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道统的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37.65 KB
- 文档页数:2
韩愈的道统论
韩愈的道统论,注重上古认知及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和谐,是建筑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此,韩愈提出了“道统论”,又称“道统道知”,旨在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推进“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和形成独特美学文化。
具体而言,韩愈提出的道统论,聚焦于建筑艺术的根本性问题,重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的实践中,参照各种历史典籍,运用建筑学的民众性美学和生态秩序,以促进建筑物质品质的提升。
韩愈特别强调“俯仰审度”,关系到建筑设计与品质保证,改善建筑环境,表达艺术效果和感受,丰富所运用的材料和错综复杂的结构,以高的技术功底和卓越的施工质量,实现构思的精妙。
此外,韩愈还提出“钧旨”,即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更新技法,重视理论的启发性,实现更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改善中国建筑的艺术营造环境。
韩愈“道统论”,从历史、文化及艺术视角,重新定位设计者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体系,加深传统认知,完善既存建筑形式,促进中国建筑艺术发展,弘扬宏伟传统文化,以及提升生活质量,必将推动中国建筑艺术的进步,树立行业标杆。
韩愈与李翱的道统与人性作者:来源:《管理学家》2014年第10期韩愈的管理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原理之原”的探寻上。
“五原”是韩愈在这一方面的代表作。
所谓五原,是《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五篇文章。
孔子老子都讲道,历代治国离不开道,到底什么是道?韩愈以《原道》来说明道的本义、引申含义及其相关概念关系。
他认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他解释了仁的本意“博爱”和义的本意“行而宜之”,凡是通向仁义的路径就是道,可以自我实现仁义而不需要外力作用就是德。
所以,仁义才是实质,而道德不过是实现仁义的工具或者路径。
道德是“虚位”而仁义才是实体。
正因为如此,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德有吉德和凶德。
韩愈的这一解释,实际上已经认识到实质道义和形式道义的关系。
但同西方不一样的是,他的这一认识,奠定了中国管理思想中实质道义高于形式道义的基调,未能产生形式道义先于实质道义的逻辑推论。
这一点,是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重本质轻方法的理论总结。
韩愈指出,仁义道德不仅是概念,而且通过“先王之教”有其具体表现。
表现在文献上,就是《诗》《书》《易》《春秋》;表现在制度上,就是礼乐刑政;表现在民众上,就是士农工商;表现在秩序上,就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表现在器物上,就是服饰居室食物用具。
这种道明白易懂,这种教简单易行。
由此,韩愈强调,这种道不是老子所说的道,也不是释家所说的道,而是按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这条线索传下来的,这就叫做道统。
到了孟子,道统中断,荀子和扬雄没有把它弄清楚。
周公之前,传承道统的是君主,所以道统表现在政事中;周公之后,传承道统的是学者,所以道统表现在言说中。
道统说的最大意义,是以周公为界,隐含了周公以后道统不在君主这一判断。
按照韩愈的说法,三代的君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推行政教,因为他们掌握了道统;春秋以后的君主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执政,因为道统不在他们手里,需要掌握道统的学者检验政统是否符合道统。
韩愈的道统思想及其后世意义摘要:以往对于韩愈“道统论”的研究,大多数都侧重于研究"道统论"的形式意义,但是对于韩愈“道统论”中关于“道”的思想内容却很少重视。
其实,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不仅的的确确影响了以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而且其思想内容以及历史性作用还具有一种深层次的理论上的意义。
因此,总结其思想及历史性的作用,将对关于中国哲学的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韩愈儒家思想道统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作为封建阶级的统治思想,始终处在支配的地位,它深深地契入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
在儒学发展史上,汉儒和宋明理学家们根据时代的社会需要,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
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是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的教育家。
在学术思想中,他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首次提出了以弘扬儒家圣人之道和人文价值为核心的道统论,为之后的中国哲学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文化形式的可能性选择。
历史表明,其对宋明理学的影响作用,不只是历史性的,而且还具有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理论意义。
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原道》、《原性》等作品中,本文也以《原道》、《原性》等著作为基础,概括总结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以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
一、“抵制异教,攘斥佛老”的道统论思想韩愈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建立一套“抵制异教”,重振儒学的道统论体系。
