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3)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9
2017-2018学年重庆市綦江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②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通古今,察中外,总揽全局,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绘制了宏伟的蓝图。
③来到黄州,远离了政治中心,远离了文坛领袖的光环,苏轼在住舍东边开辟了一块空地,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生活,也称得上是自得其乐。
④刘明和张阳两位老朋友多年未见,今日难得重逢,两人一面喝酒,一面高谈阔论....,谈着谈着,很自然的谈到家里的琐事上来了。
⑤如果韩国不能在“萨德”问题上改弦更张....,韩国与中国,包括与俄罗斯等其他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肯定受损,中韩的贸易额、人员交流会急剧下降,甚至刚性下滑,出现“硬着陆”。
⑥在“互联网+”大潮奔涌而至的今天,教育工作者不能隔岸观火....,而应切实培养下一代国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A. ①②④B. ①③⑤C. ③④⑥D. ②⑤⑥【答案】C【解析】①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仰慕。
符合语境。
②高屋建瓴: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
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符合语境。
③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此处误用为“在瓜田里李树下劳作的田园生活”的意思,望文生义。
④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的大发议论,含贬义,不合语境,两位好友在一起畅谈,不能说是不着边际的言论,应用“扺掌而谈”。
⑤改弦更张: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根据语句“如果韩国不能在‘萨德’问题上…韩国与中国,包括与俄罗斯等其他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肯定受损”可以看出,语句强调的是“韩国变化计划,方法”,所以用“改弦更张”符合语境;⑥隔岸观火:隔着河看人家着火。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在下面一段话空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宋词是由唐诗发展而来的 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和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宋词的流派众多,佳作 ,其中最具代表的婉约、豪放两大流派将宋词推向文学高峰。
直到今日,宋词仍 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很高的艺术享受。
A. 别树一帜 层出不穷 熏染B. 别出心裁 不绝如缕 陶冶C. 别树一帜 层出不穷 陶冶D. 别出心裁 不绝如缕 熏染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微信、支付宝今年不再鼓动红包大战是一大好消息,因为这能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少一分浮躁与功利,多一分平淡与从容。
B. 目前,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代际传承,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努力下将联合推出《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
C. 我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
D.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
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A. ⑤①②④⑥③B. ②④⑥⑤①③C. ②⑤①④⑥③D. ⑤①②③④⑥ 4.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时间它是一件衣服,换换洗之中洗,不知不觉就穿小了。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范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蜀道难» «秋兴八首» (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说明: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请将所有答案都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①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
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
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
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
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 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
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
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
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
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1.B(A应该是“以情僧来看的人”,了解苏曼殊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
C“由玉变石”只能体现欲望之“灭”,“由石变玉,由玉变石”,才能体现欲望之“生灭”。
D原文意思是,“红楼”代表现实世界,但不一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人或事物。
)2.B(文章没有详细阐述《石头记》的优点)3.A(通过第2段可以看出,文章对于《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阅读角度是不赞成的,很难体现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读不尽的《红楼梦》”与这五个书名的关系在文中也没有体现。
)4 C 5. BD4. C据原文这两件事还只是标志着“中医药”而不是“中医”走向世界;“世界各国推崇”言过其实。
5B肺癌肝癌言过其实。
D正好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6.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力。
