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19.20 KB
- 文档页数:14
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满分[ 100]分,时间[120]分钟2017年10月一、基础知识(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仲裁(zhòng)抽搐(chù)镣铐(liào)弃甲曳兵(yì)B.嫉恨(jí)驰骋(chěng)揆度(kuí)渐车帷裳(shang)C.轧钢(zhá)牛虻(méng)犄角(jī)寅吃卯粮(yín)D.虫豸(zhì)恫吓(dòng)未遂(suí)浅尝辄止(zhé)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陈艺道先生常常于闲暇之余,遐想于山水之间,徜徉于金石之列,岁月蹉跎,黑白朱红即成生活中重要的色彩。
B.他说:“我是搏弈的高手。
渴望温存与爱,并滋养出一种敏感、挑剔和神经质的风格,但是我的骨血里有阴险的痕迹。
”C.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磬石上的时候。
D.如果“中国制造”依然停留在贴牌等简单的加工层面,满足于凑和,中国最终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一位抗战老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当时只听到一声振聋发聩般的巨响,身旁火光冲天,前方的战友倒在了血泊中,而我也身受重伤。
”B.往事如烟,白云苍狗,然而,年少时那些幸福与哀愁、甜蜜与心碎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
C.科隆新年夜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德国民众对外来难民的恐慌情绪,科隆市长发言人说,政府绝不容许执法“无人区”出现。
D.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和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烟台人,通过泼洒藻类孢子、海底投石等方式,营造海底森林8000多亩,为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2017—2018学年(上)高二级模块五考试语文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1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A.商贾(ɡǔ)框架(kuànɡ) 面颊(jiá) 潜移默化(qián)B.亲昵(nì) 粳米(ɡěnɡ) 籼稻(shàn) 鳞次栉比(zhì)C.花蕊(lěi)拘泥(nì)稽首(qǐ)悲恸欲绝(tònɡ)D.押解(jiè) 觊觎(jì)汗涔涔(chén) 忧心忡忡(chōnɡ)2.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一些人对教养的修炼就是不以为意,依然不拘小节,我行我素,甚至放纵自我。
B.法属留尼旺岛真的是一处光怪陆离的散落在蓝色海洋中的风情小镇,它让每一位去过的游客都不禁流连忘返,感叹:“呆在这里,这才是生活!”C.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D.就在现场一团混乱之际,竟有小偷趁热打铁,不顾军警、消防人员全力抢救伤员,打劫民众遗留在现场的财物,随即被警方发现当场逮捕。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每年7月21日,甘地纪念日,印度加尔各答都会举行集会纪念“圣雄”,可以堪称当地一大盛事。
B.“国家队”要不要进场救市的问题,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引起了讨论。
C.荆州谢家桥一号墓的棺外紧紧裹着四层丝绸棺罩,考古人员介绍:这是迄今发现的层数最多的而且保存又是如此完好。
D.随着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出现,是否生二胎,引发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热议。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雷雨》是曹禺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通过一个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2017—2018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00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召唤(zhào) 迤逦(lǐ) 参省(xǐng)B、约(yāo)二斤鸡蛋参(cān)乘饿莩(fǔ)C、嗫嚅(rú) 孝悌(dì)废墟(xū)D、刀俎(zǔ) 数(shù)罟远瀛观(guàn)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斑斓沮丧遐想残骸B.寒喧斟酌雾霭炫耀C.涵养狙击饿殍暴躁D.高亢讪笑啃噬胡诌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北京人爱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他们总是__________,冷眼旁观。
②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__________,逆来顺受。
③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__________。
④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__________的。
A、置之不理安分守己和和气气翻天覆地B、含糊其辞安分守己奉公守法沸反盈天C、置之度外安分守己和和气气翻天覆地D、置身事外安分守己奉公守法沸反盈天4、下列句中没有名词做状语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天下云集响应,景粮而影从C、项伯杀人,臣活之D、常以身翼蔽沛公5、《废墟的召唤》中,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 )A、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一样的废墟的关注,并付诸行动改变它。
B、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C、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
D、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6、下列文言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判断句)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C、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状语后置句)D、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句)7、下列对文章的主旨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2017一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论说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