纵观中国从春秋开始之思想历史,春秋时期,孔子继承文王和周公之仁政和礼制,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之间,各国争霸,并且进行改革,都欲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应时代的思想体系来,于是出现了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朝时吸取秦朝之经验教训,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确立了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两汉之后,中国历史又一次出现分裂的状况,由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随之带来了所谓的异教——佛教,而此之间道教也开始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思想——儒家开始面临严重的挑战。
一.名词概念解释:(每题6分,共5题)三谛圆融童心说理一分殊质测通几复性说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题)1.试析张载“太虚即气”的哲学意义。
2.简述王阳明“致良知”的主要思想。
三.解释下列原文,并分析其中的哲学意义:(15分)《大学章句·补格物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四.论述题:1.试析宋明理学的主要特征及其不足之处。
(15分)2.试论王夫之对知行关系问题的概括与总结。
(20分)中国古代哲学史(下) 期末试卷(A)答题要点一.名词概念解释:(每题6分,共5题)1,三谛圆融:天台宗的观点。
三谛,指空(佛)、假(法相)、中(中道)三谛。
三谛圆融,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并列互不妨碍,能所交融,不可分割。
有两层含义:第一,认识论的含义,着重谈主体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般若智慧。
中谛是认识,空(真)谛和假(俗)谛为本体之类的东西,中谛是将假谛转化为空谛的中间环节。
第二,本体论的含义,直接描述世界的真实相状,也就是“诸法实相”。
2,童心说:李贽认为童心就是保持本真自我,即是真心;另外它也即是现实的人心,是感觉、智识、意志等心理内容交织的总体。
他提出此说,是为了纠正虚伪世风;体现个体原则,否定孔子的权威,提倡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3,理一分殊:朱熹提出。
从性理关系而言,此命题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只是一个太极,而每个事物中也都包含着与本体的太极相同的太极作为自己的本体。
从物理的意义上说,事物的具体规律、性质各有差别,人的实践必须依从不同对象固有的特定之理。
万物一理,指的是万物的具体规律都是同一普遍原理的表现,具有统一性。
4,质测通几:方以智提出。
韩愈道统说的主要内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韩愈道统论的背景和目的
2.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
3.韩愈道统论的政治内容和实质
4.韩愈道统论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韩愈道统论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原道》一文中提出的一种思想,旨在强化儒学的真理性,为儒家学说在唐代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是从理论上去纠正儒学,提出了道的传承系统的问题,并虚构了一个道的代代相传的系统,即道统。
道统的思维方式来自佛教,借鉴了佛教禅宗的传法系统,即祖统。
韩愈认为,儒家学说也需要这样一个传承系统,以保证其真理性的传承和发展。
韩愈道统论的政治内容和实质是为强化儒学的真理性而提出的学说。
他认为,只有明确道的传承关系,才能保证儒家学说的纯正性和权威性。
在唐代,儒家学说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韩愈提出道统论,旨在重振儒学的地位,确保儒家学说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韩愈道统论的影响和意义深远。
首先,它为儒家学说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世儒学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其次,它促进了唐代儒学的繁荣,使儒家学说在唐代重新焕发生机。
最后,它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第1页共1页。
韩愈的道统哲学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对宋明理学有着重大影响的哲学家。
韩愈年幼时生活在新禅学学说浓厚的环境中,深受其影响,韩愈为了抵御、压倒佛道两派,继承和发展了前贤的人性论学说,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论并建立自己的一套‘道统’理论体系。
一、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道统传承谱系韩愈道统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原道》一文中,“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他的道统思想是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脱离了仁义而宣扬的道和德则是小人之德,“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韩愈的思想继承了孔孟等先秦儒学家的“仁义”思想,他指出,儒家的仁义思想是天下大爱,是合乎理义的行动,区别于其他学派所讲的仁义之说。
韩愈的道统论区别于前人所创道统思想之处,关键在于韩愈提出了完整的道统传承谱系,“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因此,从韩愈的说辞,我们不难看出,道统思想起之远古圣神,传之于孔孟,孔孟之后再无真正意义上的儒学家继承孔孟的道统思想,直到韩愈的出现。
韩愈的道统论时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道统传承谱系,继承孔孟的儒家思想,在中唐统治者信佛、尊佛、崇佛的环境中,志于宣传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同时用儒家思想指导自身的行为,这是韩愈穷其一生所做的事。
