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方法策略情绪情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和语言交流的纽带。
积极、健康、良好的情绪情感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情绪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需要满足状况的心理反映,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情感是对感情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
情绪和情感作为人的思想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催化及强化作用。
?思想教育工作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明白事理,就不能忽视情感的桥梁作用,因为只有情通,才能理达。
处于亲近、同情、爱护、关心、尊重、信任的积极情感状态,容易形成融洽的心理气氛,思想教育工作就容易奏效;处于冷淡、嫉妒、猜疑、埋怨、憎恶的消极情感,则造成不融洽的心理状态,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就低。
所以接近、关心、爱护、尊重学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感情融洽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在思想教育中,使受教育学生实现从思想到认识上的转变,情感在其中起着连结和促进作用。
在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教师不仅要以情动人,而且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其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加速从认识到行动的转化。
?二、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情绪情感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总是通过对教育对象的知觉和记忆来进行选择和加工的,情绪情感是一种监测机构,它能促进或阻止人的行为发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
就情绪情感的适应性而言,它协助教育对象选择信息与环境相适应,并驾驭行为去改变环境。
当教育对象处于愉悦和平静心静时,他的良好心情有可能带来较好的接受心态;当教育对象极度郁闷和低沉时,他的接受心态往往容易变得十分糟糕;当教育对象过分冲动并达到激情状态时,则往往易出现反常态行为。
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情”是认知的催化剂。
情感是思想政治品德结构中最容易“泛化”的因素,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
浅议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从情绪情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入手,接着分析了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学生政治信仰和党性的塑造。
文章还探讨了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和传承,以及对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强调了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学生成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探讨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党性党性,培养政治参与意识,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关键词】情绪情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行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信仰、党性、传承、参与、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引言1.1 情绪情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情绪情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情绪情感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情绪情感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受和表达,它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动。
当我们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时,我们往往会更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挑战并寻求解决方案;而当我们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可能会变得消极怠工,甚至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情绪情感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个体的情绪情感状态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如果一个个体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他们会更愿意去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而如果一个个体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他们可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怀疑态度甚至抵制。
了解和引导个体的情绪情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正确引导和激发个体的积极情绪,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态度,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浅谈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社会科学论文浅谈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高松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那种理论训导和空洞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今天,屏弃呆板的理论训导和空洞说教方法,带着感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使人感到温暖、信服,而且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情感因素;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的行为要受到感情的支配。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
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多元化,人的思想复杂化的形势下,研究人的心理行为,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命脉,对于贯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简要阐述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
一、熏陶感化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情感是最重要的,特别是领导干部与职工之间,如果能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可以推进工作。
反之,如果互相之间没有情感,心理上存有隔阂,容易产生对抗力和排斥力,不利于开展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就是在意识上和心理上进行感化,消除隔阂,统一思想行为。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政工干部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积极投入情感因素,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李某是我们单位的一个科长,去年因为调整办公室与领导闹矛盾。
当时,领导考虑到李某个性比较强,性格有点古怪,为人处事不够随和,很难相处,特意把我安排与他同一办公室。
可是他不仅不让我进办公室,还把我的办公用品扔出窗外。
有的同事看不下去,建议整他一下,杀杀他的傲气。
但我并未这样做,批评整人只能加深隔阂,使矛盾复杂化,因此仍然以礼相待,和睦相处,没有说他半句不是,并在工作中给予特别的关心。
他的母亲生病住院时,我带上礼品到医院去看望;他儿子上大学时学杂费有困难,我建议领导动员全体职工赞助,帮助他解决困难。
论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摘要】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情感,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需要重视情绪情感的引导和管理,有效运用情绪情感教育方法,加强学生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构建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氛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情绪情感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加强情绪情感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努力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氛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情绪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影响、引导、教育方法、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健康氛围。
1. 引言1.1 情绪情感对学习的重要性情绪对学习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积极的情绪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使其更加专注和投入学习过程。
相反,消极情绪则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加,影响其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正确引导和管理学生的情绪是保证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情绪对学习的影响也与思维活动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情绪会影响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信息加工能力,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导致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提高信息的吸收和记忆效果。
