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6.02 KB
- 文档页数:4
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性的影响马铃薯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我国北方地区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马铃薯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世界上主要的淀粉作物之一。
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性都受到栽培模式的影响,本文将从马铃薯栽培模式的分类入手,探讨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性的影响。
一、马铃薯栽培模式的分类1、传统栽培模式传统的马铃薯栽培模式多采用雨养方式,自然降水进行灌溉,同时也不施肥,仅仅依赖于土壤中的养分供给。
在这种栽培模式下,出土的马铃薯比较均匀,但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出土的产量较低,且品质有所下降。
有机栽培模式是运用有机肥料和农业有机物质制成的地衣类肥料,由于肥料的原材料都是来源于自然的部分,所以在使用中不会对土地造成污染,且对环境有保护作用。
相比传统栽培模式,有机栽培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性,且品质更加优良。
科学栽培模式是在不影响土地生态的前提下,通过科学手段调节土壤、水分、气温等因素,形成一定的种植环境,使马铃薯能够更好地生长发育。
相比传统栽培模式和有机栽培模式,科学栽培模式更注重马铃薯的营养需求,施肥和灌溉方式都更科学、合理。
通过科学栽培,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均有很大的提升。
相比传统栽培模式,有机栽培模式在施肥方面更为重视,有机肥料中含有更多的有机质和肥料元素,能够增加土壤肥力,同时也能够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让马铃薯更好地生长。
有机栽培模式能够将马铃薯单产的平均值提高到25-30万斤/公顷,且由于不使用化学农药,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和商品性得到了保障。
科学栽培模式通过科学手段调整土壤环境,能够最大程度上利用土地资源,提高马铃薯的根系分布、光照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能够将马铃薯的单产提高到40-50万斤/公顷,甚至更高。
在科学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的产量非常稳定,减产的风险极小,较为适合商业化生产的需要。
传统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的外观品质和口感都较为一般,因为土壤养分供给不足而导致的马铃薯品质下降。
土豆的栽培技术与管理一、土豆的栽培环境要求土豆是一种耐寒作物,适应性较强,但也有其对环境的一些基本要求。
1. 温度要求土豆喜欢较低的温度,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0摄氏度。
在土豆的萌芽期和膨大期,最适宜的温度为15-20摄氏度;而在沉积期,最适宜的温度为10-15摄氏度。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土豆的正常生长。
2. 光照要求土豆对光照要求较高,一般来说,充足的阳光可以促进土豆的光合作用,增加养分的积累。
因此,土豆生长的地方应该有充足的阳光照射。
3. 土壤要求土豆对土壤要求较高,土壤应富含养分并且排水良好。
较为理想的土壤pH值应在5.5-7.0之间。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也要较高,有利于土豆的生长与发育。
二、土豆的品种选择不同的土豆品种具有各自的特点,根据栽培目的和栽培环境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合的土豆品种。
1. 早熟品种早熟品种的土豆一般生长周期较短,适合在寒冷地区种植或者秋季栽培。
早熟品种的土豆生长快,抗逆性强,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也较强。
2. 中熟品种中熟品种的土豆一般生长周期适中,适合在较为温暖的地区种植。
中熟品种的土豆产量较高,品质也较好,适宜长期储存。
3. 晚熟品种晚熟品种的土豆生长周期较长,适合在温暖地区种植。
晚熟品种的土豆产量较高,口感细腻,适合做烹饪用途。
三、土豆的栽培技术1. 土豆的繁殖土豆主要通过块茎繁殖,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块茎作为种薯。
在繁殖过程中,需要做好种薯的贮藏和处理工作。
2. 土豆的播种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耕翻和整地工作,确保土壤质地松软。
选择适当时间进行播种,一般在土壤温度达到8摄氏度左右时为宜。
播种时,可以选择整粒播种或者切块播种的方式。
3. 土豆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土豆栽培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土壤管理、水分管理、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1) 土壤管理保持土壤松软有利于土豆的生长和通气。
可以通过定期松土、除草等措施来改善土壤条件。
同时,要注意控制田间水分,避免过度干旱或过度湿润。
马铃薯提质增效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探究摘要:马铃薯作为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分布的区域比较广泛,也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不管是在农业结构调整,还是在提升农民收入方面,马铃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提升,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都具有关键性意义。
