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本概念教学文档

基本概念教学文档

基本概念教学文档
基本概念教学文档

专题检测评估(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化学家(1776.08.09- 1856.07.09),曾开业当律师,24岁后弃法从理,十分勤奋,

终成一代化学大师。为了纪念他,人们把1 mol 某种微粒集合体所含有的粒子个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 表示。下列说法或表示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B.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230210?

C.6.230210? 1mol -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D.科学上规定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合体都为1 mol

2.2Na O 、NaOH 、23Na CO 、NaCl 、24Na SO 可按某种标准划为同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标准正确的是( )

①钠的化合物 ②能与硝酸反应的物质 ③可溶于水的物质 ④电解质 ⑤钠盐 ⑥钠的含氧化合物

A.①③④

B.①②⑤⑥

C.②⑤⑥

D.①②④⑤

3.下列各组物质中,全都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液氯和氯水

B.酒精溶液和乙醇

C.七水合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溶液

D.干冰和冰水

4.(2012江西师大高三一模,1)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是( )

①混合物:石炭酸、福尔马林、水玻璃、水银;

②化合物:2CaCl 、烧碱、聚苯乙烯、HD;

③电解质:明矾、胆矾、冰醋酸、硫酸钡;

④同系物:22CH O 、242C H O 、362C H O 、482C H O ;

⑤同素异形体:60C 、70C 、金刚石、石墨。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③⑤

5.(2012江西师大高三一模,2)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

A.2H O 、HCOOH 、4242()()NH Fe SO 中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B.HCl 、24H SO 、3HNO 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

C.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孔雀石都是常见的铁矿石

D.23Na CO 、2()Ba OH 、4NH Cl 、22Na O 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磷酸的摩尔质量1

()g mol -?与6.230210?个磷酸分子的质量(g)在数值上相等

B.6.230210?个氮分子和6.230210?个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14∶1

C.32 g 氧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2NA

D.常温常压下,0.5NA 个一氧化碳分子所占体积是11.2 L

7.标准状况下,3 g 气体A 与5 g 气体B 分子数相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气体A 与B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3∶5

B.相同状况下,同体积A 气体与B 气体质量比为3∶5

C.同质量的气体A 与气体B 的分子个数比为5∶3

D.同温同压下,同体积A 气体与B 气体的密度比为5∶3

8.(原创题)用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22.4 L 甲烷气体含有甲烷分子数为NA

B.0.3 1mol L -?的氯化钠溶液中含钠离子数为 0.3NA

C.4.6 g 2NO 气体中可能含有2NO 分子数为0.08NA

D.5.6 g 铁粉与硝酸完全反应时失去电子数一定为0.3NA

9.已知32 g X 与40 g Y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 g Q 和9 g H,在相同条件下,16 g X 和足量Y 混合生成

0.25 mol Q 和若干摩尔的H,则物质Q 的摩尔质量应是( )

A.122 1g mol -?

B.63 1g mol -?

C.126 1g mol -?

D.163 1g mol -?

10.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H 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④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⑤根据反应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②③

B.②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⑤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1.在标准状况下,由CO 和2CO 组成的混合气体13.44 L,质量为20 g,此混合气体中C 和O 两种原子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3∶4

B.4∶3

C.2∶1

D.1∶2

12.(2012江苏南通高三模拟改编,7)设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4 g 氮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7 NA

B.标准状况下,2.24 L 2H 与2O 的混合物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1 NA

C.常温常压下,7.8 g 苯中含有双键的数目为0.3 NA

D.常温下,1 L 0.1 1mol L -?的43NH NO 溶液中氧原子数为0.3 NA

13.标准状况下V L 氨气溶解在1 L 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 ·mL -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1g mL -?,

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1mol L -?,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ρ(17V 22400)

(224224V)+.+.= B.w=17c/(1 000)ρ C.w=17V/(17V+22 400) D.c=1 000V ρ/(17V+22 400)

14.配制100 mL 1.0 mol ? 1L -的NaOH 溶液,下列情况会导致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

A.容量瓶使用前经蒸馏水清洗后没有干燥

B.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C.俯视确定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D.用敞口容器称量NaOH 且时间过长

15.已知V mL 243()Al SO 溶液中含有3Al + a g,取出V

4 mL 溶液并稀释至4V mL,则稀释后溶液中

24

SO -的浓度为… A.V a 9500 1mol L -? B.V a 18 1mol L -? C.V a 36125 1mol L -? D.V

a 271000 1mol L -? 16.(2012浙江温州高三一模卷,6)为测定人体血液中2Ca +的含量,设计了如下方案: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22424253KMnO H C O H SO ++===2442210K SO MnSO CO ++↑28H O +

若血液样品为15 mL,滴定生成的草酸消耗了0.001 1mol L -?的酸性4KMnO 溶液15.0 mL,则这种

血液样品中的含钙量为( )

A.0.001 1mol L -?