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
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
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
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
《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
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
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
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
东方红林业局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阅读有全然不同于“浅阅读”的特点.它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了解世界,观照自我,因此提供给人的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所谓了解世界,是说借由经典提供的经验,人们能找到世界的原始图景,从而认清未来发展无穷。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也发生过类似的感慨—-这个世界是如此之美,但人看到的是如此之少。
仅仅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吗?其实,主要是因为个体常受种种困扰的限制,未能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与方法。
而经典阅读能让自感处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展视野,所以,这个活动会被称为“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或以为,生活是最好的导师,这话自然不错,但对于经典阅读,我们想说的是,生活并不必然就比虚构具有更多的真实,世界也并不必然就比人的心智创造更能象征存在的本质,而由媒体构建出的生活世界,有时更只是表象,它的肤泛和破碎,根本不足以映像真实的世界。
如果没有经典思想的烛照与指引,它们完全有可能被表现得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
由此,透过现象,直抵本质,在不出离历史细节和人性真实的同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任务也就无从完成。
所谓观照自我,是说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有使命要完成,不但对自己和家人,还有对国家和社会.而要做到这些,了解自己非常重要。
但实际情形是,人恰恰最难自知,故“自知者明”与“认识你自己”,会成为横亘在东西方所有人面前的千古难题。
而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助人了解自己,因为它致力于一切真假和善恶的剔析,对集天使魔鬼于一身的人性原态更有深刻的追索,这些都能让人从中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从而疏浚心源,检点小我,唤出自觉意识,养成反省习惯,然后从心底生出广大的社会关怀,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高上的担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普鲁斯特所谓“阅读过程是一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或已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对话",也是强调通过人书对话真正认识自己。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学校: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装订线内不要答题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1. 下列红色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虔诚qi ān 熏x ūn 晃动hu àn ɡB .胯上ku à 灸ji ǔ 偏方pi ānC .够戗chu ān ɡ 逛gu àn ɡ 含羞草xi ūD .茂盛miâ 瞪dânɡ 偶尔ǒu2. 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A .(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念叨:说) B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惊惶:惊慌) C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虔诚:恭敬而又诚意) D .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抖:哆嗦,晃动) 3. 《合欢树》一文的体裁是A .记叙文B .文学评论C .回忆性散文D .小说4.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
B .“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 愧疚。
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C .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
D .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5.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
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一段的论证方法是A .拟人论证B .对比论证C .比较论证D .比喻论证 6.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与时具进 狭隘 振聋发聩 精悍B .两全齐美 奇跡 安常处顺 伺候C .闲情逸致 蒙昧 引疚自责 蹋实D .枉费心机 匡正 夙兴夜寐 妨碍7.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______,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本试卷卷面满分13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30分)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6分)1.下列词语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焚膏继晷(guǐ)? 佶屈聱牙(jié)?? 鞭辟入理?? 魂牵梦萦???B.封妻荫子(yìn)? 风光旖旎(nǐ)?? ?变本加利 ??饥肠漉漉C.混淆视听(hǔn)? 不蔓不枝(màn)?? 草长莺飞 ??锋芒必露D.寡廉鲜耻(xiǎn)既往不咎(jiù)? ?积铢累寸? ?粗制滥造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A.在学术研讨会上,小王同学说:“我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下面请大家用掌声欢迎李教授狗尾续貂。