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逐年上升,但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却逐年下降。
7.(3分)A 【解析】A项分析不准确,“迅速瞄瞄”、“快走几步猫下腰”体现的是在饥荒时期素玉不想让其他人发现高粱穗的警惕心理;“轻轻放进筐里”表现出的是素玉对高粱穗的珍视。
8.(5分)①因为接连几个秋天,素玉都没有捡到一穗高粱,出于内心对粮食的渴望,所以会经常想起曾经捡到过的那穗高粱。
(2分)②素玉想到高粱满怀幸福是因为在最缺粮的时候,那穗高粱让她和孩子得以充饥,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对那穗高粱充满了感恩。
(2分)③素玉想到当时几个孩子都给她递过来了半匙米粒,她感受到了孩子们对她的爱,感受到了亲情的暖意,所以回想起来满怀幸福。
(1分)9.(6分)①在环境方面,通过对素玉捡粮食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农村人民正在闹饥荒的社会环境,写出了农村生活的艰苦。
②在情节方面,小说以素玉认真仔细捡粮食开头,为下文素玉捡到高粱穗作了铺垫。
③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突出了素玉的勤劳、能干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智慧。
(每点2分)10. A 11. D (右,指等级、地位比自己高的。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范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蜀道难» «秋兴八首» (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说明: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请将所有答案都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①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
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
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
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
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 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
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
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
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
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
武威五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注: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 -- 3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
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
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
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
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
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
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
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1、4-7、9、13-15为选择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55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曹雪芹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姓名:座号:一、现代文阅读(1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竹刻是很特别的一路。
说它特别,是因为其材质野贱,山前屋后,随处可见,生不择时,长不择地。
它不像紫檀黄花梨沉香那么珍贵,也不若象牙犀角那么稀有。
与翡翠白玉黄金精铜相比,似乎更不值得一提。
但是,明清以后,及至当代,上档次的竹刻艺术品,在收藏界受到的重视,却是令人感到诧异的。
这是因为,竹子虽然材料并不名贵,但是,经由艺术家雕刻,便点石成金,脱胎换骨。
中国人利用竹子的历史很悠久,在竹子上刻字,几乎是在文字出现之初,如竹简。
但是,真正沾上艺术两字,也就是说,以竹为材,以刀代笔,刻一些文人趣味的诗文图画,还是始于明代。
这与古人的写诗作画一样,并非职业,无关生计,只是寄情于竹,为书斋增添雅趣而已。
或者就是朋友之间往来唱和,投桃报李。
这就决定了竹刻从一开始,便是高雅脱俗之物。
它与书画金石诗文简直就是一回事,只是书写刻画的载体不同罢了。
同样的一张纸,苏东坡写了字,或者齐白石作了画,跟普通人在上面涂鸦,价值当然相去十万八千里。
这样来看,文人竹刻贵过黄金,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书画同理,其实许许多多的竹刻,不管是笔筒还是臂搁,还是香筒、扇骨,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也毕竟少数。
即使是在明代晚期,以及清朝康雍乾三代,真正优秀的竹刻艺术品,也只是出于性孤格高、学养深厚、能诗善画,并且对竹子有特别的理解,而用刀又有过人之处的那一小部分文人之手。
到了清中以后,坊间工匠开始大量制作竹雕,粗制滥造之风日甚。
时至今日,文玩兴盛,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竹刻看似繁荣,其实到处都是心浮气躁品格低下的产品,离竹刻清高雅逸的精神越来越远。
其实,说竹子野贱材料易得,也不尽然。
竹子到处都有,确实不假,但真正能够用来制成文房艺术品的,却少之又少。
淮北一中高一下第一次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D“他在变法维新时的战友谭嗣同深受影响”的表述在文中没有依据。
2.C依据原文第四段,孟子的“天下情怀”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
C项将二者杂糅,故错。
3.C“作者虽然认为古人不应把‘普天之下’几乎等同于‘四海之内’”理解有误,作者在文中只是客观陈述“限于历史条件”而产生的古人认知,并没有“不应”这样的感情倾向。
4.B【解析】“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痛恨”是过度解读了,主要体现了老人渴望幸福生活的内心状态。
5.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
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
