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37
高中历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重点知识总结归纳5页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一)注意“大一统”概念(必修ⅠP8):两个基本层面: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支配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开创者秦始皇,延续两千多年,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和价值判断。
(二)古代(封建帝制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措施)1、过程(1)秦代(综合必修Ⅰ专题一第二课和选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A、总体结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必修ⅠP9 或“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选4P5B、措施:第一、实现统一:攻灭东方六国+统一岭南+北击匈奴修长城+平定西南夷+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交通设施(灵渠、五尺道、驰道、直道必修ⅠP9+选4P6)第二、将郡县制遍及全国(注意南北边疆地区设置的郡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与县平级的“道”:ⅠP9+选4P5两地图)(2)西汉:秦汉之际,匈奴重新占领河套地区,西汉初被迫忍辱退让。
经过七十多年休养生息,西汉国力空前强盛。
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夺回河套地区,占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联系必修ⅡP12)。
在反击匈奴的同时,又多次大修长城,向西延伸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汉长城超过一万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选修6P45 (3)唐代(唐太宗)选4P10:A、总体结论: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B、措施:对东突厥军事讨伐+“战而后和”+羁縻府州;对西突厥(与今新疆有关)攻灭后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对吐蕃和亲(红山宫)+唐太宗后与吐蕃会盟(大昭寺)选修6P54-56(4)元代:A、总体结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措施: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中国、疆域空前辽阔——行省制度+宣政院+土司制度)必修ⅠP16、20(4)清代前期(康雍乾时期):A、总体结论:巩固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注意内外两个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近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1分课汇总(岳麓版)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国家组织能力【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答案】D2018年题组1.(2018.11·浙江高考·5)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的统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国的古代艺术【解析】该题可通过关键信息进行判断。
根据“微子受封”可知,①为周代;根据“政事堂、越窑、夜市”可知,②为唐代;根据“木活字”、“赵体”可知,③为元代;根据“象郡、直道、灵渠、小篆”可知,④为秦代,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017年题组1.(2017.4·浙江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2.(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以下是其形成的几个主要阶段:
1.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各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儒家的孔子主张“天下为公”,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这些思想都为后来的“大一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2. 秦朝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通过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等措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统一措施,如焚书坑儒等,强化了国家的统一意识。
3. 汉朝时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汉武帝时期,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诸侯国等。
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4. 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唐朝的统治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和稳定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反对分裂和动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课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岳麓版学案)第2课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标解读】秦朝中央集权的制度:应掌握皇帝制度的特征、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及其特征、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由宗法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材中“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从内容上衔接了这两部分,作为提供了宗法分封制的延伸和中央集权制的背景,可作为阅读材料。
【考试大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梳理】一、从群雄割据到秦朝统一(一)背景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①周王室失去地位。
②兼并争霸战争不断,大量诸侯国被吞并。
2.战国:大国国君改号称“”,各国进行、和改革。
(二)统一1.条件:经过,秦国实力强大。
2.统一:公元前年;秦王统一六国。
请思考1: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条件:1.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农民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
2.政治上:秦的统一是政治前提。
3.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二)内容:1.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名号制度:自称为朕、皇命为诏、皇印为玺、名字避讳。
皇位世袭制:秦王嬴政自称“皇帝”,总揽国家的、、和大权,并规定皇位世袭。
2.中央机构:制由组成中央政府,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军国大权独揽在皇帝一人手中。
三公指、和。
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为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作用:各级官员既又,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一人手中。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确立背景: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是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而出现的,秦统一后,郡县制在全国推行。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基础练习1.秦孝公即位以后,任用 变法,先后废除了井田制度和世卿世禄等制度,实行奖励农耕、建 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
2.秦朝统一后,为保证政令的畅通,建造驰道与直道;为抵御匈奴的侵扰,建筑 ;为充实边地实力,开边移民;为统一思想舆论,而实行 。
秦虽然短命,但秦创立的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3.右图是战国时期政治局势图,最后统一中国的是( )A .甲B .乙C .丁D .丙4.战国时代,改革已经蔚然成风。
下列对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 .支持改革的主要力量是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B .改革否定了周朝礼乐制度,诸侯国间差异扩大C .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抵御来自匈奴的威胁D .改革使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出现趋同倾向5.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 之无愧的。
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是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 )A .皇帝集权、追功逐利的时代B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时代C .思想上获得空前统一的时代D .国家强盛、边疆安定的时代6.西汉时期,假如某一村庄发生偷盗现象,被盗者应该向谁报案? ( )A .御史大夫B .廷尉C .县令D .啬夫二、拓展练习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贽《史纲评要》卷四(1)秦朝的丞相有什么职权?(2)在李贽看来,导致“儒生千古一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你赞成李贽的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8.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右图是1974年在陕西秦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共有4个坑。
考古学家估计仅在第一个坑中就有6000多个俑,还有泥塑战马和战车以及7000件青铜武器。
塑像较真人稍大。
塑造时是先用泥土塑成人形,再用火烧制并涂上油彩。
我国走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一、引言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发展历程也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其中,我国走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极具价值和意义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我国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共享个人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二、背景介绍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领土辽阔,人口众多。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经历了多次统一和分裂的循环。
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的统一,再到隋唐的大一统,我国历史上一直有着统一与分裂的交替。
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三、统一的原因和过程1. 统一的原因我国走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首先要考虑统一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上,统一主要是由于一个强大而有远见的领导者的领导和努力。
也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社会制度的完善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2. 统一的过程在统一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战争与征服。
而统一后的国家,通常需要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行政体系,加强地方管理和治理,促进文化融合和统一,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贸易。
四、大一统国家的影响1. 统一对社会的影响大一统国家的建立,通常意味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一法制的建立,这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统一后的国家也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比如管理辖区的大大扩大,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2. 统一对文化的影响在统一的过程中,多元的文化需要融合和统一。
这对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一统国家往往能够带动文化的繁荣和蓬勃发展。
五、个人观点和总结对于我国走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我的个人观点是,统一与分裂是我国历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统一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往往能够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统一的文化也能够推动文化发展,而这些都对国家整体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统一也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逊,需要尊重多元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一个多元而和谐的大一统国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1、形成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汉朝初步发展。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地区、修筑灵渠。
汉朝“大一统”: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外关系上,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2、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
隋朝:政治上,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全国统一;创立科举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政治上,出现繁盛局面;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立机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边疆地区、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接受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3、新发展:元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
政治上,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加强对台湾、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划)、疆域空前;民族关系上,民族迁徙、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4、巩固: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明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郑和下西洋)走向闭关(闭关锁国政策)、反抗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新疆: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驻军;土尔扈特部回归)。
民族融合的高潮: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出现民族融合高潮。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内迁,与汉族杂居,北方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