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义德学说的_中国化_.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12
《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篇一文学再现的限度_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再反思一、引言在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语境中,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它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文学再现以及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批评的限度。
本文将就萨义德的理论背景进行简述,进而对其东方主义批评的适用性进行深入探讨和反思。
二、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的理论背景萨义德在《东方学》中,针对西方对东方的描绘和解释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他指出,西方学者在研究东方时,往往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对东方进行刻板印象的再现和歪曲。
这种东方主义视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真实性和深度。
三、文学再现的多元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再现的多元性日益凸显。
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文学作品的再现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视角。
因此,我们在审视萨义德东方主义批评时,需要关注到文学再现的多元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解读空间。
四、东方主义批评的局限性尽管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批评对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批评的局限性。
首先,东方主义批评过于强调东西方之间的对立和差异,忽视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共通性和互补性。
其次,过度依赖东方主义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可能会忽略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最后,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单一的东方主义视角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文化语境。
五、再反思与拓展在面对文学再现的限度时,我们需要进行再反思与拓展。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交流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到文学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和多义性,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解读视角。
最后,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学再现。
由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理论引发的思考摘要:萨义德的《东方学》引发了我们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思考,就像萨义德认为的那样,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不应把东西方文化关系对立起来进行类型化的概括,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社会背景,都根源于一定地域内的生产生活实践,都有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精髓之处,不能以偏概全,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它们都是人类发展进程的见证,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
关键词:东方学批判;东方主义;思考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48-02在谈到后殖民主义理论时,就不得不说到萨义德以及他的《东方学》。
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的理论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批判矛头直指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其明显的理论基石就是东方主义。
一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说道:东方主义不仅仅是由文化、学术或机构被动的反映出来的一个政治主题或研究领域;它也并非只是由一些关于东方的文本所组成的结构庞大而又扩散的结合体;也并非只是反映并表现了某些企图制约“东方”世界的“西方”帝国主义的险恶阴谋……确实,我的确切论点是,东方主义是——但不只是表现了现代政治——知识文化的某个方面,而且它本身与其是说与东方有关,倒不如说是与我们的这个世界有关。
由于处于强势的西方对处于弱势的东方长期的主宰,重构和话语权力的压迫,西方和东方的关系往往表现为纯粹的影响与被影响,制约与被制约,施予与接受的关系。
因此,基于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所谓的东方主义便成了西方对东方虚构出来的东方神话,而不是真正的东方,与地理学上的东方更没有什么关系[1]12。
从萨义德的话语中,我们可知,西方人对东方的认识,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和标准的,也是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总结的。
因此,东方学是西方对东方的“言说”、“书写”和“编造”,在这套话语中呈现出来的东方,只是他们所认为的东方,而绝不可能是真正的东方。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萨义德是英国著名的东方学专家,他的著作在当今的东方学界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
