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与黄帝内经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2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再读黄帝内经》中刘丰润老师结合内经同时期的天文地理和气候环境,系统指出古人所倡导的应为五气化生理论,而五行学说仅为其方便说。
古人观察发现木火土金水五星于五季中交替出现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天极,显现为经天五色星气。
其中,岁星春现于东方天极,显苍天之气,其色青,其气风,其性生发;荧惑星夏现于南方天极,显丹天之气,其色赤,其气暑,其性长;镇星长夏现于中天极,显黅天之气,其色黄,其气湿,其性为化;太白星秋现于西方天极,显素天之气,其色白,其气燥,其性收;辰星冬现于北方天极,显玄天之气,其色黑,其气寒,其性藏。
如此,一年五季中,五星所释放的五色星气与地表自然界气候地貌中春天多风,万物复苏而抽芽发青;夏天暑热,万物蓬勃生长;秋天多燥,果实丰收,继之萧条凋零;冬天天寒地冻,万物藏之,冰雪盖地;长夏湿,时逢梅雨,天闷地湿。
古医家为归类这一特性,选用地表木火土金水五物质属性以应之,称为五行。
故有春风、主生,以木性应之;夏暑、主长,以火性应之;秋燥、主收,以金性应之;冬寒,主藏,以水性应之;长夏湿、主腐熟五谷,与土性相合。
医者为表五脏之性,将五脏与五行相合,有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由此,五星与经天运气、五气、五行、五脏、五季、五方、五色等建立对应关系。
自然界五气主管万物的生长壮老已,而物有五色以应运气本色,物有味归于五味,人食五味而生养。
古修行经脉建立者认识经络有气,故以生,实脏有五,归为五气藏五脏。
此为《再读黄帝内经》中五气化生核心理论的天文基础。
五气来源于天,分主五季,位居四方,周行地表,化生包含人在内的万物,归类五行,分属五味、五色、五音等,藏于五脏。
人与天地间的五气是相通的,当自然界五气非其时而至出现太过或不及时则化邪,又称“六淫”“六邪”,便会影响人体五脏五气的平衡,导致疾病甚至死亡。
古代五运六气理论由此而来。
古代先民通过对天球上星辰日月和地表四方五季物候的监测情况,便可以用来判断外界五气的邪正盛衰情况,从而避之有时,科学摄生和防治疾病。
南怀谨大师皇帝内经《生命科学与黄帝内经》南怀瑾讲座(一)到太湖边的太湖大学堂听南怀瑾的宣讲,题目是《生命科学与黄帝内经》。
坐定多时,南老先生出来了,听众起立鞠躬,南老拱手向大家致意。
开讲。
(本人转述得不大准确,待修订)南老说,当前的中西医的争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我们外行觉得也有问题,中医都不读黄帝内经,这不行。
今年是黄帝纪元4705年。
为何《史记》写的历史从黄帝开始,因为从黄帝开始,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都开始发展,是文明的共祖。
那么黄帝有无其人?还有尧、舜、禹是否真有其人?有人说据考证禹是爬虫,这些都是日本人的研究出来的,他们的目的就是丑化我们的祖先,还有人说黄帝内经文字这么优美,像是汉代人写的,这也是小看我们的祖先,他们为什么就写不出优美的文字。
黄帝是甘肃天水人。
我们看上古天真论,“天”字,有宗教的天、哲学的天,天文的天,很多含义。
天上面的一横,就是一画分天地。
中国的学问都是相通的,司马迁既是哲学家、文学家也是科学家,春江花月夜有句:“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人初照人”。
就包含了文学哲学的东西在里面。
你说这个和黄帝内经有什么关系,不,关系很大。
先看第一句,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神字,是通神的意思,先知。
弱:小,不是脆弱。
登天,鼎湖龙去,先存鼎湖山。
女子七岁……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天癸的癸,是水的意思(十天干配五行),这里说到水,有壬水,是未成形的水;癸水,是已成形的水。
(高论!)为什么女子以七为单位,男子以八为单位?数字里面学问很大,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零,不是没有,是不可知数,无量数,无穷数。
印度有本书《佛说入胎经》,男精女血受孕后,第一个七天生羯邏蓝,就是我们说的督脉。
第二个七天,男女分化,经过三十八个七天,就生出来了,这本书内容很复杂,就不多说了。
不光人,我们说气候,五天为一候,三候为遗弃,六候为一节,一年有二十四候,此外,每天每时辰都有节律。
《黄帝内经》:来自上古的生命哲学!《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也是我国最早且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它是中医养生学之源。
通过对这部古经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学会了解自然,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让人拥有健康的体魄,延长寿命。
《黄帝内经》的具体成书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是不管哪个说法,它怎么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两千多年前的一本医书,现在依然被奉为中医经典,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黄帝内经》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黄帝内经》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堪称中国养生之第一书。
养生问题的核心是转变生活方式,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的生命体系--人始生人们通常把《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古典医学著作看待,对此我不能苟同。
《黄帝内经》不仅是部古典医学著作,更是一部揭示人的生命体系的真谛的理论著作。
在《黄帝内经》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
《黄帝内经》认为,生之本,本于阴阳。
人是阴阳的和合。
这里的阴就是指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就是我们的躯体、五脏六腑、筋、脉、皮、毛、骨、肉、血、髓等,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的硬件系统。