本文将从选地整地、选择品质、种薯处理、科学播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马铃薯;提质增效;高产栽培技术;措施马铃薯不仅是一种粮食作物,也可作为蔬菜食用,还可以作为畜牧业中的饲料原料,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且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进行马铃薯的种植。
随着人们对于马铃薯需求的增加,使得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种植规模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但是,在实际种植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一系列的因素影响着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也会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所以,马铃薯提质增效高产栽培技术的出现与科学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马铃薯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一、选地整地马铃薯作为一种地下块茎类作物,土壤是马铃薯吸收养分的重要来源,为了保证马铃薯的种植效果,需要在马铃薯种植之前,科学的选择种植地。
普遍来讲,在对马铃薯种植地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结合目前的种植条件,尽量选择土壤营养成分高、土层深厚、光照条件好、排灌方便的区域作为种植地,为马铃薯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除此之外,由于马铃薯不耐连作,所以,在选择种植地的时候,需要避免连续多年的在同一块地上种植马铃薯,一般采用连续三年轮作的原则,与玉米、高粱、油葵等进行三年轮作的方式,这样有助于使马铃薯的产量得到提升,也能够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在对马铃薯种植地选择完毕之后,还需要在入冬之前对土壤进行翻耕处理,确保土壤熟化。
宁夏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摘要以中晚熟品种宁薯12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马铃薯的地膜覆盖栽培、平种垄作常规栽培、双行平种垄作、秸秆覆盖栽培共4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双行平种垄作栽培的马铃薯效果最好,在马铃薯的出苗情况、植株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以及商品薯率等方面,效果均为明显,较平种垄作常规栽培(ck)增产26.0%。
其次为地膜覆盖栽培,增产10.8%。
秸秆覆盖栽培效果不明显,仅增产6.9%。
关键词马铃薯;栽培方式;产量;商品薯率;宁夏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023-02马铃薯栽培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形式有地膜覆盖栽培、平种垄作常规栽培、双行靠种植、大垄种植、地膜加小拱棚覆盖栽培、无土栽培等。
本试验在旱作区对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进行了较系统地比较试验,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抗病性及其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为生产上采用合理的栽培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品种以中晚熟品种宁薯12号作为试验材料。
1.2试验时间与地点2007~2008年在固原市农科所头营科研基地旱地进行该试验。
1.3试验设计与方法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地膜覆盖栽培(a);平种垄作常规栽培(b);双行平种垄作(c);秸秆覆盖栽培(d)。
以处理b作为试验对照(ck)。
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4个小区,小区面积为40m2,每小区种植5行,行距50cm,株距40cm。
由于小区面积较大,故没有设置重复。
试验地土壤类型为湘黄土,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前茬为玉米。
l.3.1整地与施肥。
按不同的栽培方式进行整地,然后播种。
整地时,施农家肥22.5t/hm2,复合肥525kg/hm2,普磷750 kg/hm2。
马铃薯需肥量大,特别是前中期吸收养分较多,基肥一定要施足,且以腐熟的有机肥和钾肥为主。
1.3.2种薯的准备。
播前,先剔除烂薯和病薯,然后用5mg/l的赤霉素和600倍的多菌灵混合液浸泡种薯5~10min,以促进发芽及预防病害。
高海拔地区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赵忠发,彭华(贵州省纳雍县农牧局土肥站,贵州纳雍553300)摘要为研究马铃薯各高产配套技术在增产中所占份额,筛选马铃薯获得超高产的配套技术,研究了高海拔地区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种薯、密度和施肥3个关键因素均达到要求外,采用垄作种植+整薯播种+去蕾+叶面喷施种植马铃薯产量最高,为1536.05kg /667m 2;其次是垄作种植+叶面喷施,为1232.00kg /667m 2;产量最低的是平作种植+切块播种,为872.66kg /667m 2。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栽培方式;马铃薯;产量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9-1017-01作者简介赵忠发(1965-),男,贵州纳雍人,农艺师,从事土肥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8-09纳雍县中岭镇属黔西北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830m ,七月平均气温20ħ,适宜马铃薯栽培,当地的常规种植方式为平作+切块播种。
