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5、升华升华是固态物质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比如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因为冰直接升华成了水蒸气。
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6、凝华凝华是气态物质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霜的形成就是水蒸气凝华的结果。
凝华过程会放出热量。
三、影响物态变化的因素1、温度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不同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不同的物态变化。
2、压强压强的变化也会影响物态变化。
比如在一定温度下,增加压强可以使气体液化。
四、熔化和凝固1、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有固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
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温度,比如玻璃、石蜡等。
2、熔化和凝固的图像晶体的熔化图像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表示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凝固图像也有类似的特征。
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没有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温度一直在变化。
五、汽化和液化1、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速。
液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空气流速越快,蒸发就越快。
2、沸腾沸腾的特点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且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同时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雾所包含的物态变化
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的形成涉及到多种物态变化。
首先,雾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水汽有关。
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形成了雾。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主要有两种:液化和凝结。
当空气中的水汽遇到冷的表面(如地面、树叶等)时,水汽会冷却并凝结成液态水滴,这个过程被称为液化。
同样地,当空气中的水汽遇到冷的空气时,也会凝结成液态水滴或冰晶,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凝结。
除了液化和凝结,雾的形成还可能涉及到其他物态变化,如蒸发和升华。
当太阳照射到雾时,雾中的小水滴会吸收太阳的热量并蒸发成水蒸气。
这个过程被称为蒸发。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雾中的冰晶也可能直接升华为水蒸气,而不经过液态阶段。
总的来说,雾的形成涉及到多种物态变化,其中主要包括液化、凝结、蒸发和升华。
这些物态变化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雾的形成和消散。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雾可能涉及到不同的物态变化过程,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雾的类型和形成条件来具体分析。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例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2.露?3.雾4.雹5.冰6.雪?7.霜?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物态变化》知识清单一、物态变化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物质通常以三种状态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这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比如,冰受热融化成水,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水,水遇冷还能凝固成冰。
这些都是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二、常见的物态变化类型1、熔化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物质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冰在温度升高时会熔化成水。
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熔点。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加热过程中会逐渐变软,最终变成液体。
2、凝固凝固则是熔化的逆过程,即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凝固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比如,水在温度降低到 0℃时会凝固成冰。
3、汽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1)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它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时液体温度会降低,因为液体蒸发需要吸收热量。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方空气的流速。
(2)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沸点是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4、液化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液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常见的液化现象有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瓶外壁会“出汗”,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等。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5、升华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就是因为冰直接升华变成了水蒸气。
6、凝华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凝华过程会放出热量。
霜的形成就是水蒸气凝华的结果。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吸热或放热。
吸热的过程有:熔化、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升华。
放热的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
四、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1、冷藏和冷冻利用物质的凝固和汽化吸热来实现冷藏和冷冻。
冰箱通过制冷剂的汽化吸热来降低冰箱内部的温度,而冷冻食品则是利用水的凝固放热来保持低温。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2.露?3.雾4.雹5.冰6.雪?7.霜?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
常见的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
云、雾、雨、露、霜、雪、雾凇、冰雹是水的不同物态,它们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一、云的形成
地面附近的水蒸气上升,到了一定高度(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如果高空的温度高于0°C,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滴,如果高空温度低于0°C,水蒸气就凝华为小冰晶。
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就形成了云。
云涉及的物态变化:液化或凝华。
二、雾的形成
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便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便形成雾。
雾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三、雨的形成
云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如果云中的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落形成降雨;如果小冰晶增大后下落,当到暖气流时就会熔化形成降雨。
所以雨涉及的物态变化有:熔化。
四、露的形成
若空气湿润(一般在春秋季节),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液化便形成露。
露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五、霜的形成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小冰晶),多形成于深秋或初冬季节的夜间,当夜间的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蒸气在地面或枝叶上凝华形成霜。
霜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六、雪的形成
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0℃以下空气时时,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周围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成雪。
雪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七、雾凇的形成
雾淞(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经常一夜间松花江畔长堤上的大柳树成了“白发三千丈”的雪柳,苍松则成了“玉菊怒放”的雪松。
当夜间温度下降,空气中水蒸气凝华附着在草木和其他物体上便形成了雾凇。
雾凇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八、冰雹的形成
冰雹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
冰雹(人们常称为雹)。
冰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会凝固成小水滴,若随著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固成冰粒,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往下降,当其降落至较高温度区时,其表面会熔化成水,同时亦会吸附周围之小水滴,此时若又遇强大之上升气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则又凝固成冰,如此反覆进行如滚雪球般其体积越来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于空气之浮力,即
往下降落,若达地面时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态冰粒者称为冰雹,如融解成水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雨。
所以冰雹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是:熔化与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