”B.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不足为训,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C.他对下属要求非常严格,看见别人工作不认真,就如骨鲠在喉,非要批评劝诫一番,才觉得心里好受一些。
D.由于一味赶工期,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最终造成墙体坍塌的严重事故,真是祸起萧墙。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分)A.近代以来中国爆发了多次革命运动,其斗争之坚决,牺牲之英勇,真是可歌可泣,彪炳千秋。
B.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过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C.1915年夏,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野心暴露无遗,连一度追随他的梁启超也与他分道扬镳了。
D.他衣着寒酸,还不修边幅:鞋子破了也不知道补一补,有时,连两只袜子的颜色都不一样。
二、课内文言文(每题2分,共10分)?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是故圣益圣(更加)??????????? B.若甚怜焉(怜悯)C.无贵无贱(无论)????????????? D.字而幼孩(养育)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孔子师郯子????????? ??????????B.早实以蕃吾从而师之?????????????????????? 不抑耗其实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病偻,隆然伏行?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故病且怠6.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已去而复顾(连词,表顺承)???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C.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 D.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副词,暂且)7.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奉宣室以何年????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传其事以为官戒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余嘉其能行古道???? 他植者则不然????????????????????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8.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理,非吾业也??????????? ?????B.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三、默写(每空0.5分,共14分)9.在横线上默写原文。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随着香药输入途径的多元化及香药进口数量的增加,中国史籍中关于香药特性的记载日趋详细准确,香药功用的发掘日益丰富。
部分香药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由汉至隋的八百余年间,因传入香药种类及数量有限,加之其使用人群多局限于宗教僧侣及皇宫贵族,故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较为简略。
唐宋时期,香药输入的种类及数量虽较之前代有大幅增加,关于香药的记录也更为详细,但人们对香药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偏颇,就连世代经营香药的土生波斯人李珣,也误将本是同物异名的熏陆香和乳香当成两种不同香药。
经过历代本草学家及医者们的不断积累和发现,明代史籍中关于香药的记载,无论从书写体例还是编撰内容来看,都更为准确详实。
明初以来,随着时人对香药特性的深入了解,东南亚香药在中国的应用重点逐渐从宗教祭祀、熏衣化妆、医疗保健领域扩展至饮食调味。
从记录香药使用情况的书籍类型来看,明以前记载香药的史籍主要为宗教典籍、本草书籍、药书及香谱四大类,香药主要作为药材、香品被时人使用。
与前代不同的是,日用类书、沿海方志及海洋图书成为明代记录香药特性及其应用情况的核心资料。
例如,《瀛涯胜览》《东西洋考》等海洋图书对于香药的种类、产地、特性及功用皆给予了详细介绍,从这类书籍的撰写者来看,他们或亲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职,或久居沿海重镇,耳闻目睹香药贸易之盛况,对海舶香药的记载自然颇为准确,也更具针对性;而《多能鄙事》《便民图纂》等日用类书则以丰富的实例介绍了香药在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应用的过程,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的例子比比皆是。
从记载内容及书写特点来看,香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重点在明初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
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应用于饮食的记录多达三十余条,然而在介绍这些食谱之前几乎都先强调其食疗保健功效,而明代的记录则多略去对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绍,更强调香药的调味及腌制功能。
内蒙古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总分值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 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每题3分,共9分〕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
