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 格式:docx
- 大小:60.71 KB
- 文档页数:23
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 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泄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
我母亲唤着我走过来,她的脸颊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着,像抹(m)了胭脂一样。
B.中国文章风格素重堂皇典雅,看起来如踩高硗行路,高则高矣,却与日常生活隔着一层;而两汉文章中王褒《僮约》那一类道琐屑家常的文章,其平易近人的风格适宜于便笺(jin)小简。
C.眼光敏锐,见微知著(zhù),“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开展工作有板有眼,纵横捭(bi)阖,张弛有度,这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D.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
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tà)地去发愤著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 题。
(5 分)扬雄在西汉末年,是个不尴不尬的人物,在当时及后世的名声,也是不腥不臭。
【甲】我写他,觉得难,因为他不伦不类,不写他,也不好,因为他不大不小。
弄得我左右不是,就怕写出来不疼不痒,不三不四,让读者读着不咸不淡,如同嚼蜡。
但扬雄是做“纯学问”的人。
在学界鼓吹与奖赏做“纯学问”的今天,写写他还是有意思的。
【乙】今天有很多学者在标榜“纯学问”,在“学术规范”里操作出不涉当今而传之后世的伟大学术。
并且他们还当自己是前无古人,殊不知在传统中国,尤其是明清两代,多的恰恰是做纯学问的人,而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则微不足道。
【丙】且据我观察,在中国,这种“纯学问”越发达,所谓的“学术成就”越精深,社会生活反倒越萎缩,社会进步越趋于停滞,甚而倒退。
这可以称之为学术中的“零增长”。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不伦不类B.尤其C.微不足道D.萎缩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A.在我居留上海期间,这里的一切经验与我以往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几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但当我找到具体的相似之处时,又受到震动。
浙江省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本试卷总分值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26. 以下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追根溯.〔s ù)源,中国散文的祖父祖母,并非文学,而是历史和哲学,是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也就是说,中国散文的传承基因,浸有历史的骨血,含有哲学.• 今年“诚信春运〞给“车闹〞“霸座〞等行为人戴上.〔g ū)咒〞,各地加大春运期间信用惩.〔ch éng)诫力度,及时公示违规失信行为,让他们“一次失信,处处受限〞。
• 寒冷的冬夜,羁旅异乡的人,用小刀.〔x u ē)着一枚• 在字里行间,穿越纸背的是典雅与豪气,一切都沐历史剧离不开现代视角。
任何一部历史剧都是对现实的观照,是为了通过回望昨天烛照现实。
【甲】.早期革命史的作品,.地表达着一个主题:对理想信仰的坚守。
这也给今天的人们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
毋庸讳言,当下的历史剧创作与人民不断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三无牌历史剧,依然存在于文化市场。
有的作品在表现 历史时一味追求娱乐效果及商业它最本质的功能。
27.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反响 B.浓墨重彩 C.凸现D.甚至 28.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甲 B.乙 C.丙 29. 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杭州市建设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将深入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早日实现工程竣工交付,加快建设交通更通畅、环境更宜居、配套更完善的美丽杭州。
•近日,宁波银行正式开办柜台债业务,这意味着投资者在宁波银行网点可以进行国债、国开债的认购和债券交易,此外,后续债券交易品种和交易渠道还有望进一步增强。
•北美作为西欧新兴资本主义在海外的“新试验场〞,它跳跃式地越过常规的历史阶段而成为新的工业中心,创立了世界上最兴旺的国家,创造了“美国奇迹〞。
2024年浙江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 B(B项,根据原文“推动黄河文化研究阐发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黄河文化研究阐发,自觉扛起弘扬黄河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时代使命,能够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撑”可知,扎实推进黄河文化研究阐发,能够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撑。
不能说“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依赖于黄河文化研究阐发”。
)2. C(C项,根据原文“黄河文化所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启示我们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知,“只要……就能”表述绝对化。