B.0.002 5 1mol L -?

C.0.000 3 1mol L -?

D.0.003 5 1mol L -?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12分)某工厂采用含硫酸和氢氟酸的溶液作为矿物中稀有元素的萃取液,生产要求该萃取液中

硫酸的浓度为3 1mol L -,?氢氟酸的浓度为8 1mol L -?。现有一批回收酸液共400 L,经测定其中氢氟酸浓度为12 1mol L -?,硫酸的浓度为1 1mol L -?。现要用此回收酸液配制上述萃取液,400 L 回收酸液经稀释可以得到 L 8 1

mol L -?氢氟酸,在400 L 回收酸液中加入 L 密度为1.84 3g cm -?、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然后 ,

即可得到符合要求的萃取液。

18.(12分)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放一个盛有等体积稀硫酸的烧杯(每杯溶液中都含有m mol 的

24)H SO ,调节天平使其平衡,然后在一个烧杯中加入a g 铁粉,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b g 镁粉,充

分反应后,天平仍平衡,试用代数式表示下列各种情况下,a 与b 的关系(关系式中可含m)。

(1)若a/56>m,b/24>m 时, 。

(2)若a/56

(3)若a/56m 时, 。

19.(16分)在150 ℃、1.50110Pa ?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2.38 g 缓慢的通入

装有18.58 g 足量的过氧化钠的玻璃管中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变为20 g 。计算:

(1)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物质的量。

(2)若将上述混合气体2.38 g 缓慢的通入60 mL 1 1mol L -?NaOH 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所生成的物质

是什么?其质量是多少克?

20.(12分)过氧化钙是一种安全无毒的物质,带有数量不等的结晶水,通常还含有部分CaO 。

(1)称取0.542 g 过氧化钙样品,灼热时发生如下

反应:22(CaO ?x 2)H O 22CaO O +↑+2x 2H O ,得到的2O 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67.2 mL,该样品中2CaO 的物质的量为 。

(2)另取同一样品0.542 g,溶于适量的稀盐酸中,然后加入足量的23Na CO 溶液,将溶液中2Ca +全部

转化为3CaCO 沉淀,得到干燥的3CaCO 0.70 g 。

①试计算样品中CaO 的质量。

②试计算样品中2CaO ?x 2H O 的x 值。

《语言教学原理》教学大纲

《语言教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10536 课程名称:语言教学原理 学时/学分:18/2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开课教研室:汉语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课 2.课程任务:《语言教学原理》是面向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语言理论课程,这门课系统的论述了第二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概念、总体设计中的主要环节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探索了第二语言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探索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技巧和手段,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教学理论体系,从理论上说明语言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课的重点是阐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教学法。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核、作业、课堂提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代序) 综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定位,以及未来展望;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将要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主要是本学科的研究领

域、现状、进展、特点与有待改进的问题;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教学难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 四、教学内容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 2.关于学科研究领域 3.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 4.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5.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研究 6.汉语习得过程研究的新进展、新特点 7.有待改进的问题、展望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综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加深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将要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本章主要介绍国内外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综述。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主要是本学科的研究现状、成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教学难点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四、教学内容 1.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回顾 2.美国汉语习得研究述评 3.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 第二章语言迁移研究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基本内容

化学 一、上海初中化学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一)学习要求 1.知道分子和原理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能从原子、分子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构成,为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2.识记元素的概念,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并能判断元素的存在形容。 3.知道地壳中、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学会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5.知道同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识记碳元素的一些常见的同素异形体以及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二化学用语 (一)学习要求 1.熟练书写常见的21种元素的符号和名称:H、He、C、N、O、Na、Mg、Al、Si、P、S、Cl、K、Ca、Mn、Fe、Cu、Zn、Ag、Ba、Hg。 2.识记常见的原子团的符号和名称:铵根、硝酸根、氢氧根、硫酸根、碳酸根。 3.知道化合价的概念,熟记常见的元素和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只要求掌握C和Fe的可变化合价)。能熟练运用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能应用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4.能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5.知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能根据化学反应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一)学习要求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的本质区别,会判断比较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做出判断。 2.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述各类反应,理解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作出判断。3.知道中和反应的概念、中和反应放热,理解中和反应过程中常见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能书写若干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学会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剂、还原剂。 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四、溶液 (1)学习要求 1.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常以某种分散体系的形态存在。溶液是一种重要的分散体系,在生活、生产和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初步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常识性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并知道它们跟溶液的区别。 3.初步体验自然界中充满了“物质溶解成溶液,溶液中析出溶质”的现象。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知道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

