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详解(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7
汉字六书指的是哪六书
汉字的六书指的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
六书是造字之本,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
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而且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也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在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扩展资料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六书一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另外,六书还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
基本概念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
”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①、假借、谐声②也”(注:①处事,即“指事”;②谐声,即“形声”)。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
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不够完善周密的条例。
但是,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还是能够予以说明。
“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简介“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汉字造字法——“六书”一、汉字概论1.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汉字: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分为表音、表意两大类,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二、造字法——“六书”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就是描述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属于“独体造字法”。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日月鸟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
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象中的东西。
例:上下本3.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例:步牧信休涉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与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
形旁表示字的性质、属性,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左形右声:诚、愉、情、描左声右形:鹤、放、鸭、飘上形下声:管、巅、雳、芳上声下形:烫、忌、汞、堡水形内声:圈、固、病、氏内形外声:辫、辩、问、闻5.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属于“用字法”。
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所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致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
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
6.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就是同音替代,也是一种“用字法”。
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它的含义。
例:早晚的“早”写成“蚤”。
《礼记·乐记》:发扬蹈厉之已蚤。
屈伸的“伸”写成“信”。
《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
仓颉六书四种造字方法
仓颉六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基础,它是由仓颉所创造的,包括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其中,前四种方法被称为造字方法,是汉字演变的基础。
1. 象形
象形是汉字最早的造字方法,它是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来创造汉字。
比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山”字就是山峰的形状,“水”字就是水流的形状。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形象直观,易于记忆,但是它只能表达一些具体的事物,无法表达抽象的概念。
2. 指事
指事是通过用手指指向某个事物来表示它的方法。
比如,“上”字就是手指向上的姿势,“下”字就是手指向下的姿势。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简单易懂,但是它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动作和方向,无法表达更复杂的意思。
3. 会意
