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大学2018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 格式:docx
- 大小:45.42 KB
- 文档页数:7
2018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名称:旅游管理专业所属学院: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专业承担系所:旅游管理系专业负责人: xxx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制2018年5月2018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20901K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旅游发展需要,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卓越的管理能力、良好的服务意识、较强的创新精神,能够从事旅游相关的经营、管理、投融资、策划、规划等工作,具备“信、敏、廉、毅”素质的旅游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
二、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须按培养方案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按照《江西财经大学2018年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本专业总学分最低修满158学分,其中课堂教学111.37学分,实践教学环节46.63学分,方可毕业,各模块课程学分要求及分布详见表1。
表1 旅游管理专业2018级学分要求三、学制及授予学位旅游管理专业标准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3-6年内修满学分可以毕业。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后,发给毕业证书,其中符合国家和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生基本要求(附表2)附表2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要求分解指标五、培养特色1、强化财经多学科融合培养。
依托江财财经类优势学科,聚焦旅游投融资管理和旅游策划规划方向,形成学科基础雄辉、多学科融合培养模式。
2、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行业精英走进课堂和学生实训走进企业,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是加强对国内外优秀的旅游投融资相关软件的应用训练。
三是采取“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力争学生毕业都能拥有1-2个行业资格证书。
3、聚焦创新能力培养。
以科研课题研究、旅游创业联盟为平台,以本科生学术导师制、本科生创业指导制为具体实施路径,共同打造师生科研共同体和学生创业网络,提升学生的创意、创新和创业水平。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X 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的XX专业高素质女性人才。
基本要求: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各专业要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立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2)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女性修养和较强的人际沟通、合作能力。
(4)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法制、经济、管理知识,懂得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了解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5)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6)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础;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7)了解体育运动、医疗保健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三、学制、毕业基本要求与学位授予1、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按照学分制管理。
3、完成规定学分后授予××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一)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51—54)包括思想素质系列课程16学分、身体素质系列课程8学分、文化素质系列课程不低于21学分、女校特色系列课程不低于6学分,但总计不能超过54学分。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XXXX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小二号黑体)一、专业简介(四号黑体)1.所属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小四号宋体)2.所属二级学院:xx二级学院3.培养对象:普通高中(职高)毕业生4.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制,即2~5年。
本专业总学分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创新创业4学分;公共选修课5学分。
5.专业特色:5.1 培养模式:5.2 教学模式:5.3 就业面向5.4 岗位证书认定:5.5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结合专业利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对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进行具体描述。
目标定位准确合理,文字简明扼要)培养目标(小四号黑体加黑):人才培养规格:1、专业技术能力:2、专业知识:3、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三、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小四号黑体加黑)(要求:1、结合专业特点利用简单、凝练的语言阐述课程体系设计思路;2、高度凝练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搭建课程体系框架。
3、其中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应涵盖和体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创业基础》为新增必修课,24学时。
理论准确合理,文字简明扼要。
)实例:以某一机电专业为例;经过行、企业调研,得到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围绕主要岗位,分析出其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参考相关职业培训条例和专业教学计划,结合我国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职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
具体如下图所示。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从必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三个层面构建。
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24学时,课堂中通过编制调研报告等实操,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充分发掘创新创业的学习内容,积极开设多方位、多角度的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各专业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
