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苏破裂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7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当代中国外交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1200486班级2011级 1 班姓名马丽娜题目及要求浅谈“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以中苏两国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两国关系本应在所谓的“世代友好”的前提下稳固发展。
但事与愿违,中苏关系在保持了近十年的友好之后,两国关系由分歧走向破裂,甚至濒临战争的边缘。
那么,关于“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和国外学者争议的问题,也是一直在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但大家大致的意见与观点还是一致的。
下面,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就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略谈一下我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是意识形态分歧论。
可以这样说,在中苏之间,相同的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是中苏结盟的纽带。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一再波动,其原因就是国际局势和自身利益。
斯大林愿意与新中国结盟主要原因就是两国有着相似的意识形态,而这恰恰又是后来两国反目成仇的原因,其实两国关系的恶化是先从两党关系恶化开始的,之后意识形态矛盾激化,中苏关系全面破裂。
而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关于如何评价斯大林,怎样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的关系,怎样估计革命与战争的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中苏同盟的破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发展到后来,两个执政党之间的论战都上升到了马列主义的高度,是“你死我活”的境界。
其次是两国国家利益冲突论。
特别是在战后,苏联在处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总是以社会主义老大哥自居,不断表现出其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的作风,这不仅损害了兄弟党和国家的利益,而且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发展。
尤其以波匈事件为甚,很好了暴露了这个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苏联的大国作风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而中国则一直以来追求平等的原则,最终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再次是两国领导人个人因素论。
中美关系的变迁与中苏关系的破裂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中美关系的变迁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同时,中苏关系的破裂也对当时世界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美关系的变迁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并分析这两个事件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
一、中美关系的变迁中美关系的变迁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亲美情怀,随后进入冷战时期中的合作与对抗。
然而,随着苏联的崩溃,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缓和,呈现出合作共赢的态势。
1. 冷战时期的中美合作与对抗冷战时期,中苏关系的紧张局势逼使中国寻找其他盟友,与此同时,美国也希望利用中国来遏制苏联。
这导致中美两国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合作与对抗的关系。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打破了20多年的交往隔离状态,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2. 和平演变与经济合作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之间的经济合作逐渐深化。
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以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将两国经济紧密相连。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推动了中美关系向合作与稳定的方向发展。
3. 贸易战与技术冲突然而,近年来,中美关系又面临了一系列挑战。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及技术封锁行动,对中国经济形成了深远影响。
此外,两国在南海、台湾等问题上的分歧加剧,也对双边关系构成了严峻挑战。
二、中苏关系的破裂中苏关系的破裂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际战略上出现分歧而加剧。
1. 意识形态分歧的加深中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有所不同,这导致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分歧。
苏联对中国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批评,中国则抨击苏联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离。
这些分歧逐渐加深,影响了两国之间的关系。
2. 边界冲突及军事对抗上世纪60年代,中苏边界问题引发了严重的军事冲突,进一步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1969年,中苏边境的战斗爆发,这次事件被认为是中苏关系恶化的转折点。
3. 国际地位与意识形态的争夺苏联试图通过干涉中国内政,控制共产主义运动,加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地位,而中国对此表示明确反对。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一、背景介绍中苏同盟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间的外交关系。
这段斑斓而又曲折的历史对中苏两国、 ja以及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一同盟关系在1969年的中苏边境战争中宣告破裂。
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东西方国家的外交格局,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启示。
二、历史回顾中苏同盟关系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苏两国都面临着美国和其盟友的压力,需要相互合作来对抗共同的敌人。
在这种情况下,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成为了彼此的战略伙伴。
然而,由于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土争端、对外政策等方面存在分歧,最终导致了同盟关系的破裂。
三、破裂的原因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由一系列的原因和矛盾逐渐积累而成的。
在意识形态上,中苏两国的共产主义发展道路存在差异,苏联试图对我国进行传统的帝国主义控制,给我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在领土争端方面,中苏两国在边境问题上存在分歧,尤其是在新疆、东北等地区。
而在对外政策上,苏联试图将我国视为自己的附庸,对我国进行了一系列不利的政治和经济施压。
四、对我们的启示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不应盲目追随他国的发展模式,而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我们要重视和平解决领土争端,不能让领土问题成为我们与邻国关系的绊脚石。
在对外政策上,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不能被他国利益所左右,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主权。
