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标题: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这一过程中,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语言知识的传授,情感教育同样重要。
情感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积极的课堂氛围是情感渗透的基础。
教师应该以热情、友好的态度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歌曲、故事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对于胆小害羞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引导,让他们逐渐融入课堂;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分配,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英语。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背景、情感状态等,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情感渗透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任务和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表现稍差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小学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友谊、家庭、环保、节日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这些因素,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教授节日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在教授友谊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友谊观念。
探讨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方法摘要: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兴趣、动机和自信等个体情感因素,以及教师的教学动力、自信和教学情绪等情感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针对初中英语教学,文章强调了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为实现这一目标,文章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教师运用积极的教育性语言、展现关爱和尊重学生的态度,以及精心选择教材和注重自身教学行为等。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策略一、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一)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非常强烈。
因此,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英语歌曲和电影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他们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英语的魅力,进一步增强对英语的兴趣。
(二)动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这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学习任务、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等方式实现。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适当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逐步挑战中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二、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一)教学动机教学动机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一个拥有强烈教学动机的教师,会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教学和辅导学生。
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与运用摘要: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因素的作用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恰当而有效地培养与运用情感因素,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感因素学习动机师生感情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态度的体验。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英语教学与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教学中,让知识传授过程渗透着情感的交流,以情感人,丝丝入扣,不断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那么要如何培养和运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用积极的情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的实践精神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去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感知教材,点燃火焰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牛津初中英语》这套教材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并十分自然地将思想教育寓于语言教育之中。
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学生通过学习和运用文明礼貌用语,很自然地培养了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相互问候、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美好情感。
8a教材中 unit 4 wild animals和unit 5 birdwatchers 等阅读材料介绍了人们珍惜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关注自然平衡,使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
这些无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了熏陶。
8b 中unit 6 a charity walk 的阅读部分描写了香港最大型的运足筹款活动。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注意、观察、思维等智力因素,还取决于学习者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情感因素,凡是能满足或符合人们需要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满意、快乐、喜爱等肯定情感;反之,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则会引起人们不满、忧愁、憎恨等否定情感,英语课教学也是如此,为了增强英语课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不仅应该从认知方面去考虑,而且还应该从情感方面去重视。
那么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增进师生情谊,建立融洽的情感呢?
1.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情趣。
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反之,学生若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件愉快的事,而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境和气氛。
2.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心里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
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亲切和蔼、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这样学生情趣就会油然而生,情绪饱满、思维积极,教学双
方融洽地实现着认识的情感的交流,就会长生心灵上的共鸣。
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
3.抑制受挫感,让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
某个学生在读七年级下时英语就掉了队,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同学们瞧不起他,老师也视其为“差生”,从此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英语也非常反感,并视其为所学课程中最不爱的学科;相反,另一名学生对英语非常感兴趣而且学得很认真,因此,每次英语考试都在90分以上,他对这门学科充满了自信,学习兴趣也变得更浓。
以上事例证明,挫折感、失败感等消极情感会使学生丧失信息和学习兴趣,从而处于心理抑制状态之中,这样就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而成功的体验都能使人萌发情趣、增强信息,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大大增强认识效果。
它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
而且,一次成功的体验又可推动都二次的成功,多次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增强了自信,逐步体会到了英语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为英语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4.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
学生一般都非常在乎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以及评价。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对后进生不仅不能歧视,反而要加倍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尽量穿凿各种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以便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是教师维护和开发学生主体性的起点和关键,忽视了这一点,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内心深处就会产生对立情
绪,教师的其他一切努力可能都会落空。
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心理活动来说,首要的是认识活动,而进行认识活动的时候,必然有情感的伴随。
赞可夫认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
”可见情感对认识、记忆具有动力功能,心理环境、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因此,情感对人们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重大影响。
积极的情感是人认识和活动的内驱力,而消极的情感却是认识和活动的阻力,只有对学生付以极大的热情,才能鼓舞学生发奋攻读,可见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