这里的阳就是指看不见、摸不到、无色无味但确实存在、不能或缺的东西,就是人这个生命体的软件系统--魂、魄。
人就是一个高智能的机器,从本质上说与当下我们使用的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没什么区别。
都是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的,通上电就能使用。
人的电是什么呢?电就是“精”“气”。
精和气都是能量,精是气的固态形式。
人始生,就是讲从精子和卵子结合的瞬间开始到从娘胎中出生那一刻为止,一个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整个过程。
《灵枢天年》有这样的经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黄帝曰:何者为神?歧伯曰:血气以和,营卫以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这段经文描述了一个人从受精卵开始发育的过程。
翻译过来的意思之这样的:黄帝问他的老师歧伯:老师,我想知道人在出生前即在子宫中是怎么发育的?就像盖宫殿,什么是墙基,什么做柱子?失去什么坯胎就会死去,得到什么坯胎就能成活、发育?黄帝的老师歧伯回答说:如果把一个坯胎的形成比如成盖宫殿的话,那么,母血是墙基,父精是柱子。
光有墙基和柱子还不行,如果失去那个能让父精母血和合生化的神,胎儿就会死,获得这个神,胎儿就能活。
黄帝被老师提出的“神”的概念弄晕了,不知神之所指。
于是就继续追问他的老师歧伯。
黄帝问:什么是神?歧伯回答说:血气已和:血者,母血也,就是卵子,卵子携带者人的生长发育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就是当下我们用的电脑的BIOS系统。
浅析《黄帝内经》对当代社会发展积极作用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巨著,集我国古代医学之大成,被称“医学哲学之宗”。
它既有完整的理论,也有丰富的实践,对于现代医学、文化、生态、哲学,依然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
关键词:《黄帝内经》;文化;哲学;医学;生态引言《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应该指出,《黄帝内经》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而是属后人合著。
为什么又称为黄帝内经?估计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吧:“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故冠以“黄帝”之名,其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
《黄帝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是对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一部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最经典的“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
宇宙间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地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
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
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五种不同属性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真正内涵。
五行生克关系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一、《内经》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对于生命科学具有重要价值
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生命活动的系统法则、调控法则与节律现象,心身相互作用现象,经络现象,生命全息现象等。
二、运用多学科研究医学,建构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
与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相通
三、独特的医学发明,创建了世界特有的疾病诊疗体系
创建望闻问切四诊之法
全息诊法:面诊、目诊、耳诊、脉诊
针灸、气功、饮食等无创伤疗法
天然药物的识、分类、采集、炮制、配伍和辨证应用法。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总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着.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 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养生学,生命科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大奇书。
读了《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实际上《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这就可以引出《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 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
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
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