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正确引导和管理情绪,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情感教育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的重要途径。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论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而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则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认同,提高教育效果。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积极情绪、增强情感认同和提升思想境界三个方面探讨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创设愉悦、放松的学习氛围和生动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讲授思想政治课程时,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幽默笑话、有趣的故事,通过引发学生的笑声,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得学生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
可以通过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多的情感投入和积极性。
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
强调情感投入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增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在学习伟人事迹或重大历史事件时,可以通过影像资料、音乐、演讲等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和体验所学内容,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认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反馈,通过鼓励、肯定和赞美,加强学生对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参与和表现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情绪情感作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引发思考和启发思维。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观念进行思辨和反思,培养学生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体悟。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伟人事迹背后的思想和原则,引导学生分析某一历史事件背后的心理和情感动力,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修养。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在的作用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它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
”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
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更应在教学中注入情感,改变学生情感情绪的活动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老师良好的情感在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动力作用。
这种动力作用又表现在学习兴趣上。
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聚力。
教师的情感好像融在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催化剂和粘合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发挥着动力作用。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若能在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上和由此产生的行为上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则能激发其求知欲,调动其积极性。
反之,如果师生情感格格不入,彼此厌烦,教师经常冷淡、训斥学生,会使学生灰心丧气,甚至产生消极对抗情绪,这样,必然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并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第二,教师的情感具有调节作用。
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情感,可以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在课堂中的不满,烦躁或恐惧情绪,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减弱,阻碍学生认识过程和智力活动的进行。
反之,如果教师的情绪处于良好的状态时,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感受,起着启迪认识和智慧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并且互相交流的统一过程,学生不仅注意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方法,而且注意和判断教师的情绪,通过这些情绪,了解语言以外的很多东西,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
浅析情感因素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教学活动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活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有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体现和发挥以尊重、平等、信任、关心、理解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的作用。
本文结合我近几年的教学经历来谈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字: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教育活动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活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有密切的联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课堂改革正向着高效率、多层次、高质量方面转化,而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除了受到办学条件、教学方法的直接影响外,还受到师生的主观内在的情感因素影响。
在教育中,教师不应只强调智力的开发,应充分体现和发挥以尊重、平等、信任、关心、理解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情绪控制力差,容易冲动,在生活、学习中情绪波动大。
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其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把情感因素引入到教学中,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来谈一点体会。
一、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般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
”也就是说,只有在情感的激发和诱导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才能实现培养知情合一的目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一)感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以情育情,以情动情,是客体内心矛盾的化解和思想开华,师生之间相应的情感体验,是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近代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激情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鼓舞人呢?”(二)激励效用众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激励和得到他人的激励是产生内在动力的重要因素。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情感教学的运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环节。
而情感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感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情感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成为当前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情感教学是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悟、体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适当调节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
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典型事件、案例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事件背后的人物情感,这样可以更好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情感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觉得所学内容沉闷乏味,导致学习兴趣不高。
而情感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等,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因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