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每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5分)6.①主题思想: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
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
②情节结构:铁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
③人物塑造: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7.B8.B【解析】B项弱冠指男子十八岁错误。
《礼记·曲礼上》中说“(男子)二十曰弱冠”。
9.A【解析】A项说令狐楚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于文无据。
10.(1)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绹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更加嫌恶他品行不端。
(“卒”“以”“无行”各1分,整体大意2分。
)(2)第二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不理睬他。
(“明年”“陈”“省”各1分,整体大意2分。
)参考译文: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
祖父李捕,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
父亲李嗣。
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
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注意: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只交答题纸。
一、社科文阅读(6分)在北京西南钟灵毓秀的青山之中,坐落着一处千年古刹云居寺,这里收藏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这批石经共有经版14278块,含佛经1122部,3572卷,总字数3500万左右。
浩瀚的石刻佛经是北京文化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石刻佛经事业的发展进程,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毁灭与保护之争。
隋大业(605—618)年间,智泉寺(云居寺前身)僧静琬继承其师——南岳天台宗高僧慧思大师——的遗愿,开创了云居寺石经刊刻事业。
此后千余年间,云居寺几经劫难,但佛经续刻不辍。
1949年以后,中国佛教协会等部门对云居寺采取了保护措施。
自1956年始,对云居寺石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整理。
近年由于大气污染等原因,出土的石经严重风化,经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决定,又将出土石经中的《契丹大藏经》于1999年9月9日,放归地下珍藏。
石经的回藏,把前人留下的这笔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留给了子孙后代。
云居寺从建寺刻碑、历代续刻,到后来发掘、整理直至部分回藏,是历代有识之士共同完成的一项有利于佛教文化传承的工程,在石经刻写、收藏的同时,书写了北京、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对云居寺碑刻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整理和研究石经的字形。
云居寺石经所保留的佛教经本的准确性为其他经书所不可比拟,其中唐刻部分保留了《钦定开元大藏经》这部唐代宫廷大藏经的原貌。
另由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的《契丹藏》证实,石经中的辽代刻经是《契丹藏》的复刻本石经中还保存了60余种各种大藏经没有收入的经典,石经的经文后约6000则施刻人题记,间接地反映出自隋至明千余年的社会生活,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经济组织、职官名称等资料,可以验证、补充史书的记载。
云居寺石经的刻写综贯千余年,许多写经高手为之书丹。
石经字迹大部分方正圆腴,写刻双绝。
2018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选择题(每题3分,共3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1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便.(biàn)宜削.(xuē)肩监.(jiàn)生俨.(yǎn)然B.攥.(zuàn)住拽.(zhuàn)掉榫.(sǔn)头舵.(duò)柄C.巉.( chán)岩扪参.((sēn)历井猿猱.( náo) 迁谪.( zhé)D.朔.(sù)漠潦.(liáo )倒暮砧.(zhān)贾.(jiǎ)人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3分A.放诞瞋视顾盼神飞纨绔高梁B.窈陷蹙缩少不更事沸反盈天C.撬开攮进不寒而栗走头无路D.瓦楞紫檀百无聊奈遍体鳞伤3.下列各句中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比特币价格又创历史新高,首次超过2900美元,面对比特币五年内五百倍的增幅,人们的质疑声一直不绝如缕....。
②中国国奥队的前两场比赛虽然谈不上出色,但那种绝不放弃的斗志与拼劲令已丧失信心的国人对中国足球刮目相看....。
③中国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目前已控制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20%的份额,苹果地位难以撼动、国产智能机望其项背....的说法不攻自破。
④一部名为《韵动珞珈》的短片最近在网上广为流传,短片通过多张延时摄影作品记录了最动人的武大光影,引来众多校友拍案叫绝....。
⑤近日,在朋友圈里,一篇名为“美国卫生局叫停华人吃蟹黄,因为其可能致癌”的文章在疯转,而中国专家辟谣:纯属危.言耸听...。
⑥2016年安徽公务I员考试拉开序幕,仅半天时间就有7458人报名,其中最火爆的职位合肥团市委综合管理岗位,报名人数更是百里挑一....。
A. ①③⑥B. ②④⑥C. ①④⑤D.②④⑤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杭州市地铁坍塌事件的教训太沉痛了,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以后不再发生这种严重事故。
B.近年来先后实施的全面免除农业税、免收农村中小学的学杂费,高度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农民问题的充分关注。
C.从许多方面看,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影响深远,是1930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打击面很广、也很深。
D.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5.下列各句中不具备“互文”特点的一句是()3分A.主人下马客在船B.主人忘归客不发C.秦时明月汉时关D.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6.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庄生.晓梦迷蝴蝶蓝田日暖玉生.烟B.只是当时已惘然.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百年多病.独登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7.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李泽厚认为,汉字①“象形”“指事”为本源。