对基本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

对基本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 发表时间:2015-08-19T15:50:52.34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25期供稿作者:陈荣华 [导读] 武夷山市第一中学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基本概念教学,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 武夷山市第一中学陈荣华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是新课程的具体目标之一。而且,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基本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基本概念教学,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充分分析概念定义。例如,在《几何概型》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重几何概型的特点以及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区别的教学,而忽视了几何概型本身这个基本概念的教学,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对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地选择几何测度。 这个问题的误解主要是因为对概念没有正确理解造成的。定义:事件A理解为基本事件空间的某一子区域A,A的概率只与子区域A的几何度量(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正比,而与A的位置和形状无关。满足以上条件的试验称为几何概型。而这题若选线段长度作为几何测度,则忽视了“成正比”这个条件。 二.导入数学概念的数学情景应该简单、易接受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随着新课标和课改的深入,“情境教学”越来越成为中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情境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具体、更容易接受。基于此情况,在每次授课时,教师会很刻意地寻找引入新内容的数学情景。 对于某些教学情景,它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它往往不易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讲解 “对数函数”的教例中,教师经常用碳14来估算马王堆女尸年代问题引出 “对数函数”的概念。有些老师还由此引出埃及金字塔里的木乃伊,讲的绘声绘色,学生也听的津津有味。但笔者认为利用此问题不太适合,因为碳14的衰变问题对于高一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是陌生的,所以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阐述它,即便如此,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不理解,那么就不能正确地建立数学模型。也就达不到引出 “对数函数”的概念这个目的。 所以,“教学情景”的设置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应该是学生生活中耳闻目染的问题。如果我们采用细胞分裂、GDP增长等问题来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就更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基本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虽然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有趣味、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如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然而,“情境教学” 并不能看成数学教学中引入课程内容的唯一合理方法。 为了引入“概率”的概念,教科书首先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人掏出硬币扔十次,记下正面朝上的次数并算出其频率。再算出各个小组里正面朝上的频率和全班总得正面朝上的频率。接着让学生观察: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他们的频率是否会越来越接近某个数。从而引出概率的定义。 上述做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教材中概率的定义是采用统计的语言来阐述的,“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越来越接近于一个常数”,事实上这是一个极限过程。而现实中试验的次数不可能做太多次,又因为实验的偶然性,所以在这几次实验中对应所得的频率可能没有什么规律,更谈不上是否会越来越接近某个数。 而且“概率”这一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完全陌生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染,早已对这一概念所表示的含义有一定的认识或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组织这样一个活动,还不如直接提出:“有谁知道概率是什么吗”或者“有谁知道概率表示什么含义”然后直接阐述、分析概念。另一方面,由于概率用统计语言来描述,具有它的抽象性;而在中学阶段,概率的计算及其他性质并不是由此种定义给出,所以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刻意地花太多时间在此概念上。只要让他们理解概率是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就行了。 四.对于一些能够直接体现数学思想的概念应强调内在性、联系性和整体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学生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基础知识是指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纳入基础知识的范畴,足见我们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问题的重视。而数学的现代化教学,是要把数学基础教育建立在现代数学的思想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些概念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的理解,而是要把它提高到概念本身所体现的意义和思想。 在具体的知识教学中,具体概念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直接讲明的,而应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与教学过程,着意引导学生领会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理解和掌握。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教学教材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精品资料 第一节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教育评价的含义 (一)价值及教育价值 1.价值 价值是个含义广泛的范畴,它既是经济学范畴,又是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范畴,同时更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上认为,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是指客体及其属性同主体的尺度与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当主体需要时,客体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主体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客体是形成价值的前提,主体是形成价值的基础或核心,离开主体的需要谈论客体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价值的有无和大小,是由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而决定的。对价值的这个界定是对不同领域具体价值形式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特性的概括,因而是价值的一般界定,它对研究教育价值、教育评价的界定有重要意义。 2.教育价值 所谓教育价值是指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中的客体及其属性与其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就教育价值结构而言,其基本要素同一般价值结构是相同的,即主体及其需要和客体及其属性两个方面,缺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构成教育价值。但是这两个要素在教育价值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教育活动或教育现象的客体及其属性是教育价值关系存在的前提或先决条件,没有客体存在这一事实为前提,教育价值关系这一事实就不复存在;而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则是教育价值关系事实的基础或核心,没有主体及其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关系、无所谓价值,客体及其属性的存在也只是一种存在。因此,教育活动或现象的客体在教育价值关系这一事实中是被动者、是服务者、是前提,而主体则是主动者、是被服务者、是基础,教育价值关系是以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为轴心而建立起来的。 从不同角度出发,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是多元的,所以教育的价值也是多元的。从形态上说,教育活动或现象主体有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所以有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空间上说,有教育的内在主体或直接主体和外在主体或间接主体,所以有教育的内在价值或直接价值和外在价值或间接价值;从现实性和超越性说,有教育的现实主体和未来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从目的性和工具性上说,教育的主体有目的主体和工具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从投资上说,有投资主体(个人与社会投资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经济价值等等。教育价值的诸多具体形式构成教育价值系统。 