其《东方学》是他对东方文化的一个全面解读,这本书从诸多的角度解析了东方文化的精髓,从而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一些解读。
首先,萨义德认为,东方文化具有跨越千年的历史深度和开放性。
他认为,这一文化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对其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而这种东方文化的深度与开放性,使得它不仅在自己的地域范围内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而且在全球的文化传播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次,萨义德提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相通的现象。
他认为,这种文化相通能够促进各种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不断地推进文化的变迁和转型。
第三,萨义德还注意到东方文化对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他认为,从东方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制度,可以发现东方的社会制度多种多样,在其中可以看到封建制度的痕迹,也可以看到一些相对自由的社会制度;再从宗教信仰角度来看,东方文化在宗教信仰领域也表现出了多样性,包括儒教、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等;而从文学艺术角度则可以看到诸多文化范畴的交汇融合,例如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以及绘画、音乐、戏曲等;从哲学思想角度来看,东方文化反映着不同人的思维方式,如孔孟、老庄、佛家、耶稣教等不同流派的哲学思想。
总之,萨义德的《东方学》在多个方面对东方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通过该书的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东方文化的精髓,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萨义德与《东方学》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W •Said,1935—2003),美籍巴勒斯坦人,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是巴勒斯坦立国运动的活跃分子。
萨义德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阿拉伯基督教家庭,家境富有。
他童年大多数时间在埃及开罗度过,从小就接受西式教育。
1953年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之后多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也曾执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
萨义德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阿拉伯语和法语。
此外他还是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音乐的造诣非浅。
2003年9月去世。
其著作主要有:《东方学》(又译东方主义 Orientalism)、《知识分子论》、《文化与帝国主义》、《世界·文本·批评家》。
理论要素:东方主义、“本土—他者”理论、文本理论、“理论旅行”、“批评意识”说一、萨义德东方学的基本理论萨义德的“东方学”有三层含义。
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
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 二者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
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它广泛分布于西方生活各个方面,如文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以及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殖民政府、外贸公司、教会、军队等各种机构。
它通过对东方和东方人进行整体化、类型化本质化和符码化,形成关于东方的集体观念、专业权威、话语体系和社会体制。
其实它是一种想象视野和过滤框架,是对东方的“妖魔化”和“东方化”,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工具和意识形态。
对于东方世界或者称之为“旧世界”的妖魔化、利己化解读的批判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期,而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不仅关注这一种东方主义的现象,在以一个东方人的身份探究为什么被称作东方的民族自身为什么有时也会接受这种歪曲的解读。
思想理论研究萨义德"东方主##的理论来源及其不足郑大伟张孟雪(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爱德华・W•萨义德是近几十年来世界上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也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
他于1978年出版《东方主义》,这本书被视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开山之作,成为风靡文学批评界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发e之作。
本文从萨义德生平简介、“东方主义”吸收的理论、“东方主义”的研究内容与意义和不足之处四个层面,对《东方主义》进行解读,正确认识西方眼中的“东方”,同时进行东方反省,以寻求东西方之间的平衡和求同存异之道。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萨义德“东方主义”一、萨义德及其“东方主义”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Edward W-Said)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学、文化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出生于巴勒斯坦,身上带有浓厚的巴勒斯坦文化传统。