五、结语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持自己的主权和独立,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对外政策,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以上就是对中苏同盟关系破裂对我们的启示的一些思考和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综述摘要学术界对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是在宏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意识形态因素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苏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因素和中苏关系的破裂等等。
其中,许多文章并不是单独从一个方面去探讨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而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苏关系破裂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建国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很快于1950 年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中苏同盟关系。
两国关系本应在被当时双方称道的“同志加兄弟”、“牢不可破”、“世代友好”的前提下稳固发展。
但事与愿违,中苏关系在保持了近十年的友好之后,两国关系由分歧走向破裂,甚至濒临战争的边缘。
中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中苏两国和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开始寻找导致这两个友好兄弟盟国反目成仇的原因。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俄两国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公布,使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全面。
本文就我国学者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意识形态分歧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以共同的政治信仰和相同的国家安全战略利益为出发点,建立起友好同盟互助关系。
但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中苏两党在围绕如何评价斯大林、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的关系、如何认识社会发展道路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论。
这场争论不仅没有在两大阵营对峙的情况下,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友好与合作关系,反而导致两国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孙其明认为,中苏两党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显然是导致双方关系恶化十分重要的原因,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尽管在苏共二十大以后两年多时间里,中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并没有损害双方的关系,但从1958年夏天起,中苏关系还是开始发生逆转,逐渐恶化了。
中苏关系的恶化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意识形态分歧,但也不可否认,意识形态分歧对加剧中苏关系的恶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读“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速评”有感有关世纪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真正进行较为深人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公布,特别是中国学者在中苏关系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研究力量的不断增强,带动了该问题的研究,,也涌现出了不少的成果。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是栾景河力求在全面介绍现有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就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及结果略谈几点看法“的一篇文章。
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利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较典型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看到中国学者对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研究的全貌。
可谓是受益匪浅。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当今中国对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的几大典型观点;第二部分则是栾景河先生对第一部分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和看法;最后一部分就是中苏关系破裂的后果。
第一部分从现有的成果来看, 所有研究者都赞同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 既有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也有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还有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及双方领导人的个人因素等。
它们都各有各存在的合理之处。
在几大观点中笔者较倾向“国家利益说”与“领袖因素说”。
栾先生也认为“国家利益冲突”(这里讲的国家利益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国家利益”它不仅包括国家领土、国家安全等还包括其政治性、民族性等特性)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最主要原因。
同时他也强调中苏之间国家利益冲突的核心问题是中苏双方在国家政治利益上的冲突。
而在出现分歧、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赫鲁晓夫以及苏方所采取的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对中国采取高压政策,不仅没有化解双方的矛盾,反而导致两国关系更加恶化。
关于中苏关系破裂的时间问题。
我们按一般意义理解,在苏联专家从中国撤离后,虽然中苏两国两党仍然保持着既有的联系,但事实上两国关系已经破裂。
我们也可以说中苏双方真正的论战,实际上已是两国关系破裂以后的事情。
从文中的第二部分看栾先生关于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观点,除了前面我们提到“国家利益冲突”之外,他不认为其他的观点能称得上“主要原因”或“不是最主要原因起码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引言: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被广泛认为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最突出的同盟关系之一。
然而,这种同盟在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破裂,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战略和外交挑战。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启示,这对于我们理解国际关系、处理外交事务、保持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本文将对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进行评估,并提出对我们的启示。
一、背景和历史:1. 回顾中苏同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卫国家利益和推动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同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关系。
这种同盟关系的确立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合作机会。