在这些教育主体、教育价值诸多形式中,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则是根本的,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教育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个体主体是指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所谓社会主体,则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构成的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H.H.Stern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总结资料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总结资料 第一部分扫除障碍clearing the ground Chapter one L1 L1 terms are used to indicate, first of all, that a person has acquired the language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and generally within the family. Secondly, the L1 terms signal a characteristic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he language. A person's first language is a basis for sociolinguistic identity. L1 language is also called the native language or primary language, consequently, it would be best to reserve the term “native language” for the language of early-childhood acquisition and “primary language” for the language of dominant or preferred use when the distinction has to be made, with the terms first language to cover both uses, allowing the context to make clear the distinction. L2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has two meanings. First, it refers to the chronology of language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is any language acquired later than the native language. This definition deliberately leaves open how much later second languages are acquired. At one extreme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takes place at an early age when the native language command is still rudimentary. At the other, it may take place in adult life when the L1 acquisition process is virtually completed or slowed down. Or, it may take place at any stage between these two extremes. Secondly,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is used to refer to the level of language command in comparison with a primary or dominant language. In this sense, second language indicates a lower level of actual or believed proficiency. Hence second means also …weaker?or …secondary?. Bilingualism Bilingualism can be used in two situations. When we say “ Canada is a bilingual country”, we are making a statement about the objectivity or legal status of two languages in that country.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every individual in that country is bilingual. It may mean no more than that some people in Canada are native speakers of one language and other people are native speakers of the other language. The second use of the term, namely that of personal bilingualism, implies (a) notions of manner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b)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he two languages. With regard to (a), it suggests a simultaneous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in two languages which is analogous to first or native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one language. With reference to the level of command, being bilingualism is usually understood to mean a high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wo languages. In more technical discussions the use of the concept of bilingualism in this respect has changed. It has tended to be more broadly defined so that any proficiency level in more than one language can be referred to as bilingualism. Second versus foreign language In contrasting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here is today consensus that a necessary distinction is to be made between a non-native language learnt and used within one country to which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has been applied, and a non-native language learnt and used with reference to a speech community outside national or territorial boundaries to which the term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考点剖析: 1、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 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 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说明:本部分内容在各省市中考题中都有,常常作为中考试题的开篇题,考核率为100%,命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复习技巧点拨 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在中考中,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必考知识点,对于这样的精品知识,复习时要重点突破。 3、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浅谈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浅谈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宁波效实中学张宏良 315010 摘要:本文阐述了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一些处理方法。准确掌握概念、原理、定理、定义等,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所用到的最原始的材料。 内容:初三化学中基本概念多而抽象,相关知识分散于各章节中,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初三化学中,必须处理好基本概念的教学,因为它不仅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也是提高学生掌握化学及相关知识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正文: 总体要求:化学概念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因此概念教学应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掌握概念的实质,针对初三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教学中应尽可能采取各种直观手段,如实验、模型、实物、图表、多媒体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帮助学生尽快的形成和理解概念。 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会,供参考: 一、通过直观感觉,即可形成概念 许多化学概念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力求简洁明了。初中化学概念更是如此,所以有些概念仅凭直观和直觉,通过直观观察和形象思维即可形成概念。如化合反应,仅从字面理解即可推出概念,同理,分解反应也是如此。又如结晶,即可理解成结出晶体,而不必太拘泥于定义。 二、顺理成章形成概念 有些概念熟悉了以后,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致印象,一旦点破,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学习都可运用。如元素的学习可逐步渗透,在学习元素符号的前一星期要求学生每天记三至五个元素符号,到学习元素符号时,指出这就是元素符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同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也可等学生熟悉了以后再点出。 三、通过各类实验,了解形成概念的过程 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自然学科,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不仅可了解形成概念的原始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判断、动手、总结等能力,而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笔者几年前教的学生,闲聊时还记得在绪言课做的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火山喷发”等,让我始料不及并深有体会。一般实验可分成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1、演示实验:如质量守恒定律,先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白磷实验,反应前称得白磷等相关仪器的质量,再在密闭锥形瓶中反应后称质量,因其它仪器质量不变,唯一的解释就是参加反应的白磷与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同时又做了一个可产生沉淀的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再一次以实验事实证明了守恒定律。 2、对照实验: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概念的形成,先做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烧杯中的水由液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在其上放一个圆底烧瓶让其冷凝成液态水,由学生描述水的各种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热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而引起的。经过对照实验可自然总结出:“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又如燃烧条件的得出,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为40。C,红磷的着火点为240。C,用温度计测得水的温度高于40。C,分成三个实验进行对照:一个把白磷放入热水中不会燃烧,说明达到着火点而无氧气不能燃烧;一个把红磷置于有热水蒸发的铁板上不会燃烧,说明与氧气接触而没有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最后一个把白磷置于有热水蒸发的铁板上,白磷燃烧了,自然引出须二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燃烧。再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也可做对照实验,三支试管各放10mL水和5g硝酸钾,充分溶解都成为饱和溶液(20。C时,硝酸钾的S=31.6g),一支试管升高温度成为不饱和溶液;一支试管再加10mL水成为不饱和溶液;一支做对照,从而推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必须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中讨论才有意义。 3、学生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如微粒运动特征的得出,以50mL量筒各量20mL 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得出微粒间有间隙;又用碘升华实验,说明微粒在作无