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论《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篇一论《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一、背景与意义《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对于研究中医学术、哲学思想、古代文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新审视《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本质,还能够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相关文献综述与领域现状自古至今,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不胜枚举。
古今中外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涉及到医学、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目前,随着中医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提高,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国际学者的关注。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学术价值医学理论:《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医学体系。
如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等,都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哲学思想:《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不仅是医学的基础,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现代生态学、环境学都有指导意义。
文化价值:《黄帝内经》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等多个层面,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现实指导意义养生保健:《黄帝内经》强调“治未病”,注重养生和预防。
它提出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序、不妄作劳等养生原则,对现代人的健康生活仍有指导意义。
医学实践:虽然现代医学与中医有很大的不同,但《黄帝内经》中的一些治疗原则和方法,如针灸、推拿、草药等,在实践中被证实是有效的。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跨学科思考:《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例如,现代医学越来越注重身心并治,这与《黄帝内经》中的观念不谋而合。
四、结果与讨论从学术角度看,《黄帝内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建立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还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
从现实指导意义来看,它为我们提供了养生保健的原则,医学实践的参考,以及跨学科思考的可能。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读后感篇一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读后感《黄帝内经》这本书,以前总觉得它高深莫测,遥不可及。
但当我真正读了之后,我发现它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跟我娓娓道来生命的奥秘。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书太古老了,能跟现代的生命科学搭上啥关系?嘿,还真别这么说!书中那些关于阴阳调和、四季养生的理论,放在今天,不也照样有价值?我觉得吧,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自身健康认知的新大门。
比如说,以前我总爱熬夜,觉得年轻无所谓。
可看了这书,我才知道,这是在打乱身体的节奏,可能未来会给自己埋下大隐患。
咱们现代的生命科学,追求的是高科技、新疗法。
但《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回归自然,顺应天时,才是根本。
这难道不是一种独特的智慧吗?不过,我也在想,书中的一些理论是不是太绝对了?毕竟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我们是不是也得灵活点儿来看待?总之,读了这本书,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更懂得要好好照顾自己这副皮囊啦!篇二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读后感哎呀,读完《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我这心里可是像开了锅一样翻腾!一开始,我以为这书会是那种枯燥得让人打瞌睡的老古董,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入迷了!你说这黄帝内经,几千年前的东西,怎么就能跟现代生命科学搭上关系呢?就好比说,它讲的五行相生相克,放在今天的医学里,也许就能解释一些身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就在想,古代的人没有那些先进的仪器,咋就能琢磨出这么深奥的道理?难道他们真的有啥特异功能?说起来,书里提到的养生方法,像是早睡早起、饮食有节,听起来简单,可咱们现代人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呢?也许,我们总是忙着追求功名利禄,却忽略了身体这个最宝贵的本钱。
这书就像一个警钟,敲醒了我!不过呢,我又有点疑惑,古代的经验放到现在,会不会有些过时啦?毕竟科技发展这么快,医学也在不断进步呀!不管咋样,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就够啦!篇三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读后感读了《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我真是感慨万千呐!这书里讲的东西,有时候让我觉得玄乎,有时候又觉得特别在理。
