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6
《孟子》的文学成就古代文学专题
《孟子》是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著作,它的文学成就在古代中国文学专题上也十分显著。
首先,《孟子》继承了传统的文学表现形式,吸收了儒家、道家文化思想,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文学创作之中,赋予文学新的内涵。
其次,《孟子》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手法,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孟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社会文学著作,其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后人无论是在文学表现形式还是在文学理念方面都受益良多。
总而言之,《孟子》在古代文学专题上的成就无可置疑,为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然是古代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二)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
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
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
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从选段看孟子认为讨伐燕国,但必须由“□□”去讨伐,杀人犯该杀,但必须由“□□”去杀,如果一个无道的国家去征伐另一个无道的国家就叫“□□□□”。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三)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①诚:真是。
②熄:同“息”。
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
③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
④女:同“汝”.⑤淫:乱;移:变;屈:挫抑。
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称不上“□□□”是因为他们“□□□□,未能“□□□□□□”。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四)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1)一个人丧失本心叫“□□",把本心找回来就叫“□□”,“哀哉"指的是“□□□□□□□”。
孟子思想研究专题总结数学孟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核心思想,它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重要流派。
孟子思想主要强调人性的善恶和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性善论”和“教化论”等核心观点。
然而,与数学似乎没有直接联系,因此我们需要探究孟子思想在与数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数学的启发。
首先,孟子思想中的“性善论”可以与数学中的数学天赋观点相对应。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良好的潜力和品质。
类似地,数学家们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只需要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开发和发挥出这种天赋。
因此,我们可以说,数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数学能力,从而实现其天赋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其次,孟子思想中的“教化论”与数学教育的角度也具有相似之处。
孟子强调外部教育的重要性,包括传授道德和智慧的教育。
在数学领域,教育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透过教育,我们能够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数学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被广泛关注和重视。
此外,孟子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与数学的系统性和模型建立有着内在的联系。
孟子提倡修身齐家,即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
同样,数学也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
数学领域需要建立各种模型和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只有当每个部分都正确运作和协调一致时,整个数学体系才能运行顺利。
因此,我们可以说,数学需要以一种系统和协调的方式来发展,这与孟子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所重叠。
最后,孟子思想中强调“爱人”与数学中的合作和团队精神也存在相似之处。
孟子主张爱人和同情心是人类的基本感情,通过善意和宽容来构建和谐社会。
同样,数学研究也需要合作和团队精神。
许多数学问题需要团队合作来解决,数学界的进步也离不开数学家之间的共享和交流。
因此,我们可以说,数学研究也需要一种爱人和团队精神,这与孟子思想中的观点相契合。
综上所述,尽管孟子思想与数学之间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通过对它们之间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和启发。
