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4年中国文献学研究状况简析
- 格式:pdf
- 大小:170.87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文献学在新时期的发展综述摘要:从先秦时期文献典籍产生之日起,文献的整理、分类、典藏和利用也随之而产生,传统文献学的一些内容和方法也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但真正由具体的文献整理工作抽象概括而上升到理论体系的中国文献学,则是20世纪才出现的,因此文献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近30年来,中国文献学及其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新时期,文献学,发展,成果。
自先秦时期我国的文献典籍产生之日起,文献的整理、分类、典藏和利用也随之而产生,因此传统文献学的一些内容和方法也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但真正由具体的文献整理工作抽象概括而上升为理论体系的中国文献学,则是20世纪才出现的。
到了70年代末以后,迎来了学术繁荣的春天,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才真正步入坦途,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成果。
一,文献学著作据有关专家统计,80年代以来正式出版的各类文献学论著达300余种。
代表作有: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华中师大出版社2004)、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2)、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1986)、罗孟祯《古典文献学》(重庆1989)、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1994)。
二,中国文献学的主要分支学科1,分类:1目录、版本、校雠(校勘)、辨伪、辑佚(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在构建文献学的理论体系时首次提出)。
2注解、校勘、目录、版本、辨伪、辑佚、编纂(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在“绪言”中也指出)2,分支学科的专著:1 目录学研究:曹书杰《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概述(1950-1988)》(《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5)、代根兴等《中国目录学研究十五年》(《山东图书馆季刊》1995/3)、王锷《二十世纪中国古籍目录研究与实践综述》(《图书与情报》2001/4)、彭斐章付先华《20世纪中国目录学研究的回眸与思考》(《图书馆论坛》2004/6)2版本学研究:曹之司马朝军《20世纪版本学研究综述》(《图书与情报》1999/3),对20世纪的版本学研究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经历了曲折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这一时期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动态及其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典文献学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研究特点和主要成就。
然后,文章重点梳理了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献分类与编目、版本鉴定与校勘、文献史料研究、古典文献数字化等,并对这些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文章还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文献学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机遇,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通过对新中国70年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推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新中国70年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历程与特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历经了七十年的沧桑巨变,其发展历程与特点鲜明,反映了我国学术研究的深厚底蕴和时代变迁。
研究历程:新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古典文献的整理和保护进行,学者们致力于对传统文献的挖掘和保存。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和对外交流的增多,古典文献学研究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至今,古典文献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跨学科的研究成为一种趋势,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为文献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特点:七十年来,新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的系统性不断增强。
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对单一文献的研究,而是致力于构建完整的文献学体系,对古典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学者们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手段进行文献学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和文献(包括文字、
经籍、史书、传记、诗词等)的学科。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丰富的文
献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经典和学术传统。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
传统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
校勘、辑佚和注释经典的传统。
后来,唐代的“六一班”和宋朝的
“经义学派”等学派都是古典文献学的代表。
在明清两朝,古典文献
学发展更加完善,形成了独特的“八股文”和“四书五经”的教育体系。
至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仍然保留了“国学”以及古典文献学的传承。
现代中国古典文献学需要在传统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依靠
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交互式学习等方式,更好地利
用和传承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精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和思想。
另外,需要大力加强中国古代文字的破译和解读工作,
打破现有框架限制,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
当前,中国古典文献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热门。
新世纪
以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古典文献学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资讯时代,快速发展的科技
手段使得古典文献的数字化成为可能,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则为文献
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古典文献学将在传承
和发展中越来越显著地发挥作用,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
力量。
文献辨伪学综述一、引言辨伪是指针对有真伪问题的事和物进行鉴别辩证以区别真伪的一种考证方法,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辨伪指涵盖一切事物,而狭义的则为针对典籍文献的真伪的鉴别考察。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载,传统文献浩如烟海,然其中伪书甚多,这给中华历史、文化的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阻碍了古籍整理、文史编撰、治学研究等文化进程。
因此,文献辨伪呼之欲出且获得了飞跃的发展,逐渐发展为与目录、版本、校勘等学科并列的文献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历史文明的研究进程,与此同时它还创设了去伪存真,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其对中国传统与现代文明都意义深远。
鉴于郑教授未对辨伪学这部分做一个详尽的介绍,而它与目录、版本、校勘等分支同等重要,余以为不宜忽略,特至图书馆查找关于辨伪学的相关书刊,作此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纵观各参阅书籍,其对辨伪学的介绍及研究都着眼于三大方面的研究:辨伪的理论(包括伪书的定义、辨伪的意义),辨伪方法,辨伪历史。
现我们亦以此为主线,对其综述介绍:一伪书的定义及产生之因1、伪书的定义:辨伪,首先当明确何为伪书。
张大可先生在《中国文献学》中提到伪书即为:“凡作者姓名或著作年代不可靠的古代文献。
”而董恩林主编的《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中则更为精辟地指出:“伪书就是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造假的典籍。