他早年在开罗的西方殖民学校接受英国式教育,后又到美国一流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1963年入职哥伦比亚大学后,职称快速提升,最终成为在多个领域都享有声望的教授,学术生涯可谓一,成:著。
,萨义德是一有名的,他在国上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持续发声,坚定地支持巴勒斯坦民的和解放事业,巴勒斯坦的&萨义德的出生——巴勒斯坦的,1922年于英国的殖民统&1947年,国巴勒斯坦一为二,&1947年年,巴勒斯坦内部的和武装冲突迫使萨义德一家他,移民开罗&1948年国对英国的授权终止,国,的是年,成上万的巴勒斯坦地区&西方国大,家园的,但巴勒斯坦称为“事件”&在萨义德的生,为一个出生于第世,成、成名在第一世的,家受的和他国的教育与培养造了他“流亡者”的身份和精神落差感,他深深验到了东西方间的复杂关系&,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生活给予他“跨”研究的储备和思维视角,种复杂的身份使他可用边缘话语面心权力话语,创了大量超出学院派范围的文化批判品&因此,《东方主义》(或称《东方学》)品面世之后能够在东西方学术界和其他领域引起大的关注,萨义德的生贡献了基础的思维和研究视角&二、“东方主义”的基本内容萨义德认为一种话语系统,实际上就是一种紧密结合的系统和力系统&在《东方主义》中,他指明了东方主义的三层含义:东方主义是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权力话语方式&理论出发点是假定东方这一概念是为构的,东方主义是一种被为创造出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西方对东方及当代命运的表述,东方(the Orient)是与西方(the Occident)相对而言的&萨义德认为,这种所谓的“东方主义”实质上是帝国主义的,是和“国语”的理论基础&他“话语一权力”结构到了主国、、文化念边缘国文化明的二元,种虚构出了一个西方眼的“东方”,用东西方之间的比彰显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和先,是“东方主义”作为西方东方设定出的的意义&,东方主义第一层含义是东方主义其他学科一是一门学科、一学,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的一学科和学&是最表层的学术层面的含义,含西方学者于这一域的和;第二层含义是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西方东方思、认、判的思维方式,话语东西方开来&东方在“东方主义”里并不是现实,只是西方人的建构——“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的"(萨义德,1999)-与前两种含义比,第三种含义最能东方主义的,东方主义为一种力话语或文化,西方此优话语和用实文化,出力的在隐秘关系&层含义可出,东方主义了西方东方的有认,是一种构出的了西方和优越感的话语,是东方主义的&另外,东方主义的层含义,萨义德一方面了东方的,了东方主义的,一方面东方主义为东方主义和隐性东方主义个方面,其有了深入的研究&发展来看,东方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十世纪到第一世大,在一,业命后,英成为世上个最强大的西方国家&为了的利益,他们在世界各地扩展殖民地,几乎控制了大半个地球。
2019年第18卷第6期萨义德《东方主义》的思想探究□唐平【内容摘要】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是后殖民理论的奠基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岛表现了对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以及对文化殖民阴谋的揭露,解读《东方主义》将对人们理解后殖民主义有很大帮助。
本文将从权利话语和文化霸权两个角度来分析其著作,借此来探讨后殖民主义的某些特征。
【关键词】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权利话语;文化霸权【作者简介】唐平,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1978年,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出版,它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轰动。
它的出版代表了在研究东西方关系和文化与帝国主义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研究视域,确立了一种新的话语系统即后殖民主义。
此书在后殖民研究领域处于中心地位,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探索《东方主义》的思想,是人们理解和研究后殖民主义的必经之路。
一、萨义德眼里“东方主义”的含义在萨义德眼里“东方主义”一词有三层含义,无论哪种都是西方对东方的表述。
(一)第一种。
也是最为稳定的一种,指的是一种学术性的类别,即学术学科,事实上这个标签仍在一些学术机构中使用。
任何教授、写作或者研究东方的人,无论他是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或者语言学家,无论在具体方面还是一般方面,他或她都是“东方主义者”(Orientalist),其所做的研究都是"东方主义"(Orientalism)o(二)第二种。
萨义德认为是赋有想象力的,是一个更普遍的定义:一种基于本体论和认识论区别上的思维方式,它区分了"东方"(the Orient)和"西方"(the Occident)o大量的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帝国行政者都接受了并以东西方之间的这种基本区别和二元对立作为理论起点,这种思维贯穿于关于东方和东方人以及东方意识的著作、理论中。
萨义德学说的“中国化”①曾丽君(上海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44) 摘 要: 中国学界对萨义德的关注集中在他的“东方主义”理论,而对他关于“巴勒斯坦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阐述却较少论及,导致以抨击东方学而著称的萨氏学说旅行到中国后遭到了碎片式、片面化的理解,这种萨氏学说的“中国化”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们对萨义德理论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 萨义德;后殖民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8)03-0116-04Sinicization of Said’s TheoryZENG Li-jun(Department of Chinese,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Abstract: Chinese intellects