“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
②如同传闻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
一个字表现的③一个或一个对象,④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⑤期望。
⑥,“象形”中也已蕴藏有“指事”“会意”的内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 题。
(每小题3分,共9分)思乡的基础是离乡,在乡的人不会思乡,“乡”作为价值形态无疑只对无乡者或离乡者才有意义。
只有当一个人在实际的存在状态中陷入了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的困境,“乡”才会作为一种补偿价值而成为流浪儿的精神支柱,成为思的对象。
这样,思乡就常常与作客相联系。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京城一批统治者(尤其是皇帝)的手中。
知识分子,尤其是中下层知识分子要想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就必须离乡漫游天下,尤其是游历京城。
在科举制度和异地为官制度的制约下,他们如果想要让统治者知道自己的才能,就必须离乡;而一旦做了官,或留在京城,或充任各地的地方官,又基本上很少能回到家乡做官。
然而,中小地主出身的士大夫都有浓厚的宗法乡土观念,不以他乡作故乡,因而家乡总是为他们难以忘怀。
林语堂指出:“关于中国社会所宗奉的五大人伦,其中四伦是与‘家’有关的。
此五大人伦即君臣之关系,父子之关系,夫妇之关系,以及兄弟和朋友之关系。
其最后一伦朋友之关系可为之合并于家庭,因为朋友乃为那些可以包括进家的范围内的人——他们是家族间的朋友。
”家的这种核心地位使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其仕进阶段总有一种流落他乡之感,时时体验到自己的作客身份和流浪状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作此诗时正当年少气盛,壮志满怀之时,本不应有思乡病。
但在王维的眼中,任何别的地方都是异己的,都无法取家乡而代之。
“异”字突出表明了诗人所处的是一个陌生的、异己的世界。
对于客子而言,异乡与家乡是敌对的,因而是“异乡”;而反过来,异乡中的游子,对于这个异乡而言,也是异己的、敌对的,因而是“异客”。
两个“异”字充分揭示了“异客”与“异乡”的敌对与距离,“异乡”不认同“异客”,“异客”更不认同“异乡”。
在异乡的人只能是客,永远是客,“客”这个词在表面的尊敬后隐藏着内在的疏远和距离:客人不是自家人,更何况是“异客”。
“客”的身份永远是流浪者,是不能介入这个世界的“局外人”,是飘泊天涯的游子。
(摘编自陶东风《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中的异乡与异客》,有删改)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离乡是思乡的前提,因此只要一个人远离了家乡,他就必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
B.在中国古代,由于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都集中在京城,所以知识分子必须离乡进京。
C.科举制度和异地为官制度造成的“作客”现象是士大夫知识分子思念故乡的主因。
D.漂泊的游子对其流浪者身份的认同让他们无法融入进异乡,永远是异乡的“局外人”。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阐明了离乡与思乡的联系以及故乡的价值,从而引出了下面的论述。
B.第二段分别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分析了知识分子产生作客之感的原因。
C.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引用都是为了证明对于客子而言,异乡与家乡是敌对的。
D.第三段中对“异”字的分析推导出了“异乡”与“异客”互不认同的结论。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的人而言,故乡既是思念的对象,也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B.在林语堂看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这几大人伦关系都是与“家”有关的。
C.家在人伦关系中核心地位使士大夫知识分子在仕进阶段总有一种流落他乡之感。
D.在“客”这个貌似尊敬的称呼背后,隐藏着异乡对外来游子内在的疏远和排斥。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1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执.问涂厕之刑人执:捉拿B.委质.而臣事襄子质:做人质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责备D.以致.报仇之意致:表达12.下列各选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B.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C.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D.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是豫让选择“为知己者死”的原因的一组是( ) (3分)①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②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③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④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⑤而忠臣有死名之义⑥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A.①③⑥B.②③⑤C.③⑤⑥D.③④⑥第Ⅱ卷(非择题,共111分)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5分)(2)臣闻名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5分)四、古代诗歌阅读(10分)送路六侍御入朝①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
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两人重见,杜甫已51岁。
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诗的首联既写出了与儿时朋友分别时间之久,又表明两人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颔联写久别重逢之欢,又写乍逢又别之愁,还猜想再相聚之地,慨叹人事难料。
C.诗的前四句由过去想到未来,再由未来回到眼前,如天外奇峰,化板滞为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