什么是概念教学

什么是概念教学 《标准》认为概念教学的含义是:“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传统教育往往强调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和背诵,要达到深层理解的程度仅凭大量的事实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必然要涉及对抽象概念原理的精心组织。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的能量贮存在了有机物中,同时释放氧气。但这并不等于概念就是术语,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 教育界一般把概念定义为“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或性质”。按照概念的抽象水平,可以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具体概念是指只经过一级抽象,即这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是直接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来的,如细胞、有机物等;定义性概念需要经过二级抽象,因为在给某个概念下定义时,其定义中包含其他概念。例如

真核细胞的概念为“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结构)”,这个概念中包含“真核”“细胞”“核膜”等。真核细胞的定义是建立在“细胞”“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等概念基础上的,这样的概念经过了二级抽象。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应该规定老师的讲授时间。因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较多的学习知识,教师可能会多举相关的例子、相关的知识,如果规定教师的讲授时间的话,这样可能会使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比较突兀,比较匆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问题 余林主编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各种教育决策的基础。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涉及一组相关概念,下面逐一介绍。 (一)测量及其要素 测量从广义上讲是指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认和描述的过程,如用秤或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或者用温度计测量环境的温度。史蒂文斯 (S.S.Stevens)曾说,广而言之,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即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给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 测量包含三个要素。 一是事物及其属性。这是测量的对象或目标。课堂教学评价属于教育评价,所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或外在表现特性,如学业成绩。但这种测量关注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隐含于所测的外显行为之中的个体的潜在特质水平,如学业能力等。所以说课堂教学评价从本质上来说也属于间接测量,因为它关注的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特质,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认知、情感等的发展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评价不注重教学行为,相反,我们只有通过对教与学的行为的科学有效的测量,才能获得对相应的心理品质的推论。 二是法则。即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它是测量的关键。如公认的长度单位(卷尺等)和标准化的智力量表等,卷尺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标准化的智力量表能够用来测量个体的智力水平。法则的好坏能够决定测量的准确程度,不准的卷尺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准确的,同样,不好的智力量表得到的智力分数也是不能够相信的。 三是数字或符号。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数字本身具有区分性、等级性等逻辑运算的特征,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所得到的数字来表示事物属性的类别、大小、多少等。 (二)测验 阿娜斯塔西(A.Anastasi)认为,测验本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行为样本。我们知道,测量是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数字标定,如智力118,要想得到这个118,就需要测量其智力行为;而智力行为是很多的,作为测量的一种的测验就要选