孟子专题一、文学常识:孟子,名,字,战国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被尊称为“”,与孔子合称“”。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此书与《》《》《》合称“四书”。
主张“性善论”,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和王道。
二、代表作:《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名言: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成语:1五十步笑百步2明察秋毫3缘木求鱼4拔苗助长五、手法和风格:在先秦诸子中,孟子以“善辩”著称。
他自己曾以万分感慨又不得意地说过:“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他善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引人注意,令人深思。
本文没有争辩对话,完全是个人独白,可谓风樯阵马,一往无前,表现出孟子散文气势充沛、议论犀利的一贯作风,是他的“浩然之气”的典型爆发。
那汪洋恣肆的议论、排山倒海的质疑,发出最为强烈的呼喊,如惊涛冲岸,令人动容。
六、有关孟子的故事:1.孟子受教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知识精讲高二语文论语孟子专题北京知识精讲一。
教学内容:论语孟子专题二. 本周专题学习目标通过讲解《侍坐》达到两个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
2、认识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通过讲解《齐桓、晋文之事》达到两个教学目标1、体悟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民本思想.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通过讲解两篇课文,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三。
课文知识分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侍坐》人物表孔子:名“丘〞、字“仲尼〞,60岁公西华:名“赤〞,18岁子路:名“由〞,51岁曾皙:名“点〞,年龄可能不会超过子路冉有:名“求〞,31岁子路〔由〕:治“千乘之国〞,让人“知方〞,“率尔而对〞。
〔从政,重视礼治,抢述己志,充满自信〕冉有〔求〕: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从政,重视礼治,虚怀若谷〕公西华〔赤〕:“宗庙〞,“会同〞,“愿为小相〞,“非曰能之,愿学焉〞。
文化名著《孟子》专题巩固练习班级号数姓名一、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
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
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孟子﹒万章上》)1.孟子说,孔子在卫国时寄住在__________家里;后遇到宋国的桓司马企图在半路上杀害他,这时他处在危难中,便寄住在_______________家里。
孟子认为,如果孔子在卫国和齐国时寄住在痈疽与宦官瘠环家里,便是“______________”(四个字)了。
2.请简要概括一下孟子在这里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答:二、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②,少则洋洋焉③,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注:①子产:即公孙侨,郑大夫公子发之子,公元前543年在郑执政,当政二十多年,内政外交都有成就,公元前522年病死。
②圉圉(yǔ)焉:拘束困倦的样子。
③洋洋焉:舒畅得意的样子。
1.有人送活鱼给子产,子产叫校人“_______”(三个字),校人却“__________”(四个字);而从子产反复说“_____________”(四个字)来看,子产还是相信校人的。
2.子产被骗说明什么道理或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简述之。
(3分)答:三、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孟子专题——必背篇目复习一作者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被尊称为。
宣扬“仁政”,主张人性本善,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二理解性默写(一)《鱼我所欲也》1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3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4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5为人处世很难做到两全其美。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处理“生”和“义”两者的关系时,我们应当:,。
6孟子强调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的句子是:,。
7孟子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8孟子说人人都说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9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是,,。
10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11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C.宁能衣其夫子衣:穿衣D.彼姝者子,何以告之告:禀告2.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A、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B、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C、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D、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优秀的开头集锦(高三10班)蔡翔:《天朝上国与儒家思想》1840 年,一个中国人世世代代都不会遗忘的数字。