”胡应麟按伪书形成的原因和形式将其分为20 种(详见胡应麟先生的《四部正讹》),梁启超则在《古书真伪及年代》中将其归为10种情况:(1)全部伪;(2)部分伪;(3)本无其书而作伪;(4)曾有其书,因轶而作伪;(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6)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7)内容、书名皆不伪而人名伪; (8)盗袭割裂旧书而伪;(9)伪后出伪;(10)伪中益伪。
然伪书很多,各家的分类方法不同(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1955年,第15——17 页)2、伪书产生之因,多数文献学者皆持以下观点,大致归为六点:1、托古,古人向来尊古而贱近,厚古薄今,例如《易》托名于伏羲,《本草》托名于神农,《礼》托名于周公;2、邀赏。
2004年宋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12期曲鸣丽本年度宋史研究非常活跃。
3月19日,“朱熹与龙泉文化”在成都巴金文学院举行。
7月24—29日,“十至十三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暨赤峰第三届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赤峰召开。
提交38篇,其中近一半论文涉及宋史。
8月25日,“中国宋史研究会十一届年会暨安丙学术研讨会”在华蓥召开。
中外一百多名宋史学者出席了会议。
9月3—10日,“中国三至九世纪发展暨唐宋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12月3—5日,“‘澶渊之盟’一千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濮阳(宋代澶州)召开。
本年度出版的宋史方面主要专著及论文集有:陈峰《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中华书局)、《宋史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刘春迎《北宋东京城研究》(出版社),何俊《南宋儒学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文化的研究》(上、下,三联书店),蔡方鹿《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人民出版社),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巴蜀书社),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刘焕阳《宋代晁氏家族及其研究》(齐鲁书社),李贵录《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祖慧《沈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卢敦基《陈亮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诸葛忆兵《李清照与赵明诚》(中华书局),张其凡《宋代史》(上、下,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胡小鹏《中国手通史·宋元卷》(福建人民出版社),李仁群等《道家与中国·宋代卷》(人民出版社),张立文、祁润兴《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人民出版社),梁太济《唐宋历史文献研究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包伟民主编的《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商务印书馆),龚延明、祖慧主编的《岳飞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朱瑞熙、王曾瑜、李清凌主编的《宋史研究会论文集》(第十辑,兰州大学出版社),赵吉惠、刘学智主编的《张载关学与南冥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胡昭曦《宋代蜀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范立舟《宋代思想学术史论稿》(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历史与现状一、引言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它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全面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和现代面临的挑战。
二、发展历程1. 古代典籍整理与传承在早期,中国人民就开始进行典籍整理与传承工作。
这主要体现在先秦时期儒家经典的整理和传播过程中。
孔子及其弟子对《易经》、《诗经》等重要经典进行了整理和注释,为后世儒家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2. 古代注释与评析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大量对于经典注释与评析的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帮助读者理解经书内容,还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例如,《论语》注释中的《传》、《集解》等,对于解读孔子的思想有着重要影响。
3. 古代文献学研究的兴起到了宋代,中国古典文献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宋代文人开始对古代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著作。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四库全书》,它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最全面的文集编纂工程。
三、现状分析1. 学科内部问题目前,中国古典文献学面临着一些内部问题。
首先是传统思维方式对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局限性。
由于传统注释和评析方式主要依赖人工解读,难以适应大规模数字化处理和分析需求。
其次是学科门槛较高。
对于中国古典文献进行深入了解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背景,这限制了更多人参与到这门学科中来。
2. 学科外部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古典文献学也面临着外部挑战。
首先是社会对于这门学科认知程度不高。
由于现代社会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用价值,对于古代文献的研究显得有些冷门,这导致了学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其次是国际学术交流的不足。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应该与国际接轨,与国际同行展开交流与合作。
然而,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面临的挑战1. 整理和保护工作中国古典文献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进行整理和保护工作。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批评研究院,浙江杭州311121)邵宁宁近十年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进展及学术史反思(2009-2019)[收稿日期]2020-11-2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ZW013)[作者简介]邵宁宁(1965-),男,甘肃秦安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艺批评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近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日渐呈现出一种偏重文献学的倾向。
从辑佚、辨伪、校读、编目、汇纂到史实考订、史料钩沉,文献研究从不同方向的推进,可谓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从传统文献学到数字化时代文献研究新特点、新问题的探讨,以及对文献研究之“偏至”给现代文学研究风气所可能造成之多面影响的讨论,也逐渐成为一些学者注意和反思的对象。
而这一切,又与现代文学研究界对学科历史和学科建构的某些更具整体性的反思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维护学科健全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实践动力。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献研究;学科反思[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991(2021)01-0074-10doi :10.3969/j.issn.2096-2991.2021.01.011第1期2021年1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1Jan.2021如不少学者所指出,近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史学化”趋势。
相较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史学化”取向的侧重“文学体制与文学生产”,现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更表现于史事考释与史料挖掘。
近十年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是对现代文献学研究的兴趣持续高涨。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研究,自阿英、唐弢以来,不断取得新的自觉、新的成就,但真正形成一种风气,却大体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