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岗位管理体系构建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155.17 KB
- 文档页数:2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浅析葛国平,杨蕾蕾(江苏电力设计院,江苏 南京 210024)摘 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适应入世新环境、加速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 依法治企 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是实现 文化转型 的根本保障。
管理制度(标准)建设应以组织结构为基础,以系统方法为主导,以适用、规范为重点,以持续改进为途径。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9913(2003)04-0014-04Analysis on Establishing Modern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GE Guo-ping,YANG Le-i lei(Jiangsu Electric Po wer Design Institute,Nanjing,210024,China)Abstract:Establi shing sound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necessary requi rement for enterprises to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 ment after China s entry into WTO 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It is also the objective demand for i mplementing managing enterprise affai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e indispensable main tool for achiev-ing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as well as the prime guarantee for realizing transfer of culture. The estab-lish ment of management system(criterion)shall be based on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dominated by systemic method.Es-tablishing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also emphasize applicability as well as standardization and take continuous i mprovement as the approach.Key words:enterprise;management system;establish ment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说。
浅析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国有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地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构建国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1. 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预算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周密安排、合理预算、计划、施行和控制,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
预算管理包括财务预算、经营预算、投资预算和其他专项预算。
2. 预算管理的基本要素预算管理的主要要素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分析。
预算编制是制定预算的过程,预算执行是按照预算进行资金开支的过程,预算控制是对比预算和实际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预算分析是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3. 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战略预算管理、运营预算管理、投资预算管理和风险预算管理。
战略预算管理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进行全面预算编制和管理,运营预算管理是根据企业日常业务活动进行预算编制和管理,投资预算管理是根据企业资本投资计划进行预算编制和管理,风险预算管理是根据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预算编制和管理。
二、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1. 加强战略预算管理国有企业应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企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的预算编制和管理,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发展规划的落实。
2. 完善运营预算管理国有企业应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完善对各项业务活动的预算编制和管理,确保企业日常业务活动的正常运转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实施1. 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国有企业应加强对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流程国有企业应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度规定和工作程序,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浅析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摘要:当一个企业的整体生产水平逐步上升的同时,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将成为以后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部分。
另外,为了使企业自身发展得到认可,并且进一步提高管理质量,各个企业开始相继构建与执行以三标一体管理体系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体系,理顺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全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然而,在实际落实体系的过程中并未获取到理想的运行效果,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忽视了体系的建设工作而导致的。
基于此,下文将对企业管理体系的构建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三标一体;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我矿运行已达十年之久,企业已将管理体系方法及理念深入人心,对PDCA循环法则的应用也运用自如,对企业的管理提升逐步进入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轨道。
作为体系部门的推进人员,全程参与体系的建设、推进、实施工作,在这里简要谈一下体系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
一、体系推进建设,要以遵循法律法规要求为前提三个标准中都要求识别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适用条款,并要求组织结合企业现状定期进行符合性评价,用于判定企业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产品质量、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因素的控制规定和过程是否满足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对不满足法规要求的应制定改进措施,以期达到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我们企业认证这些年来,通过法规的识别、评价,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如识别的特种设备、厂内机动车辆的法规要求,对矿锅炉安全阀、厂内机动车辆等明确进行了要求、整改;如近期环保管理严格,环境保护法屡次修订,对厂内锅炉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控制,企业通过其他方式来满足日常供热生活等。
所以体系的进一步推进,企业必须在守法方面观念、操作、管理方面超前规划、超前布置,以适应国家大形势要求。
二、体系推进建设,应遵循和推广运用体系管理方法和法则三个管理体系标准都遵循PDCA循环法则,要求对工作目标要进行策划,制定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适时监测,对于与要求发生偏离的活动要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纠正预防措施,举一反三,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三个标准都提倡采用过程方法、循证决策方法,就是要求我们在做一项工作时,首先要识别这项工作的各过程、各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策划实施方案时就要考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离的情况,采取预防措施,实现工作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企业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浅析企业标准体系是指在企业内部,按照一定的联系,建立相关的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所有标准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创新标准化企业已经在环境、质量、健康、职业等多方面取得了管理体系的认证,而其他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到与标准体系进行有机结合。
本文主要讲述了服务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方法研究以及实效探讨四方面内容。
1 服务标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整合的需求1.1 其他管理体系涉及面狭窄在每种管理体系下,存在着独立的组织领域,并且具有单一化的性质。