我国历史上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成就自古以来,生物科学一直是人类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重要领域之一。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在生物科学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取得了众多的成就。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我国历史上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成就,并展示出我国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的勤奋探索和创新成果。
古代中国的生物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体等现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知识,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描述。
这部著作为后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生物科学的研究逐渐深入和广泛。
在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通过对植物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与土壤的肥力有关的观点,这为后来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明代科学家李时中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我国许多植物的药用价值和功效,为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代以来,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科学家们积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国情,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
20世纪初,我国科学家陆地祥通过对植物遗传的研究,提出了“遗传基因”这一重要概念,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为我国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生物医药领域,我国科学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全球疟疾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药物研究,我国科学家在生物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了哺乳动物胚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应用。
讲到《黄帝内经》,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心,是以黄老之道为主,然后散而为诸子百家。
所谓黄老,即是以黄帝轩辕为综合起始的阶段,到春秋战国以后,才转而狭义的以老子等道家学说作代表。
什么是黄帝之学,历来在中国文化中,很难下一内涵的定义。
因为它是儱侗包括中国的全体文化,不分精粗世俗的一切一切。
通常一般的观念,提到黄帝,就会想到《黄帝内经》,认为它只是中国上古传统的医药的书,而且从考据立场来看。
它的记述著作年代,很难稽考。
所以越来越被轻视,即使是学医的人,也一代不如一代,因对中国传统文字有差距,越读越不懂了。
扼要来说,《黄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的医的书。
我们一般翻开《黄帝内经》,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好像是从中国的玄学、哲学讲起,读也难读懂,看也不想看了。
其实,读中国古典的书,千万不要以十七世经以后,大学学了一点西洋文化文字逻辑的皮毛来看它,那就牛头不对马嘴,愈读愈远愈糊涂了。
中国古典文化的习惯性,以平常散说对话为主,自有它的逻辑,而不是先立前提,再加发挥、申辩,然后再做结论。
如果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来看中国古典文化,就会完全反感。
如说西洋文字的逻辑是完整的,那也不然,你只要取印度文化佛学的因明来看,如玄奘法师等所翻译的《瑜伽师地论》等一读,便可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文字,还只是后辈新兴的小儿科了。
话不要扯了,简单的回转来讲,《黄帝内经》真正的宗旨要点,多处散见于各篇的内涵中,或一二句,或多句,其中更重要的,即在<举痛论篇>中所说的三要义:读此,<内经>全书的中心,它是“医(寿)世,医(寿)人,医(寿)国,医(寿)社会”为中心,不过是先从如何养生寿人来切入而已。
譬如说,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内涵。
它便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如果只说抽象的天文,或有形的天体,而对人生生命生活了不相关,那是学问上的空谈理想,不是没有用,而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它必须要在人事上有实际应用,及实验经历才对。
人类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发展历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的认识不断深化。
人类生命科学和医学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医学技术、科学理论等多个层面入手,全面介绍人类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背景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用草药、针灸等方法来治病。
在古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地,医学学派不断涌现,并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在中医方面,中国的《黄帝内经》记载了很多有关身体结构、生理学和治疗方法的内容,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观念,也成为西方医学的基础。