XXX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一、招生对象与学制(一)招生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二)学制三年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新疆印刷、出版、广告设计等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印前设计与制作、数码影象处理、制版、数码印刷等工作,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掌握印刷色彩学、图形图像及版式设计、制版工艺的基础知识,熟练应用各种专业设计软件排版软件以及能实际操作制版设备,了解印后加工工艺,能在各类印刷及相关企业生产一线从事印前图文设计及制版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人才培养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一)基本要求1.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健康的身心;2.具有一定的普通外语和专业外语应用能力;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表1 知识、能力、素质一览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为九项综合能力模块(见下图),职业综合能力及能力要素见表1四、就业岗位1、毕业生就业范围:印刷包装企业、报社、杂志社、设计与广告公司2、可从事的工作岗位:电子图像处理、电脑照排、计算机直接制版、数码印刷、印刷工艺设计与管理、印刷业务。
五、课程(一)学时(二)主要课程及知识点六、教学环节分配表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一)理论课程安排(二)实训课程安排(三)选修课程安排八、编制说明1、此计划是×××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
2、指导思想:以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需用求决定专业方向,又从就业岗位分析得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知识,还有换职转岗的能力。
故采取前一年半为文化基础平台和技术基础平台,后一年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确定自己的职业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的办法编排该计划。
3、特色:(1)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建议该专业主要的主干技术课程(如:电气控制技术等等)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集中时间的现场教学,以最大程度的实现职业技能的教学效果。
XXX学院(黑体,小初,加粗,居中)XXXXXX学院(黑体,一号字,加粗,居中)XXXXXX专业(黑体,小一号字,加粗,居中)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黑体,一号字,加粗,居中)XXX学院教务处(黑体,二号字,居中)二0一八年五月(黑体,二号字,居中)目录(宋体,二号字,居中)第一部分主体部分(黑体,小一,加粗,1.5倍行距,居中,以后同级标题类推) (4)Ⅰ三年制普通高中生源人才培养方案(黑体,小二,加粗,1.73倍行距,居中) (4)一、专业基本信息(黑体,小三,加粗,单倍行距) (4)二、培养目标(黑体,小三,加粗,单倍行距——以后同级标题类推) (4)三、人才培养规格 (4)四、职业面向 (5)五、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 (5)六、课程体系 (6)七、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 (7)八、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8)九、考核与评价标准 (8)十、毕业要求 (9)十一、教学安排 (9)Ⅱ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格式和要求与三年制相同】 (13)一、专业基本信息 (13)二、培养目标 (13)三、人才培养规格 (13)四、职业面向 (14)五、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 (14)六、课程体系 (15)七、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 (16)八、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17)九、考核与评价标准 (17)十、毕业要求 (17)十一、教学安排 (17)2018级XXXX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表 (22)第二部分支撑部分 (23)一、人才需求调研报告(黑体,小三,加粗,单倍行距——以后同级标题类推) (23)二、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报告 (23)三、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24)(一)校企合作平台(黑体,小三,加粗,单倍行距——以后同级标题类推) . 24(二)教学团队 (25)(三)实践教学条件 (25)(四)教学资源建设 (25)(五)质量管理 (25)四、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25)(一)渠道 (25)(二)专业面向 (26)第三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27)(一)基本信息(黑体加粗小三,段前段后0.5行,行距固定值24磅) (27)(二)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黑体加粗小三,段前段后0.5行,行距固定值24磅) (27)(三)课程目标(黑体加粗小三,段前段后0.5行,行距固定值24磅) (28)(四)课程设计思路(黑体加粗小三,段前段后0.5行,行距固定值24磅) (28)(五)教学内容(黑体加粗小三,段前段后0.5行,行距固定值24磅) (29)(六)教学实施(黑体加粗小三,段前段后0.5行,行距固定值24磅) (30)(七)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31)(八)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32)(九)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33)(十)其他(黑体加粗小三,段前段后0.5行,行距固定值24磅) (33)XXX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意见表(仅供参考) (34)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人员签名表(仅供参考) (36)第一部分主体部分(黑体,小一,加粗,1.5倍行距,居中,以后同级标题类推)Ⅰ三年制普通高中生源人才培养方案(黑体,小二,加粗,1.73倍行距,居中)一、专业基本信息(黑体,小三,加粗,单倍行距)1、专业名称【专业代码】(黑体,小四, 1.5倍行距)XXXXXXX【XXXXXXX】(黑体,小四,加粗,1.5倍行距)2、招生对象(黑体,小四,1.5倍行距——以后同级标题类推)普通高中毕业生(宋体,小四,1.5倍行距——以后正文类推)3、学制三年,可实行弹性学制2-4年4、教育类型和学历层次全日制学校教育,大专二、培养目标(黑体,小三,加粗,单倍行距——以后同级标题类推)本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XXXXXXX、XXXXXXX等素质,掌握XXXXXXX、XXXXXXX 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XXXXXXX、XXXXXXX等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二〇一八年二月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基本教学文件,适用于本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商务英语专业。
它是商务英语专业组织专业教学、培养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建设、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的基本依据。
本方案的制定依据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教育与体育大类》,由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团队起草、系主任审核,并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和学校审核后发布实施。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商务英语(********)。