人教版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点精析】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 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 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宏观 元素 组成 微观分子 原子核 质子原子 中子离子 核外电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 鸣气及各种溶液。 28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 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ì元素符号 ? ?化学式 4. 化学用语í

《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读后感

《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读后感 在王红梅老师的推荐下,很荣幸读到史宁中校长专门写给小学数学教师的一本书《基本概 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这本书主要讲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 一些核心问题,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实现“四基”课程目标、适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 教学方法。这本书有助于教师丰富本体性知识,让曾经模糊、困惑的一些概念、知识更加 清晰;有助于感受数学之美:抽象概括的简洁美、逻辑推理的严密美、统一协调的和谐美;更有助于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读懂教材,设计出有广度和深度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魅力、培养学科素养。 一、“一针见血”的观点摘录与批注 “我确信:数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是人的核心素养中最难得的一种关键能力,“悟”道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为学 生的学习创造条件、留有独立思考、交流碰撞的时空。教学不能太急:不要急于否定、不 要急于打断,不要急于和盘托出……) “数学思想归纳为三方面的内容,可以用六个字表达:抽象、推理、模型。”(这是数学思 想最上位的三个方面) “数学的本质是:在认识数量的同时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数的同时认识数之间的 关系。”(更能理解《课标》中对数学的定义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精算在本质上是对数的运算,估算在本质上是对数量的运算。”(因此估算往往是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的,教学估算应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 “技能表现于一般性,技巧表现于特殊性。”(“四基”中基本技能的习得需关注一般性,教 学中可将技巧加以梳理、提炼使之能上升为技能层面。如:为什么要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数学结论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归纳推理对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 这些观点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读下来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从语言本身便能感受到作者大道至简的大气与智慧!接下来我将从具体知识问题和根本性知识问题两方面各摘选 两点来谈谈感受与体会。 二、两个具体知识问题分析的触动 1.方程的本质是什么? 方程以及与方程有关的函数,是义务教育阶段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最核心的内容。“方程”是小学生接触到的最为抽象的概念。什么是方程?教材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厌烦和畏惧,形成心理抵触,阻碍评价的进行,妨碍评价功能的发挥。与此相反,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 在学校教育背景下,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ing)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学业成就测验是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从课程中游离出来,单独进行评价,所以,这种测验比较长于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关注于低水平的、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真实的世界中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高度综合的心智技能却难以测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业素质的测评更是无能为力。而表现性评价正好能克服传统学

《英语教学法》讲义

《英语教学法》讲义 SYLLABUS CONTENTS 一、外语学习论 6课时 二、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 6课时 三、《新课标》解读 3课时 四、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 3课时 五、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2课时 Course Requirements: 1.attendance (30%) 2.class performance(10%) 3.final exam(60%) 主要参考资料: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 2、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科学出版社,1998年。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5、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春洞、戴忠信:《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7、高兰生、陈辉岳:《英语测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8、聂希庸、曹宝健:《中学英语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 9、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田式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13、梁祝、卢福波:《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程可拉、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5、张玲棣:《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6、于勇:《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17、顾曰国:《英语教学法》(上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18、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0、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1、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概念教学流程

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叫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例如长方形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对边平行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是空间形式在头脑中的反映。又比如12只白兔、7只黑兔。以黑兔为标准,称白兔比黑兔多5只,以白兔为标准,称黑兔比白兔少5只。两种兔相差5只,用12-7=5(只)表示,这是数量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可以说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人们借助于概念才能进行思维,离开了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也不能进行判断。例如:长方体棱长总和是72分米,长、宽、高之比是3∶1∶2,长方体体积是多少要求长方体体积就得知道长、宽、高各是多少,求长、宽、高各是多少,必须知道连比和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含义。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长方体这个概念清楚,在头脑中能出现棱长总和的具体图象 72分米,按比例分配求出长、宽、高各是多少,需要先求出一组长、宽、高的和,那就是用: 72÷4=18(分米),3+1+2=6, 学生对长方体概念含混不清,往往错成72÷3=24(分米)。长方体是3组平行的棱、但不一样长。24分米不是长、宽、高的和。每一种学科都有它所运用的概念。数学这门学科也有它所运用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量的计算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简单应用题解答方法的概念;简易方程的概念等。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是以上述这些概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结构。 一、为什么要讲清楚数学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