二、批佛排佛,传扬儒家思想韩愈尊崇道统学说,宣扬儒家思想,在现实和行动中积极地排佛、批佛。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从凤翔迎接佛骨到京师,京师之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达黎民百姓、僧尼信徒,奔走相告,一时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景象。
韩愈对这一社会现象非常的反感,向朝廷敬呈《论佛骨表》一文,这该文中指出了国家大肆佞佛的危害,这一行为也同样触怒了对佛教具有高涨热情的宪宗,韩愈至此被贬为潮州刺史。
150韩愈道统意识的建构的相关文化研究韩愈道统意识的建构思想是从他与其他人掀起的古文运动中体现出来的。
唐朝的古文运动是在唐代中叶时期韩愈等人提出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唐代的古文运动的目的就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所谓学习“古文”,就是学习先秦与汉朝时期的不受拘束的形式自由的散文,摒弃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等华而不实、内容空虚、形式僵化的骈文文体。
直至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等人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文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后来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在文化方面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这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并且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其中就显现了韩愈的道统意识。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韩愈的《原道》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
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这是中国儒家的教授谱系,历史性地叙述道统之传承关系。
孟子之后不传,他有接续道统之愿,“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
韩愈的弟子张籍使得韩愈的道统思想道统意识展现出来。
由这些典籍可以看出韩愈的道统意识更为强调其在政治、社会层面的功用,一个逐渐抽象化的道统已经呼之欲出了。
虽然直到宋朝时期朱熹明确了道统的概念。
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韩愈的表述主要是他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韩愈提出的道统的建构是通过“传道式谱系”来表现的。
韩愈的《师说》里面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很明显地看出韩愈系统地提出了师道理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
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
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
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
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
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
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
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
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
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
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
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
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
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
《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
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
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
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
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
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论述题问:韩愈道统论的政治意义?答:这是韩愈为强化儒学的真理性而提出的学说。
佛教作为宗教思想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发展到隋唐时,佛教思想广泛流行。
当时帝王、官员、百姓,绝大多数人都信佛。
但佛教信仰、仪式等与儒家思想相冲突。
如伤害身体,儒家讲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父母全而生之,死后全而归之。
信佛教后要自残身体。
佛教要出家,不能娶妻生子,不能敬养父母。
儒家第一条就讲要敬养父母,而且不孝有三。
这些与儒家思想格格不入。
韩愈要从理论上去纠正它。
韩愈提出了道的传承系统的问题,并虚构了一个道的代代相传的系统,即道统。
道统的思维方式来自佛教。
佛教禅宗重视佛法的传承关系,提出了一个由释迦牟尼直到弘忍、慧能的传法系统,称为祖统。
这代表了佛教思想的真理性。
而儒家思想从孔子创立,进入汉代成为政治思想的主流,在文化传承上发生变化。
在研究儒家学派中产生各自流派,而且界限严格。
这些经师又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圣人,彼此互相争论。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本身在学术的真理性上陷入困境,受到置疑。
韩愈为强化儒学的真理性,提出道统说。