二、入学要求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按照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四、职业面向与岗位分析(一)职业面向表1 商务英语专业职业面向(二)主要工作岗位分析表2 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工作岗位五、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术技能,面向企业的外贸部门或外资企业,能够运用网络工具和商务英语完成外贸展会营销、客户开发与维护、国际结算、外贸单证操作、商务谈判、进出口业务操作等工作任务,主要从事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和国际商务助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表3 商务英语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六、培养规格(一)毕业能力要求表4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能力要求(二)毕业能力要求指标表5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能力要求指标七、专业课程体系表6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矩阵注:★表示高相关,▲表示中相关,●表示低相关。
八、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一)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文基础、体育、军事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版)
(专业英文名称)
(2018级)
一、培养目标
二、毕业要求
三、主干学科
四、核心课程
五、主要实践性环节
六、主要专业实验
七、学习年限
八、授予学位
九、课程设置(理工类专业)
九、课程设置(经管类专业)
九、课程设置(教育人文类专业)
九、课程设置(艺术类专业)
课程设置(续)
十、集中实践性环节
十一、各模块学分、学时分配
十二、有关说明
1.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总学分为。
其中学分为集中排课的教学环节,10学分为各类按专题的教学环节。
2.课程名称前有符号“Δ”的为考试课程。
十三、附件
1.各学期教学安排
2.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专业系主任:
二级学院院长:
教务处审核:
学校审批:
月日
附件:
(一)各学期教学安排(参考模板)
×××专业各学期教学计划安排表
(二)毕业要求实现矩阵(参考模板)
×××专业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附表1:外语必修类课程
附表2:数学类课程
附表3:物理类课程
附表4:计算机类课程
附表5:人文基础类课程
附表6:各教学单位课程代码。
Jiangxi V&T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专业代码: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系目录一、招生对象及学制 (1)二、专业分析 (1)1、专业背景 (1)2、职业岗位群分析 (1)3、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2)三、毕业条件 (2)四、人才培养模式 (2)五、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 (3)1、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分析 (3)2、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设置 (3)六、教学进程安排 (4)1、课程设置教学进程表 (4)2、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4)3、教学环节周数分配表 (5)4、学时分配 (5)七、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5)八、专业师资配置与要求 (6)九、实践教学设施配置与要求 (6)十、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建议 (6)十一、附录(列举所有课程的课程标准) (6)附件1:xx课程标准 (7)附件2:xx课程标准 (12)一、招生对象及学制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全日制三年办学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二、专业分析(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1、专业背景- 行业发展对专业人力的需求- 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力的需求2、职业岗位群分析1)职业面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等职业岗位人员。
2)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群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表3)能力结构(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根据职业分析得出)3、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1)专业定位2)培养目标三、毕业条件(以下所列为基本描述,请按照专业实际要求进行丰富)1、德、智、体、美良好,学生管理部门考核达标;2、按规定修完所有课程,成绩合格;3、完成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单列科目:如实践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实践、毕业设计等)的学习,成绩合格;4、参加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并考核合格;5、必须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B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三级a得考试;6、必须获得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技能等级证书(见下表)。
附件1:呼和浩特职业院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模板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行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确定。
二、修业年限我院职业教育修业年限为3年;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为5年。
所有二级学院(部)应积极推行学分制,完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
三、职业面向须作说明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有关总体要求,对接行业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凸显我院办学思路特色,紧抓专业重点。
具体参考以下表述,结合专业实际研究确定。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规格。
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
在素质方面,对照以下总体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定。
在知识、能力方面,对应人才培养目标,对照有关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通过企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提出的有关具体要求,研究确定并分条目列举。
1.素质。
2.知识。
包括对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的培养规格要求。
3.能力。
包括对通用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等的培养规格要求。
五、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由相关二级学院部完成。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5-8门专业核心课程,并明确教学内容及要求。
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引导和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
应依据国家发布的有关专业顶岗实习标准,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组织好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
