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意象组合
- 格式:pdf
- 大小:663.24 KB
- 文档页数:1
古诗词的意象与意境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诗歌作品常常通过精妙绝伦的意象描绘出美丽而深远的意境。
本文将从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对古诗词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一、意象的表达意象是诗歌中用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具象形象。
古诗词通过对自然界、人物、物象等的描绘,创造出一幅幅独特的意象,以此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山、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城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绘明月和霜花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离家之情的思念。
古诗词中的意象多采用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令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
这些具体的形象直观而鲜明,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意境的营造意境是指通过意象的描绘和表达创造出的一种情感氛围或艺术效果。
古诗词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创造出宏大、壮丽或婉约、细腻的意境。
例如《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首词通过对明月、把酒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恬静、凄美的意境,使读者产生了久久回味之感。
意境的营造离不开意象的运用。
作家通过精心挑选、巧妙运用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特定的情感和氛围。
同时,意境的营造还需要借助于语言的音韵、行文的节奏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凝练、抑扬有致。
三、古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在古诗词中,意象与意境密不可分。
意象是意境的构建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的内在表现。
意境通过意象的独特组合和发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意象往往不仅仅是自身的表达,更是通过对自然界、人物或物象的描绘与连想,引发读者心中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通过意象的表达,古诗词赋予了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使作品超越了纯粹的描写,而凝聚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意境则是由意象的组合和句法结构的构建而来。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包括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包括:
1.明月:常常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表达深沉的乡愁和思念之情。
2.长江:常常象征着时间流逝和历史的深远。
3.长亭:常被用来比喻离别之地,因为古代的驿道边常常建有亭子,供行人
休息或送别。
4.杜鹃:常常象征着悲苦、哀伤和思乡之情。
5.草木:常用来比喻人的命运和性格,如“红豆”代表爱情,“菊花”代表
隐逸和淡泊名利。
6.柳树:常被用来表达离别和留恋之情,因为“柳”与“留”谐音。
7.蝉:常常象征着高洁和清雅。
8.鸿雁:常常用来表达书信和思乡之情。
9.梅花: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高洁,也与傲骨和独立的人格相联系。
10.山水:常常用来比喻人的品格和情操,也可以表达壮志豪情。
这些意象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诗人在抒发主观情感时,往往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这些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成了“意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而多个意象构成“意境”。
一、意象(景象)(一)意象的含义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过描写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的品质。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葱茏绿竹代表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格或象征隐士君子。
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3.柳——“柳”者,“留”也。
柳枝依依,缠绵悱恻,古人常借柳抒发送别怀人的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分别时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词人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是君子。
如宋代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歌颂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方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
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古诗文中的意象与意境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远的意境展示了古人的情感与思想。
意象是指通过形象化的表达手法传递思想、情感和意义的符号,而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让读者感受到的情境和氛围。
在古诗文中,意象与意境的运用非常重要,它们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使读者得到深刻的体验。
一、古诗文中的意象古诗文中的意象多以自然景物为主,通过生动的词语和形象描述来传递感知和抒发情感。
例如,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形象地描绘景色,通过这些意象使读者感受到了壮美的自然景观。
此外,古诗文中还常运用动物、花草、山川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以柳树为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些意象经过诗人的精心挑选和巧妙运用,使作品富有生动性和鲜明的形象感。
二、古诗文中的意境古诗文通过意象的运用,构建了独特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
意境是通过意象的聚合和组合形成的,它既是指抒发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反映古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
古诗文中常用的意境有多种,比如婉约的意境、豪放的意境、忧郁的意境等。
例如,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堆砌,创造了一种寂静、凄清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秋夜的宁静与幽寂,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思考与感伤。
另外,古诗文中还常通过主题、节奏、韵律等手法来营造意境。