会意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象形或指事组合在一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思。
比如,“木”和“目”组合成“林”字,表示多个树木的意思,“日”和“月”组合成“明”字,表示光明的意思。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
表达更复杂的意思,但是它需要记忆更多的组合,不够简单明了。
4. 形声
形声是通过将一个表示意义的部分和一个表示音节的部分组合在一起
来表示一个新的汉字。
比如,“木”和“本”组合成“村”字,表示
一个有树木的村庄,“口”和“日”组合成“曰”字,表示说话的意思。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既可以表达意义,又可以表达音节,非常灵活。
总的来说,仓颉六书的四种造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是它们的
出现都为汉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汉字的使用中,这些
方法仍然被广泛应用,成为了汉字的基础。
六书指的是什么
汉字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六书是汉代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
好像“猫”、“轪”、“鉲”是形声字,“凹”、“凸”、“凼”是指事字,“曱”、“甴”是象形字,“畑”、“辻”、“奀”是会意字,“锿”是形声兼会意字(“爱”既标音,亦指爱因斯坦。
该化学元素的外文乃以爱因斯坦来命名)。
这些新字,当中包含了日本国字,亦依从六书来造字。
中国造字法六书
中国造字法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以下是对这六种造字法的简单介绍:
1. 象形: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来表示意义。
例如,“日”字就像一个太阳的形状。
2. 指事: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
例如,“上”和“下”字分别用一长一短的横线表示。
3. 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通过它们的意义组合来表示新的意义。
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
4. 形声: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字的意义类别,声旁表示字的读音。
例如,“湖”字左边的“氵”表示与水有关,右边的“胡”表示读音。
5. 转注:通过为已有的字添加义符或音符来产生新字,用以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义。
例如,“老”和“考”都有年老的意思。
6. 假借: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与其意义无关的新的意义。
例如,“长”字本来表示长短的意思,后来假借为“长官”的“长”。
这六种造字法相互结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汉字体系。
通过了解六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和演变,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汉字造字方法六书
汉字的造字方法可以归纳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和假借。
1.象形:以物象为基础,通过对实际事物的形状、特征、功能等进行
简化和抽象,形成文字。
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表示太阳、光明等
意义。
2.指事:通过对抽象概念、动作或指示对象的简化表达,表示相关的
意义。
如“上”字表示向上的方向或位置。
3.会意:将两个或多个象形或指事的字组合在一起,表示新的意义。
如“众”字是由“人”和“口”组合而成,表示有许多人的意思。
4.形声:将一个字的字形部分与另一个字的音部分结合,表示与音有
关的意义。
如“木”字与“目”字的结合形成了“杏”字,表示与木相关
的意义。
5.转注:原本零散的字形和意义通过不断的使用和演变被赋予了新的
含义,形成新字。
如“哥”字原本表示一个姓氏,后来转注为表示“兄长”的意义。
6.假借:一些字因为字音相似,被借用来表示与原来字形和意义毫无
关系的新字。
如“信”字原本表示“诚实”、“守信”,后来因为音近而
借来表示“文字、消息”的意义。
以上为常见的汉字造字方法,演变和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历经了几千
年的发展和变化。
每个造字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和规律,共同构成
了丰富多样的汉字体系。
六书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六书是古代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方法,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周礼》,后来由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
这六种方法分别是:
1.象形:通过描绘事物的外形或特征来表示字义,是最古老的造字方法。
例如,“日”和“月”字就是通过画出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来表示的。
2.指事:用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概念或事物的状态。
比如“上”和“下”字,就是用一条横线来指示位置的上和下。
3.会意:将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字组合在一起,合成一个新字,新字的意义是各个组成部分意义的结合。
例如,“休”字是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旁休息。
4.形声:由一个部分表示字的大致意义(形符),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声符)。
