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基础课程:第2讲声现象综合提升(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92.00 KB
- 文档页数:2
2021(年)中考人教物理:第2章声现象附答案第2章声现象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 m/sC.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2、在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 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D.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C.公共场合要“轻声细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D.“声如洪钟”说明声音的音调高4、如图所示的超声波应用事例中,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是( )5、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声;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⑤教室外婚庆的爆竹声;⑥山涧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音的是( )A.①③④B.①②⑤C.①④⑤D.①④⑤⑥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B.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调来辨别的C. 远离平面镜时,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小D.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更浅一些,是因为光发生折射形成的7、智能语音门禁系统通过“辨音识人”开门,是根据声音的哪一个特征来工作的()A.响度B.音色C.音调D.频率8、下列选项能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狗的主人呼唤狗时,狗向主人跑来B.发出怪叫声会引起别人的注意C.站在单元门楼梯口吼一声,路灯亮了D.汽车鸣笛,行人马上让路9、下图中,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尽量将列车产生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
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A.防止噪声产生B.阻断噪声的传播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得很远B.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C.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D.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11、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12、下列现象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C.医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D.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13、如图是使用钓鱼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下面事例中不是直接控制噪声措施的是()二、填空题14、如图,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分析实验现象,运用(选填“推理”或“归纳”)的方法可得结论为声音的传播需要.15、各种管乐器在演奏时,乐音是管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在进行管乐器的演奏过程中,当用手指堵在管上不同位置的孔时,就改变了振动部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所产生乐音的.16、张老师制作了一个声音炮(如图)将塑料膜绷紧扎在圆桶的桶口,在桶底开一圆孔,在距离圆孔大约2m的地方叠放一些空纸杯。
保密★启用前第02讲——声现象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这个现象说明了()A.固体可以传播声音B.碎纸振动使喇叭发声C.空气可以传播声音D.发声的喇叭正在振动【答案】D【详解】将小纸片放在喇叭上,小纸片“跳舞”,是由于喇叭振动导致的,所以这个现象能够说明发生的喇叭正在振动,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小明和小华读出a、o、c三个拼音字母,利用软件采集到的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A.小明声音音调低B.小明声音响度大C.小华声音音调低D.小华声音响度大【答案】A【详解】表中单位是Hz,所以测的是频率,反映了音调,小华声音频率高,音调高,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3.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
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答案】A【详解】A.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使“水花四溅”,故A正确;B.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4.在地球上,生灵之声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天地之声吐露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C.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发生前会先发出次声波D.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B【详解】A.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B符合题意;C.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发生前会先发出次声波,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减弱噪声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中考物理】2023届北京市第二轮复习分类专题—声现象(提升篇) 考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2019北京,6,2分)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
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闹铃声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考点2 乐音和噪声2.(2022北京,3,2分)琴和瑟是我国传统的两种乐器,通过弹拨琴和瑟的弦使之发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在发声的琴弦,没有振动B.琴和瑟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琴和瑟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它们的响度一定相同D.人们依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琴和瑟的声音3.(2020北京,7,2分)古诗《春夜洛城闻笛》中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辨别出是玉笛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C.音色 D.速度基础练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2022朝阳二模,4)关于声的知识及其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产生不需要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超声波清洗机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D.教室里不大声喧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2.(2022海淀一模,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校园内植树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正在发声的音叉,其叉臂在振动C.声音的响度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D.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3.(2021大兴一模,5)关于声现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根据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分辨出是什么乐器B.声音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改变声源振动的幅度,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D.射击运动员戴上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4.(2021丰台一模,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的音色不同B.敲击鼓面发声,是因为鼓面正在振动C.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航天员在月球上可以面对面交谈是因为真空可以传声5.(2021房山二模,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在发声的编钟一定在振动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鼓面,鼓面发声的音调会不同6.(2020海淀二模,7)如图所示,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撒些纸屑,当扬声器播放声音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而且声音越大,纸屑跳动得越剧烈。
单元复习02 声现象1.如图所示是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它是我国建筑上的一大奇迹。
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A.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B.声音的反射C.利用回声增加原声的现象D.声音能够在墙壁中传播【答案】B【详解】人站在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内说话,其他人可以在壁内的任何位置听到他的多次说话声,这种现象的原理是利用声音的反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在公共场合,当有很多人同时讲话时,我们能够从众多声音中辨别是谁在讲话,那么我们主要是根据声音的()进行辨别的。
