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素材新人教版 (1)
- 格式:doc
- 大小:252.00 KB
- 文档页数:6
1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4. 教材P48演示实验 实验3-1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目的】
知道分子总有不断地运动
【实验用品】
烧杯、药匙 、品红
【实验现象】
刚开始品红漂浮在水面上,随着品红的沉降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探究4 教材P49探究 分子运动现象
】
1. 知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 知道酚酞遇碱性溶液(氨水)会变红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试管、酚酞溶液、浓氨水
【实验操作】
如右下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分析】
C 中浓氨水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由于运动进入到A 中,与A 中的水分子发生反应又生成氨水。
氨水是碱,呈碱性,于是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小结】
①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② 分子间有间隔。
③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有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NaCl硫酸锌ZnSO(显著特征:含有SO,CO^NO OH NH 4 4334PO4 Cl等原子团)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XX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二、分子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⑵在不停地运动(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闻到气味等;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分子相同物质相同,分子不同物质不同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XX分子由XX原子和XX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②一个XX分子由几个XX原子和几个XX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课题2 原子1、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的认识质质子(带正电)丁原子核(带正电)Y原子Y I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4.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5.元素周期表: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氕H、氘H、氚H,
元素原子
(1)分布在人体中的是。
(2)分布在海水中的是。
(3)分布在地壳中的是。
答案:(1)B (2)C (3)A
知识点3: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汉字用“钅”字旁表示(汞除外),如铜、铁。
2.非金属元素:通常情况下,非金属元素有三种状态,一是“气”字头的气态非金属,如氢、氯;有“氵”字旁的液态非金属,如溴等;固态非金属用“石”字旁表示,如碳、硫、磷等(稀有气体元素:通常状况下,稀有气体为气态,名称中均有“气”字头,稀有气体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氦、氖等)。
【例】下列元素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
A.氖
B.氧
C.
锌 D.磷
答案:C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元素的分类标准。
金属元素汉字名称除汞外均带“钅”字旁,非金属元素包括带有“气”字头的、带有“氵”字旁的,带有“石”字旁的。
锌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氖、氧、磷属于非金属元素。
知识点4: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组成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其中元素是从宏观上对物质组成进行的描述,而分子、原子、离子是从微观上对物质构成进行的描述。
关于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可进行简单的归纳,如图所示。
【例】一定条件下分别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
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
A.氧气
B.氧分子
C.氧元
素 D.氧离子
答案:C
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中都含有氧元素,而它们的分子或原子团里都含有氧原子。
知识点5: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规定: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
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2.元素符号的写法: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N、P、K等;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如Na、Ca、Cu等。
3.元素符号的意义:(1)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2)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拓展延伸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后,就只能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
素(因为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但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例如,“3H”只能在微观上表示3个氢原子,而不能表示氢元素。
有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例如“Cu”可以表示铜这种物质。
【例】“2H”表示的意义是( )
A.2个氢元素
B.2个氢原子
C.氢分子
D.氢离子
答案:B
点拨: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后,只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故选B。
知识点6: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将100多种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的表。
2.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号。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也叫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
每周期(除第一周期外)开头的是金属元素,结尾的是非金属元素。
(2)纵行(也叫族):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
(3)单元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占据一格,包括四个方面的信息,如图所示。
【例】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信息示意图,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元素名称是“硫”
B.元素符号是“S”
C.元素的质量为32.06
g D.核电荷数是16
答案:C
点拨:从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中可知:元素名称和符号分别为硫、S,核电荷数为16,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而不是元素的质量,故C错。
考点1: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关系的综合考查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C.铁原子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D.氧气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A
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从宏观上讲,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从微观上讲,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考点2:元素的概念、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原子序数与质子数等的关系
【例2】近来,俄美科学家发现了两种新原子,它们的质子数都是117,中子数分别为117和118。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B.中子数为118的原子,核外有118个电子
C.中子数为117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17
D.因为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所以两种原子的质量也相同
答案:A
点拨: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即为117;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即117+117=23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故原子的质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