到了十九世纪,医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随着化学、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人们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了解不断深入。
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得医学的研究和治疗方法变得更加先进。
二、医学技术1.手术技术自古以来,手术技术就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古代,经验医生用刀、针治病的方法并不一定安全、有效。
到了十九世纪,宣布了无菌医疗,为现代手术奠定了基础。
医学器械也变得更加精密化、小型化,为精确手术做好了准备。
如今,随着微创手术和机器辅助手术的发展,手术风险大大降低。
对于患有脑部疾病的患者,干细胞治疗技术、脑区射频、脑神经模拟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
2.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是目前治疗各种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随着药物研发技术和制药技术的提高,新药开发越来越快。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和人类干细胞技术的发展,更是提供了治愈某些顽症的可能。
3.影像检查技术在医学临床诊断中,影像学检查技术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普通X线到MRI,CT等高级成像技术的应用,医生们可以通过对身体内部结构、器官运作等方面的检查,发现和诊断病变,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三、科学理论1.基因学基因是人类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对身体的各种生物学特征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命科学与黄帝内经》南怀瑾讲座(一)2007-11-29 22:29托绿谷集图的福,到太湖边的太湖大学堂听南怀瑾的宣讲,题目是《生命科学与黄帝内经》。
坐定多时,南老先生出来了,听众起立鞠躬,南老拱手向大家致意。
开讲。
(本人转述得不大准确,待修订)南老说,当前的中西医的争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我们外行觉得也有问题,中医都不读黄帝内经,这不行。
今年是黄帝纪元4705年。
为何《史记》写的历史从黄帝开始,因为从黄帝开始,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都开始发展,是文明的共祖。
那么黄帝有无其人?还有尧、舜、禹是否真有其人?有人说据考证禹是爬虫,这些都是日本人的研究出来的,他们的目的就是丑化我们的祖先,还有人说黄帝内经文字这么优美,像是汉代人写的,这也是小看我们的祖先,他们为什么就写不出优美的文字。
黄帝是甘肃天水人。
我们看上古天真论,“天”字,有宗教的天、哲学的天,天文的天,很多含义。
天上面的一横,就是一画分天地。
中国的学问都是相通的,司马迁既是哲学家、文学家也是科学家,春江花月夜有句:“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人初照人”。
就包含了文学哲学的东西在里面。
你说这个和黄帝内经有什么关系,不,关系很大。
先看第一句,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神字,是通神的意思,先知。
弱:小,不是脆弱。
登天,鼎湖龙去,先存鼎湖山。
女子七岁……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天癸的癸,是水的意思(十天干配五行),这里说到水,有壬水,是未成形的水;癸水,是已成形的水。
(高论!)为什么女子以七为单位,男子以八为单位?数字里面学问很大,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零,不是没有,是不可知数,无量数,无穷数。
印度有本书《佛说入胎经》,男精女血受孕后,第一个七天生羯邏蓝,就是我们说的督脉。
第二个七天,男女分化,经过三十八个七天,就生出来了,这本书内容很复杂,就不多说了。
不光人,我们说气候,五天为一候,三候为遗弃,六候为一节,一年有二十四候,此外,每天每时辰都有节律。
(课间休息,晚餐)印度的佛教是所有宗教的源头,到现在等级制度还很明显,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托罗。
佛教的基础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三世:前有、中有、后有。
释迦牟尼说:人生难得、中土难生、明师难遇、佛法难闻。
又说: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人死后还有没有?有,佛叫阴境之中有(又称中阴)。
能看、能听、能说,没有痛苦,就是生人感觉不到你。
除了大善和大恶的人,中阴也有生死,七天一生死,最多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他就投胎去了,所以民间有做七的事。
《生命科学与黄帝内经》南怀瑾讲座(二)2007-11-29 22:30《黄帝内经》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书。
它不是道教的书,是先有《黄帝内经》再有道教的。
另外重要的书还有《易经》和《难经》,比内经还难懂。
对生死的理解,东西方是不同的,西方只知道人或者生,或者死,没有第三种形式,西方的宗教也是,即使死了,见了上帝,也不过两种,一种人上天堂,一种人下地狱,没有第三种情形。
中国不同,对生死没有这么明确的界限,甚至有“长生不死”的大胆想法,也可以说是豪言壮语。
简单讲讲《易经》,《易》分为几个部分,理、象、数三个部分,如果加上通和变,就是五个部分。
易,意思是简易、交易、变易、不易,最后一个意思是宋朝的时候加上去的。
人的七七之变,也可以用卦象推演来理解:人之初生,生命的本来面目,卦象乾;经过一个七,一阴生于下,就变成天风姤卦;那么同样经过六变,就成为坤卦,正好七七四十九年,就是我们所说的更年期,那么生命完了吗?没有。
靠自身的修炼,生命还可以回来,那么就是坤之初爻变为阳爻,成地雷复卦。
复卦对应的时辰是子时。
对应的天时是冬至。
邵康节:冬至子之中,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再说五行。