A.响度B.音量C.音调D.音色【答案】D【详解】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能够从众多声音中辨别是谁在讲话,我们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进行辨别的。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如图所示是表演者在音乐会上演奏二胡时的情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C.二胡的演奏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D.拉二胡时,手按压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音色【答案】D【详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弓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声音的传播靠介质,二胡的演奏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拉二胡时,手按压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改变了弓弦的长度,振动频率发生变化,是为了改变音调,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现象或做法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D.利用声音可以震碎玻璃杯【答案】A【详解】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A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D.利用声音可以震碎玻璃杯,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中考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与针对性分层训练第2章《声现象》【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源: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或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声源。
2.产生: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不会立即消失。
3.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将这种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__,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传声的介质。
真空_________传声,声音在介质中是以_________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速: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另外,声速还跟温度有关。
在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5.反射与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柔软多孔的物质会被吸收,遇到较大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而形成回声。
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s以上,利用回声测距,测海深。
低于_________s时,回声可以使原声加强。
6.注意:①利用回声可以测距或定位,测量原理:__________,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②当物体的表面光滑时,声音的反射比较明显,如隔音板等,而物体的表面粗糙多孔时,吸声的效果比较好,如森林中比较寂静等。
【经典例题考查】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音的传播不一定需要介质B.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C.只要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D.物体振动发声,但人耳不一定都能听到2.在钓鱼时,若河岸边有人讲话时,鱼儿会受惊逃走,此时鱼儿听到岸上声音传播过来的主要途径是()A.人→空气→河岸→水→鱼B.人→空气→水→鱼C.人→空气→河岸→鱼D.人→空气→鱼3.当别人咀嚼饼干的时候,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在咀嚼同样的饼干的时候,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
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主要是靠传播,后者的声音主要靠传播的,的传声能力较强(三空均选填气体或固体)。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3.声波(1)声波:音叉的振动使它附近的空气时而变密、时而变疏,周围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状态,并且不断地向远方扩展,这就叫声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3)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4.人耳如何听到声音(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
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
如果是神经性耳聋,不易治愈。
(2)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
第02讲—声现象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讲练测一、思维导图二、考点精讲考点1 声音的产生1.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已经产生的声音还会在介质中继续传播,不会立即消失),如“余音绕梁”。
注: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声,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常见发声体的辨识类型举例发声部位打击乐器鼓、锣、钟等被打击部位弦乐器二胡、小提琴、钢琴、吉他等弦管乐器笛、箫、号、唢呐等管内空气柱4.研究声音的产生的方法转换法:借助其他轻小物体的振动把发声物体的微小振动显示出来,如图所示.考点2 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 真空不能传声;3. 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 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考点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 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 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 S /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考点4 声音的特性1.音调(1)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2)决定因素: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3)频率:频率是指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4)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5)波形图:注意:各种乐器的音调打击乐器: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 弦乐器:材料一定时,弦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 管乐器: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 2.响度(1)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2)决定因素:a.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发声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b.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声音的分散程度等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3)波形图:(4)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3.音色影响因素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响度只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除了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还与传声的介质、人耳到声源的距离以及声音的分散程度等因素有关(1)定义: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也叫音质或音品,它反映了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2)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等.(3)生活实例:闻声识人、口技演员模仿动物的叫声等.注意:识别声音的波形图①左右看音调: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波峰越多,音调越高.甲、乙、丙三种声音的音调相同。
第2讲声现象综合提升
题一: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题二:下列事例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当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收到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现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③B.①②④
C.②D.①②③④
题三: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
她判断碗的好坏时主要的根据是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音量
题四:新年联欢会,一位同学手持一面小鼓,置于点燃的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焰,敲响小鼓,周围同学看到烛焰随着鼓声舞动。
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烛焰舞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鼓面振动产生的是超声波
D.周围同学听到的鼓声是由空气传来的
题五: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题六: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