)3. B(B项,“材料二第二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没有使用引证法。
)4.①底色,打底的颜色,指基础色。
“底色”使用比喻修辞,形象地体现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在黄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②“活水”是指静流之水或有源头常流动的水,这里用以比喻创新能力对文明进步的作用,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①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发扬创新精神,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②各民族要团结统一,共同传承与弘扬伟大的精神,创造更加灿烂的文化。
③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积极分享“和合”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为回答人类向何处去提供精神指引。
(每点 2分,答对三点即可)6. D(D项,“可见他对人生的认知比其他同学更深刻”于文无据,小说并没有将他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
)7. C(C项,“为下文表现砂原对走在前面的李思仪的崇拜做了充分铺垫”错误,根据原文“天已经暗下来了,白昼在缩短。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考试试卷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的各种文明都不是孤立的体系。
现代文明,如果没有从历史上各种文明以及现在还在不断发展的周围文明中大量吸取养分,是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也不可能发明现代的技术设备的。
事实上,历史上每次文化大分化似乎都是文化融合过程的结果。
当然,文化大融合的发生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提供滋养的各种文化本身正处于消融的状态,或者在时空上相距久远,于是人们能够从中吸取有用的元素,而不被其纷繁复杂的外在形式或制度所迷惑。
在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外来的文化元素是不可能自动进入新的文明形式中来的。
战争有时正是起到了这种促使其他文明解体的作用。
新的文明形式不是原封不动地吸纳另一种文化的全套形式和规章制度,而是吸纳可以转移、可以移植的某些片段,就像英格兰在修建哥特式建筑的时候偶尔也会利用罗马式别墅的石材或瓷砖,但都是和本地的燧石材料一起使用,而且遵循的也是与罗马式完全不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如果古老的别墅还矗立在乡间而且有人居住的话,人们就不可能随意在其上采集建筑材料了。
正因为原来的形式已经死亡,或者更确切地说因为其瓦砾堆中还存在着生命力,才使得其他文化能够自由地对它进行加工和融合。
关于文化融合还有一个事实必须提到,在这个过程的早期,一种文化越是没有完全确立自己的形式,新的发明越是没有成为人们的习惯而被广泛接受的时候,它就越是能够广泛吸取其他文明的养分。
文化融合的开端和结束,从最初的吸纳到最后的扩张和征服,就是世界舞台上不断演出的一幕幕活报剧。
正如施宾格勒指出,作为机器体系发展核心的重要发明和发现,都不是源于某种浮士德式的神秘的内在驱动力。
它们就像由风播撒的种子一样,是从其他文明吹散到这里的。
正如我曾指出的那样,10世纪的西欧就像一片已经耕耘得整整齐齐的土地,就等着这些种子飞过来了。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打仗,不用开打,仅仅在气势上,长城那一边的党项、契.(qì)丹、女真、蒙古这些草原帝国上游牧民族的剽.(biāo)悍,已胜了一筹。
B.他把土坯.(pī)房装潢一新,抛弃夹.(jiá)克服装业,选择中式快餐再创业,生意红火。
此时,他会萌生一个问题:西式快餐遍地开花,中式快餐何时能漂洋过海?C.偶然的机会让我反刍起镌.(juān)刻在记忆里的方言童谣,让我回忆起那个物质匮乏却开心快乐的重年,真是倏忽一瞬间,回归故乡已是板上钉.(dìng)钉的事了。
D.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战鼓已经擂.(léi)响,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持续苦干实干,在兴州大地上愈发拼搏,擎如椽.(chuán)巨笔描绘出物富民丰的新图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甲】美好的愿景要想实现,不能坐而论道....,只能起而行之,而且“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在建设生态文明这件事上,真正的实干家绝不会向环境恶化再妥协一步。
【乙】他们身上有一股子劲,那就是认准的事儿便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脚踏实地地干下去,而且一干就是十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他们坚信,沙漠可以绿化,荒野可以成林,河水可以再清。
而且,将信念转化为成绩的,是他们执着而科学的探索探索。
仔细思量,这种精神与我们所钦敬的“两弹一星”精神,别无二致....。
【丙】然而在我们身边:有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有人则怀疑修复已遭破坏的环境,还有人甚至..干着破坏环境的勾当,这都不是我们当代中国人所需要的。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高三(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这次长征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跋涉之旅,此后八年罹.(1í)难,它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才能的象征;因此,也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和文化持续不辍.(chuò)的象征。