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认〞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认〞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认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照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标准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防止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高二语文(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2.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不用交..............,自己保管好以备讲评使用。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高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A(结合开头一段和本文的出处可知A项是正确的。
B项,“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的是中央集权日益巩固;C项,北宋推行均田制于文无据;D项,强加因果)2.B(“周康王封赐名盂的贵族的事例”只能证明“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是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的代表)3.B(因果颠倒)(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C(3分)5.①“远航”是小说的主要情节,老“西昌”舰最后一次远航贯穿全文,与“西昌”号有关的人和事都围绕远航展开。
(2分)②“远航”具有象征意义,老舰长的退役和老“西昌”号的最后一次悲壮远航,新旧替代,预示着新一代军人、新一代战舰和新一代海军的诞生,他们也将以崭新的姿态扬帆远航。
(3分)(意思对即可)6.①父亲与战舰心有灵犀,时刻关注老“西昌”舰,说明父亲对军舰和海军的热爱。
②作为一名军人也应该像老“西昌”舰一样,随时接受祖国的召唤,轰轰烈烈地远航。
(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C(“翻译成就的伟大他人难以比拟”,理解错误)8.C E(每项2分。
A“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只是背景,作为目的,依据不足。
B“影响了翻译的质量”“白璧微瑕”评价不当。
D水平超过任何莎剧译本,无依据)9.①满怀激情。
翻译莎剧之初就激情豪迈,尤其针对日本的藐视,他“大起劲”。
②有创新精神。
用散文体翻译莎剧,在处理具体细节时仍采取诗体。
③坚定执着。
翻译莎剧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译作两次毁于战乱,坚持重译。
④精益求精。
翻译前反复揣摩,翻译中反复吟诵。
⑤不惧困难。
在只有两本工具书的条件下,完成译作。
(每点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D (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
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11.C(“超擢”是越级提拔)12.C(“自己招募的士卒二千人”,理解错误。
2017-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适用范围:必修五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座位号:()一、选择题(共27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潺湲(yuán)泠然(lěnɡ)出岫(xiù)决起而飞(xuè)B.央浼(miǎn)纤尘(xiān )盘桓(huán)叨陪鲤对(dāo)C.埋怨(mán)潦水(lǎo)迤逦(yǐ)茕茕孑立(jié)D.遄飞(chuán)怔住(zhēnɡ)流憩(qì)战战兢兢(jīnɡ)2.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辖制玷辱希翼摧眉折腰B.晦朔凭轩懿范窈窕寻壑C.怂恿酒馔噩梦舸舰迷津D.殒首缓促尴尬投笔从戎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他闲来无事,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B.雪中寻梅,竹下听琴,灯前看剑,五十观人,都是别有心得。
也许要五十岁的男子,观人阅人方可入木三分。
C.玩具公司独出心裁,推出一款塑料瓶盖,瓶盖上带有计数器,装在用过的塑料瓶上,就成了1元硬币储蓄罐。
D.郑秀文的每个演唱会都是自成一派的独特系列,有口皆碑的至尊创意引领时尚,弄得满城风雨,值得玩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处理富家子飙车案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让我们看到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的迫切性。
B.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C.橘洲音乐节精心打造晚会,奉献给观众的是一桌名家荟萃、名曲云集的文化大餐。
D.语文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已经死去了的安琪的母亲的爱情故事,我们听得唏嘘不已。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战战兢兢滑稽可笑听信谗言分庭抗礼B.哀声叹气沽名钓誉噩梦连连推心置腹C.没精打采通霄做梦安然无恙哄堂大笑D.立竿见影性情孤癖心神不定周济穷人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________,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一、选择题1.636÷6的商()A. 中间有0B. 末尾有0C. 没有0A解析: A【解析】【解答】解:636÷6=106,商中间有0。
故答案为:A。
【分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如果除到最高位后面某一位时不够商1,要商0。
2.学校买来188个气球,每9个扎成一束,最多可以扎()束。
A. 20B. 21C. 22A解析: A【解析】【解答】188÷9=20(束)......8(个)。
故答案为:A。
【分析】气球总数÷扎成一束需要的气球数=可以扎成束数......余下的气球个数。
3.6□2÷6,要使商的中间有0,且没有余数,那么□里最大应填()。
A. 2B. 5C. 4C解析: C【解析】【解答】要使商的中间有0,且没有余数,那么□里最大应填4.故答案为:C。
【分析】百位数字6刚好被6整除,十位上的数字只要小于6,商的中间就有0;因为652÷6的商有余数,所以□里最大应填4.4.在()÷3=69……2这一算式中,被除数是()。
A. 75B. 209C. 141B解析: B【解析】【解答】在()÷3=69……2这一算式中,被除数是69×3+2=209 。
故答案为:B。
【分析】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除数+余数=被除数,据此列式解答。
5.从630里连续减去()个6得0。
A. 105B. 15C. 150D. 3780A解析: A【解析】【解答】630÷6=105故答案为:A。
【分析】从630里连续减去几个6得0,就是求630里面有几个6。
6.435÷△=7……1的验算式正确的是()。
