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级高三历史第一学月考试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85.04 KB
- 文档页数:7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13.武则天晚年为立太子一事而犹豫不决(侄儿武承嗣还是儿子李显),狄仁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
”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
这一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哪一特点?A.专制主义 B.家天下 C.皇权至上 D.中央集权14.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
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
……这就使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
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
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15、《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北宋城市、坊不再严格分开 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 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16、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
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
由此可见,当时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中国和两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家17.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
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18、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
高三第一学月月考历史试题24“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
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以血缘为纽带安排政治权利B.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基层组织D.宗法关系定封建等级25中国古代创造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
这项创造( )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B.导致唐代筒车的消灭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进展D.促进了灌钢法的进展26.有学者认为,对科举制的定义应是“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
假如这一观点成立,主要是基于A.考虑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B.揭示了科举制的本质特征C.涵盖了科举制的兴衰历程D.指出了科举制的双重影响27.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指出:到了宋朝“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和均田户、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
”这一变化说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社会生产关系消灭了调整C.租佃生产关系开头形成D.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28.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
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
而刊刻的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上下栏刊刻。
这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带动了小说的富强B.神魔小说巩固了儒学的地位C.司法学问因公案小说而普及D.建阳刊刻小说符合理学精神29 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
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人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
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
射洪中学高2022届其次次月考历史试题24.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法规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A.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25.周武王去世后,其13岁的嫡长子姬诵继位,因姬诵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摄政。
姬诵的另几个叔父管叔、蔡叔和霍叔认为周公有篡位之心,并依次为借口发动了“三监之乱”。
由此可见()A.分封制激化了家族冲突B.宗法制弱化了君主权利C.地方势力享有较多特权D.周初统治秩序尚不稳定26.汉代《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引用了一首被公认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内容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首诗( )A.承续了《诗经》的写实风格B.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艺术再现C.说明白汉代重视诗歌的创作D.反映了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进展27.依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A.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B.古代中国科技的有用性与稳缓性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28.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材料反映出( )A.司马迁确定求利的正值性B.司马迁确定“重农抑商”的合理性C.《史记》开创经济史叙事D.汉代商品经济的进展环境逐步恶化29.唐未至宋初,中国政坛有“不相南人”的说法。
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
此后担当宰相的南方人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
下列各项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带动文化重心南移B.支持变法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多C.南方学风更加激进和开明D.理学由北向南渐渐传播30.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补习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周礼》记载,周代设医师掌管国家的医药政令,负责王室和邦内疾疫的预防和治疗,每到岁终,医师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优劣,制定其级别和俸禄。
这反映了当时A.医疗队伍出现等级分化B.形成中央集权的医疗保障体系C.医药政令得到邦国认同D.医疗管理制度已达到较高水平2.楚武王命斗缗(王族)管理征服的权国,后来斗缗反叛被平定,楚王改权国为权县,派县尹管理,赋税和军队由楚王管控。
此后,楚多次灭国设县,最终问鼎中原。
楚“灭国设县”A.加速了兼并战争的进程B.健全了国家机器职能C.标志着官僚制度的确立D.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3.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
……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
”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A.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B.激化了田庄内部的阶级矛盾C.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D.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4.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财富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
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A.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度B.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C.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D.租佃经济发展5.下图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状况。
此图主要反映了( )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B.政府推行赋税征役政策的影响C.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D.“海禁”政策造成对外贸易的大量萎缩6.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是A.官员世袭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治7.“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9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第一次实践了这一观点的是A.第一国际B.巴黎公社 C.俄国十月革命 D.新中国成立2、下列思想家中,有一人与其他三人主张不同的是()A.Owen B.Rousseau C.Saint-Simon D.Fourier3.巴黎公社是对整个19世纪上半期国际工人运动的—次总结,它体现了这一时期国际工人运动的( )①突发性和偶然性特点②政治斗争和暴力斗争特点③群众性、组织性特点④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的特点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4.巴黎公社的成立在客观上体现了《共产党宣言》中( )A.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理论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C.将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的理论D.资本主义所有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5.对巴黎公社的评述,正确的有 ( )①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②主要经验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③其实践和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④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仍处于上升阶段,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7.诗人光未然说,《国际歌》是在“《共产党宣言》的光辉照耀下”创作的诗篇。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1届高三(补习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甲骨文的发现使得殷商历史得以证实,它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中已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诸神,且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还记载了商王与周边部族的一些礼节。
这说明了商代A.宗法制的雏形出现B.重鬼事神的意识淡化C.王位世袭制开始出现D.形成严密的政治联系2.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
这一举措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3.《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
这一变化体现了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4.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5.《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
该观点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6.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2021级第一学月测试历史试题总分:100分时刻:6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1.右图是湖南省博物馆“凤舞九天”展览展出的铜鼎,铭文中写有“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
周朝青铜器多用作祭祀礼器的要紧缘故是A.分封制的推行 B.冶炼技术的提高C.宗法制的盛行D.宗教思想的蔓延2.“曹氏,叔与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由此可见,与曹姓形成直接相关的制度应该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D.科举制3.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也确实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
此规定:A.是分封制阻碍的产物B.推动了郡县制的成立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增强君主专制4.《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
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
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这反映出古代中国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没有形成权利高度集中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C.神权与王权结合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5.费孝通在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时说:“咱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确实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样投入水中,和他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他的这种熟悉是基于古代A、宗法制度文化B、“家国同构”理想C、森严的品级制D、“三纲五常”原那么6.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不足为奇,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仍然是女王,但我国2000 连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那么。