例如,“早”字,左边是“日”,表示与太阳相关,右边是“十”,表示读音。
5.转注:指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一个字被另一个字所替代,但两个字的意义是相近或相关的。
这并不是造字的方法,而是用字的方法。
6.假借:当一个字没有适当的字形时,借用另一个字的
字形来表示,通常是因为这两个字读音相近。
例如,“解”字在古代也可以写作“邂”,尽管它们的形状不同,但读音相近。
这六种方法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的基本方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的方法。
了解这些构造汉字的基本方法,对于理解古代汉字的演变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书详解(汉字造字的基本⽅法)⼀、汉字造字的基本⽅法(⼀)、汉字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之⼀,⾄少有三千年的历史。
表意性是汉字最基本的特性。
东汉许慎的《说⽂解字》,是我国语⾔学史上第⼀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
汉字造字法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这是前⼈对汉字研究的科学总结。
⽂字学家⼜研究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法,假借和转注实为⽤字⽅法。
在四种造字⽅法中,形声字的出现表明了汉字由表意性向表⾳的⽅向发展,⽽先于它之前的象形、指事、会意则是纯粹的表意⽂字。
下⾯我就简要地谈谈这三种字的基本特征。
1、象形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
这种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成的⽂字就称象形字。
如:⽇⽉⽬⼭象形字的特点很明确,就是许慎所说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于如何象形,当然是以能使⼈们⼀见就知义为⽬的。
因此可以画得简单⽽达到此⽬的,也就不需复杂化,这就是年谓的“独体象形”,如以上所举四例。
有的事物画得太简单,不能使⼈⼀见就知义,如“果”字,如只画⼀个圆的果形(上⾯部分),⼈们也可能当成⽥地的“⽥”,⽽把“⽥”置于“⽊”的上⾯,则表⽰果实的“果”;如“⾎”,若只画“ ”,⼈们也不知道这是⽔是沙或是⾎,⽽把像⾎滴的“ ”与盛牲⾎之器“⽫”⼀起画出来,就能使⼈联想到⾎。
象这类由两种同类或相关事物的实形组合⽽成的字叫合体象形字。
合体象形字所含的⼆体若分开后,⼀般有⼀体不能单独成为具有合体字义或与合体字义有关的字。
如“⾎”字的“ ”不单独成字,另如“果”之“⽥”,是果实的象形,不单独成字,如果说电它与“⽥”相似,那也与果实⽆关。
像这类的合体象形字还有“眉”、“⽠”、“⽯”等。
《说⽂》共收象形字264个。
象形字的产⽣,是⽂化史上的⼀件⼤事,使⽂字和语⾔的关系更为密切。
并开始成为真正记录语⾔的⼯具。
⼀些具体的事物可以画它的形象,但遇到抽象的概念就难以描绘了,于是⼈们想出了第⼆造字⽅法,那就是“指事”。
六书的内容及造字法和用字法六书,又称“六法”,是中国古代对汉字构造和用法的六种基本分类。
这六种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1. 象形:这是最早的造字方法,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来表示该事物。
例如,“山”字就是模仿山的形状,“人”字则是模仿人的侧面形状。
2. 指事:这种方法是通过简化或抽象事物的某一部分来表示该事物。
例如,“木”字就是通过简化树的形状来表示树木,“刀”字则是通过简化刀的形状来表示刀具。
3. 会意:这种方法是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象形或指事的字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例如,“明”字就是由“日”(太阳)和“月”(月亮)组合而成,表示光明。
4. 形声:这种方法是通过一个字的形(即形状或图像)和声(即音节)来表示该字的意义。
例如,“林”字,左边的“木”是形,右边的“木”是声,表示与树木有关的事物。
5. 转注:这种方法是通过改变一个字的形或声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例如,“老”字原本表示老年人,后来也用来表示年老的状态。
6. 假借:这种方法是通过借用一个字的形或声来表示另一个意义。
例如,“鱼”字原本表示鱼类,后来也用来表示钓鱼的行为。
在用字法上,六书也有其独特的规则。
例如,象形和指事的字通常作为部首使用,会意和形声的字则可以单独使用。
转注和假借的字则通常用于引申义或借用义。
六书是汉字的基本构造和用法,对于理解和学习汉字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掌握六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状、声音和意义,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汉字。
然而,六书并不是汉字的全部。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构造和用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例如,现代汉字中就有很多新的造字方法和用字规则。
因此,虽然六书是汉字的基础,但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字。
六书造字法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六书造字法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风,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倍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象形六书之一。
字形摹写实物的形状,或用比较简单的线条来摹写事物的特征部分。
《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如《牙部》:“牙,壮齿也象形字“京”,象上下相错之形。