马铃薯种植由高产达到超高产,除种薯、密度和施肥3个关键因素要达到要求外,其他高产配套技术应用是马铃薯获得超高产的关键,为研究马铃薯各高产配套技术在增产中所占份额,筛选马铃薯获得超高产的配套技术,特进行研究。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与品种试验地在纳雍县中岭镇祠堂边村王显贵家承包地中,海拔1884m ,土壤类型为砂质黄泥土壤,中等肥力水平,前作玉米。
试验品种为威玉3号(由盘县马铃薯脱毒中心基地提供)。
1.2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6个处理,3次重复,18个小区,每小区面积24m 2,四周设保护行,重复间留走道,随机排列。
每小区种植模式为马铃薯和玉米分带种植,即双沟马铃薯,单沟玉米。
带距为1.5m ,马铃薯小行距为0.4m ,窝距0.27m ,窝数3112窝/667m 2。
每小区按农家肥1500kg /667m 2、复合肥50kg /667m 2进行施用(各处理小区的种植情况见表1)。
果园套种马铃薯栽培技术及经济效益摘要:利用春季和秋季果园种植的空闲时间,进行马铃薯套种,能够提升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的果园使用面积,而且显著增加了作物产量,达到增加农户收入的目的。
在果园中套种马铃薯需要注重选择短茎、株型紧凑以及生长期较短的品种,这些品种不会影响果树的正常生长。
目前,果园套种马铃薯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技术,应当予以推广应用。
而且,果园套种马铃薯技术还可以推广到其他旱粮作物的栽培中,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套种;马铃薯;栽培技术一、引言果园具有少旱少涝少渍的特点,栽培环境良好,十分适合旱粮的种植。
如果科学地规划作物地布局,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套种,就能够提升果园的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出,减少杂草生长现象,降低果园经营成本,而且有助于改善粮食生产状况。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马铃薯的栽培,发展相关产业,将其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
马铃薯的成长周期不长,与柑橘、桃、梨、葡萄等水果的共同病虫害较为少见,且不易产生光照和肥水的矛盾,借助春季和秋季果园种植的空闲时间,采取套种的方式进行马铃薯栽培,将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有效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本文从选地与整地、品种选择、种薯处理、田间管理等角度,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有助于推动套种技术的科学运用。
二、选地与整地在选地的时候,通常要挑选地势较为平缓、灌溉条件便利的果园进行马铃薯套种,土层深度应当在三十厘米以上,而坡度则要小于15°。
对于桃园、梨园的品种选择,可以考虑湖景、白丽这一类的中熟品种,或者选择翠冠、玉冠等早熟品种。
桃树、果树的株、行距为4米×4.5米,栽种在畦中间位置[1]。
在幼龄果园套种马铃薯,土壤肥力较低,有机物含量低,土壤环境较差。
因而,在马铃薯栽培的前六个月,必须使用挖掘机对土地进行深耕和翻耕。
果园耕整完成之后,按照牲畜粪便、石灰、钙镁磷肥禾草、杂草混合的标准用量,使用苏丹草或玉米草,等到盛花阶段再进行翻耕,或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并且采用合理的翻耕手段,以保障土壤热化,达到提高肥力的效果。
晋西北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晋西北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晋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马铃薯产地之一,但在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生产规模较小,缺乏整合和统一的市场机制,导致生产效益不高。
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高效的耕作、种植和管理技术,影响了产量和质量。
由于市场信息不畅,农民难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容易造成产销不畅的局面。
种植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施肥、防病虫害等措施,容易导致产量减少和质量下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应完善市场机制,建立起统一的市场信息平台,提高农民对市场需求的了解程度。
加强技术培训,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效益。
还应加强科研力量,推动技术创新,研发新型肥料、农药等,提高产量和质量。
政府应加大对晋西北马铃薯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民种植马铃薯,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相信晋西北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正文2.1 产业现状分析晋西北地区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马铃薯种植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晋西北马铃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产业规模不大,多以散户农户为主,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由于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种植技术不够标准化和现代化,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市场竞争激烈,晋西北马铃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导致价格波动大,利润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对晋西北马铃薯产业的投入,加强统筹规划,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