例如,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他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物的努力追求,营造了一种激荡人心的豪放意境,让读者感受到振奋和豪情。
总之,古诗文中的意象与意境是相辅相成的,意象通过丰富多样的形象描述传递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而意境则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运用,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
古诗文中的意象与意境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些意象与意境,古人向后人传达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可以从古诗文中汲取灵感,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共通之处,为今天的文学创作和生活启发提供借鉴。
如何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如何能明白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意象和意境不但是诗词本身的精髓,更是理解和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
这对教育者来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至关重要。
一、明白意象:从具象到抽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并非单纯的自然景物或社会现象,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理解意象,需要将具象的词语与抽象的意蕴联系起来。
1.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例如,“明月”不光是皎洁的月光,也喻示着思乡、离别、怀人等情感。
2.联系意象的背景:解读“花谢”需要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3.分析意象的组合关系: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会产生更丰富的意蕴。
例如“江山如画”、“落霞孤鹭”等,要引导学生参与解读和分析,才能明白意象的整体意蕴。
二、体会意境:从意象到情感意境是诗歌意象共同营造的氛围和意境,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综合表达。
亲身体会意境,需要从意象入手,感受诗歌中透露出的情感和思想。
1.感受意境的色彩: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分析,感受意象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等情感。
例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意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豪放意境。
2.理解意境的层次:意境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的表达。
有的直接表达思想感情,有的则是需要细致分析才能体会。
例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愁绪,但通过对镜顾容和夜吟的描写,却将主人公的内心愁绪充分展现出来。
3.切身体会意境的意蕴:诗歌意境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谊之情,“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不羁豁达。
三、发挥意象和意境:从理解到创作学生在理解和体会意象和意境的基礎上,可以将其运用到诗歌创作、作文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1.借物抒情:将意象作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叠加的古诗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春风吹拂花林枝,千朵花瓣飞舞时。
何处飘来迷人香,醉入花丛已忘归。
——佚名《春日醉》
意象叠加是一种常见的诗歌创作技巧,通过将多个意象叠加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联想。
读写频道窑文学信箱
古诗的意象组合,其方式是多样的。
先说时空方面的组合,因时空是所有事物依存的方式,或者说所有的事物都存在于时空中。
比如南朝陈代陈昭的
《明君词》:“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
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
唯有孤明月,犹能送远人。
”此诗以空间为主线组合意象。
再如杜甫的《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此诗则以时间为主线组合意象。
时空组合,既要注意时间的变化,又要注意空间的转换。
大致说来,是用时间来带出空间。
空间上,又要注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之关系。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时间是夜晚,由夜晚的月光带出地上、天上、眼前、故乡之空间关系。
床前所见月光,自是平视,接着举头仰望明月,又低头思念故乡。
再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同样是时间带出空间。
望着天上的月亮,怀想远方的人,远方的人也可共看明月。
眼前的情景是熄灭蜡烛,那满满的月光更可爱了。
披上衣服,觉得露水变多。
月光虽然美好,却无法相赠,便只有期待梦里的相会。
又如清代黎简的《小园》:“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首联写深树短墙,是园中近景。
颔联由近而远,远眺秋村斜阳。
颈联又收回眼光,由远而近,欣赏园中的幽竹寒花,竹静花香,此时新月升起,似新霜洒遍园中。
时间由黄昏至夜晚,空间变化清晰而有层次。
也可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等来组合意象。
感觉方面,最主要的是视觉与听觉。
比如曾公亮的《宿甘露寺》:“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有云雾飘来,感觉那些山峰靠得更近了;又听闻到松涛阵阵,好似是万壑也生哀。
从视觉和听觉,状出天气的变化,然后说要看风吹浪涌,不妨推开窗,便可见大江奔来。
通过联想与想象,可将不同的事物关联在一起。
比如杜甫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眼前所见,是群山万壑仿佛都在赶赴荆门,那是王昭君出生的地方;至于昭君出塞,独留青冢及魂魄归来等,则是想象。
再如牛希济的《生查子》: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春山烟净,天淡星稀,残月尚明,离别在即。
离别时的嘱咐是:记得绿色的罗裙,便可处处怜惜芳草。
此是颜色上的相似,便通过联想来组合意象。
古诗中的意象,还可直接组合,往往省去了关联的词语。
比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其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直接将意象组合起来,从而写出偏僻冷清之地旅途的艰辛。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升起来,惊动了树上的鸟鹊;清风半夜,还有蝉的叫声。
几个意象的直接组合,写出乡村之夜的美好。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所写,都是意象的呈现。
各种意象直接组合,写景如画,烘托出人在天涯的背景及旅况来。
当然,意象组合更重要的是内在情思的统一。
比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草萋萋、花自落、鸟空啼等,景物都打上了情感的烙印,趋向于冷清或凄清。
至于水流去,也是阻不住的。
因而诗中意象都统一于凄冷的心境。
意象的组合,形成某个情境,便为意境。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一中)
[责编张应中]
古诗的意象组合
□吴永福
81
学语文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