”《皿部》:“皿,饭食之用器也,象形。
”象形字有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之分。
合体象形所合之二体,有一体不能单独成字,有一体可以单独成字。
如“石”,其中“厂”(han四声)成字,意思是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口”象石块之形(非口舌字),不成字。
王筠说:“石与果一类,本以○象石形,而此形多矣,乃以厂定之。
”(《说文释例象形》)这说明合体象形的产生是由于区别象形形体的需要,即加上一个表示同类事物的字,使所摹写的对象能够确定,不致产生误解。
“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汉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基础。
指事也叫“象事”、“处事”。
以点画等象征性的符号来表明意义。
《说文解字叙》:“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字在汉字中为数不多,这可指事字“果”,能与以符号表意的局限有关。
六书(汉字造字方法)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
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然而,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目录1词语信息▪概念▪历史▪运用2基本释义▪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3具体内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1、词语信息“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概念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1] 》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
”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①、假借、谐声②也”(注:①处事,即“指事”;②谐声,即“形声”)。
“六书”造字法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六种条例,这就是传统的“六书”,即关于汉字造字法的理论。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周礼》。
“六艺”是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基本科目。
“六书”则是有关汉字的教学,但不一定是后来的“六书”理论。
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像事、像意、像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班固所解释的“六书”,就是六种造字的方法了。
比班固稍后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下了明确的定义。
“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所指的“六书”以“指事”为首,因为《说文解字》的第一字为“一”,故将指事排在“象形”之前,为“六书”之首。
而“形声”在“会意”之前,因为“形声”为中国文字最多的一类。
许慎用“六书”的理论,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的结构,写成了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使“六书”的理论得到极大的发挥,成为两千年来研究汉字的准绳。
清人戴震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造字的方法,后两种是用字的方法。
因为转注和假借没有造出新字。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六书”是秦汉时建立的关于汉字构造的一种理论,后来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的形体构造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不带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一类是带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象形字和指事字又叫独体字,即以笔画为单位构成的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不能分为两个或几个偏旁。
会意字和形声字又叫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字。
而其后的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六书一、造字法1.象形字(1)象形(多为独体字):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是汉字造字的基础。
(2)常见一级象形字(重要):日、月、雨、口、牛、羊、车、舟、泉、瓜(3)常见二级象形字(次重要)人体类:夫、人、鬼、子、女、儿、朋:首、面、牙;身、手、爪、毛、足、尸心动物类:飞、羽、鸟、燕、龙:鱼(网);豕、马、犬、兔,象、虎、鹿;龟植物类:木、禾、米、竹、豆器物类:衣、巾、玉;门、户、瓦、鼎、壹2. 指事字(1)指事字(多为独体字):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性符号来表示某个意义的造字法。
(2)常见一级指事字:上、下、三、本、末、朱、甘、刃、亦(3)常见二级指事字:纯符号类:一、二、四、七、八、九、甘象形字+符号类:凶、尺、寸、刁、夕、太3. 会意字(1)会意字(多为合体字):用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合成一个字,形成具有新的意义的字。
(2)常见一级会意字:武、休、信、取、明、涉、益、采、从、森(3)常见二级会意字:众、鑫、林、森、炎、焱、圭、连、晶、矗比、拜、掰、班、北、此笔、尖、尘、安、家、寨、寇、冠、灭、囚、困4.形声字(1)形声字(合体字):由表字意的形旁(意符)和表读音的声旁(音符)组成的新的字。