这一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一个天朝上国的门。
自此,天朝上国的梦碎了,取代它的,是一个世纪的苦难与伤痛。
周威:《永恒的辉煌》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思想,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这是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人伦关系以及条条框框的做人原则为文人走向圣人之路铺好了砖石的思想;这是追求的最高理想为”修治齐平”的思想——儒家思想。
它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一个辉煌的时代诞生,在驰骋其想象、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在某种意义上,它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
刘雯雯:《历史尘埃》时间使一切成为历史,自然使一切成为尘埃。
古色古香的风撩动了千年尘封的琴弦,抖落了颗颗尘埃。
一粒粒尘埃虽乐而舞,尽展风采,但有一颗尘埃用一成不变的坚持,用朴实并不华美的舞步在历史长河中舞动了千年。
刘佳琳:《遗失的文明》“开鼎——”魏国,都城大梁,王宫。
魏王盛宴中。
王宇曦:《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性》今天,我感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渐浮躁的社会里。
我们在一点点丧失着本心,芸芸众生越来越像一群卑微的小虫,在世界的底端艰辛地爬行,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我们的肉体被难以计数的物欲压得越来越低沉,灵魂却不知已浮向何方。
相比古人顶天立地的豪气,已相去甚远了。
张龙浩:《儒》据说在文革中一次批判“孔孟之道”的批斗会上,一位农民高喊:“什么‘孔孟知(之)道’,孔孟知道的,我们贫下中农也都知道!”在听到这个故事后,我们在笑之余不禁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有这么强的生命力,以至到现在还如此深刻的影响着我们?毛昊翔:《我看孔子》中华文明悠悠五千载源远流长,又有岁月见证了多少历史的更迭,滚滚黄河洗去了多少次朝代的变迁。
秦皇、汉武驰骋疆场的旧景已在满天黄沙中变得依稀远去,西楚霸王的功名永远成了石碑上的字迹任凭风雨荡涤得黯然失色。
然而有一种灵魂永远扎根于中华儿女的心中,有一种思想却指引着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
有一个人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化作了不朽的灵魂——孔子,每个炎黄子孙心中的圣人。
郭忱:《驻足回望:我们究竟有多远》两千多年前,在人类文明只是初步发展的时候,在中国的土地上,竟出现了一个如此美丽的情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这也恰恰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之所在。
也许有人忘记了他们,也许有人认为他们离我们很遥远,也许有人认为他们的思想太陈旧、太迂腐;然而,当我们驻足回望时,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现在的空气中仍然刮着那时的风!张晓辰:《夫子之浩然》同为儒学之尊。
孔子给世人带来一幅至高无上的尊严,一种无人能及的高崇;而孟子却用他独特的热情与天真,裹着世间最严肃的道理,来到大家身旁,展现着他至情至性的人格魅力和凌世的浩然。
带上一副叫人畏惧的铁齿铜牙,加上他那无人可敌的飞速转动的大脑,孟子抛开了情面,忘记了尊卑,自负地站在一个个王公大人面前,开始了他只胜不败的辩论。
夫子之浩然,始于此也。
应媚:《孟子与庄子》先秦的思想家都曾试图为这个纷争混乱的时代开出一剂药方。
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提倡复周礼,至亚圣孟子发展为“王道”。
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却“无违自化,清静自正”,“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至庄子更是“寓真于淡,寓实于玄”,强调个人的价值。
一篇拥有绝妙标题的文章不一定都得高分,但得高分的文章都必定会有一个绝妙的标题。
可见一个精妙的标题对一篇文章的重要.一个匠心独运、切合题意、精辟凝练、意蕴丰厚的漂亮标题,再加上一个入题自然又别具一格的开头,一定会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文章开头开得漂亮,就像树起了一面鲜亮的旗帜,一下子就以其独特、丰厚的个人魅力吸引读者。
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所有同学追求的共同的目标。
精彩的议论片断应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源既不能缺少孟子,也不能没有庄子;既不能失去儒家,也不能离开道家。
理解了“儒”,仅理解了自己的责任;理解了“道”,才理解了自身的价值。
只有自身与责任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同样,儒家与道家相拒相融,互动互补,方能组成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张琳:《战国不战》也许,战国不战,至今日,在汉民族的骨子里,依然有着“安贫乐道”、“与人为善”的不战因素吧!所以,在我看来,孔子、孟子在久远的历史中,播下了思想的种子,这根基在汉民族中实在是不可动摇。
只是当我们在透过久远的文字去看“纯纯”的他们时,不要忘记在我们的骨子里,有着一样“纯纯”的儒家情结罢了。
张晓辰:孟子包容了天下人的恶,肩负了世间的苦。
王宇曦:重拾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社会便有福了,人类便有福了。