2. 关系破裂的原因然而,中苏同盟在20世纪60年代破裂的原因复杂而多样。
主要原因包括意识形态分歧、个人领导之间的冲突、战略利益的不一致等。
中苏两国领导人出现了分歧和摩擦,最终导致了两国合作的结束和敌对态势的出现。
二、中苏同盟破裂的启示:1. 意识形态并非一切中苏同盟的破裂表明,即使两个国家有类似的意识形态,也不意味着它们能够始终保持友好合作。
在构建国际关系中,我们需要更广泛地考虑各方的利益和关切,而不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
2. 保持独立思考从中苏同盟破裂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国家间的战略利益可能不会始终一致。
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不被单一国家或同盟关系所束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自身的利益和主权。
3. 多元合作与互惠互利中苏同盟的破裂也表明,我们在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时需要多元化。
多元化合作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帮助我们在战略上保持灵活和强大。
我们应该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互惠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各自的发展和繁荣。
4. 坚持外交原则无论是与同盟国家还是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我们都应该坚持外交原则,包括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和遵守国际规则等。
这些原则将有助于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外交关系,为国家利益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探析中苏关系破裂原因探析在老师的讲授之下经过近八周的学习,对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从五十年代的友好同盟关系发展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的全面对抗。
这三十多年来,中苏关系的发展可谓是经过了复杂曲折的道路,中间也发生过戏剧性的变化。
人们对中美关系的过去和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对它的未来也有这样那样的揣测。
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原因。
下面我将要根据的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搜集的各方面资料,对中国和苏联关系破裂的原因进行探析,谈谈属于的自己的认识。
资料记载1958年是中苏关系发展的转折点。
苏联在当年的4月和7对中国的提出的要求因涉及到侵犯主权的问题,因此遭到中国政府的断然拒绝,这样却使得苏联怀恨在心,对中国采取报复行为,并在1959年6月声明,苏联不再履行双方于1957年达成的关于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资料的协议。
因此从1960年至1965年,中苏开始进行全面论战。
在这期间,两国报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就国际形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两国关系等问题展开争论。
上述就是中苏关系破裂的大概过程,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呢,这要结合当时国际环境、中苏两国的国情、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等等各种因素来谈。
以下就是自己对破裂原因的详细认识。
1.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及国家利益冲突论中苏关系包括中共和苏共、中国与苏联相互关系这样两个层面。
战后,苏联在处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总是以社会主义老大哥自居,不断表现出其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的作风,这不仅损害了兄弟党和国家的利益,而且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发展。
尤其以波匈事件为甚,很好了暴露了这个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苏联的大国作风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而中国则一直以来追求平等的原则,最终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2.意识形态分歧论意识形态在各国的外交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浅谈中苏破裂
----《中苏关系史纲》读书报告【摘要】五十年代起,中苏两国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友关系到结盟成为亲密的兄弟同志关系,在五十年代中渡过了短暂而美好的蜜月期后,中苏两国关系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开始走向分歧的道路,以至于最后走向了彻底分裂以及互相对抗的局面。
这种分裂对抗的局面一直持续,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在中苏两国领导人对国际关系和形势的重新认识和判断,中苏两国这对对抗了将近20年的兄弟的关系才得以缓和。
这样唇齿相依紧密联系的两个国家,为何最终会走向分裂,许多年来,各国学者政客都对这个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中苏关系影响的,不仅是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国际政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分析中苏两国关系破裂的原因也有种种。
但就笔者个人而言,在各种原因之中,因为国家利益的严重分歧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中苏破裂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分歧
中苏两国从亦敌亦友到成为兄弟盟友,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是因为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彼此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而且又是紧紧依靠的区域大国,所以走在了一起,并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时期。
在此其间,是两国关系发展的蜜月期,苏联帮助中国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取得了众多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都离不开苏联的帮助,同时苏联也遏制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势力在东亚的进一步延伸,保护了自己的远东利益。
期间虽然有一些磕磕碰碰的小矛盾,但由于
还处在交往的蜜月期,小摩擦改变不了中苏之间关系,更不足以让双方关系破裂。
后来矛盾积累得越来越多,,两国之间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对外政策也出现分歧,从而导致国家利益的分歧也越来越大,最终不可避免地闹翻了。
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最终走向分裂敌对的道路。
因此,可以说,国家利益的分歧是中苏关系破裂的主导因素。
众所周知,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是一个国家绝大多数政策的考虑出发点与服务对象。
中苏结盟,自然是深思熟虑的了。
“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远东的格局,也迫使苏联重新调整对华政策,为了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中加强与美国对抗的实力,斯大林无疑需要新中国加盟苏联的东方集团。
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安全利益,以及未来国家的经济建设等各方面考虑,显然也要求与苏联保持密切的联盟关系。
在这一点上,斯大林与毛泽东有着目标一致的共同愿望”。