情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鲜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感情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一、感情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过程中的选择作用(一)教育者的情绪感情。
罗杰斯从前指出:教育者的情绪感情对教育对象的信息的接收有很大影响,教育者以不一样的情绪感情从事教育活动,教育对象就会相对应做出不一样的反响。
在教育过程中,最初被学生感觉的是教育者的情绪感情。
教育者的正性情绪感情可以为教育对象的信息选择供给自由的空间。
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态度相同影响教育对象对信息选择的态度,假如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没有坚定的立场,就会降低教育对象对内容的选择。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各种各种的,当教育对象确立下来后,教育者就会鉴于经验或第一印象会身不由己地对教育对象产生一种情绪偏向,这类情绪偏向会影响教育内容的传达。
(二)教育对象的情绪感情。
感情的偏向性和目的性,规定了教育对象的感知拥有选择性,教育对象自己的感情要素在很大水平上影响着他们感知的方向和水平。
研究表示,人们在踊跃地感情体验状态下更简单接受外在信息。
巴甫洛夫曾说过:快乐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关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觉。
快乐和快乐正是人们最主要的正性情绪感情,当教育对象处在这类感情状态下,可以加强他的感觉力,促动其踊跃地感知教育内容。
“好奇心是探究真谛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是一种踊跃的学习感情,会激发其更主动地去接收信息。
反之,当教育对象的情绪状态不好时,他的大脑感觉力就会随之降落,神经反响会愚钝,感知力就会降落,将会影响他关于信息的接收。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鉴于不一样的需要、梦想、看法和价值观,不一样的教育对象对相同的思想看法、道德规范、政治看法会产生不一样的感情体验,从而产生不一样的理解。
不可以知足教育对象需要的信息可能不会被选择。
比方,当人的饥饿感达到必定的水平时,他的兴趣和感情将集中于食品,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会大打折扣。
知足教育对象需要、梦想和看法的思想看法、道德规范或政治看法,教育对象会产生踊跃的感情体验,并进一步加以认知和认可。
论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内在的重要心理构成要素,它们对人的思维、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度地运用情绪和情感的调控,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思考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适度地运用情绪和情感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适时加以调整和引导。
如当学生出现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时,可以适当地通过讲述一些激励人心的事例、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挑战等方法,帮助学生调整情绪,消除焦虑;当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时,可以适当地安慰和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振作起来。
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感到自信,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适当地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和情绪,也是非常必要的。
当学生学习情感和思考不够深入时,应该引导和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表达方式和观点,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以及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指导。
如当学生在讨论某个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经历,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经验更丰富,知识更加全面。
最后,情绪和情感也可以适度地反映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导致学生更加深入、有力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饱和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
对于一些比较重要、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化的方式给予深刻的表述,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这些知识的魅力和价值。
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生动的故事、强调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词语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些价值观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适度地运用情绪和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浅谈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作者:王丽来源:《理论观察》2014年第05期[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因素无处不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发生着联系,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选择、动力、协调和评价四个方面。
[关键词]情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018 — 02从心理学来看,情感因素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情感因素包括情绪和情感,广义的情感因素还包括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性格等。
〔1〕本文的情感因素主要是指狭义上的情绪和情感。
情绪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发生着联系,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选择、动力、协调和评价等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过程中的选择作用情绪情感是指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是人对事物、自身及自己生活态度的体验。
〔2〕因此,情绪情感具有倾向性,会影响着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意向。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调节着认知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可以影响直觉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组织工作记忆、推理和问题解决。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教育者的情感因素影响教育对象的信息选择,同时教育对象的情绪情感和教育介体中的情感因素都对教育信息的接收具有选择作用。
(一)教育者的情绪情感。
罗杰斯曾经指出:教育者的情绪情感对教育对象的信息的接收有很大影响,教育者以不同的情绪情感从事教育活动,教育对象就会相应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教育过程中,最先被学生感受的是教育者的情绪情感。
教育者的正性情绪情感能够为教育对象的信息选择提供自由的空间。
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态度同样影响教育对象对信息选择的态度,如果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没有坚定的立场,就会降低教育对象对内容的选择。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各种各样的,当教育对象确定下来后,教育者就会基于经验或第一印象会不由自主地对教育对象产生一种情绪倾向,这种情绪倾向会影响教育内容的传递。
(二)教育对象的情绪情感。
情感的倾向性和目的性,规定了教育对象的感知具有选择性,教育对象自身的情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感知的方向和程度。
研究表明,人们在积极地情感体验状态下更容易接受外在信息。
巴甫洛夫曾说过: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
愉快和快乐正是人们最主要的正性情绪情感,当教育对象处在这种情感状态下,能够加强他的感受力,促进其积极地感知教育内容。
“好奇心是探求真理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会激发其更主动地去接收信息。
反之,当教育对象的情绪状态不佳时,他的大脑感受力就会随之下降,神经反应会迟钝,感知力就会下降,将会影响他对于信息的接收。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于不同的需要、愿望、观点和价值观,不同的教育对象对同样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不同的认识。
不能满足教育对象需要的信息可能不会被选择。
比如,当人的饥饿感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他的兴趣和情感将集中于食物,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会大打折扣。
满足教育对象需要、愿望和观点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或政治观点,教育对象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进一步加以认知和认同。
(三)教育介体中的情感因素。
人们常说“情景交融”,也就意味着情绪情感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客观的情境会通过“情境交融”转化为个体的情感,不同的情境会直接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
教学中的自然环境就是情境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教育对象直接感受到的情境。