mainl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Said’s Orientalism rather than his discussions about “Palestine”and“intellectual”,which results in one-sided and fragmental misunderstandings of Said’s theory,which was fam ous for criticizing Orientalism.This kind of sinicization of Said’s theory prevents us from understanding profoundly it.K ey w ords: Said;post-colonialism;Sinicization 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各种文艺思潮渐次涌入中国,并在学界引起一番又一番热烈的讨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就是这一股学术洪流中的一支。
中国学界结合本土社会特定历史和学术背景,赋予了发端于西方世界的后殖民批评以新的内容。
萨义德《东方学》的文化启示意义摘要:爱德华・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首次全面而系统地对东方主义予以阐释、批判和观照,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
在萨义德看来,东方主义不仅是一门学科研究、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霸权话语垄断,最终成为西方列强和文化霸权主义行动的理论借口。
他通过《东方学》阐释了西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东方及东方主义概念。
他的理论洞见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文化启示意义。
真正的东方文化,是东方民族创造的,必须由东方人来言说、来表达,我们应创立客观的真实的新东方主义。
中国论文网/7/view-2248875.htm关键词:萨义德;东方学;东方主义;文化特征;他者;美学意义萨义德(1935-2003),美籍巴勒斯坦人。
早年在耶路撒冷和开罗的法文和英文学校接受教育,1954年赴美,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获博士学位。
他通晓九种语言,虽然接受西方精英教育,却念念不忘东方文明,他还是巴解组织的盟友。
萨义德身有阿拉伯血统却为基督教徙,身为巴勒斯坦人却持美国护照,他始终拿不定自己的母语是阿拉伯语还是英语,这一切都让他无论置身何处,均有格格不入之感,是个永远的局外人。
20世纪70年代他潜心研究福柯,1978年出版了《东方学》,引起极大反响,是70年代末美国左倾文化批评的代表。
一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首次全面而系统地对作为后殖民理论的一个主要批判对象和观照客体的东方主义予以批判和观照,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
在萨义德看来,东方主义不仅是一门学科研究、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霸权话语垄断,最终成为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存在的理论借口。
在中国学界,“Orientalism”一词以往习惯上译为“东方主义”。
在萨义德的阐述中,“Orientalism”有其三个方面(学术研究学科、思维方式、权力话语方式)的含义,“东方主义”是其三种含义之一,是从作为学术研究学科的“东方学”中引申出来的含义。
王宇根翻译的《东方学》中的主题之一是试图揭示隐含在传统东方学研究中的权力话语及其运行机制(“主义”),但其核心仍然是对作为一个学科的东方学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行基本的描述(“学”)。
2004年3月2004年第2期外国文学ForeignLiteratureMar.2004No.2,2004重新认识萨义德和他的《东方学》王炎内容提要:本文尝试在当代西方思想的总体框架内来关照萨义德文化批评的核心问题,并重新阐释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以展示后殖民文化批评的锐利。
同时分析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所面临的学术困境,以及可以吸取的批判资源。
关键词: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话语性的东方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萨义德(Edward)在纽约与世长辞了。
在(Oriental225年前他曾出版著名的《东方学》ism)一书,这本书引发了一场影响全球的后。
中国在90年代翻译了萨义德的最重要的作品《东方学》,并(Cul2且相继翻译了他的《文化与帝国主义》(Pre2《知识分子论》tureandImperialism)和sentationsoftheIntellectual)等著作。
后殖民批评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热门话题,在全球化和中国民族意识崛起的背景下,东方主义批评和后殖民理论成为中国文化和历史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
同时,我们也看到,尽管后殖民批评得到西方学院知识分子和殖民地本土知识分子的广泛回应,但萨义德本人多年来一直为人们对他的误读所困扰。
尽管他坚持不懈地为《东方学》一书的理论背景和指向做出解释和说明,但方方面面的批评和误解仍然不断。
有不少包括北美的后殖民批评家指责萨义德是西方中心主义者,由于他拒绝把东方作为主体来看待,因而只是西方文化内部的一个不彻底的批评者;一些第三世界和阿拉伯国家的学者则抱怨萨义德并不关心一个真正的东方是什么样子,而只是利用西方当代理论在西方知识体系内部塑造一个话语性的东殖民文化研究的浪潮。
事实上,他只是一个理论的开拓者,他为西方学院知识分子研究和反思西方主流的、有关“东方”的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也给相对于西方所谓“他者文化”共同体中的“本土”知识分子以某种启示———即在不加反思地拥抱全球化浪潮的同时,如何重新理解和阐释自身的文明传统,如何认识“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可能被同化,以至逐渐丧失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危机。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作者:叶瑞瑞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2期摘要:《东方学》自出版至今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解读。