周威:儒家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其精髓是做人的道理。
刘雯雯:也许这种思想的深刻与精彩的文学手法的完美结合,是儒家思想流传至今并深受人们喜爱的缘由。
历史无始无终地流着,那颗一成不变的尘埃也将永无终结地舞动在历史中。
这些精彩的议论片段,都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话题的简单诠释上,而是深入思考,用充满哲理,充满思辨的语言体现作者深悟话题的精髓。
鲜明深刻的论点,凝练生动的语言,旁征博引的语料,独到透彻的论说,都让我们深深叹服,如果高考作文都成为这样的精品,而且多制造一些精品中的亮点,那么你的文章一定是一类卷的好文章.仁者无敌高三2班侯倩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在让我们灵魂受到洗礼的同时,看见了那样一个正直的、坚韧的、智慧的、充满人格魅力的形象,就是那个无敌的仁者----孟子。
“说大人,则藐之。
”他是那么无畏的面对君主,尽管始终那么落魄,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心灵的博大,天下有道,他愿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他愿以身殉道。
没有关于自我的得失,他的心,和“仁道”同在。
尽管那些苍老的文字,在我们今人看来,那么刻板,那么繁琐,而孟子这个无比伟大的先人,还是将他对世界一切的认知,穿越历史的河流,把美丽灿烂的文化带给了今天的我们。
说他是“仁者”,是因为他无限推崇以“仁义”治天下,他是真正的仁者,因为尽管无人喝彩,他依旧把仁”进行到底,他为什么那么执着?他没说过。
可我知道,那是因为“仁爱”,他爱民,他怜爱苍生,所以他说“春秋无义战”。
人们理解他的善辩,他的哲理、他的气势、他的苦衷,因为他说“我岂善辩哉,不得已也。
”我才了解他说的一切、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苍生,是为了王道,是为了仁爱,他希望“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他希望那样的政治下,那样安居乐业的百姓,他是真正的仁者。
孟子不仅是一个充满了仁爱的仁者,还是个充满了智慧的仁者,他的许多思想,具有先进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那个君贵民轻的时代,他的思想一枝独秀,尽管那么美丽而珍贵,却是当时思想较迟钝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后人的推崇,使孔孟都成了圣人,可是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追求仁道的路上有多么艰辛多么孤独,真的在那么多的诸侯国中,没有一个可以实现以”仁”治国吗?似乎没有答案,他们也不需要答案,他们铿锵执着的脚步在泥泞的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他们的永不放弃,成就了永不褪色的传统思想!尽管那么多世纪过去了,那些思想,依旧那么鲜活,“仁、义、礼、教”,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尽信书不如无书”,依然是我们指导学习的哲理名言,虽然一切有关传统的,都含有一点封建的味道,如“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了我们几千年,但这只是精粹文化中略有的瑕疵,那位仁者仍始终是几千年来人类崇拜的精神导师。
几千年过去了,当我们真的过上了那样一种仁爱的,充满仁道的生活,是否应该回味那位带着光环的大师为“仁道”作出的努力,他是真正的仁者,他谱写了无数关于仁道的诗歌,尽管他已沉睡了几千年,却是依旧的,仁者无敌!圣人的脚步高三2班曹阳孔子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孟子有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圣人平实的话语浸染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圣人铿锵的脚步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踏出了灿烂。
圣人的脚步冲破千年的时光,圣人的脚步踏破千年的等待。
心中的孔圣定有那缥缈的羽衣,谈笑风生,就着清雅的丝竹,如沐春风。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对生活的恣意,让孔子提倡人性的回归,“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圣怀着对人至善的抱负,游说各地的智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圣贤的光环覆盖了整个春秋时代的大地。
心中的孔圣定有那睿智明亮的双眸可以折射出无数人类哲学的话语,我不知圣人有多少门徒,但我知那一定有幕天席地的自由,有鸟语花香的欣悦,有孔子谆谆的教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有孔子高声的呼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门人瞻仰圣人投去的崇拜的眼神。
孔子的言行如无拘无束的仙人,而孟子却有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执着。
孟子如一位忧国,忧民,忧天下的侠客举着”王道”两字,用自己的铁齿铜牙游说于各个诸侯国,他不堪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景象,便毫不忌讳的讽谏君王,他不堪于连年的战祸的蔓延,便开始四处游说,他不堪于那社会的民不聊生,,草菅人命,便用他那嘶哑的喉咙大声控诉。
没有华丽的羽扇纶巾,没有婀娜的侍女左右,孟子是一位沧桑的智慧老人,耄耋之年的他仍旧选择用诉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一代亚圣的他正直而谏言,他不容许那些恶的存在,毕生的时光对于他实在太短暂,“王道”的漫长之路上,他只能做一位黯然伤神的剑客。
春秋战国,是华夏大地上两位圣人的时代,连年的战火不能阻断他们远望的双眼,圣人们低沉的吟唱,唤醒了中华民族冗长的记忆,凤凰涅磐后,东方大地上便又崭露出千年文化的末端。
史记有云:“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至圣与亚圣的脚步形影相随,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