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教材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78 KB
- 文档页数:6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案3 (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运用实践训练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多边形的图片和实例。
2.准备实物模型,如多边形纸片,让学生直观观察和操作。
3.准备练习题,包括不同类型的多边形面积计算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多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多边形的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多边形有什么特征吗?让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然后提问:我们学习了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那么多边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首先,教师演示一个正六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让学生观察并理解。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出其他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苏教版数学五上第2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案共13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上第2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主要让学生掌握多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内容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平面图形的认识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但学生在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突破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利用教具、实物等直观展示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剪拼、观察,体会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纸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纸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多边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多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呈现(10分钟)1.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定义。
2.利用实物教具,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过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周长等知识,对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也需要关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公式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运用公式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2.难点:学生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2.练习题:准备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菜地里的正方形菜地和长方形菜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边形的面积。
2.呈现(10分钟)展示多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多边形的特征。
然后介绍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公式计算给定的多边形面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应用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分四段安排:第一段:教材第12~1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习二,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二段:教材第15~18页的例4、例5和练习三,主要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第三段:教材第19~21页的例6和练习四,主要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
第四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此外,还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校园的绿化面积”,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稍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进一步体会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由于学生还没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公式”的意识,相关的学习经验比较少,所以既要有宏观的策略指导,也要有具体的方法点拨。
即,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学会“怎样转化”。
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通过比较两组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些复杂的图形可以通过“分和移”转化成相对简单的图形。
例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具体方法。
例3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缺少的仅是具体的转化方法,所以教材着重指导“怎样转化”。
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两道例题。
例4通过计算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的面积,启发学生领悟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例5则通过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梯形面积时,考虑到学生不仅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而且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与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是类似的,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题,让学生自主操作并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案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简单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计算多边形面积时,仍然容易出错,对于一些复杂的多边形,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熟练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熟练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多边形,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计算面积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多边形面积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自主探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多边形模型。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多边形实例,如足球场、篮球场等,引导学生了解多边形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多边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案3 (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案3 (2),主要讲述了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拓展和深化。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比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要复杂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
2.学生能够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课件。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我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学校的操场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底和高,然后计算出它的面积。
那么,如果操场是一个五边形或者六边形,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它的面积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呈现(10分钟)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多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多边形的特征。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面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四则运算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但学生在计算多边形面积时,容易混淆公式,对实际应用中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2.难点:理解并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具、练习题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农田里种植三角形的菜地、房间的平行四边形窗户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材解读】教学面积计算时,不仅教会学生面积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数方格、图形割补、拼、摆等小系列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是培养学生转化矛盾,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会计算的图形,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计算方法,这样学生的印象深刻,思维也得到发展。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基本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相对独立地探索并解决实际生活中与多边形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2.使学生认识常用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象等活动,初步建立1公顷实际大小的观念;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相应的单位换算;会解决一些与土地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经历探索各种多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体会面积计算和测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难点: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
【课时安排】14课时。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单元复习。
教材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总结,多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然容易出错,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熟练运用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2.教学难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引出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2.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面积计算的规律。
3.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解释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
式,应用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为教材第12~1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习二,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二段,教材第15~18页的例4、例5和练习三,主要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第三段,教材第19~21页的例6和练习四,主要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
第四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此外,还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校园的绿化面积,帮助学生综合
应用学过的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稍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问
题,进一步体会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由于学生还没有通过转化推出面
积公式的意识,相关的学习经验比较少,所以既要有宏观的策略指
导,也要有具体的方法点拨。
即,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转化推
出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学会怎样转化。
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道例
题,例1通过比较两组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
有些复杂的图形可以通过分和移转化成相对简单的图形。
例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具体方法。
例3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
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通过转化推出面
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缺少的仅是具体的转化方法,所以教材着
重指导怎样转化。
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两道例题。
例4通过计算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的面积,启发学生领悟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
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
行四边形。
例5则通过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猜想、验证、初
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梯形面积时,考虑到学生不仅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
的意识和经验,而且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与把三角形转化
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是类似的,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题,让学生
自主操作并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2.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过程。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数学内涵。
让学生积
极主动地参与这一个过程,不仅能锻炼数学思维、发展空间观念,而
且有利于学生领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理性精神和创新意
识。
因此,要把吸引学生参与推导过程作为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的重
要内容和目标。
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为例,首先要让学生体会
到: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先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
形。
而这一点可以通过例4的教学得以实现。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
用公式或数方格算出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让学生直观判断
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
使学生在判断以及表达判断理由的过程中初
步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由此,启发
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
三角形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此前的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
提出:如果给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你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吗?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
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从而为下面的操作活动提供思考的基础。
教学例5时,可以先让学生从附页中任选一个三角形剪下来,并提问:你选的
这个三角形可以与例5中的哪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操作后,要求算出每个三角形以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把相关数
据填在例题的表格中,从而建立初步猜想: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
高2来计算吗?然后,引导学生综合小组内同学得到的数据,验证上
面的猜想,并初步归纳出结论。
最后,组织讨论教材提出的三个问
题,使学生在合乎逻辑的推理中,进一步确认公式是正确的,并感受
数学思考的严密性。
3.要充分发挥方格图(点子图)的作用。
教材利用方格图设计的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在方格
图上给出一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与它面积相等的其他图形。
如,第
14页第1题,第23页第4题。
第二,在方格图上给出一组图形,要求
学生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关系。
如,第17页第5题,第21页第2题,第22页第1题。
第三,要求学生在方格图上自主设计图形。
如第
17页第6题等。
这些练习的优点在于:第一,有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
中在对图形相互关系的思考上,从而避免一些具体测量活动对数学思
考本身的干扰;第二,有利于学生通过反复尝试,在不断的调整中作
出正确的选择;第三,便于学生直观地验证操作和思考的结果。
教学
时,一要让学生多准备一些这样的方格纸,以便随时开展此类活动;
二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自觉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例如,第23页第4题,图中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
乘积等于15;要使画出的三角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三
角形底与高的乘积等于30(152);要使画出的梯形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相等,关键是让梯形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等于30(152)。
4.怎样处理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的不同方法?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多样的。
教学时,可以选择合适的
机会,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此有所体会,以拓宽解决问题的
思路,增强自主探索的兴趣。
首先,可以通过教学第16页的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不是惟一的。
具体教学时,可以先演示以盈补虚的过程,引导学生领悟要使盈和虚
相等,就先要找到三角形相应边的中点,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
键。
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三角形底、
高的关系,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高,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
形底的一半,因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半广以
乘正从,即等于底高2。
其次,在教学第25页的思考题时,适当提示不同的转化方法。
例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可以先出示如下图的几
个图形,启发学生看图说说图形转化的过程,再讨论转化前、后图形
的关系。
也可以先让学生照样子剪一剪,再联系操作过程共同讨论怎样才
能推导出面积公式。
5.校园的绿化面积要重视实际测量方法的指导。
校园的绿化面积这个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
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二是让学
生在校园里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并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相应多边形
的面积,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较起来,前者的目标相
对容易实现,因为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关键是把原图形进行转
化,而这个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因此,真正实现后一个教学目标
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难点。
教学时,关键是抓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
帮助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分工,要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第
二,要选择合适的、便于测量的地块;第三,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
量工具,通常可选择卷尺或米尺;第四,要具体指导图形高的测量方法;第五,要提醒学生适当地取近似值,以便于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