中苏两国同属于区域大国,也都是社会主义大国,拥有相同的意识形态,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这样尽管有各种利益的摩擦,但是为了两国的共同国家利益,中苏两国最终还是确立了亲密的盟友关系,为两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有句名言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主权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都应该必须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而国家相互之间关系的好或坏,冷或热都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而转移的,国家间的交往也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实际国情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发展
过程中矛盾的不断增加,以至于后来双方领导人的互相不满和猜疑有所增加。
中苏结盟后,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毛泽东和斯大林的不满和猜疑有所加强。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要恢复经济,开展经济建设又缺乏经验,资金和技术,因而需要苏联的提供的大量援助,且援助的越多越好,苏联虽然提供了各种援助,帮助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促进了饱受战争摧残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仍然很难完全满足中国的需要,由于苏联出于对中国控制的需要,在援助方面苏联也并非完全满足中国的要求,在提供技术和知识中,苏联人也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致使中苏之间在经济援助问题上不时地发生一些小摩擦。
在朝鲜战争中,斯大林因为惧怕引发远东战局的扩大,以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为由拒绝派空军掩护中国志愿军作战,以至于造成自愿军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这些摩擦,由于正处于交往的蜜月期,也由于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势力,斯大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党内的威望,另外中国尚处于发展中,没有足够的力量,只能依附于苏联,所以就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但此时中苏关系并非是铁通不漏般坚不可摧,矛盾的一再积累势必导致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一面。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在有关斯大林的评价、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问题上产生分歧。
在中国国家主权问题上,中苏双方还在所谓“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问题上,因为涉及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而致使两国之间产生了不愉快。
此时,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所以无法兼顾彼此的共
同利益,开始产生了一些矛盾,国家利益的分歧逐渐显露。
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赫鲁晓夫搞突然袭击,联合其他与会国家的代表人员,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激烈的围攻和无理的批判。
与此同时,赫鲁晓夫在会议期间有带头对我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攻击,中共代表在会议中,同苏共进行了严肃的斗争。
随后,双方的矛盾扩展到了国家关系上。
情况愈演愈烈,公开大论战,从思想上的分歧发展到组织上的分裂直至中苏两党决裂,引起中苏两国国家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1969年,双方在珍宝岛和新疆边界问题上发生严重的武装冲突,使得两国的矛盾的对峙进一步白热化,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两国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渺茫,以至于几乎要导致全面战争的爆发。
中苏从盟友到彻底分裂,让美国人傻眼了,具体可见《肯尼迪政府是怎样观察和利用中苏分歧的》。
美国人以为,即使两国间存在着种种矛盾,但是为了两国的发展,中苏关系依然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
在1960年之后,他们便有所改观了。
中苏分裂对国际社会也是一大冲击,尤其是共产国际社会。
然而,中苏分裂毕竟不是空穴来风。
在这其中,夹杂着各种因素,意识形态便是其中一点,但就笔者而言,国家利益才是其分裂的主导因素。
战后,苏联以其大国主义沙龙主义和大党主义的作风,不仅损害了兄弟党和国家之间的利益,而且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发展。
“波匈事件”便是很好的例子,这是苏联的高压政策以及对他国强烈的控制欲而导致的,这严重的损害了波匈两国国家的发
展。
有鉴于此,中共才不愿成为苏联扶植起来的傀儡政权,一切都按照苏联模式发展而拒绝苏联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然而,国家关系必须遵循平等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是发展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
但“苏联以大党大国自居,随意对他国发号施令,忽略了他国的实情,简单的将双方关系定位在领导和被领导上,当彼此利益出现不一致时,就发生了不尊重对方利益,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的种种令人发指的事件”。
但而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以及在共产国际社会的威望也越来越高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中国自然希望能够改变当时不平等的地位,但苏联对中国强烈的控制欲又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情况下,中苏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就反映出了两国利益之间的矛盾。
分歧一旦出现,如果无法及时调和,只会越来越大。
五十年代,中苏的对外政策出现了分歧。
苏美关系得到了改善,两国之间的对峙趋于缓和。
因此此时苏联在对外关系上提出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政策,而此时的新中国由于刚站稳脚跟,国内解放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国家安全感不够,因此仍然强调战争的思想,防止国民政府在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危害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对外关系上强调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警惕以及做好战争的准备。
在共产党莫斯科会议上,中苏两国共产党对“和平过渡”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中国共产党认为在革命道路上存在两种可能性,即和平过渡和革命战争;而苏联共产党强调和平过渡。
为以后中苏论战埋下了伏笔。
在毛
泽东大力发展人民公社时,苏共党内已经对人民公社做出了否定和批判,但为了避免引起矛盾,苏共避免对人民公社公开发表看法。
直到59年赫鲁晓夫出访波兰,接受访问时以苏联20年代搞公社失败为例,委婉表达了对中国大搞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否定。
消息传到中国,毛泽东极为愤怒甚至指示要进行公开论战。
双方分歧越来越大,但由于中苏两国是盟友,需要对付共同的敌人美国,战略利益完全一致;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对苏联也有很大的依赖性;特别是两国拥有统一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双方关系中的凝聚力量要强于分裂力量,因此中苏关系分裂还是难说的事情。
不过,一旦真的伤害到国家利益,兄弟情面也无法顾及了。
这就是后来公开论战的根本原因,中苏分裂亦是难免的了。
总而言之,国家利益的分歧作为主导因素一直贯穿中苏破裂的始终,当两国的国家利益处于一致时,中苏两国呈现给世人的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关系;而当两国利益发生冲突,甚至是因产生对抗而不可调和时,两国关系走向破裂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反思中苏破裂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处理当前国际关系,更好地把握国家间交往的尺度。
【参考文献】
1、中苏关系史纲修订版,沈志华主编;
2、肯尼迪政府是怎样观察和利用中苏分歧的,百度文库;
3、中苏同盟破裂的深层原因和内在逻辑,沈志华;
4、中苏同盟破裂的内在原因,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