本文意从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说、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理论来源、萨义德对“东方学”的理解及他本人对东方主义的看法和价值判断这三个层面,并结合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东方学》做更深一步的解读,在思考西方人眼中“东方”的同时也进行东方自身的反省。
关键词:萨义德后殖民主义《东方学》东方主义20世纪是一个理论创新的世纪。
特点各异的理论大潮,带着不同的声音奔涌而至,在时代的舞台上演出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大合唱,而后殖民理论以其巨大的理论创新,成为这部大合唱中当之无愧的领唱,而标志后殖民理论产生的开山之作是犹太裔学者萨义德的《东方学》一书。
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一进入中国大陆,便引起极大的反响,各种学术研究都极力与后殖民主义扯上关系,“后殖民主义”一时成为一种时髦的学术词汇。
在中国,后殖民主义研究一时成为显学。
以下将对萨义德的《东方学》进行详细分析。
一、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是指萨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这样一些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写作/ 话语的研究。
其理论根源主要是后现代主义/ 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批评概念;所谓后殖民地文学也就是欧洲殖民地诸国的文学,用以区别其与“主流文学”的不同。
从研究方法来看,该流派具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方法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打破学术界限的倾向。
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的主要大学任教的第三世界的后裔,如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等。
萨义德《东方学》解读《东方学》是巴基斯坦哲学家艾哈迈德·法鲁基·赛义德(Ahmad Faruki Sayyed)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涉及东方思想的学术著作。
在这本书中,萨义德先生就东方文化、宗教、哲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探讨,呈现了他深刻的思想和对东方传统的探索。
本文将对《东方学》进行细致的解读,探讨其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涵。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融合问题。
他认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有着明显差异的两种文化体系,但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互相补充和融合的。
他分析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并提出了东方传统在当代世界中的重要性。
他也批判了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呼吁人们对东方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这种对东方文化的重新审视和认识,使得《东方学》成为了一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著作。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主张东方哲学的智慧和实践。
他对东方哲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释,阐发了东方哲学的深厚底蕴和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
他指出,东方哲学在诸多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实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他认为,东方哲学所强调的“内在修养”、“和谐共存”等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对东方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探讨了东方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对东方宗教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他认为,东方宗教在世界宗教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东方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对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东方宗教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阐释,指出了它们的核心理念和宗教实践。
他认为,东方宗教所强调的“慈悲善良”、“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类精神的升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也批判了对东方宗教的误解和偏见,呼吁人们对东方宗教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对东方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背景20 世纪 30 年代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先进知识分子的传播奠定的基础,又有 30 年代中国思想界内“中国化”思潮的积极促进; 既受当时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影响,又与毛泽东个人的理论素养密切相关。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自觉的深刻的认识。
这不仅与党当时仍然处于幼年时期,理论准备不足,缺乏斗争经验有关,也与共产国际的指挥有关。
在历经一系列失败后,现实教育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不是包医百病的灵药,中国革命要了解中国的情况。