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加强市场营销,提升产品竞争力,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晋西北马铃薯产业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随着政府支持政策和技术创新的推动,相信这些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晋西北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2.2 存在问题分析晋西北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马铃薯产区之一,其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晋西北地区的马铃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导致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大,市场供需关系不平衡。
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产量较高。
而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马铃薯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它能够帮助农民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减少耕作费用,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种植马铃薯更加轻松和高效。
一、土壤改良马铃薯对土壤要求较高,喜欢疏松、排水良好、肥力充足的土壤。
要想实现马铃薯的绿色高产高效栽培,首先要进行土壤改良。
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充分耕翻和翻松,加入有机肥料或者腐熟的农作物秸秆,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还可以使用生物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
生物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从而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和发育。
二、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实现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养分情况和马铃薯的生长阶段,合理配置氮、磷、钾等养分,保证马铃薯的养分需求。
一般来说,在马铃薯生长初期,要注意施用氮肥,促进生长;在中后期,要适量施用磷、钾等肥料,促进块茎的形成和膨大。
还可以使用复合肥、有机肥等多种施肥方式来满足马铃薯的养分需求,提高施肥利用率,降低氮肥和磷肥的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三、优质优势品种选择优质的马铃薯种苗对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至关重要。
在实施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时,要选择优质的马铃薯品种。
一般来说,选择有抗病、耐贮藏、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的优势品种,可以提高产量,提高商品价值,减少农药使用,从而实现绿色高产高效的目标。
四、合理密植合理的密植是实现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节约种子用量,减少劳动和耕作费用,提高病虫害的自然防御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行距窄、株距近的密植方式,如40厘米行距,25厘米株距,这样可以在单位面积内种植更多的马铃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五、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实现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关键。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一、引言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营养价值高,可供人们食用和加工。
为了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需要掌握一定的栽培技术。
本文将从土壤选择、种植方式、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二、土壤选择1. 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马铃薯。
2. 马铃薯不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应选择PH值在5.5-7之间的土地。
3. 土地深厚度应达到30厘米以上。
三、种植方式1. 种植时间:在北方地区,适宜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进行春季种植;在南方地区,适宜在10月底至11月初进行秋季种植。
2. 种植方式:可以采用整地机或手工开沟进行播种。
播种深度约为8-10厘米,行距约为60-70厘米。
3. 灌溉:马铃薯对水分需求较大,应及时进行灌溉。
在干旱地区,应采用滴灌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四、肥料施用1. 施肥时间:在春季种植的马铃薯中,应在播种前进行底肥施用;在秋季种植的马铃薯中,应在播种后进行追肥施用。
2. 施肥量:一般情况下,每亩土地需要施用有机肥2000-3000公斤、复合肥200-300公斤。
3. 施肥方法:可以采用沟施、穴施或撒施等方法进行。
五、病虫害防治1. 马铃薯晚疫病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之一。
可以采用药剂防治或生物防治。
2. 马铃薯象甲是常见的害虫之一。
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或物理防治措施。
3. 注意排水和通风,避免土壤过湿和温度过高引起的病虫害。
