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简介.pdf
- 格式:pdf
- 大小:4.06 MB
- 文档页数:13
敦煌莫高窟今日敦煌:敦煌位于中国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省地处中国腹部,面积45.5万平方公里。
省会市位于中国地理中心,从至中国最东头和最西头的距离基本相同。
全省呈“哑玲”形。
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最窄处只有25公里。
境內1千多公里长的河西廊早就是中国东西交通线上的要卫。
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必经的咽喉要道,是今天开发中国西北的纽帶和依托,也是“新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中关键的一段。
敦煌面积约有31200平方公里,所辖区耕种面积23万多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瓜果和蔬菜等。
人口:1985年省的人口总数已超过二千万,是多民族共聚的省份,有汉、回、藏、蒙、满、维吾尔等共41个民族。
其中东乡、保安、裕固等是独有的民族。
而敦煌人口约11万,居民有汉、回、藏、蒙古、哈、土、侗、苗、满、裕固等族,汉族人口占大多数。
特产:敦煌地毯:敦煌地毯因模拟敦煌艺术图案而见长,用优质羊毛织成,手工精巧,色泽鲜艳,美观大方。
水晶石眼镜:以天然水晶石製成,有平光、近视、远视和光学变色镜。
鸣山大枣:体大肉厚,色鲜味甘,因产于鸣沙山下而得名。
广杏:七月成熟,色泽金黃,肉厚味甘汁多,含糖量高达25% 。
紫烟桃:九月成熟,无毛,色鲜味甘,软而多汁,紫中含绿。
葡萄:甜中带酸,有補气血,强筋骨,利小便等功效。
地理位置:敦煌古称“沙州”,是一座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方化名城。
今天的城市规模已随着社会、经济进步而有现代化的发展,各种商贸、娱乐及文化场所分布在敦煌市中心,继续让当地居民、中外访客延续敦煌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使命。
历代沿革: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她在历史上的地位,就相当于当今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和重要的通商口岸,在国际贸易、文化交流中起着其它城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敦(大也)煌(盛敢)”足见当时的地位。
公元前11世纪敦煌已有少数民族居住,《史记.大宛列传》记月氏族居於敦煌与祈连之间,“敦煌”一名就从此明确见於史册上。
莫高窟简介:莫高窟(Mogao Grotto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现有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最大的一尊卧佛长达16米。
座唐宋木构窟檐,并将周边10余平方公里划定为保护范围。
1984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充实了科技力量,开展治沙工程,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加强保护工作。
由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壁画会产生潜在性的破坏,造访莫高窟人数增加,因此对日常参观人数应该加以限制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它里面有经卷、帛画、刺绣、铜像6万多件,可惜一部分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
下文我们会更详细的讲。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3]艺术建筑艺术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
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中国佛教石窟,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位于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
其发掘时间从十六国到元朝,历时1000多年,是中国历代石刻中独一无二的。
这里不仅是中国古老文明灿烂的一座艺术宝库,同时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沟通的重要见证人。
莫高窟现存洞穴735个,现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尊,唐宋时期的5个窟窿,反映了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窟内绘有佛像和佛经,是佛门弟子修行、观像、礼拜的场所。
敦煌石窟是一种集建筑、雕塑和壁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
洞穴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部地区492个为莫高窟礼拜佛事之地,北部243个为和尚、匠人居住,其中有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大多没有彩绘和壁画。
敦煌地处甘肃省西部,处于河西走廊的西端。
从汉朝起,它与青海、新疆相连,成为中国和西方的交通枢纽。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立了敦煌郡,以防御匈奴。
自从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以来,敦煌这个西部的重要城市,就成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枢纽,也是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交汇之地。
佛教与艺术等中西文化在此交汇碰撞,形成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渊源。
关于莫高窟的发掘和建造时间,各种文献的记载略有差异。
现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看法是,乐僔和尚在莫高窟开凿山洞,法良禅师继续修建。
武周圣历698年《李君修慈悲佛龛碑》中说:“莫高窟,约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有一位僧人,持清净之名,持着清净之心,于锡林中行走,忽见一道金光,形如千佛,在其上建造了一座洞窟。
其次是法良禅师,由东而来,在邙师窟旁建造。
到了北凉,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型的僧人团体。
这些洞穴起初只是供和尚们打坐和练习,但后来发展成了为邻近地区的寺庙提供服务。
后来,北魏皇室东阳王元太荣(原名元荣)、北周贵族建平公于义被任命为瓜州(敦煌)刺史,莫高窟在佛教信仰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
隋唐初期,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贸中心和宗教中心,而莫高窟则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地方。
敦煌莫高窟敦煌,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青、新三省交界地带,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中西交通的中转站,也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重要城镇;是古代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和西域南北道交汇要塞,是联结中原西域和中亚以及欧洲的咽喉之地,乃“华戎所交,一都会也”(《续汉书?地理志》刘昭注引《耆旧记》)。