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而非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出发,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到抗日战争时期,各种条件的成熟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供了可能性。
第一,全面抗战爆发后民族化思潮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社会背景。
第二,学术界的“中国化”思潮与“新启蒙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文化背景。
第三,共产国际指导各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为这一命题的提出提供了国际背景。
第四,中国共产党自身各方面的成熟为提出这一命题提供了最主要的内部因素。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1938 年 10 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他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马克思主义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总感觉西方凭空想象我们?看看萨义德“东方主义就明白了萨义德,作了后殖民主义的奠基者,是一位美藉巴勒斯坦人,成年后接受的主要是西方教育,他对当代文化研究起到了深远影响,最为著名的便是'东方主义'理论以及与文化与帝国主义的相关论述。
中国一直饱受西方的误解与歧视,在萨义德身上,我们可以寻到那么几分真相。
话语建构的东方——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萨义德所谓的'东方'指的主要是中东地区的国家。
东方学本是西方专门研究东方、阐述东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萨义德重新梳理了东方学的发展历史,发现了东方学者研究中的'误区',这些误区深入到西方的文化内涵之中,成为一种潜意识中的认定。
他指出所谓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界线完全是东方学者想象出来的,'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
'在《东方主义再思考》一文中,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强调:'东方和西方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事实……如果一来没有东方学家,二来没有东方人,也就不会有东方主义。
'东方本来是一个拥有着众多的民族国家代表着多样的差异化的民族文化的地区,却完全被想象为一个固定不变的他者形象,是相对于先进的文明的优越的西方而言的相反的固定模式里面。
在这个模式中,东方是落后的、粗野的、不变的、劣等的的形象,完全成为殖民体系话语的一种建构,一个只存在于西方印象中的幻影。
'东方'被'西方'创造并且被强行带入了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西方语境之中,全凭西方话语进行任意的曲解式的定义,这种行为毫无疑问带着强烈的政治性和殖民主义色彩。
'东方'被'东方化',东方的男性是软弱的女性化的,然而又对白人女性构成威胁;东方女性则是奴性的,自愿受到统治,甘受压迫而不反抗然而又与众不同,风姿奇异的形象。
理论与争鸣萨义德作为知识分子的理论和实践高继海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萨义德的主要代表作品如《东方学》、《知识分子论》等,重点讨论了萨义德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和他作为一名有影响的知识分子的实践。
萨义德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既保持一种相对超脱的态度,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要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和自由,敢于向权势讲真话。
作为巴勒斯坦裔的美国学者,萨义德坚持将理论付诸实践,积极参与巴勒斯坦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同时超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
他的一生对我们有诸多启示。
关键词 萨义德 知识分子 《东方学》 《知识分子论》 政治 爱德华・萨义德(Ed ward Said,1935—2003)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之一。
他的《东方学》(O rien ta lis m,1978)开辟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引发了一系列热烈的讨论,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专著。
①《文化与帝国主义》(Cu ltu re and I m peria lis m, 1993)则继续并深化、系统化了在《东方学》中展开的对西方权力话语的批判。
其次,他作为巴勒斯坦裔的美国学者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关注,使他成为联合国中东问题的著名专家和最有争议的人物,他反对签署奥斯陆协议,②并因此与阿拉法特彻底决裂。
他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一系列著作《巴勒斯坦问题》(The Q uestion of Pa lestine,1979)、《报道伊斯兰》(Covering Islam,1981)、《最后的天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活》(A f ter the L ast S ky:Pa lestin ian L ives,1986)让全世界的学术界对巴勒斯坦和中东问题有了进一步深刻全面的认识。
第三,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阐述当今世界知识分子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肩负的职责,其观点主要集中在他的两本著作《知识分子论》(R epresen ta tions of the In tellectua l,1994)和《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Hum an is m and D e m ocra tic C riticis m, 2003)中,也散见在他的其它著作中,如他的回忆录《格格不入》(O u t of P lace,1999)和《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Po w er,Politics and Cu ltu re:In tervie w s w ith Edw a rd W.S a id,2001)。