六、其他注意事项1. 及时除草,保持土壤湿润。
2. 注意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避免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3. 及时采收,避免马铃薯过度老化或发芽。
七、结语以上是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的详细介绍。
在实际种植中,还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希望本文能够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试验初报作者:梁基校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6期摘要:2010年在阳东县红丰镇珍珠村开展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试验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的平均单株重和商品薯率的影响明显不同,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效果显著,以地膜覆盖方式最好,稻草覆盖方式次之,以露地为最低。
关键词:覆盖方式马铃薯产量影响阳东地区冬季冷凉,土壤、气候条件均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在阳东县推广冬种马铃薯,能达到优化全县农业结构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多年来本县马铃薯栽培一直是采用露地和稻草覆盖方式,而地膜覆盖是近十几年来被公认为对促进作物产量贡献最大的技术要素之一,它具有增温、保水、防腐、防病、促早熟等作用[1],但我县在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方面仍未有先例。
为了提高马铃薯的产量,2010年我们特此进行了该项试验,旨在为提高我县冬种马铃薯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品种粤引85-38 脱毒商品种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
2.试验时间、地点于2010年12 月至2011 年4 月在阳东县红丰镇珍珠村进行, 土质为沙壤土,排灌方便,前作为水稻。
3.试验设计试验设处理(1)地膜覆盖(2)稻草覆盖(3)露地 (对照)。
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30m2,随机区组排列。
4.主要栽培技术措施4.1 整地方式用旋耕机开畦,每畦1.4m包沟。
4.2种薯处理种前先剔除病薯后选取大小均匀的种薯,再对种薯进行切块。
切块时, 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刀具进行消毒, 每个切块带有1~2 个健壮的芽。
切后的薯块用竹筐装好放到800倍金雷多米尔、2000倍农用链霉素和5mg·L~1赤霉素混合溶液中浸泡10~15分钟后掠干,以促进发芽及预防病害。
4.3种植期 11月12日,采用双行植,小行距30cm,株距27cm。
4.4田间管理措施每667 m2施用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70kg,过磷酸钙50kg及鸡屎肥600kg作为基肥施于畦中,种薯放两边,覆土后覆盖地膜或干稻草于畦面并用泥土压好,露地栽培的覆土后不盖任何东西,地膜覆盖方式在出苗时进行人工破膜。
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随着人们对优质、高产、绿色的食品需求不断提高,马铃薯的栽培技术也越来越复杂。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用优质的种薯选种薯是保证高产优质的关键。
种薯不仅要外形饱满,而且要健康、有活力、无病虫害。
特别是必须防止疫病和晚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合理的田间管理1、土地选择与施肥:选择肥力好、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并在种植季节前深耕,施足基肥。
对于肥力较低的土壤可进行肥料平衡施用,通常采用含氮、磷、钾的复合肥。
2、善于田间管理:在田间应注意松土、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喜好阴湿和高温的病虫害有马铃薯晚疫病和蚜虫等。
3、及时补充水分:田间通常种植土壤保水力较差,因此应在整个生长期内及时补充水分。
刚种植的一两个月水分要注重控制,防止长势过旺,既不宜过湿,也不宜干旱。
进入生长期后,马铃薯的水分需求量逐渐增加,这时应适量增加灌溉次数,以保持土壤水分适宜。
三、精细化管理1、合理密植和科学修剪:合理的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如果过密则会造成马铃薯间交叉生长,导致产量下降。
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密植密度。
在生长期中要切断一些旺盛生长的枝条,促进块茎的含水量和养分积累,增加块茎的质量与数量。
2、不同施肥方式的优点:施肥过程中可细分为基肥、追肥和叶面喷肥三个阶段,这些阶段的施肥方式对于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常基肥采用化肥下肥或覆盖肥配合有机肥施肥;追肥采用水肥配合的方式,通过乘积效应,达到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效果;叶面喷肥能够促进马铃薯的早期生长,提高生长速度。
3、防止土壤板结:土壤板结往往会阻碍水分及养分渗透,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方法较多,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还是人工松土,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
四、及时采收和贮存马铃薯成熟后及时采收,并要把握好采收时间,尽量选在日照充足、阴凉天气进行采收。
分析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摘要:马铃薯栽培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农业大国。
我国农业部针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给予进一步支持,农户如何以马铃薯种植提高经济收入。