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20世纪初王道土等人在清理莫高窟16窟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从而使保藏在此的成千上万件绢纸书画、文献遗书得以重见天日,打开了尘封的历史。
由于当时中国正处在腐败、落后的状态,王道士没有认识到敦煌文献的重要价值,中国学术界也没能及时获得有关藏经洞的消息,致使大量文献流离失散,随后外国探险家如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俄国奥登堡等人闻风而至,把敦煌文献的精华部分劫往国外,从而使大部分敦煌文献至今仍留国外,造成了敦煌在中国而敦煌文献原件在国外的状况。
此外石窟壁画也遭到了极大破坏。
就敦煌来说,我们强调的主要是它跟丝绸之路的关系。
敦煌与丝绸之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汉朝通西域的道路出河西走廊后沿沙漠分为南、北两路。
南路经楼兰(今若羌东北)、于阗(今和田),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一带,西达阿拉伯半岛上的条支和地中海一带的大秦(今意大利罗马),北道经车师前(今吐鲁番)、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越葱岭到大宛、康居直到安息、大秦。
南北道起点均在敦煌,敦煌乃其咽喉之地。
在这条遥远的通道上中国的产品不断送往西方,而其中以丝绸最为著名,古希腊人就把中国称为“塞里斯”意为“丝国”,所以后来欧洲历史学家就把这条联系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通道称为“丝绸之路”(褚良才《敦煌学简明教程》)。
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促进了四大文明的交汇融合。
特别是张骞“凿空”后中原许多珍品流向西域同时西域产品也不断输入中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而敦煌就是这一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一处由千余个洞窟组成的石窟艺术群。
这些洞窟内保存着壁画、彩塑和经幡等佛教艺术珍品,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这里的壁画是敦煌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
它们以鲜艳的色彩、精细的
线条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
通过这些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莫高窟的洞窟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彩塑。
这些彩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栩
栩如生的形象而著名。
它们是佛教故事和传统神话的重要表现形式,让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佛教的教义和信仰。
此外,莫高窟中还有许多珍贵的经幡。
这些经幡是用丝绸制成的,上面绘有佛
经和佛教图案,寓意着祈福和祝福。
它们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是古代艺术的瑰宝。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
略到古代佛教艺术的魅力,感受到千年文明的沉淀。
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一个难忘的时光!谢谢大家!。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它座落在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郊,距离敦煌市中心约25公里。
敦煌莫高窟以其丰富多样的壁画和石雕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下面将介绍莫高窟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历史悠久。
莫高窟最初是由佛教徒修建的,作为佛教的圣地和宗教活动场所。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莫高窟经历了多次扩建和装饰,不断增加了新的洞窟和壁画。
至今,莫高窟已经发现了共有735个洞窟,其中包含了45万平方米的壁画,以及2400多尊塑像。
在莫高窟的艺术作品中,壁画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壁画以其丰富多样的主题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它们描绘了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等各种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壁画的绘制采用了各种颜料和技法,包括彩绘、水墨画和线描等,形成了多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除了壁画,莫高窟的石雕也是其独特之处。
石雕在洞窟内外广泛存在,以石窟前殿和石窟内的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造型庄重肃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它们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堪称艺术的杰作。
莫高窟的石雕作品还包括文人像、贵族雕像和动物雕像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但是,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面临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莫高窟的壁画和石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严格限制了游客的数量和流量,避免了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
其次,建立了封闭的洞窟展览区,加强了对洞窟内环境的管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湿度。
此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以确保莫高窟的可持续保护。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证明。
保护和传承莫高窟的责任重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只有通过综合的保护措施和可持续的管理,我们才能将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敦煌莫高窟的美丽和价值。
莫高窟简介莫高窟简介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
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
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
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
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
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
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并被列入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课文,题为《莫高窟》。
被列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题为《敦煌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