道统:一个圣圣相传的序列。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认为,人类的一切规范和政治制度都是道的具体体现:“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君主条件下的一切规范和政治制度都是道的具体体现。
韩愈道统说表明,儒学之道的产生远早于佛老,是华夏文化之正统。
而孟子之后,儒家经学不能继承道,将道发扬光大,只重儒学的皮毛说法,而忽视其根本,结果导致儒学的衰微。
解决的方法就是破除经学旧说,以道为核心,重建儒学。
而他自己就是这个任务的完成者。
道统说的政治意义:•把儒家思想认识规范到孔孟,打破汉代以来种种学术障碍。
中国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1、天命不常:所谓天命即是上天受命之意。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在执掌周王室政权期间,详细阐明。
解释了夏商周的更替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通过天命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变革,试图把以往发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归结于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这一思想放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2、至德之世:庄子把自己的理想的社会成为“至德之世”或者“无何有之乡”。
其“至德”实际上也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整个世界原初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人生活在蒙昧状态下,人与人间没有任何形式的交往。
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与老子的思想方式基本一致。
庄子否定有史以来人类一切文明的价值,其结果,庄子的政治思想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3、汉初黄老思想:汉初,黄老思想成为西汉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对于恢复社会经济。
重振西汉王朝的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老思想的社会背景是建立在秦末的政治经济严重破坏,内忧外患的基础上。
主要内容有: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通过“清静无为”的政治指导思想恢复经济和实现社会稳定的政治期盼。
②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无为”是要改变秦王朝的暴政,继承了道家黄老学派和法家的“无为”的同时也主张用儒、法等德教的治国思想,以便有效的治理国家,主张文武并用。
③罚不轻薄,约法省刑,相对秦朝的暴政,包含着去苛从宽,删繁就简,实行罪罚相适应的理论。
④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通过减轻农民的徭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这一思想奠定了“文景之治”盛世的到来。
4、唐初居安思危思想:贞观集团的成员们原本是隋朝的臣民,他们目睹了隋王朝灭亡,还参加了推翻隋政权的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事实引起了李世民君臣的反思,以隋亡为鉴成为他们思考治国方略的一个起点。
作者: 党天正
出版物刊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5-77页
主题词: 儒家道统 《原道》 孟简 道统论 大醇 孟之 圣人之徒 唐代文人 君臣之义 韩文考异
摘要: 韩愈是一个信奉儒教,以捍卫儒统自任的文士,曾自称“愈儒夫者”,以孔孟之徒自居。
在《原道》和《重答张籍书》中,韩愈提出了一个道统,这个道统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扬雄。
他以儒学为正统,斥佛老为异端,独尊孔子之道,并把自己与道统联系起来。
认为汉代的儒学是残缺不全的,荀卿与扬雄皆“大醇而小疵”,“醇乎醇者”,只有亚圣孟子。
扬雄以后,儒家道统已经断绝不传,到他韩愈,才又出来整顿儒学,重建道统。
可见,韩愈是以孔孟道统的唯一继承人自居的,他的《与孟简尚书书》,表露了自己传承儒道的决心:“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
”韩愈道统论的提出,是为了排击佛老,反对藩镇。
韩愈的道统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他将“道”视为最高永恒的存在,体现在天地人中,除了精神价值,还包含一整套具体
的内容。
2.他以孟子之说为基础,将儒家的传承统绪进一步明晰化和完整化,用以代表儒家的精神
价值。
3.他解释“道”为依着仁义的要求去做,而“德”则是指仁义本来具足于人的本性之中。
因此,道德应以仁、义为内容,二者应该是合一的。
4.他认为,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就体现于礼乐教化与刑政施设之中,体现于君臣、父子、
夫妇的日常交往之中,体现于士农工商贾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中。
所以,韩愈的道统说主要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将儒家思想明晰化和完整化,强调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
韩愈的道统观及在古文和文论中的显现
胡兆东;杨渡
【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6)2
【摘要】“道统”是圣人精神文化的传承,是儒道流传的谱系。
韩愈认为,道是内圣外王的仁义之道,统是道的传承统绪。
他把对道统的阐释融浸在议论文和书序文中,
诠释了他文以明道的理论主张;而气盛言宜论和不平则鸣论又分别见出他对孟子和
司马迁理论主张的继承与发展。
但钱钟书认为司马迁之“愤”与韩之“不平”指向实不同,不过似非确论,钱说更适于解释“不平”之本义,而韩论所指实仍合于司马迁。
【总页数】6页(P52-57)
【作者】胡兆东;杨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南开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论韩愈古文理论中的“道”及“胶”与“异”
2.韩愈的道论与文论
3.韩愈古文理论中的“道”
4.韩愈的道论与文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71 September2019(C)总第471期2019年9月(下)摘要道统,就是儒学之道的传承系统,就是儒家之道的延续谱系。