广州大学2018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联网工程专业
制定人:罗高涌审定人:陈渊
一、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积极乐观,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并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备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掌握数学及其他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与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电子、信号检测与处理、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究以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三、专业核心课程
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移动互联网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移动计算与5G移动通信、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
四、培养特色
专业以“聚焦物联、立足基础、产学结合、持续创新”为特色, 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办学,打造三个主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层)、移动互联网技术(网络层)、智慧城市技术(感知层),突显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沿。
专业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平台,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的实时采集、路由、捕捉、处理、分析、挖掘和云计算,以实现智能物联网的构建和通过网络远程感知或控制对象。
五、毕业要求
1.素质结构要求
(1)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道德素质:努力为人民服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文明风尚;紧跟社会发展需求,了解工程技术对环境、地区及全球的影响;遵守职业道德,认知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团结协作。
(3)专业素质:具备较好的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
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能从系统中理清关键技术和重点、难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创新、实事求是、善于发现不足和缺陷、不断革新的精神。
(4)身体素质: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格。
2.知识结构要求
(1) 掌握专业相关的数理科学基础知识。
(2) 掌握计算机应用与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3) 掌握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三层架构和技术的相关理论与实验知识。
(4)具有简单工程实践训练经验,了解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5) 了解物联网工程相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规范标准。
(6) 掌握一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译方面达到实际应用水平。
(7) 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初步知识,了解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知识。
3.能力结构要求
(1)具备运用数理科学与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2)具备运用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知识的能力。
(3)具备物联网系统设计、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的专业技术能力。
(4)具备物联网工程实践所需技术、技巧、项目管理及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
(5)具备发掘、分析、应用研究成果,解决物联网工程相关的复杂且整合性工程问题的能力。
(6)具备资料分类、检索、甄别的能力。
(7)具备实践、创新及持续学习的能力。
(8)具备一定的外语沟通能力。
(9)具备国际化视野以及团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六、修业指导
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分为通识类必修课程、通识类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具体修业要求如下:
1.基本学制4年,允许在3-7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
毕业前总学分不少于160学分,且应该满足各课程类型相应的修业要求。
2.通识类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皆为本专业全体学生必须修读且取得相应学分方能毕业的课程及环节。
3. 毕业前至少取得14个通识类选修课程学分,其中在“创新与创业”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艺术与审美”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历史与文化”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在“运动与健康”模块至少选修1个学分,即学生须在三年级、四年级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及达到校园跑规定里程及次数后获得“大学体育5”0.5学分、“大学体育6”0.5学分,经学校批准在三、四年级参加交换学习或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可免修该两门课程;修读并考核通过“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获得2学分。
通识类选修课可在全校性通识类选修课程、经教务处认定的大学城互选课及外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中选修。
4.毕业前至少修取得26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及兴趣进行选择。
5.毕业设计从第7学期最后一周开始,第八学期13周,总共14周时间,14学分。
6.至少累计获得7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在“三创”能力教育类至少获得2个学分;在美育体育教育类至少获得2个学分;“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2个学分。
7.建议在第一、二、三学期学习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和《通用英语》,以应用为目的加强英语学习,在上好通用英语课程的同时,应注重科技文献阅读和口语交流训练。
8.对于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训练、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等专业课程,需注重实践锻炼,提高自己在实验操作以及设计开发方面的创新思维与综合应用能力。
9.建议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课外科技活动,积累科技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0.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七、毕业总学分、总学时及课程结构比例(见附表一)
八、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见附表二)
九、各学期学分统计表(见附表三)
十、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见附表四)
附表一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