比如,在质量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组织的目标、程序、职责等内容。
针对环境管理体系来讲,其内容主要为土壤、大气、水等自然物质以及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
从健康职业管理上来讲,该组织主要是对人体的健康进行测评,并根据实际的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与措施,进行有效干预,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
在安全标准化管理中,针对组织生产流程环节以及各个岗位,加大监管的力度,确保管理的质量。
以上管理体系只能在本组织中发挥作用,离开了具体的组织,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1.2 其他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弊端其他管理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复审和认证。
在复审与认证的过程中,需要发挥第三方组织中介的作用。
由于组织管理体系不同,因此在认证质量方面也存在不同的水平。
鉴于此,应该选择实力雄厚的组织机构来认定。
但是,即便如此,社会第三方中介依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比如,在认定完成之后,没有对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从而造成了监管方面的空白。
在这种情况下,导致管理体系弊端不断暴露,从而不能正常发挥自身的功能。
1.3 多体系运行增加了组织管理成本一部分服务性组织为了提升企业管理、服务以及经营质量,更好地实现科学、全面管理,往往会盲目地建立多种管理体系,将会导致管理局面出现“几张皮”的尴尬局面,大幅度地提升了服务类组织管理的难度。
浅析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和编制摘要:本文从企业标准化的工作任务入手,明确了企业标准体系建立的基本内涵和总体要求,分析了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的具体要求,提出了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的一般方法和主要内容。
关键词: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表一、企业标准化工作概述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检查。
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各项标准化活动,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重要保证。
企业标准化工作以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相关方需求、市场竞争和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进步等为导向组织开展。
企业标准化工作以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进步、适用市场竞争、规范市场秩序为目的,标准化对象明确。
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应先从市场引导、企业需求、行业发展三个方面提出要求,明确问题、需求和目标导向,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要求,考虑系统性原则,体现标准化工作效能性,关注持续改进,给出最高管理者和全体员工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企业标准体系是一个企业内部围绕其宗旨、方针目标实现所需要的所有标准根据彼此之间内在联系形成的系统。
最初的企业标准化仅限于和企业技术活动相关的内容,作为企业技术机构的一项任务,标准化活动被认为为技术工作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标准化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标准化方法在管理活动中被广泛应用,标准化工作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为了应对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市场变化、人员流动等问题,除了原有的产品实现方面标准以外,企业普遍制定了基础保障方面的标准,或通过增加量化要求和可操作性,对原有管理制度进行修订,面对大量的标准,必须实行系统管理。
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需要。
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和改进建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企业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内部审核,企业可以发现问题,改进管理体系,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在实际操作中,内部审核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企业仔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内部审核存在的问题1. 缺乏全面性在进行内部审核时,有些企业可能只关注一部分内容,而忽视其他重要的方面,导致审核结果没有全面反映管理体系的运作情况,不能有效发现问题。
这样的审核结果对企业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3. 审核过程不规范有些企业在进行内部审核时,缺乏规范和程序,可能导致审核结果不准确,审核过程缺乏有效的记录和证据,使得后续改进工作无法有力开展。
4. 审核人员能力不足有些内部审核人员对相关的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体系的要求了解不深,导致他们无法准确审查管理体系的运作情况,无法有效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
1. 加强内部审核人员的培训企业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内部审核人员的培训,包括相关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体系的要求,审核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内部审核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审核能力。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核程序,明确审核的范围、内容、方法和要求,确保审核结果客观准确,有力提高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企业应该加强对管理体系各方面的内部审核,确保所有相关业务和管理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关注,在内部审核中不能有疏漏,以当得出的审核结论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4. 建立正确的审核理念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审核理念,重视内部审核的重要性,加强审核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确保内部审核的有效性和有效性。
要加强对内部审核结果的分析和利用,为企业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
5. 加强内部审核和持续改进的结合企业应该把内部审核和持续改进结合起来,把内部审核作为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的有力手段,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
浅析组织管理的体系设计原则引言概述:组织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组织管理的体系设计原则,包括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权责明确、信息畅通和激励机制。
一、目标明确1.1明确组织的使命和愿景:组织的使命是组织存在的根本目的,愿景则是对未来的期望和愿望。
明确使命和愿景能够为组织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1.2设定具体的目标和指标:将组织的使命和愿景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和指标,能够为组织提供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衡量标准。
1.3制定可行的计划和策略:根据目标和指标,制定可行的计划和策略,确保组织能够顺利实现目标。
二、分工合理2.1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每一个岗位应该明确的职责和权限,避免职责不清、权限不明造成的混乱和冲突。
2.2合理划分组织结构:根据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合理划分组织结构,确保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2.3优化工作流程: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权责明确3.1明确权力和责任的界限:明确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权力和责任,避免权责不清导致的决策不当和责任逃避。
3.2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确保决策能够及时、准确地制定和执行。
3.3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对组织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四、信息畅通4.1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多种沟通渠道,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和共享,避免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
4.2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及时提供组织内外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匡助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4.3建立开放的沟通氛围:营造开放、公正、互信的沟通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参预和贡献意见,促进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五、激励机制5.1制定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和创造价值。
5.2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