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汨罗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50 KB
- 文档页数:20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题高二语文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县(市、区)、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位置,再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涂黑.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在答题区内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默写(15分)(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2)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3),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4)楼船夜雪瓜州渡,。
(陆游《书愤》)(5)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6),渔粱渡头争渡喧。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7)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其二)》)(8),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9)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10)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11)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1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1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14),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15)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二、文言文阅读(2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题。
(一)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第I卷(共24 分)一、基础知识检阅(共24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穿凿(záo)氛围(fân)呱呱坠地(gū)插科打诨(hún)B.症结(zhēng)脖颈(gěng)卷帙浩繁(zhì)日削月割(xuē)C.倾圮(pǐ)馥郁(fù)奴颜婢膝(bēi)逸兴遄飞(tuān)D.狩猎(shòu)宝藏(zàng)忧心忡忡(zhǒng)繁文缛节(rú)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积腋成裘猝不及防曲突徙薪群贤必至B.瓦釜雷鸣歪风邪气目光如聚铤而走险C.优柔寡断源远流长钟灵毓秀常年累月D.自立更生遗笑大方弱不经风气势凶凶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考越考越细,为迎合高考,一部分教师也越教越碎,其后果是肢解一篇完整的美文。
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B.巴南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异彩纷呈,巴南人们甚至把“下里巴人....”山歌唱到了央视大舞台。
C.记者坦言:“内地政府越来越透明,很多场合下,官员应对记者游刃有余....,不抗拒。
”D.从《小山回家》开始,那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
在我看来,贾樟柯更像一个时代的摄影师,每次都精心地选择视角,拍出他认为最值得关注的局部。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20个国家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颇高评价。
B.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C.广东国投破产事件暴露了中国金融业的风险隐患,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提供了教训,向我国金融业敲响了警钟。
D.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和质量检测等部门进行了调顿。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得分:____________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
“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
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
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等。
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
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
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
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
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
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
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
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
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2018年1月20日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
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
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
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
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
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
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
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
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
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
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
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
”《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
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
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
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
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
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
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
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
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令”、“丞”,未见“丞相”之名。
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为县,置令、丞”。
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
《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
据1980年在四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修《为田律》”。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时量:12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范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得分一、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皓腕.(wàn)潺湲.(yuán)扁.舟子(piān)嵌岩窦.穴(dòu)B.纤.尘(xiān) 欢谑.(xuâ) 塞草腓.(fãi) 天崩地坼.(châ)C.瞋.目(chēn) 聒.噪(ɡuā) 将.进酒(jiānɡ) 垓.下之围(ɡāi)D.铜钲.(zhēnɡ) 溽.暑(rù) 殷.岩泉(yǐn) 技经肯綮.(qìnɡ)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剽掠寒霄丘峦崩催雨雪霏霏B.危樯污垢春意阑珊石破天惊C.枕藉袅娜革灭怠尽悬梁刺骨D.渌水烽遂钟鼓撰玉踌躇满志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快递行业迅速崛起,但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四五家平分秋色....。