B. 将这样的外表抽丝剥.(bō)茧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都只是外界加上的“条条框.(kuāng)框”,学会摒弃这些“条条框框”后,会更能和别人共情,从而减少冲突。
C. 一个记者还有许多必学的“潜.(qián)规则”和写作秘诀,如做记者的原则与意气,编辑的考量,新闻标题的暗藏机锋,如何运用“曲.(qǔ)笔”的技巧呈现真相。
D. 烈日下的考古工地,同事们远远就辩认出了田建文的身影,他斜挎一个老旧的包,脸庞因常年的户外工作而显得粗糙黝.(yǒu)黑,摇摇晃晃地走在田塍.(chéng)上。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B站青年把国风手艺玩得风生水起....,这不是“朋克养生”式奇怪组合,更不是对传统的解构和娱乐,而是传统艺术与新媒介的互相滋养,互相成就。
“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的父辈们曾经很爱看的一个节目叫《艺术人生》,访谈那些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这个节目创造过同类节目的收视纪录,捧红过很多人,但后来因为收视率太惨淡而停播。
【乙】《艺术人生》死了,但艺术和文化不会死,会在新平台、新媒介、新人类中获得新生,只不过不再是以艺术精英为主导,不是让大众去欣赏名人明星的艺术人生,而是普通人的艺术人生。
然而,互联网作为新技术虽然获取巨大商业和流量成功,但只有..跟一个社会的传统结合起来,才真正融入了这个社会,获得恒久生命力。
【丙】我们要让传统从博物馆中走出来,从高大端庄.....的舞台上走下来,走到普通人中,走到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日常中;我们还要让互联网上的消遣娱乐感受传统的魅力,从传统中汲取优秀的文化。
浙江省五校(学军中学杭二中等)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逐题解析)浙江省五校(学军中学杭二中等)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2021 学年第一学期五校联考试题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阳关在我国西部边陲,因曾经是通往西域诸国的重要关隘而闻名遐迩,它与玉门关成掎(jǐ)角之势,宛如西域交通线上的一对雄狮,扼踞(jū)要地,虎视眈眈。
B. 突如其来的高温瞬间催熟了树叶,使它们变得枯槁,那些树儿似乎顷(qǐng)刻间就抖落了一身的叶子,为泥土铺上了黄澄(ch éng)澄的斗篷。
C. 远方层峦叠嶂,林场云雾氤氲(yūn),松涛阵阵,香樟叶上浓香的晨光,和那连绵的鸟鸣一起倾泄下来,刹(chà)那间将我们淹没。
D. 如果拷问雾霾成因,机动车尾气排放、焚烧秸(jiē)秆等等都是,其实,面对雾霾肆虐(nüè),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抱怨、责骂、急躁只会徒增烦恼,平添纷乱。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扼踞(jū) ”中的“踞”应读“jù”;B.“黄澄(chéng)澄”中“澄”应读“dēng”;C.“倾泄”中的“泄”应为“泻”。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甲】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诗人以精致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浪漫的手法,叙述了这场安史之乱中的悲剧:唐明皇和杨贵妃用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爱情,只能没完没了地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根据当时的传说和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婉转动人的故事。
诗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心理的再现,因而能在读者的心里漾起涟漪。
【乙】《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浙江省五校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项是()(3分)A.一条浅溪蒙绕着村落,平添了几分灵气;清泉山中来,凉凉溪流,汩汩(gǔ)有声,鱼虾嬉戏水藻间;近处的田地瓜蔓(màn)繁茂,生机勃勃。
B.在现代化的都市里,钢筋水泥拔地而起,高楼大厦鳞次栉(zhì)比,然而许多人却成了雨天的匆匆过客,忘了咂(zá)摸品味一下自然赋予的香茗。
C.文学延展了我们的人生:它能够裹挟着你恓惶的内心左奔右突,能够重建你坍圮(pǐ)的阅读视界,能够帮助你摆脱生活的桎梏(gù)。
D.在民生凋蔽、饿殍(piǎo)遍野的魏晋时代,琐碎、迁腐、荒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chèn)纬和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垮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甲】关于女性和妇女解放的话语或多或少是两幅女性镜像间的徘徊:秦香莲——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花木兰——逾越男权社会的女性规范、报效祖国的女英雄。
【乙】或许时至今日,我们仍难以真正估价“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毛泽东语)作为彼时的权成指令与话语,对中国妇女解放产生了怎样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句家喻户晓的口号确实有力地保障了妇女权力,进而支持并保护了妇女解放的实现。
然而,就另一个方面而言,【丙】“男女都一样”“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话语及其社会实践在颜覆性别歧视的社会休制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历史造就的男性、女性间深刻的文化对立与被数千年男性历史所写就的性别文化差异的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