(2)常见的形声字:左形右声(最多):铜、锡、梧、桐、堆、挑、谈、惜、肝、财右形左声:切、劲、攻、战、剃、胡上形下声:芳、竿、宇、空、爸、露下形上声:勇、型、贷、岱、袋、姿外形内声:囤、固、阁、匣、裹、衷内形外声(最少):问、闻、瓣、辫、辩、辨特殊:厅、府、病、屠/翅、匙/进、越、飓/荆、颍、旗、腾【注】记住常见的一级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做选择题时基本上就可以用排除法选出最佳答案。
二、用字法1. 转注字(1)部首相同、字义相同、字音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字。
(2)许慎《说文解字》:“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2. 假借字(1)假借的基础是音同,借者与被借者在意义上无丝毫的联系。
(2)许慎《说文解字》:“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一、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
表意性是汉字最基本的特性。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
汉字造字法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这是前人对汉字研究的科学总结。
文字学家又研究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方法,假借和转注实为用字方法。
在四种造字方法中,形声字的出现表明了汉字由表意性向表音的方向发展,而先于它之前的象形、指事、会意则是纯粹的表意文字。
下面我就简要地谈谈这三种字的基本特征。
1、象形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
这种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就称象形字。
如:日月目山象形字的特点很明确,就是许慎所说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至于如何象形,当然是以能使人们一见就知义为目的。
因此可以画得简单而达到此目的,也就不需复杂化,这就是年谓的“独体象形”,如以上所举四例。
有的事物画得太简单,不能使人一见就知义,如“果”字,如只画一个圆的果形(上面部分),人们也可能当成田地的“田”,而把“田”置于“木”的上面,则表示果实的“果”;如“血”,若只画“ ”,人们也不知道这是水是沙或是血,而把像血滴的“ ”与盛牲血之器“皿”一起画出来,就能使人联想到血。
象这类由两种同类或相关事物的实形组合而成的字叫合体象形字。
合体象形字所含的二体若分开后,一般有一体不能单独成为具有合体字义或与合体字义有关的字。
如“血”字的“ ”不单独成字,另如“果”之“田”,是果实的象形,不单独成字,如果说电它与“田”相似,那也与果实无关。
像这类的合体象形字还有“眉”、“瓜”、“石”等。
《说文》共收象形字264个。
象形字的产生,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
并开始成为真正记录语言的工具。
一些具体的事物可以画它的形象,但遇到抽象的概念就难以描绘了,于是人们想出了第二造字方法,那就是“指事”。
2、指事指事就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写一二笔作为符号或别作简单的符号以指明所要说明的事物的一种方法。
如“木”字是个象形字,在古代“木”字就是“树”的意思,在它下面加一短横,就成了“本”字,即特指“木”的根本,如果把短横这一符号放在“木”上,就成了“末”字,则表示树梢之所在。
把短横放在“木”中间,就成了“朱”,表示在木的中间剖开,里面是红色的木质,所以朱的本义是红心木。
又如“刀”字是象形字,若指刀口时如何画呢?这实在是无形可画,于是就在“刀”字的撇上(即刀锋处)加一点,这一点就是指事符号,指明刀口之处,即表示“刃”字。
象本、末、刃这类字都是在原有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来指明意义的。
些外,还有用单纯符号表示的。
如上、下二字,古人曾写,表示一高一低,以横为基准线,以点表示位置高处和低处的意思,这是一种纯象征性的符号,而将这种符号运用到汉字的构造上来,就是指事。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独体字,《说文》中的指事字数目是最少的,仅有129个,汉字基本上没有再造。
因为用这种符号变换的方式造字毕竟是有限的,对比较复杂的抽象的意思还是不能表达,因此,人们又想出了第三种办法,那就是“会意”。
3、会意会意就是把在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进而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如“休”,是“人”和“木”组成的,表示人倚在树木休息的意思。
会意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表示的意义从字与字组合的关系上显示出来。
如:尖、看、楞、串等。
会意字从其部件的组合方式上主要有两种类型:(1)、同体会意从(两人一前一后,表示跟随)林(两木并立,表树木丛生)炎(两火相叠,火上有火,表火光上升)步(两止一前一后,表步行)磊(三石查累,表石头累积貌)还有众、森、品等。
(2)、异体会意旦(日出地来线,表示早晨)莫(是落草丛中,表天色晚)采(爪在木上,表采摘)看(手斜目上,手搭凉棚状,表瞭望)秋(禾苗像火一样红的时候秋到就到了)会意字从其部件组合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看,主要有两种类型:(1)、比类会意,即把两个以上的具体意符,按人们的习惯或对事物的理解,组合在一起,从而显示一个义。
如以上所举的从,采等字。
“从”由两个“人”组合而成,“采”则“爪”和“木”组合而成,这些意符都是很具体的,它们组合后显示了一个新义。
(2)、合谊会意,又称顺递见义,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念,实际上好像是一个紧缩了的词句。
如:尘、夯、歪、卡等。
为构成汉字的方块形状,一些合体会意字的部件常进行变写,文字学中称为“变文”。
如“光”,下“儿”的变写,是“ ”是“火”的变写,会意为人持火把,光芒四照。