B.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殊途同归....,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相逢。
C.随着社会进步,“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普遍关注。
D.任何一件事长期困扰你,会让你患得患失....而优雅丧尽,那就听从内心的呼唤吧,义无反顾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辽宁舰在舰员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B.涵盖全国26所知名高校的“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公布了2014年自主招生方案。
由于三大联盟的考试时间再次“撞车”,所以考生只能“三选一”。
C.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于11月14日开幕,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纷纷与会,十余天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高二学年第二模块考试语文考试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才与灵感朱光潜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
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
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
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
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
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
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
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
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
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
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其实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所以心理学家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中二年级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C(C项颠倒因果,原文第三段第一句说“‘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道”之无形是因,“不可名”才是果。
)2.D(D项理解有误,文章第四段比较“道”与“存有”的异同,是为了证明老子的“道”是不断运动着的变动体。
)3.A(A项曲解文意,根据文意,老子用“道”来称呼那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只是为了方便起见,实际上它“不可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4. B(村民提着东西来陪父亲喝酒并不能说明乡亲们的虚伪、自私。
)5. ①一语双关。
春子家的“传家宝”,表面上指蓑衣、竹篙及渡船,实际上指春子家世代知恩感恩的精神。
②“传家宝”是小说的线索。
整篇小说围绕着父亲期待儿子继承“传家宝”、儿子如何继承“传家宝”展开。
③“传家宝”暗合了小说的主旨。
春子虽然没有像父辈那样义务摆渡,但却用自己的智慧传承了家族的感恩精神,而这正是春子家的“传家宝”。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如答“引起读者兴趣”给1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①这样安排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小说前半部分写春子“无端的怨恨”“隐隐的不满”以及与父亲的“争吵”,使得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结尾又照应了上文“春子摆渡收费”,面对村民的假意关心春子淡淡一笑、毫无失落等情节,给这些情节一个合理的解释,使这个结尾又在情理之中。
②丰富了人物形象。
春子出资建桥,既不负父亲的期待,报了乡亲们的恩情,又可一劳永逸,方便了乡亲们渡河。
小说塑造了一个孝顺感恩、智慧多能的新时代青年形象。
③深化了小说主旨。
小说结尾通过交代出“春子出资建桥”的事实,不仅赞颂了代代相传的感恩精神,也褒扬了在新的时代、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智慧。
④照应开头与题目,使小说结构更加圆合。
春子出资建桥,使父亲自豪、满意,正呼应了开头父亲眼光中的期待,春子达成了这期待;同时也照应了题目“传家宝”,使得“传家宝”的内涵更加丰富。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二上册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二的语文考试考察的知识点比较多,这让部分学生感觉语文复习无从下手,不如试着找些语文试题来写写,提前适应考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46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庖丁为文惠王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①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末未尝微碍,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②。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①砉然:骨肉相离的声音。
②硎:磨刀石。
(选自《庄子•养生主》)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乃中《经首》之会会:韵律,节奏。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进入。
C .刀刃若新发于硎发:生,出,引申为“磨”。
D.善刀而藏之善:擦拭,揩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庖丁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2分)①合于《桑林》之舞②手之所触,肩之所倚③牛不知其死也④未尝见全牛也⑤所见无非全牛者⑥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庄子这个寓言于后世形成了如下成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目无全牛等。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卷一丶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饥馑.(jǐn)槁.暴(gǎo)踟蹰..(chíchú)B.喟.然(kuì)逡.巡(jūn)放诞.(dàn)C.骐骥.(jì)錾.银(zhàn)袅娜..(niǎo nuó)D.濒.临(pīn)谛.听(tì)璎珞..(yīng luò)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敕造逶迤苍穹慷慨激昂B.清冽宁谧喧嚣熙熙攘攘C.缥缈菜圃健硕本末倒置D.斩新翩然栖息盘根错节3.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某是初生牛犊....,在无照驾驶、肇事打人之后,又因为强奸罪再陷囹圄,其“坑爹”行为引起人们对“星二代”的热议。
B.冬泳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初学者在牛刀小试....前必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
C.一名黑客勾结网管利用木马软件盗取网吧上网费用,两人将赃款二一添作....五.,虽然手段高明,但仍难逃法网。
D.上海再延迟退休方面率先试点,进行城镇职工“柔性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尝试。
不过,据当地媒体报道,试行两年多,参与人数仅数以千计....。
4.依次填入下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成语是()。
____四婶,____后来雇佣的女工,大抵____懒____馋,____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____也还提起祥林嫂。
A.只有因为或或而且所以B.唯独由于非即或者所以C.只有因为非即或者所以D.只有因为或或甚至所以5. 下列各句,没有病句、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B.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挡风。
C.我们将永远记忆着孔繁森的名字。