A. 7×△+1=435B. (△+1)×7=435C. (△+7)×1=435A解析: A【解析】【解答】 435÷△=7……1的验算式正确的是7×△+1=435。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请将选择题1-—4、7—-10、15——18题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2。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周飞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50分钟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义。
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
那种随意解构、颠覆的做法,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进展”的不良的精神“民生”气氛譬如,戏曲《赵氏孤儿》是中外闻名的经典。
西方人之因此早就关注它,乃是看重它承载着中华文明从来提倡的、以剧中人物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代表的“大忠”战胜以屠岸贾为代表的“大奸”的道德观。
此乃这部经典作品之魂。
但此刻据此改编的同名话剧和电影却恰恰横移搬用西方时兴的“人性深度”理论,说依照“现代人性观念”,原作歌颂的“大忠”是“小市民的愚忠”,于是以“创新”为招牌横加“解构”乃至“颠覆”。
再如,“吴越之争”的经典传奇早已深切民心,勾践卧薪尝胆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艺术典型,西施作为献身报国的伟大女性的艺术典型,范蠡作为招架以强凌弱的知识分子的聪慧典型,从精神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但有一部描述“西施归越”的戏曲作品,偏要在“创新”旗号下“解构”并“颠覆”这些典型形象。
改编者案“人性复杂”索骥,以连续串动作把活在人民心中的美的艺术典型勾践范蠡西施颠覆成了坏男人和坏女人。
此种经典改编殃及精神“民生”,令人忧虑。
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
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国本”、“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等理念、主张,不仅为现今中华民族伟大振兴提供着壮大的精神资源,也堪为21世纪面临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类开出救治的文化良方。
西方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假设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确信比此刻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2017-2018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原名叫“昆山腔”,简称“昆腔”。
元末明初,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江苏昆山一带产生。
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剧种于2001 年5 月18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
当时,江苏的昆山地区经济繁荣,贸易兴盛,黎民富庶,城乡各个阶层群众对文化娱乐有所追求,当时流行一种以地方音乐为基础的南曲,叫昆山腔。
昆山腔的出现也和当时的顾阿瑛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嗜词尚曲有很大关系。
而对昆山腔的诞生有直接影响的人物是顾阿瑛的座上客顾坚,他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进行改进,形成了一种受当地人欢迎的曲调,到明初正式被称为“昆山腔”。
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至打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这种“小集南唱”、“清柔婉折”的昆山腔,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变革发展,形成了昆曲曲唱体系。
经过改造后的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被称为“水磨腔”,就是说音调极其细腻柔婉。
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来的最细腻滑润,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
新昆曲博得了众口一词的称赞。
改革后的昆山腔,大大发展了南曲的演唱艺术,而且在曲调运用上,也吸收北曲结构谨严的长处,但它还只是清唱曲,尚未走上戏曲舞台。
将昆山腔推上戏曲舞台,成为戏剧,是由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
梁辰鱼是一个著名的戏曲作家,精诗词,通音律。
他觉得这样的新腔不应只局限于曲坛清歌,必须扩展到舞台之上占有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与他人合作,发挥文学优势写作了以西施为主要人物的《浣纱记》传奇,同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以及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借锣鼓之势与舞台之场面形态,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坛。
昆山腔在剧曲中的首次运用,引起了轰动,并很快压倒了其它一切声腔,一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戏曲,并流传南北各地,这就是昆剧。
4 .下列对昆曲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原名叫“昆山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B .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同属南戏系统,它们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C .它是改进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之后,形成的一种以地方音乐为基础的南曲。
D .它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中国戏曲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 .下列有关昆曲特色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改造后的昆山腔结构谨严,把传奇文学以及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同时借助配乐与舞台设置,才形成了真正的戏曲。