2008年5月第33卷第3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ocialScienceEdition)May2008Vol.33No.3萨义德学说的“中国化”曾丽君(上海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44)①摘要:中国学界对萨义德的关注集中在他的“东方主义”理论,而对他关于“巴勒斯坦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阐述却较少论及,导致以抨击东方学而著称的萨氏学说旅行到中国后遭到了碎片式、片面化的理解,这种萨氏学说的“中国化”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们对萨义德理论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萨义德;后殖民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I1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54(2008)03-0116-04SinicizationofSaid’sTheoryZENGLi-(DepartmentofChinese,,Abstract:toSaid’sOrientalismratherthanhisdiscussionsabout “Palestine”and“”,inon e-sidedandfragmentalmisunderstandingsofSaid’stheory,whichwasfamousforcriticizingThi skindofsinicizationofSaid’stheorypreventsusfromunderstandingprofoundlyit. Keywords:Said;post-colonialism;Sinicization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各种文艺思潮渐次涌入中国,并在学界引起一番又一番热烈的讨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就是这一股学术洪流中的一支。
中国学界结合本土社会特定历史和学术背景,赋予了发端于西方世界的后殖民批评以新的内容。
在一片热闹的学术讨论中,难免众声喧哗,后殖民理论就这样开始了它在中国的旅行。
1979~2007年之间搜索会出现673篇文章,还不包括大量的一东方思维对话西方显学:中国语境下后殖民理论的译介对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批评追根溯源式的探究不可避免要将其放置在“后学”语境中,有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学界的巨大冲击在先,中国学者对后殖民理论的接受和应用都比较顺理成章。
一般认为后殖民理论进入中国开始于1993年《读书》刊登的张宽、钱俊和潘少梅三位学者的一组文章,这三篇文章介绍了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以及90年代的新作《文化与帝国主义》,引起了学界强烈反响。
但之后也有学者发现,其实早在1989年之前,在一些学术期刊中就已经零星地出现了介绍后殖民理论的文章,青年学者赵稀方认为1989年第6期《当代电影》刊登的张京媛翻译的杰姆逊的《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一文真正开启了[1]中国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研究。
之后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一直受到持续关注,在中国知网以“后殖民”为题限制在①收稿日期:2008-03-11相关著作或章节论述。
在中国研究者的视野中,后殖民理论(或译肇始于爱德华・萨义德出版于1978年的《东方学》《东方)一书,而后斯皮瓦克和霍米・主义》巴巴又以极富特色的论述[2]丰富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内容。
因此研究者们的相关著述都把这三人纳入其中,并且无一例外地都把萨义德排在首位,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学者们对他的批评和否定也最多。
中国的后殖民批评学者对萨义德等人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后殖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所做的贡献当然不是视而不见,对他们的批评也多数集中在其“第三世界血统”与“西方学者”这两重身份的矛盾上。
如王宁在他的《后现代主义之后》专章论述萨义德①时尤其突出了这种“两难”“:一方面,作为东方人的后裔,他无时无刻不缅怀历史上曾有过的那个令人神往的强大的东方盛世,并为那一时代的一去不复返而感伤和惆怅;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在西方高等学府身居高位的英文和比较文学教授,他又为自己有资格以一个‘他者的’身份来研究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东方’而不无某种优越[3]感。
”持相同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杨乃乔的评价甚至充满了火药味“:让我们感到最为恐怖的是,当以东方主义为核心的原创后殖民理论取道于西方,假借西方话语的合法身份侵入东方大陆后,我们被来自于西方的原创后殖民理论遮蔽了[4]……”作者简介:曾丽君(1982-),女,江西赣州人,上海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文艺理论。
2008年第3期曾丽君萨义德学说的“中国化”117中国学界在接受后殖民理论时也被戏剧性地分裂成两种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观点,一方是毫不吝惜地礼赞,不加拷问地拥护;另一方却保持戒心,犹疑不断②。
周宁对某些批评家推崇后殖民理论就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一方面批判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另一方面却又在东西方二元对立框架内思考问题,不仅认同这个框架,也认同这个框架内所包含的对立与敌意[5]。
在这两方对立的壁垒之中,还是有一些学者能够冷静客观地看待后殖民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中对中国的价值,显示出了比较折衷的态度。