造成中西这种不同的要紧成因是A.经济进展水平的不同B.专制权利的强弱不同C.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D.受中国宗法制的阻碍7.《全世界通史》评论说:“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
射洪中学高2022级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植硅体分析法已经成为稻作起源和水稻驯化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太湖流域史前植物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水稻扇形植硅体与人类活动以前野生稻的生土层存在明显区分,而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期间,水稻扇形植硅体则无明显变化。
据此可知,当时太湖流域()A.稻作农业水平较为成熟B.渔猎采集已经不复存在C.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D.是长江流域文明的中心2.“国家制度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中国某个早期国家围绕“乐者为同,礼者为异”进行某项制度构建,而春秋战国时期此项制度遭到破坏与冲击。
下表表述符合材料主旨的是()序号相关表述A 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而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为“紫色”。
B“太子”称谓本意专指周天子继承人,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在不同国家史书当中。
C公元前645年,晋国规定“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
D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主持召开诸侯大会,周天子成为了“出席者”。
A.A B.B C.C D.D3.西汉时期,官家对民间的放任,导致了民间力量的壮大,发展起来的坞堡经济成为东汉最基础的社会细胞。
坞堡内部有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的大地主和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的武装组织,它代替了官方对基层民间的统治。
这()A.是政府对官僚集团妥协的产物B.填补了动乱环境下的权力真空C.瓦解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导致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渐破产4.东晋南朝谱牒之学大兴,形成了贾氏、王氏等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出现了《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一类的专著。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考历史一模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元以来的理学思想形态中,从人到天,从家到国,从圣到王,即从人文到自然,从伦理到政治,从修养到行为,都有面面俱到的安排,而这些安排都是由“理”所主宰的结果。
这体现了宋元以来思想的A.神圣化内涵B.世俗化趋向C.一体化特征D.政治化原则2.一战后,在列强的争吵与妥协中达成的重建欧洲政治秩序的重要条约是A.《凡尔赛和约》B.《五国海军协定》C.《慕尼黑协定》D.《九国公约》3.史学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以往采用的主要是回忆录。
但后来越来越多采用手稿和文件.如议会记录、报纸和宣传册等资料,尤其是采用了当时普通人的信件和自记。
这一改变A.有助于了解历史事件全貌B.忽视了亲历者的观感和情绪C.颠覆了传统史学研究模式D.彰显了一手史料的史学价值4.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在回忆录中写到:“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
”这一年A.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提出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C.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5.2016年11月,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宣称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
此决议说明了A.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B.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了历史评价C.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历史认识更加清晰D.巴黎公社的史料丰富程度影响历史结论6.清朝初期规定了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2013级第五期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5、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
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B.体现专制独尊权力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D.震慑割据篡权企图26、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在此,“制度的重新构建”指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B.重新确立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关系C.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D.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27、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中书省时,打破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
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A.改变以前地方无权状态 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28.从文明进步和近代化这一角度分析,下列不属于《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的是( )①政治上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经济上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③文化教育上都提倡设立新式学堂④社会生活方面都提倡“自由”、“平等”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29、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30、“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
”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灭洋”与“扶清” D.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31.《晚清政治革命新论》认为,倘若光有阶级关系的某些新变化,而缺乏民权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变革过程,缺乏政治制度的质的飞跃,就谈不上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
按此标准,不属于“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的是( )A.洋务新政 B.戊戌变法C.清末立宪 D.辛亥革命32、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33、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中国还将首次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阅兵,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非国庆节举行大规模阅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具有极强的政治意义。
这是因为①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一百多年时间里取得的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③阅兵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④阅兵的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4、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A. 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5、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试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相当重要的标志。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D. 参加日内瓦会议40、(24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有一分材料,只说一分的话。
”材料二(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
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材料三 20世纪 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 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所给史学原则,补充表中空缺的史料和结论,并对错误结论加以修正。
(6分)(2)据材料二,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
(6分)(3)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6分)(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6 分)41、(28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材料二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
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
……(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
……(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
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
其不仅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摘编自杨奎松《何为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材料三《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分)、会有人唱它。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默然”的原因。
(4分)(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8分)(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0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6分)历史答案24-28 CAABB 29-33 BCABD 34-35 BA40.(24分)(1)补充史料: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
(2分)补充结论: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而只是皇帝统治的耳目和工具,专制制度的本质也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王朝末期的腐败和监察官员以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更使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任2点,2分)修正结论:分封制下中央尚未实现高度集权,后期诸侯国的兼并也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分)(2)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6分(3)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原则:皇权至上6分(4)①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②20世纪80年代:方针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分)41.(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警醒国人。
(4分。
答对二点即可)(2)表现:运动的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影响更大。
( 2分。
答对二点即可)因素:电讯、报刊发展,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新式教育推广,先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壮大,思想活跃;民主观念渐入人心,民众关注国事。
(6分)(3)特点: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分)说明: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新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
(6分)(4)因素: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
(6分。
答对三点即可)【考点】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资政新篇》在政治方面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并未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治上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①正确;《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邮政和金融等事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法令和措施,故两者在经济上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要求,故②错误;《资政新篇》主张新办学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禁用清政府颁布的教科书,故③正确;《资政新篇》只提到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出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