B .昆曲集我国民族文化中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的最高成就于一体,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C .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人们用加水能磨出滑润米粉的“水磨”过程来形容昆山腔的改造过程。
D .昆山腔是在融合了方言和民间清曲、小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士大夫创作出来的。
6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昆曲历经元明清三朝不断地发展完善,成为明清时期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B .使昆山腔变为真正的戏曲,有两个人功不可没,一个是文人顾坚,另一个是著名的戏曲作家梁辰鱼。
C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变革发展,形成了昆曲曲唱体系,于是改革后的昆山腔兼有北曲之长,不再是清唱曲了。
D .昆剧之所以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主要是获益于中国古诗词创作的丰硕成果。
【答案】4 .D5.A6.B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第8 小题5 分第9 小题8 分第10 小题7 分共20 分)沉默梁实秋①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
有一回他来看我,二人默对,不交一语。
等到茶尽三碗,烟罄半听,主人并未欠伸,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
这位朋友现在已归道山,这一回无言造访,我至今不忘。
②明张鼎思《琅琊代醉编》有一段记载:“刘器之待制对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谈,至于终日。
客意甚倦,或谓去,辄不听,至留之再三。
有问之者曰:’人能终日危坐,而不欠伸欹侧,盖百无一二,其能之者必贵人也。
’以其言试之,人皆验。
”可见对客默坐之事,过去亦不乏其例。
不过所谓“主贵”之说,倒颇耐人寻味。
所谓贵,一定要有一副高不可攀的神情,纵然不拒人千里之外,至少也要令人生莫测高深之感,所以处大居贵之士多半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两眼望天,面部无表情,纵然你问他一句话,他也能听若无闻,不置可否。
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贵!因为深沉的外貌,正好掩饰内部的空虚,这样的人最宜于摆在庙堂之上。
③謇谔之臣,骨鲠在喉,一吐为快,其实他是根本负有铮谏之责,并不是图一时之快。
鸡鸣犬吠各有所司,若有言官而箝口结舌,宁不有愧于鸡犬!至于一般的仁人君子,没有不愤世忧时的,其中大部分悯默无言,但有间或也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这样的人可使当世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击节,他不能全名养寿,他只能在将来历史上享受他应得的清誉罢了。
在有“不发言的自由”的时候而甘愿放弃这一项自由,这也是个人的自由。
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④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
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破颜微笑,这会心微笑胜似千言万语。
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
”二十年不开口说话,也要把口闷臭,但是语言道断之后,性水澄清,心珠自理,没有饶舌的必要。
基督教Carthusian 教派也是以沉默静居为修行法门,经常彼此不许说话。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⑤庄子说:“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现在想找真正懂得沉默的朋友,也不容易了。
7 .文中第二段引用张鼎思《琅琊代醉编》的记载有何作用!8 .解释下列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在如今这个时代,沉默是最后的一项自由。
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
9 .作者对于“沉默”有哪些主要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答案】7 .映证上文,说明对客默坐之事不乏其例;表达对沉默“主贵”的思考,说明沉默有时是掩饰内心的空虚;引用论证,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明力。
8 .在专制时代,沉默是仅有的自由;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摆脱世俗的劳顿烦恼、又有看透世间一切的智慧的人,心境澄明,没有说的必要。
9 .①沉默者并不代表高贵,②选择沉默或不沉默都是一种自由,③沉默是一种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 .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退缩,收缩C .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D .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籴:运送11 .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陪辽使射/ 玉津园一发破的/ 再发则否/ 客曰太尉不能耶/ 曰非也以礼让客耳/B .陪辽使射玉津园/ 一发破的/ 再发则否/ 客曰/ 太尉不能耶/ 曰/ 非也/ 以礼让客耳/C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 曰非也以礼让客耳/D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 以礼让客耳/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
经略使韩缜嫉妒他,担心他将取代自己。
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 .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
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 .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 .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也望风溃败;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答案】10 .D11.B12.A.13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1) 《庄子逍遥游》指出, “ ______________ ,”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 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