汨罗二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期末考试试卷语文AAAAA:黎艳审题人:语文组全体成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
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
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
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其次是将故乡泛化。
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
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守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
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
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
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
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1. 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乡的内涵之—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 当苏轼把故乡当作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当作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时,故乡已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C. 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D. 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长期过着贬滴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B. 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D. 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A. 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 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 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 “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答案】1. B 2. C 3. B【解析】1. 题干要求选出对“苏轼故乡观”理解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A.B.D项,都是文中所指的内容;C项根据原文第三节“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
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可知“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2.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A项根据文本第三节“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
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因果关系不成立,加引号的“贬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贬低;B项根据文本第三节“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选项混淆范围;D项“泛化了的故乡”错,原文是“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
3.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本题比较简单。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D项在根据原文第三节“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
”可知“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做故乡”错,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做故乡是为了表现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而非对故乡情感的淡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粒剩饭的佛缘吕啸天梅城北山云峰寺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了同。
中午用餐的时候,了同对着一钵清淡的斋饭感到难以下咽,勉强吃了几口就回寮房睡觉去了。
了同生在一个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因与生意伙伴反目成仇遭到算计,被告到官府,万贯家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父母遭受如此打击一病不起。
成了孤儿的了同走投无路,不得不皈依佛门,但是富家子弟的习性一时无法改变。
当天用晚膳的时候,了同见到装进他僧钵里的竟是中午只吃了几口的剩饭,心里很生气,就责问负责膳食的师兄了容:“你把剩饭倒给我,是不是见我是新来的,好欺侮?”看着师弟没有因为浪费粮食感到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样子,了容也有了怒气:“这规矩是师傅定的,你若不满,你找师傅理论去啊。
”了同闻言当下就朝方丈室跑去,但是只走了几步,想到师傅云源大师那威严的样子,心里不禁有些害怕,不得不回到斋堂,端起那大半钵剩饭硬着头皮吃了下去。
吃那钵斋饭,了同用了半炷香的工夫,他认为这是自出娘胎二十年以来最难吃的一顿饭。
第二天又到用膳的时候,了同端着一钵斋饭,勉强吃了一半,另一半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
但是僧人用餐要求一粒不剩全部吃完,整个斋堂不设放置剩饭剩菜的器皿。
于是了同悄悄溜了出来,想把剩饭偷偷倒到门外的一条水沟里。
“能吃的饭,怎能倒掉?”了同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呐喊,回过头来一看,不由大惊失色,说话的竟是住持云源大师。
“一粥一饭,普度天下苍生。
一粥一饭,当视为万物之源。
”跟在了同身后的住持云源大师手里托着一只空钵,一脸威严地对了同说,“把剩下的斋饭全倒进这个空钵之中。
”了同不知师傅的用意,但是见到他一脸威严,不敢多问,只得把半钵饭倒进师傅手中的钵里。
此后一连几天,每次见了同有吃不完的饭菜准备倒掉时,云源大师都会让他把剩饭倒进一只空钵里。
一晃过了一个月,了同慢慢适应了寺庙里的生活,但是始终觉得寺里的斋饭做得清淡寡味。
这一天,他用完餐等到斋堂里只剩下师兄了容一人在打扫卫生,于是提出能不能把饭菜做得可口一些,还说道:“师兄,你不把饭菜做得好一些,我还会继续剩饭的。
”话音刚落,了容猛地把一张凳子狠狠地掇在地上,一脸涨红道:“你可知道,你每顿饭那些吃不完的饭菜倒进了师傅的钵里,就成了师傅的饭食。
”了同一听吓得大惊失色,连声道:“不,不会的。
”了容道:“自你上山一个月来,师傅已经没有在斋堂挂过单,就以你的半钵剩饭为食。
”罪过!了同感到羞愧难当,他来到师傅的禅房一下跪倒,请师傅宽恕他的不敬。
云源大师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扶起了同给他讲了一件往事。
三十年前,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云源大师遭政敌陷害被朝廷灭族。
他逃了出来,来到寺里。
与了同最初出家的日子一样,他觉得寺里的饭菜难以下咽,吃不完的就倒进水沟里。
住持没有责罚他,暗中把倒掉的剩饭捞起来洗干净后晒成米粒装进一个坛子,半年间装满了一大坛。
当年冬天,北山下起了五十年不遇的暴雪。
进出山门的道路被封住了。
寺庙里储存的粮食吃光了,包括住持在内的三个人面临着被饿死的威胁。
住持把那坛米粒取了出来,每天取一把熬成米粥,就是凭着这坛米粒撑了十几天,使寺里三人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
”云源大师长叹一声道,“饱食当念饥饿之窘,时时要惜一粥一饭。
”了同一夜之间开悟,他辞别师傅,手托僧钵下山化缘。
所到之处,只求施给剩饭。
北山周边居民见他津津有味在吃剩饭,又是称奇,一些浪费粮食的人心里也不免产生羞愧不安。
一年之后,北山周边兴起了节俭惜粮的好风气。
云源大师知道,很是高兴:“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人惜饭,饭惜人。
心生惜心,万物有情。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4.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开篇写了同出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与后来写云源大师出生在官宦之家形成照应,在结构上暗联。
B. 云源大师是一位佛法深厚的高僧,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先自己以剩饭为食一月,后又用三十年前自己亲历的事感化了同。
C. 小说末段运用佛家偈语,高度浓缩了对事物的价值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D. 这篇小说以剩饭为线索,以小见大,通过讲述师徒两代出家人的生活小事,倡导人们要居安思危,节约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