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38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
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学生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
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说明:本节内容的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实验的模式。
本案例的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四、其他问题及其对策关于“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1)在此项调查中需要家长的协作配合。
家长工作繁忙,教师有必要提前给家长发一封信,恳请家长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协助孩子完成这项调查活动。
(2)选择好布置活动的时间。
由于这项活动需要测量一日内7个时刻的体温,应选择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休息日来完成。
(3)布置作业时应就体温的知识和测量体温的方法进行培训。
可参考下面的内容: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
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在本次调查活动中我们用腋窝温度代表体温。
(4)布置作业时要明确以下要求,即在进行这项活动时,不仅要完成体温的测量,还要完成思考题的回答,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好准备。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实验:生物体维持pH动摇的机制1、实验原理:1〕细胞代谢会发生许多酸性物质〔如H2CO3〕,食物中常含有一些酸性和碱性物质,它们进入内环境后,因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而使内环境pH不会发作大的偏移。
2〕经过比拟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KH2PO4等溶液〕和生物资料在参与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动摇的。
2、详细操作步骤取自来水25mL--〔倒入〕→50mL烧杯中→用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做记载--〔滴加〕→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HCl或NaOH溶液--〔5滴后〕→用pH计或pH试纸测pH,并将结果计入表格→每滴加5滴为一组,重复6次。
用不同的资料按上述步骤重复实验。
3、实验结果及结论〔1〕对自来水的处置〔图1〕结论:滴加HCl后,自来水的pH减小;滴加NaOH后,自来水的pH增大。
〔2〕对缓冲液的处置〔图2〕结论: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缓冲液的pH均坚持相对动摇。
〔3〕对生物资料的处置〔图3〕结论: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生物资料的pH均坚持相对动摇。
图1 图2 图3比拟以上三图中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资料的性质相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资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因此能维持pH相对动摇。
4、PH值动摇的意义保证酶能正常发扬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停止。
【补充】——缓冲物质1、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2、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
〔如: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3、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作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动摇的形状.4、生物体维持pH动摇的机制:二、内环境的静态变化1、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1〕体温:指人体外部的温度。
⑴、口腔:36.7—37.7°C〔平均:37.2°C〕⑵、腋窝:36.0—37.4°C〔平均:36.8°C〕⑶、直肠:36.9—37.9°C〔平均:37.5°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体温随年龄增长而缓慢降低;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C〕2〕体温恒定的意义:恒定的体温可以保证酶的活性适宜于新陈代谢的需求,从而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停止。
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本节教材仅作笼统的阐述,相关内容将是第2章学习的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但在“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中,已经有多处体现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缓冲液的配置步骤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第1课时教室教学,第2课时实验室教学。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提示。
〔生答师提示〕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高中生物】高二生物必修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知识点整理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① 动态变化:内部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是否处于动态平衡,是通过集体调节来实现的。
②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调节体内平衡有三个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内环境直接有联系的4个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1.对稳态调节机制的理解和意义①观点体内平衡主要取决于神经系统。
坎农(美):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人们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调节机制。
②调节能力: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当外部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的调节功能被阻断时,内部环境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
③内环境稳态的意义:集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稳态维持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稳态遭受破坏的例子a、患胃肠炎时,消化道对无机盐的吸收能力因胃肠道的作用而减弱,大量无机盐在体内流失,这是平衡的破坏。
b.当我们较长时间没有进食或由蹲位突然站立时,四肢无力由于低血糖引起c、体温升高引起的寒热、食欲不振会影响酶活性,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新陈代谢活动的紊乱组织水肿① 过敏性水肿。
组织中组胺的释放增加了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②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③ 淋巴管阻塞和淋巴回流阻塞(如丝虫病)④肾小球滤过率增大,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如患急性肾小球肾炎)⑤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合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