是目前我们所需要研究的课题。
本文通过对其栽培方式的探讨,进而提出种植过程中的相关措施。
旨在对国家农业发展起到助力作用。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技术;影响
马铃薯作为农业中重要的经济作物,必须给予高度关注,而栽培方式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栽培才能得到高收益,在提高农户自信心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种植过程必须认识到栽培方式的影响,要合理进行调整,以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最终获得农业经济的高收益,下面具体分析:
一、分析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分析表明。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出苗及各生育期均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垄栽覆盖地膜方式出苗率最高,明显高于免耕覆盖稻草方式和浅旋耕覆盖稻草方式.显著高于传统
垄栽;免耕覆盖稻草方式出苗率最低且出苗不整齐。
不同栽培方式下马铃薯的各主要生育期比较可以看出:垄栽覆盖地
膜方式生育进程最早。
成熟期比传统垄栽方式早7天,比浅旋耕覆盖稻草方式和免耕覆盖稻草方式分别早9和13天,
有利于提早上市。
同时在栽培过程中植株形成较高的光合叶面积且生长粗壮。
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条件
2.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
薯块产量和单株生物学产量以浅旋耕覆盖稻草方式最高:商品薯率以传统垄栽方式最高,浅旋耕覆盖稻草方式次之,免耕覆盖稻草方式最低。
浅旋耕覆盖稻草方式商品薯率与传统垄栽方式差异不显著。
比较来看,浅旋耕覆盖稻草方式的产量比传统垄栽方式高11.6%,而免耕覆盖稻草方式却
比传统垄栽方式低10.7%。
适宜的生长量是高产的有力保证,合理的栽培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马铃薯的单株生物学
产量。
从而提高总产量。
3.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经研究分析。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除蛋白质含量外,其他品质指标均以浅旋耕覆盖稻草方式最高。
不同栽培方式对干物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趋势较为一致,不同栽培方式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较大。
二、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提高的必要措施
1.结合气象预报与灾害预报调整栽培时间
在栽培过程首要考虑的是天气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马铃薯生产与天气因素密切相关,而为了随时了解天气状况,
及时调整生产种植管理措施,强化天气预报以及灾害预报的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必须结合当地天气情况进行气候区域划分。
在不同区域中进行马铃薯种植,需要根据每个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合该区域种植的马铃薯品种。
同时还需要不断调整播种时间。
采用最合适的栽培方式,这样才可以有效确保区域马铃薯产值。
气候条件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一次极端气候条件,如极冷的天气等。
给马铃薯生长将带来不可恢复的影响。
所以在做好马铃薯种植栽培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气象预报,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另外。
在马铃薯栽培与管理后期更要将收获期做好。
确定合理的收获时间,避免在收获期长时间降水,导致“气泡”或田问烂薯现象。
2.完善栽培技术、科学施肥
马铃薯在栽培的过程中必须要避免与茄科的作物一同
种植,由于马铃薯的根系十分复杂。
埋于土壤中扎根并不是很深。
为了能够保障马铃薯能够顺利结薯。
种植前必须要对土壤进行有效处理,保障土壤的疏松,给马铃薯预留一定的结薯空间,这就要求在耕种之前。
在土层以下30厘米左右
的位置进行松土翻耕。
并且适量撒一些有机肥,有机肥料要供应充足,做到科学施肥,使土壤能够一直富有养肥,经过大量实验证明。
科学的马铃薯栽培需要每600平方米使用17000~17500千克的肥料最合理。
不仅能够增加土壤肥力,还保障了施肥的科学性,同时做好病毒防治,有效控制病毒
在后期形成果实后的传播。
3.科学的栽培方式需要合理的田问管理
田问管理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科
学的田问管理能够有效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马铃薯田间管理包括很多方面,包括苗期的管理,病虫的管理,成熟期的管理。
幼苗是管理中的关键部分。
同时还应该及时进行除草。
如果出现深沟。
那么还需要注意积水的问题,确保雨水流通顺畅。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根底的长出,从而促进根系的生长,使其更为发达,有效增强马铃薯抵抗力。
同时也需要最大限度的保存土壤水分,一旦出现缺水的现象。
则应该及时进行水分补充,马铃薯在开花的时期十分脆弱。
也要给以重视。
结束语: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
马铃薯栽培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优化了马铃薯品种,提高了种植产量,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进而满足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与农民快速致富的要求.要不断对马铃薯栽培方式与相关措施
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推广,以提高我国马铃薯种植水平,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