再如“雪”,下“ ”实为“习”的变写,“习”是“羽”的一半,即一根羽毛,知些变形,则可会意想象鹅毛般大雪纷纷扬扬洒落的样子了。
《说文》收会意字1167个,以上所说的三类字都是纯粹的表意字,字的本身没有读音的标志。
会意字虽然能表示抽象的概念,比象形、指吉进了一步,但是仍然没有越出象形字的藩篱,还是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文化日益发展的需要,于是产生了造字功率最强的形声字。
(二)、形声字浅说形声是“六书”之一,《说文解字》共收9353个字,其中形声字就有7897个,占该书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二。
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了解其构造规律对认识汉字和进行小学的识字教学有着十分很很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形声字)1、形旁与声旁的组合方式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其形与声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对等式的六种类型:左形右声:清、松右形左声:攻、期上形下声:空、箕下形上声:想、基内形外声:闻、闷外形内声:园、匣在上面的六种组合方式中,左形右声是最基本的一种,在形声字中数量最多。
这六种组合方式是比较规整、对称的,另一种形和声的组合则呈分散式。
如:形被拆开:街行形圭声裹衣形果声衷也是声被拆开:随之形陏声辩言形声除对称式和分散式两种组合方式外,还有一种不规则的偏角式形声字、它们或形偏一角,或声偏一角。
如:荆:形刑声,形偏一角。
呈形颖:禾形顷声,形偏一角。
旗:形其声,声偏一角。
徒:形土声,声偏一角。
再如“载、腾、病、疆、寐、房”等字,也都属于形或声偏于一角的形声字。
了解形声字中这一特殊的组合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其音和义。
形声字一般情况下是一形一声的,如上面所举的字。
也有一些是二形一声的,如“碧”,玉石表形,白标音。
一些独体定或偏旁在充任形声字的形旁时是比较固定的。
如“口”在“召、问、咏、吐、唤”等字中均为形旁,“青”在“清、晴、睛、请、蜻、情”等字中均为声旁。
而一走红独体字或偏旁在组字时既可作形旁,又可做声旁。
如“刀()”在“剑、刊、切、删、剪、刻”等字中作形旁,而在“召、到、叨”等字中则作声旁;“示”在“神”中作形旁,而在“视”中则作声旁。
在形声字的形志声编排组合时,造字者出于左形右声这一基本结构类型和汉字方块形状的考虑,把一些形声字的形符竖着写,我们今天只有倒放着看,才能清楚地或依稀地看到其本来面目。
如“病”的形旁“ ”,本是人因病而卧于床的象形,把“ ”倒放成“ ”后才能现此形态,“险”“阳”中的形旁“ ”(阜)本是山岭的表象,只有把“ ”倒放成“ ”才象山岭重叠之形;再如“狼”、“狗”等字中的形旁“ (犬)”,只有把它倒放成“ ”,才依稀可见枵条横着奔跑的兽形。
这种现象文字学中称“倒文”。
2、形旁的一形多义与一义多形形声字的形符是表义的,一般是一形一义。
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化,一些形符字出现了一形多义的现象。
例如“ ”(音shan),初文是和种须毛的形,如“须”,“页”是“首”的变写,表示头部(指颈脖的往上的整个头部),而在“首”旁的三撇(),就是经修整后的迎风飘拂的胡须了。
“ ”还可以表示声音。
如“彭”,其中的“ ”表示一个有脚的鼓,“ ”则表示鼓时发出的蓬蓬响声。
“ ”还可以表示光影,如“影”。
“ ”除表示须毛、声音、光线外,还可以表示花纹和色彩。
如“彩”,即表示花纹和色彩。
再如“彤”,则表示红的色彩。
类似的一形多义的符字还有其它一些,如“尸”在“屋”中表房屋,而在“尿、屎”中则表人腰下蹲形;左“ ”与山岭的高险有关,如阻、险等字,右“ ”则与区域有关,如“都、邻”等字。
由上可知,部分形声字的形旁有一形多义的特点,另一些形声字的形旁还有一义多形的特点。
如“手”作形旁时,可因其位置的不同而有多种写法。
如可变的“ ”,如打、握;可变写为“ ”如举、击;可变写为“ 、”,如有(手拿肉即表示有)、戒(双手持戈表示警戒)。
再如“心”作形旁时可变写为“ ”如(情、悦)和“ ”(恭、慕等);“肉”可变写为“月”(肚、肠)、“ ”(育、肓)、“ ”(然、祭等)。
3、声旁与本字的读音关系(1)、同音关系:同声:和、歌、们、妈、清、枝异调:花、按、景、想、梅、字(2)、双声关系:绿、打、杯、讲、拉、洗(3)、叠韵关系:红、草、让、张、妙、笑在形声字中还有一种增累现象。
所谓形声字的增增累就是借用已有的形声字做声旁再组成新的形声字,这个做声形声字与新组成的形声字一般具有同音关系。
如“召”是个口形刀声的形声字,又以“召”为声旁组成形声字“昭”,尔后还可以“昭”为声旁再组成形声字“照”。
这种以增累形式而组成的声旁与本字具有同音关系的形声字也是常见的,另如:阁(门形各声)搁(形阁声)崩(形朋声)蹦(形崩声)审(形申声)婶(女形审声)洛(形各声)落(形洛声)就绝大多数的形声字来说,声旁与字的读音关系或同音,或双声,或叠韵。
有人统计,39%的形声字读音与其声符字一致,余下的是叠韵字较多,双声字又次之,一小部分则声音完全变了。
掌握这一特点,对于同音者,当然可以“有边读边,无边读中间”,对于双声叠韵者亦可由近似音去寻找其读音线索并由字义去推出正确的读音。
如“崩”字,声旁与本字的读音属叠韵关系,当已知“朋”的读音时,则可由形符字“山”推出口语中的“崩裂”的“崩”的读音(当然,这种推断并非完全准确)。
如果说具有双声叠韵关系的形声字能间接地标识其读音的话,那么声旁与本字的声韵已完全不同的字就较难断字其读音了。
如“江”,声旁“工”,而“江”读jiāng,声旁与字的读音已完全不同,不公平,若用白话、客家话等含古音的方言去辨读,“工”与“江”的声音还比较近似的。
运用方言去辨读出还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读音的线索的。
(4)、部件的省字---省声字和省形字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原来都是相对独立的基本字,它们组合成一个字时,有的由于笔画太多,有的由于结构上过于庞杂臃肿,不符合汉字方快形状的美学原则,于是省去声旁或形旁的某一部件,这就形成了形声字中的省声字和省形字。
省声字,就是声省去某一部件的形声字。
如豪,豕(猪)表形,高标音,但如果组成上“高”下“豕”的一个合体字,在结构上就过于庞杂臃肿未成方块形,直行书写还会使人误读为“高豕”二字,于是造字者把“高”省掉下“口”,把“豕”装入,组合成了“豪”字,这样形符与声符巧妙组合,浑然一体,既美观又便于书写和认读。