陶东风认为,中国90年代的后殖民批评在移植西方解构主义理论批评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现代性的同时,却又持另一种本质主义的身份观念和族性观念,把“本土经验”实体化、绝对化,结果造成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刻意的二元对立,不排除狭隘的民族情绪便很难避免对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误读[6]。
王宁虽然对萨义德、斯皮瓦克等人的双重身份、两难境地心存芥蒂,但还是能够抛开这一表层,客观地评价这一理论的优劣和对于中国本土的适用程度。
赵稀方也曾撰文评析其中暗含的悖论,,。
在他看来,后殖,被狭隘化成一种纯粹的民族性、民族主义,而这恰恰是后殖民理论所要批判的[1]。
中国学者在研究后殖民理论时都习惯于把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放在一起论述,称他们为后殖民理论“三剑客”,并把萨义德视为后殖民理论的开创者,后两者则是丰富并充实了该理论的内容。
因此在介绍的过程中,把重心放在了萨义德身上,较长篇幅或专节介绍萨义德的有关理论,大量引用萨义德的相关著述,其次是对斯皮瓦克的介绍,对霍米・巴巴的介绍和评论较少。
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后殖民主义”一章中,辟小节分别介绍了萨义德和斯皮瓦克,对霍米・巴巴则只是一句带过;王宁的《后现代主义之后》一书只分节介绍了萨义德和斯皮瓦克,对霍米・巴巴只用一个段落加以概括;陶东风的《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用一小节专门介绍萨义德的《东方学》,对斯皮瓦克的介绍有一些篇幅,而霍米・巴巴的身影则找不到。
只有罗钢、刘象愚主编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对三人都做了清晰的概述。
在涉及到后殖民理论的相关专著中,学者们对萨义德的引用率最高。
国外著述中则不然,无论是吉尔伯特的《后殖民理论》,还是瓦莱丽・肯尼迪的《萨义德》,在总体概括后殖民理论体系时,都将三人的理论纳入其中并客观分析,没有“厚此薄彼”。
事实上,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相互之间存在诸多相关契合和观点的背离,萨义德和后两者虽然同样钟情于后殖民领域,但无论从方法论和阐释途径来看,他们都存在鲜明的分歧。
论[7]。
中国学者王宁做过这样的区分,只不过说法略有不同,他认为后殖民主义包括两个概念:后殖民理论思潮和后殖民地文学[3]49。
对前者的研究在中国学界已经延伸至多个学科领域,对后者虽没有沿着萨义德等人的路子走下去,但是却以别样的内容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一)“文论失语症”之争如前文提到的学者杨乃乔对后殖民理论的言辞激烈的抨击一样,其实还有相当多数的学者对该理论(或者说对理论所裹挟的西方话语权)持质疑态度,并且对后殖民理论在中国大地落户后所引发的一系列文化和学术现象忧心忡忡。
陶东风在《后学与民族主义的融构———中国后殖民批评中一个值得警惕的倾向》中论及90年代中国学者的“失语”恐慌时,他揶揄为“不乏滑稽”,他提到《文艺争鸣》1998年第3期上登载的《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一组笔谈,其中包括李清良《如何返回自己的话语家园》、傅勇林和李思屈,这些恐Π现代性、第一,或者说他们依然在这样一些二元[8]。
事实上在此之前的1996年《文艺争鸣》,第2期刊登了曹顺庆的《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文艺研究》,第2期刊登了曹顺庆等人的《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途径及其方法》,开始比较集中地探讨中国文论面对西方话语侵袭之时的窘况。
在《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一文中,曹顺庆不无义愤地指出,自“五四”开始,中国传统文论就已基本被遗弃了,建国后从对俄苏文论的盲目跟从到1980年代后对西方文论的顶礼膜拜,我们已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的声音”。
对此,张卫东的评价是,曹顺庆在文章中反复强调“话语”一词,而事实上他完全混淆了“话语”与“理论(体系)”,张卫东认为曹顺庆所说的“话语”其实并不等同于福柯所说的“话语”,并不等同于“理论、知识、思想”等概念,而恰是要对这些概念进行批判。
在张卫东看来,曹顺庆所呼吁的从“西方”到“传统”的转换只是一种虚妄的理论幻象,况且古代文论也好,传统也罢,它们在何种意义上是“我们自己的声音”,这些都缺乏依据。
而要想真正治疗文论失语症,还得回到我们所身处的语境,看清真正面临的问题“把好脉”,,才能[9]“对症下药”。
(二)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后殖民之争这番关于中国文论的较为温和的对话也同样延续到了另一学科领域———电影,说准确一点是对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作品的激烈批判,只不过相比前一番争论的相对冷清,这一轮论争则是参与者众多、热闹非凡。
从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捧回金熊奖开始,对这群有着鲜明民族特色和艺术取向的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关注就从未停止过。
虽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电影能够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说明中国电影已经日臻成熟、日益与国际电影接轨,不过更普遍的一种观点便是认为这些导演为了迎合国外市场、为了取悦外国评委和观众,刻意地将中国大地上蛮荒落后、贫穷愚昧的一面展现给外国观众看,从而满足了外国观众长期以来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认同并为西方观众和学者们构建了一个“东方他者”的形象。
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的电影作品中时代背景的选择和故事场景的设置而言,这二接纳中的抗拒:中国学者对后殖民理论的运用土耳其裔英国学者瓦莱丽・肯尼迪在著作中曾极为严谨地把后殖民研究区分为两种著作:一种是吉尔伯特所称的后殖民批评,包含了“英联邦文学研究”;另一种便是后殖民理118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种评价似乎并非危言耸听,无论是《红高粱》中那充溢着原始生命力的、蛮荒却充盈着炽烈激情的“饮血酒”、“颠轿”和“高粱地里的野合”,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暗示着性欲冲动的“捶脚”、象征着男性权力的“点灯封灯”《菊豆》,中的“葬礼”、“乱伦”“、弑父”《秋菊打官司》,里穿得极臃肿的巩俐和以纪录片形式塑造成的朴素、仿真的中国农村,似乎都在有意地撇开中国大地对于发端于西方的“现代性”诉求,而力图和西方视域中的“东方他者”“、中国形象”严丝合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