金代表的是坚固;木代表的是生命不断,发展不停,生生不易,没有死亡。
像草木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火代表的是热能。
水就更重要了……十二地支配五行,像亥子属水……十二地支配阴阳,子,三爪,属阳,丑,蹄两瓣,属阴……为什么补肾,就是补脑?印度那个《佛说入胎经》第一个七天生出来的就是当中那个中脉(笔者注:此中脉连接肾和脑)。
天一生水,地六承之,生命最初形成的是水。
生成过程:虚空→风、气→水→肾。
如果研究如何把肾水补回去,那就是神仙之学了。
这个几个史学家都有记载,史记有“列仙之俦,其形清癯”,刘向著有《列仙传》。
插进来讲一段庄子《庄子·外篇·在宥第十一》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
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
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
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
慎守女身,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
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
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
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南怀瑾讲座(三)中国做学问有这么几个入手:小学,就是识字,我小时候就学了,象形会意,现在倒成了专门的学问了;训诂,训诂汉代做得多,所以又叫做汉学,现在外国人把汉语言研究叫做汉学,是不对的;还有一个音韵学,也就是研究方言的学问,其实上古时代全世界语言是一样,后来才慢慢分化的。
比如“窮”字,穴字头下是个弯着腰的人,就是穷途末路,无脸见人的意思,一看就明了,这个把意思和字形结合的文字,能保持字意不变,我们中国的文字含义,几千年前是什么意思,几千年后还是什么意思,这不容易,英文几百年就有很大的变化,现在人读不懂几百年前的英文,得靠专门的专家来解读。
《阴阳别论篇第七》:“凡阳有五五二十五阳”,这是根据天文来的,以前当兵打仗,没有手表,不知道时间,怎么办?问几点了,有个老兵,伸出鼻子嗅了嗅,“三点半!”,时间也能嗅出来?中国文化奇妙。
《周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一”是不用的,是整体,一前面还有零,零不是没有,是无穷数,无量数。
有首诗说得好: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若人识得阴阳理,天地都在一掌中。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我们说一月三阳开泰,为什么?冬至一阳生,由坤卦变成复卦,十二月二阳生,再变成临卦,正月三阳生,再变为地天泰卦。
所以叫三阳开泰。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别是辨的意思。
有人向济公索诗,济公说:五月西湖凉如秋,枝荷香里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意思是说明年我就不在人世了。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离合是有关生死的学问。
(我看了下,好像没有讲到生死,南老后面一直没有详细讲)医者易也,易是变易,是指智慧,医学是智慧的学问。
有医生自己把脉,方向也反了,我没有胡子,只好摸着下巴笑了。
西医讲细菌致病,和中医邪气致病没有矛盾,果必自腐而百虫生,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细菌本来就存在,在适当的条件下会发作。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讲梦。
早在礼记就讲到梦,人有思想就有梦,但是有些人记得住有些人记不住,有定力的人可以把梦记住,一般人不大记得住。
人一定会做梦,就像人睡觉一定会动的,绝对不动的人是没有的。
圣人不会做梦,白痴也不做梦。
有定力的人,可以记住梦,甚至控制梦,甚至转变梦。
还有梦中梦,我就做过。
梦总是缺少色彩,梦中有太阳的更少。
“肝气盛则梦怒”,梦见怒,肝气有问题。
这是诊断,但是内经没有讲全部的诊断。
“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击毁伤”,佛教说人身中有“三尸虫”,人有寄生虫很正常,肠道的寄生虫可以帮助消化。
中国人,特别中国农村喜欢吃大米的饮食很难消化,德国人说中国的粪便中营养提炼出来还可供给三年。
说到吃,我想起来一件事,以前出门我的老祖母给我一小包糯米放在我的书箱角落中,说,孩子啊,以后想家了就抓一点泡开水喝,我当时没在意,后来长期带兵打仗,驻扎在四川,有段时间老是觉得头胀,没有精神,找谁也看不好,后来,托人找了一位很有名的中医,那中医一搭说,没有病啊,我说人很不舒服啊,他说你是哪里的?我说是浙江人,他:哦,你是足底人(四川人管外地都叫足底人),这是思乡病,我一想,对了,就是这个病,这个医生真高明。
他说,你去浙江人开的咸鱼铺买点咸鱼吃吃就好了,一出来直奔咸鱼铺,刚问到那里面飘出来的气味,头脑就清醒了大半,病很快好了。
梦包含了医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中国著名的三个梦:庄周蝴蝶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据据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黄粱梦(有位叫卢生的秀才进京赶考途径邯郸,在附近一个村庄住店,遇见道人吕翁。
卢生自叹穷困,吕翁就给一个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梦到自己娶了一位高贵美丽的妻子,并进京考中了进士,当了宰相,儿子也成了名门贵族,真是子孙满堂,福禄双全,一直活到80多岁才寿终正寝,可是一梦醒来,店主做的黄粱米饭还没熟呢!唐代沈既济《枕中记》)南柯梦(淳于棼(fēn)是吴、楚侠义之士,家庭富有,但嗜酒成性。
一天,淳于棼在屋南的大槐树下,摆酒设宴,祝贺生日。
由于喝酒过多,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梦中,他坐上一辆四匹马拉的车子,驶进树下的蚂蚁洞,车行数十里,看见一座城廓,城楼上写着“大槐安国”。
走进大门,前来迎接他的右丞相说:“君王愿把女儿许配给你。
”淳于棼十分惶恐。
婚礼举办得十分豪华。
婚后,淳于棼被任命为南柯郡太守。
到任后,他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