在八世纪的社会变乱之后,儒学式微无法从思想上抵抗佛道二教的理论冲击。
韩愈力争儒学的正统地位,需要在佛老盛行的现实环境中,重新发掘历史资源,寻找对抗佛老的新命题和新资源,即通过儒学转型重建儒学话语。
韩愈通过“正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定位,明确了儒学之道的传承谱系,肯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通过仁义的文化自觉积极入世,构建一种以儒学为中心的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文化图景。
关键词韩愈道统正己儒学立道Han Yu's Inheritance System of Confucianism Establishes a Standard for Confucianism with the Thought of"Self-correction"//Tan LiAbstract The inheritance system of Confucianism is the contin-uation lineage of Confucianism.After the social disorder in the eighth century,the decline of Confucianism made it unable to ideologically resist the theoretical impact of Buddhism and Tao-ism.Han Yu strived for the orthodox status of Confucianism.It was necessary for him to rediscover historical resources and find new propositions and new resources against Buddhism and Tao-ism in the realistic environment where Buddhism and Taoism prevailed,that is,to reconstruct Confucian discourse through Confucian transformation.Through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orientation of"self-correction",Han Yu clarified the inheritance pedigree of Confucianism and affirmed the orthodox status of Confucianism.Through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he actively went into the society to construct a cultural picture of knowledge and ideology system centered on Confucianism.Key words Han Yu;inheritance system of Confucianism; self-correction;Confucianism;system establishment1儒学统道之序韩愈“道统”思想是在孟子道统思想雏形的基础上确立的。
中外政治思想史单元练习三(第七至第九章)一、单项选择题1、商周到春秋战国,是我国政治思想从()的时期。
A、产生到繁荣B、繁荣到衰落C、确立到发展D、延续与完成2、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之上和()。
A、仁政B、绝对专制C、主权在民D、自然权利3、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为特色。
A、天命不可变B、重罚C、树儒排佛D、注重调解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由()制定的()。
A、商鞅/《商君书》B、韩非/《韩非子》C、李悝/《法经》D、李斯/《焚书令》5、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为特色。
A、重道德、讲礼仁B、富国强兵C、无为而治D、法术势兼用6、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7、()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A、伏羲B、黄帝C、尧D、秦始皇8、秦始皇决定废除(),全面推行(),将全国划分为36郡。
A、井田制/世袭制B、庄园制/领主制C、分封制/郡县制D、郡县制/分封制9、秦朝实行()的官僚制度。
A、世卿世禄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科举制D、恩荫制10、汉武帝时,()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
A、李斯B、陆贾C、贾谊D、董仲舒11、西汉末年,儒学中的神秘成分增大,发展处()。
东汉则给予其官方身份,使之成为东汉政治思想的主流。
A、天人合一B、谶纬之学C、纲常名教D、玄学政治12、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的只有贾谊,这是传统()的认识定点。
A、天人合一B、重民思想C、抑民思想D、重农思想13、()是隋朝时期儒学复兴的先驱之一,也是儒学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人物。
A、董仲舒B、王通C、韩愈D、柳宗元14、()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也是以其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共同思想主张。
A、民轻B、民权C、民本D、民主15、韩愈吸收儒家传统思想材料,并借鉴佛道,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
名词解释韩愈道统论摘要:一、韩愈简介二、道统论概念三、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四、韩愈道统论的影响五、总结正文:一、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被尊奉为“文宗”,与柳宗元齐名,合称“韩柳”。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哲学、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统论概念道统论是韩愈提出的一种思想观念,主张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强调儒家道德观念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韩愈认为,道统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是维护社会秩序、弘扬道德风尚的基石。
