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理论 托尔曼 布鲁纳
- 格式:pptx
- 大小:5.02 MB
- 文档页数:45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一、桑代克——试误说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一、桑代克——试误说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3、动物的学习就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就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就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就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与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她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与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就是通过选择性强化与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就是行为的塑造、控制与改变,及行为的学习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与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学习的认知理论起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理论。
格式塔的德语名词是Gestait ,含义是完形,指被分离的整体或组织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是以反对元素分析、强调心理的整体组织为其基本特征的。
它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分离的整体,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完形。
人脑对环境作组织的反应,提供一种组织或完形,即顿悟,其作用就是学习。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M.Wertheimer )、科夫卡(K.Koffka )和克勒。
克勒历时7年,以黑猩猩为对象进行的18个实验,依据其结果,撰写了《猩猩的智慧》一文,他发挥了格式塔理论,提出了顿克勒.见1、学习是组织、构造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1917年克勒在《猩猩的智慧》一书中发表了他的顿悟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并非是简单的刺激一反应联结,也不是侥幸的试误,而是通过对学习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构成一种完形而实现的,是通过有目的的主动的了解和顿悟而组织起来的一种完形。
例如,在黑猩猩接起短棒打下高处的香蕉的实验中(如图1),黑猩猩在未解决这个难题之前,对面前情境的知觉是模糊的、混乱的。
当它看出几根短棒接起来与高处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解决了这个问题。
猩猩的行为往往是针对目的,而不仅针对短棒,这就意味着猩猩领悟了目的物与短棒的关系,在视野中构成了目的物与短棒的完形,才发生连接短棒取香蕉的动作。
因此,学习在于发生一种完形的组织,并非各部分间的联结。
2、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悟说。
(一)克勒(W.K hler )的顿悟说图1黑猩猩的顿悟学习实验猩猩在学会了连结几根短棒以取得高处香蕉时,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如利用一根竹竿探取笼外手臂所不能及的香蕉;将两三个箱子叠起来借以摘取悬在笼顶的香蕉等)立即运用已经“领悟”了的经验。
克勒把这种突然的学会叫顿悟。
学习就是由于对情境整体关系作了仔细了解后豁然开朗,是经过“突变”学会的,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和构造完形的过程。
三大学习理论总结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规律,学习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小编收集了三大学习理论总结,欢迎阅读。
三大学习理论总结现在的学习交流讨论中经常提到的教育技术学界的三个学习理论,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三个学习理论,对学习理论有一个感性的理解。
教育技术学作为理论指导的三个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它在60年代以前一直是作为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派而存在。
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为:学习是一个刺激和反应(S-R)的联结过程,主张将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反对内省,认为行为的多次的愉快的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学习者个体的行为,或使学习者模仿他人的行为,因此他们重视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对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
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
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他的公式为:R=f(SoA)。
认知派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
♦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家、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等。
♦共同点:✦第一、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它们都把学习看成是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第二、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它们都主张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反映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
✦第三、从学习的条件来看,它们都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注重学习的认知性条件,如过去经验、背景知识、心智活动水平等,注重学习过程中信息性的反馈等格式塔完形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默(M.Wertheimer)、苛勒(W.Kohler)和考夫卡(K.Koffka)等。
该学派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认为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
♦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在对知觉进行开创性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学习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格式塔学习理论在学习的过程、学习中产生的变化的实质以及变化的原因等方面提出了与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相对立的见解,成为认知派学习理论的鼻祖。
♦总体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他们认为学习过程中的解决问题,是学习者通过对情境中的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的一种完形。
♦实验基础:苛勒于1913-1917年关于黑猩猩的一系列问题解决的实验。
♦学习的本质根据上述实验,他们提出了对有机体学习的基本看法,认为,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动的“形”,与之相应,有机体头脑里存在着与环境相对应的一个“同形”,这样有机体能与环境保持平衡。
有机体周围的情境发生变化时,有机体头脑中的完形就会出现缺口,这种情况下,有机体就会重新组织知觉,通过这种组织作用,弥补缺口,产生与这个新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也就是获得了新的经验。
对比分析理论代表人物认知学习理论流派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认知理论流派有几个代表人物,关于这几个人物,我们常常会混淆他们的理论思想,接下来我们就来对几个著名人物的观点做一下区分: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苛勒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曾在1913年-1917年之间,通过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完型-顿悟说。
苛勒的理论思想主要有两个核心点,第一是他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的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者盲目的尝试;第二是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型”来实现的,这里说的完型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整体的意思。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经典实验:白鼠迷宫实验托尔曼的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学习是对“符号—完型”的认知(形成认知地图);在外部刺激(S)与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间变量(O)。
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潜伏学习:托尔曼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在托尔曼的理论中,学习过程就是期望学习和潜伏学习,学习结果是在脑中形成认知地图(S—O—R),然后从中寻找最优解。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阶段。
不同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层次体现[摘要]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格式塔学派的完形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分析这些认知学习理论的差异,探讨它们对不同层次教学的适用性,可以使广大教师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理论指导教学,进而促进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
[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认知—目的认知—发现有意义学习信息加工层次教学认知学习理论作为继桑代克联结说之后非常有影响的学习理论,有着自身的特点。
它强调整体观,注重人的学习内部心理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建构。
最有代表性的认知学习理论有格式塔学派的完形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在具体问题的阐述上存在一些差异,通过分析这些理论的特点及差异,我们试图将这些不同的认知学习理论应用到不同层次、类别的教育教学中,从而使广大教师更好地利用这些理论指导不同层次的教学,进而促进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
一、完形理论:学习是由“无知”到“知”的过程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是组织完形过程。
完形指的是事物的式样和关系的认知。
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格式塔学派认为,无论是运动的学习、感觉的学习、感觉运动的学习和观念的学习,都在于发生一种完形的组织,并非各部分间的联结。
认为学习的成功和实现完全是由于“顿悟”的结果,即突然的理解了,而不是“试误”,“尝试与错误”。
顿悟是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是对问题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完形的组织过程。
格式塔学派完形理论肯定了意识的作用,强调了认知因素(完形的组织)在学习中的作用,由此弥补了桑代克联结说的不足。
另外对试误说的批判,也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
格式塔学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
试误与顿悟是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学习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