宜人的环境肯定会使教育对象产生愉悦感;杂乱的环境肯定会导致厌烦感。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让教育对象在优美的环境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育内容中情感因素对教育对象认知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
二、情感因素在思想品德内化和外化过程中的动力作用在心理学上,“情绪情感作为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操作规律”〔4〕,情感是认识的反映,随认知过程的变化而发展,又是推动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不仅影响着意志过程,还同意志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强化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们的思想品德最后都是通过教育对象自身情绪情感的过滤和催化,才能被接受并成为自身的信念。
(一)积极情感能够推动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内化。
个体思想品质的形成包括思想品德的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内化阶段就是指外在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从一定的需要出发的,一定的需要又离不开个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正是在情感驱动下,个体对真理和价值进行着不懈追求,正如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5〕在内化过程中个体的积极情感可能会加强其在认知加工过程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等,推动着个体思想品德的内化。
当教育对象处在消极的情感状态下,他的感受力、理解力、判断力等就会下降,严重影响对认知的加工,从而影响内化效果。
(二)积极的情感能够促进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外化,增强意志力,激励教育对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形式,个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任务。
亚当·斯密认为:“内心的情绪或情感是所有行为得以产生的根源”。
〔6〕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基于思想品德认识而发自内心的行为转化。
从情感的内容来看,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高尚的道德感能够促进个体做出道德的行为。
例如,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促进教育对象在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理智感是个体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不仅推动着人们去认识世界,同时也激发着人们去改造世界。
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丰富的美感可以使人的精神振奋,心情愉悦,会增强感受性,激发思考,个体对美的追求会促进个体积极的行动。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情感教学不仅仅是手段和方法,还是教学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高尚的道德感、良好的理智感和健康的美感。
三、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关系中的协调作用(一)情绪情感的感染性是协调作用的前提。
情绪情感是个体的基本生存状态,每个个体都是带着一定的情绪情感与他人交往,不存在没有情感的人际交往。
在一定条件下,情绪情感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弥漫到个体中去,即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到他人,他人的情感还会反过来影响个体原来的情感。
个体对一事物或现象的情感还会转移到对其他事物或现象中去。
这种感染性就将人际关系中的个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前提。
(二)良好思想政治教育人际关系需要积极情感的支持。
情绪情感是人际通讯交流的重要手段,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
思想政治教育是传递一种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或道德规范,从而使教育对象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
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往往是非常顽固的,不易被改变,只有真正地触动教育对象的情感世界才能促进教育对象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转化。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触动教育对象情感世界的主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联接人际关系的不仅仅是教育内容,还包括个体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积极情感的维持。
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会使教育对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轻松和谐的情感氛围,甚至会达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从而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易于教育对象接受所传递的思想观念。
(三)情感协调作用发挥的前提条件。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只有和教育对象充分的情感交流,才能产生情感共鸣。
教育者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对教育内容充满信任和热情,就可能会赢得教育对象产生信赖和尊敬的积极情感体验。
反之,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一厢情愿地进行枯燥的理论灌输,教育对象就会对教育者产生抵触,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总的来说,教育者应该使用积极的语言,注重人文关怀,爱护教育对象,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又要动之以情,善于用自身的积极情感感染教育对象,调动教育对象积极情感的力量,从而实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达到情感共鸣,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评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原则、规范对他人或自身的行为做出的善恶是非的价值判断,是人的一种意向性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始终伴随着人的情感,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善恶是非评价带有鲜明的情绪情感体验。
(一)情感因素是教育者进行效果评价的重要参考。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如果能够与教育者建立积极的情感关系,产生情感共鸣,对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表现出喜悦、崇敬的积极态度时,就表明教育对象对于该种道德内容或道德行为持肯定和赞同的态度;反之,当教育对象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表现出消极的情感态度时,就表明教育对象对其持否定或批评的态度,外在的思想品德观念就不会进入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
因此,要看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效果,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看教育对象的是否真正地产生的情感共鸣,是否对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二)情绪因素影响教育对象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主体以自身为客体进行内省的活动,进行自我评价的主体总是具有情绪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必然对教育对象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自觉地选择评价标准和整合评价信息而实现的。
如果教育对象处在一种消极的情感状态,他对评价客体的认知会带来一定的负面色彩,就会出现较低的自我评价,甚至会带有自卑的心理。
反之,教育对象的自我评价较高,往往会信心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人都是具有趋“积极”避“消极”的情感追求,因此,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增强教育对象的信心和力量,容易使个体的道德感知能力更加敏锐,增强教育对象选择积极的评价标准和理性地整合评价信息,促进教育对象进行积极地自我评价,从而促进了教育对象形成稳定的道德人格。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艺术,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选择、动力、协调和评价等积极作用。
但情绪情感属于非理性的范畴,它不能直接传授给教育对象以正确的理论知识和积极的价值原则,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水平。
因此,在重视情绪情感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知识方面的传授,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情理共融,实现情感的理性升华,使教育对象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1〕叶海智.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9.〔2〕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34.〔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4〕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55.〔5〕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55.〔6〕〔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余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责任编辑:金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