三、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1.儒家学说为正统:韩愈认为,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提倡回归经典,发扬儒家伦理道德,以挽救世道人心。
2.排斥佛道:韩愈反对佛教和道教,认为这两种宗教思想会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他主张恢复儒家道统,摒弃佛道的影响,重塑社会风气。
3.强调道德修养:韩愈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道德在政治、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4.倡导实学:韩愈主张求实、务实,提倡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他认为,儒家学说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韩愈道统论的影响1.思想影响:韩愈道统论在唐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促使儒家学说重新成为社会主流。
2.文学影响:韩愈的道统论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道德教化作用。
3.社会影响:道统论的提倡有助于弘扬儒家道德观念,整顿社会风气,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五、总结韩愈道统论是一种强调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观念,主张儒家道德观念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道统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韩愈的思想观念,以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哲学、文学等领域的重要地位。
韩愈道统说的主要内容
摘要:
I.引言
- 介绍韩愈道统说的背景和意义
II.韩愈道统说的主要内容
- 道统的概念
- 道统的传承
- 道统与儒学的关系
III.韩愈道统说的影响
- 对后世儒学的影响
- 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IV.结论
- 总结韩愈道统说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正文:
韩愈道统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儒学家韩愈提出的关于儒学道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道统说是韩愈为了强化儒学的真理性而提出的学说,主张儒学道统的传承是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历代圣贤一脉相承,不断发扬光大的。
韩愈的道统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道统的概念。
道统是指儒学所传承的一种文化传统,是一种包括思想、道德、礼仪、政治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韩愈认为道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
其次,道统的传承。
韩愈认为道统的传承是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历代圣贤一脉相承的。
这些圣贤通过他们的言行、教诲、著述等途径,将道统传授给后世。
韩愈强调,道统的传承不仅仅是儒家学术的传承,更是道德、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传承。
最后,道统与儒学的关系。
韩愈认为,道统是儒学的核心和灵魂,儒学是道统的具体表现。
道统为儒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儒学则将道统发扬光大,使其更加完善。
道统说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许多儒学家都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说,使其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韩愈道统说是对儒学道统理论的重要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明中的“道统、文统、政统、学统”要准确地理解清儒的失误、错误,应该先理清“道统、文统、政统、学统”四者之间的关系。
从概念上来说,在这“四统”中,最先出现的是“道统”,起自唐朝的韩愈,“文统”、“政统”、“学统”又是由“道统”所衍生。
但是从内涵上来说,道统的起源非常古老,古老到与中国文明同时。
下面说“文统”时还会涉及到这一点。
“道统”的观念显然受到禅宗“佛统”观的影响,认为道是经过少数几个人单线相传的。
这个说法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
合理之处在于一个连续的传统,连续的历史。
不合理之处,在于将这种传统和历史的延续归之个人。
因此,我们应该抛弃其不合理之处,采纳合理之处,而将道的延续归之于时代,“道统”中的个人只是时代的代表。
道统世系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子都是时代的代表。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华道统起源于伏羲时代,其内核是认为人生而圆满,人生和社会的意义在于尊重、顺应、扩充人之内在的本然心性。
这个道统经过神农时代、黄帝时代、三代,然后延续至孔子所在春秋时代,到了孟子的战国时代,就在某种程度上中断了。
但并非绝对中断,而是在相当程度上被偏离了。
然后道统在宋明时期被复兴,被重新坚持。
从内涵上来说,“文统”是“道统”的孪生姐妹,与“道统”一起诞生,也一直伴随着“道统”。
“道”是抽象的,需要具体的“文”去表达。
“文”是表达“道”符号系统,而这个符号系统本身又是抽象的。
在后边我还会解释,“文”的基础是数字符号。
数字符号都是抽象符号。
在这个意义上,“文”就是“数”,“文统”就是“数统”。
正是因为“文”、“数”在本质上都是道的表达符号,因此在先秦和西汉文献中,“文”和“数”都可直接等同于“道”。
在汉朝易学中,把八卦符号称作“象数”,“象数”其实就是“文”。
在符号表达意义上,所有关于“象数”的讨论,也都适用于文字。
在整个“文统”中,又包括四种形态,也是四个阶段,分别是:文、微言文、文言文、白话文。
什么是道统道统指儒家所谓传道的反动传统。
“道统”的思想由来已久。
孟轲以孔丘学说的正统继承人自居,并根据儒家的标准,把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加以美化,称他们为“圣人”,并在他们之间虚构了一种前后相承的关系,这就是“道统”思想。
他宣扬奴隶主阶级的“道统”,是用来反对当时以法家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思想领域的革命,为复辟奴隶制制造反动舆论。
唐朝的韩愈进一步发挥了孟轲的思想,系统地提出了适应当时地主阶级顽固派需要的“道统”说。
他认为,传统的先王学说的中心思想,是仁、义、道、德。
而其政治体现,就是君主统治百姓,百姓服事君主,臣帮助君统治人民(“君者出令者也。
臣者行君令而致之民者也。
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韩昌黎全集?原道》))。
这就是自古以来的“道”。
这个“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昌黎全集?原道》)。
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继承从尧舜到孔孟的“道统”。
他编造“道统”说的根本目的在于论证孔孟之道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维护孔孟之道的思想统治,借以麻醉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意志,对抗当时法家的法治思想。
到了宋朝,孔门程颢、程颐、朱熹等都宣扬“道统”说。
程颐讲“道统”,是撇开董仲舒、韩愈,直承孔孟。
程颐说,孟子死后,所谓圣人之学不得其传,好在生个程明道(即程颢),“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
”(转引《四书集注?孟子?尽心下》)朱熹也自称是儒家孔学的正传。
他说,儒家由孔子到孟子,“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经过一千四百年,“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子之传”(《大学章句?序》),而他自己则是直承二程的。
他们鼓吹“道统”,要“辨异端,辟邪说”,也就是妄图反对农民的革命思想,抵制当时法家的革新思想,维护孔孟的复古反动思想统治,以适应地主阶级顽固派的需要。
韩愈道统的名词解释
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政治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生
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许多人都对于当时的政治状况感到失望和迷茫。
为了彻底改变社会的不公平,韩愈创造了一个名为“道统”的概念,试图通过道德与文化的复兴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统是韩愈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理解与扩展。
在韩愈看来,传统文化是中国的
根本,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
然而,在唐代晚期,由于外族入侵、王朝衰退以及政治腐败等种种原因,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侵蚀。
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文化传统岌岌可危。
韩愈认为,要想挽救这一危机,就需要复兴传统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
他提出:“道统”这一概念,强调通过道德塑造人的品格,通过文化传承优秀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他认为,只有恢复传统思想道德的尊严,才能使社会回归正常的轨道。
道统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道德和文化。
韩愈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
和道德风尚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
他提倡“以德治国”,强调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倡导人们恪守道德规范与伦理原则。
同时,文化也是韩愈道统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主张传统经典的
学习与推广,认为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他提倡通过学习经典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价值。
他相信,只有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才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精英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道统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韩愈积极推动道统的实践,亲自倡导并践行道统思想。
他担任过政府职务,努力整顿政风廉政,倡导儒家道德的实践。
他在文学创作中也积极宣扬道统的理念,使之成为他文化思想的核心。
然而,虽然韩愈为推动道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的理想并未能在他的时代得到充分的实现。
道统思想受到了一些当时权贵的排斥与批判。
但韩愈的思想并未在他逝世后淡化和消失,相反,韩愈的道统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的文化复兴运动,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对韩愈的道统思想作出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众多文化学者、社会活动家,以及政治家们都引用或扩展了韩愈的思想,努力将其运用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中。
他们认为,在当代社会,“道统”的含义应更广泛地理解为延续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总之,韩愈的道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一次有力呼声。
他试图通过道德和文化的复兴来改变社会的不公与混乱。
虽然道统在韩愈的时代未能全面实现,但它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统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